APP下载

一户牧民的故事

2017-06-05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土坯房家乐茅草屋

初春时节,乌审大地一片绿意盎然,处处充满着生机和希望。因为一个叫哈斯格日勒图的牧民和他家的7座房子,我们慕名而来。行走间,忽听到远处传来阵阵马头琴声,时而悠扬,时而激昂。同行人员告诉我们,哈斯格日勒图家的“牧家乐”到了。

循着琴声,我们看到淅淅沥沥的春雨中一排排房子显得格外醒目。哈斯格日勒图家完整保留着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不同时期修建的7座住房,来参观的游客还真不少。他笑着对我们说:“当初长辈们嘱托一定要把旧房子留下来,我也一直舍不得拆掉,没想到现在派上了大用场,成了市级示范文化户和星级牧家乐。”

50年代的茅草屋

“我家的第一座房子是在1950年模仿蒙古包建的茅草屋,当时我还没有出生,听爸爸妈妈讲,他们用沙柳编起围墙,然后涂上泥巴,房顶是用草做的。”哈斯格日勒图说。

低矮的茅草屋只有6平方米,没有窗户,阴暗潮湿,只能遮风挡雨。哈斯格日勒图的姥姥、父母及3个哥哥祖孙三代6口人住在这间拥挤的小屋里。“茅草屋虽然粗糙简陋,一家人总算有了栖身之地。冬天取暖主要是烧牛粪,由于房子没有窗户,烟很呛人。那时家里连毡子都没有,冬天盖羊皮御寒,雨天铺上羊粪防潮。”

现在,为了让茅草屋不被风雨侵蚀,哈斯格日勒图每年都用泥巴翻修外墙,还把屋顶的茅草换成了长直、结实的德日苏草,用心加以保护,传承着家族记忆。

60年代的土坯房

哈斯格日勒图家的第二座房子建于1960年,是一间15平方米的土坯房。房子不高,也就三米左右,木制的门窗非常窄小。1964年,哈斯格日勒图就出生在这里。如今,这座历经几十年风雨的土坯房变得更加简陋陈旧。

“这座土坯房里承载了我小时候的很多记忆。土坯房‘夏可避暑,冬可御寒,与茅草屋相比舒适多了,但时间一长,土墙会脱落,屋顶也不严实,尤其是开春或者下雨,满院子全是泥,屋内本身又是泥地,一年四季没有干爽的时候。因为潮气大,老人得了风湿病。”关于老房子的故事,哈斯格日勒图总有说不完的话。

70年代的土打墙房

哈斯格日勒图家的第三座房子建于1971年,是一間48平方米的套间土房。房子建起来后,老人住里间,孩子们住外间。傍晚时分,一家人只能用煤油灯或蜡烛照明,光线昏暗,睡觉是打发时光的唯一办法。

这座房子的主体很结实,用了土块砌墙,有梁有椽子,但是住了几年后开始漏雨。“一到阴天下雨,屋里到处漏雨,一家人可就忙开了,家里的盆盆罐罐都得用上。赶上夜里下雨,就别想睡了,那滋味实在是不好受。”

“当时我家生活特别困难,虽然每天放牧,但几乎吃不上肉,玉米面是主食。”回忆起年少时的清贫生活,哈斯格日勒图仍然感慨万千。

80年代的“一面青”

哈斯格日勒图家的第四座房子是1980年哈斯格日勒图结婚时父母给他建的,60平方米,外墙包了青砖,内墙土坯涂了白灰,装有透亮的门窗。斜阳照射下,橘红色的房子像一朵鲜花盛开在茫茫的草原。

那时,乡里乡亲住的都是清一色的土房,能盖座“一面青”是件了不起的事。“自从有了第四座房子,生活开始舒坦起来了。”哈斯格日勒图说。1983年,包产到户政策开始实施,按人头,哈斯格日勒图家分到2400亩草场,每人分到6只绵羊、7只山羊。因为哈斯格日勒图的爷爷是革命烈士,所以又多分到了18只山羊和5头牛。

由于夫妻二人勤劳、踏实、肯干,家里的牛羊牲畜长得快,收入也比同龄人多了起来,家里备齐了立柜、皮箱、自行车、摩托车、收录机、电子琴等各样时髦物件,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户。

90年代的砖瓦房

“到1990年,我家有山羊200多只、绵羊100多只、牛10多头,因为羊绒羊毛价格高,当年我家总收入达到2万多元,那以后吃肉喝奶成了家常便饭,彻底告别了吃玉米面红薯干的历史。”那年夏天,哈斯格日勒图花了2万多元建起第五座房子,135平方米的砖瓦房。

从外面看,这座房子的墙砖花纹别致庄重大气。进入宽敞明亮的屋内,客厅、卧室、厨房分布得当,家用电器应有尽有。哈斯格日勒图对自己住所的变化感慨万千:“在包产到户以前,个人谈不上有多高收入,是改革开放改变了我们的生活。80年代末,我们家每年纯收入就有几千元,90年代上了万元,变化简直是翻天覆地。”

新世纪的迎宾房

哈斯格日勒图家的第六座房子是2006年建起来的,因为草原旅游兴起,他投资8万元建起了这间96平方米的迎宾房,开起了“牧家乐”旅游点。

迎宾房里整齐地摆放着两张特大号的餐桌,还有消毒柜、干手器、新沙发等。每年的6到10月是旅游旺季,他家开“牧家乐”每月能纯收入2万元;家里还养着200多只绵羊,每年羊毛收入有3万多元;种植的1000多亩沙柳全部被附近的发电厂收购了,这一项又可以收入2万多元。

过去的10年间,由于过载放牧,草场沙化、退化严重,哈斯格日勒图积极响应政府的禁牧、休牧、轮牧政策,卖掉所有山羊,草场生态逐渐得以恢复。加之享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合作医疗、牧区养老保险等国家和地方一系列惠农惠牧政策,哈斯格日勒图家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

如今的现代派新居

哈斯格日勒图家2016年刚刚建起来的第7座新房有240平方米,花了48万元。藏青色瓦顶、浅灰色墙体、乳白色房基,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他家的新房子成为草原上一道别具特色的风景。

“过去,我们家6口人住在6平方米的小房子里;现在,我们家4口人住在2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里,真是想也不敢想。因为第四座、第五座、第六座房子都还很结实,旅游旺季游客多的时候,就用来接待游客了。”说着,哈斯格日勒图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2007年,哈斯格日勒图主动申请将“草原书屋”搬进家中,不久便成为自治区“草原书屋”示范点。近年来,他多次出资举办家庭那达慕、“乌仁海其”剪羊毛比赛,丰富了“牧家乐”的文化内涵,延伸了发展空间。在哈斯格日勒图的带动下,“牧家乐”旅游犹如雨后春笋般在乌审召镇兴起,牧民的收入节节攀升,一年一个新变化。

茅草屋、土坯房、土打墙房、“一面青”…… 7座历经沧桑的房子静静地躺在草原的怀抱,诉说着一个普通牧民住房条件的变迁,见证着牧民生活从贫困走向富裕的历史跨越。

(摄影∕铁牧儿)

(责任编辑∕高旭天)

猜你喜欢

土坯房家乐茅草屋
深圳市家乐威顿家具有限公司
深圳市家乐威顿家具有限公司
深圳市家乐威顿家具有限公司
Removal of GaN film over AlGaN with inductively coupled BCl3/Ar atomic layer etch
陕西土坯房工程整治模式
茅草屋,从贫穷标志到国宝
奶奶的茅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