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诉源善治 人和事了
——四川省蒲江县人民法院石象湖法庭“息讼”文化侧记

2017-06-05陈俊伶通讯员李琼花

21世纪 2017年4期
关键词:人民法庭蒲江蒲江县

本刊记者/陈俊伶 通讯员/李琼花

诉源善治 人和事了
——四川省蒲江县人民法院石象湖法庭“息讼”文化侧记

本刊记者/陈俊伶 通讯员/李琼花

浦江县成佳镇素有“西部茶都”之美誉。在这么一个茶香四溢的世外桃源,还有一条神秘的文化绝品线路——茶马古道,与不断延伸的南方丝绸之路接轨,曾承载了无限辉煌与荣光。

2017年3月3日,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诉源治理暨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工作推进会在蒲江法院顺利召开。“善治”“息诉”“无讼”等已成为非常有张力的字眼。蒲江县人民法院以“三善”治诉源,将“息讼”文化发扬光大。

拓展“五老”调解机制打造“无讼世界”

“五老”调解队是一支由老党员、老干部、老代表、老军人、老教师组成的,助力开展民间调解工作。2016年11月,蒲江法院在全力推进“五老”调解工作的同时,挖掘、提炼与“五老”调解息息相关、契合茶乡现状、极富地域特色的法庭文化精髓,即以“诉源善治 人和事了”为主题的“诉讼源头治理文化”。

在“五老”调解未形成之前,石象湖法庭通过对解放前、解放后的过渡到现在的调解总结对比,发现调解都要通过德高望重的长辈,这就是“五老”调解的前身。历经三年多,“五老”调解一步步趋于成熟。

2014年12月,“五老”调解工作经验正式在全市法院推广;2015年6月,“五老”调解工作在全县全面推开;截至2015年8月底,全县12个乡镇的“五老”调解队全部顺利组建并开展工作。“五老”调解及“五老”经验覆盖各乡镇、社区,并通过不定期召开工作总结会、培训会及“五老”工作推进会,健全“五老”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让“五老”调解队成员的综合素质得到质的提升。通过三年多的经验累积,浦江法院总结出常见的纠纷类型、常用且经典的调解土方法,例如“一碗汤的距离”“上不弯腰下不抬头”“上管下”等。

“五老”调解工作展示

“五老”调解的原始记录、调解文书、笔录、工作方法,调解队员总结的8字方针和48字的工作原则等,都成了“五老”调解工作中的好经验。“五老”工作经验先后被国家级、省、市、县等20余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并得到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景汉朝及省、市法院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就在蒲江县12个乡镇,蒲江法院第一支“五老”调解队、第一间“五老调解室”在这里诞生。2017年2月,全新打造的以“诉源善治 人和事了”为主题的“诉源治理宣教基地”也在这里诞生。通过“息讼”“无讼”的文化环境,拓展、延伸“五老”调解机制,打造“无讼世界”。

“茶和天下”营造静心氛围

迈入石象湖法庭大厅,处处可见小青砖、生态木等地域元素,走廊的两端挂满了蒲江地标产品、基层法庭巡回开庭剪影以及魏了翁、李家钰、刘草鞋、张黎群等蒲江历史名人的画,彰显了蒲江厚重的文化底蕴,也展现着乡村法庭的亲和力。

在全新打造的“五老”调解室内,有集全院智慧设计的“五老”商标。设计思路结合了“茶叶”“茶碗”“握手”“言和”等元素,商标外围是“四川蒲江五老调解”的全拼字母,绿色麦穗构成了一个圆圈,寓意团团圆圆。中心用“握手”的线条勾勒出茶碗,升腾的蒸气由象征着“五老”的五片茶叶构成,组成了一个“和”字。商标采用了绿色调,寓意着“五老”调解和诉讼调解文化紧贴茶乡,永不褪色。

“茶乡调解室”的墙上挂有18幅画,描绘了“茶之境界”“茶之器皿”“茶之人文”及“茶之和解”四大主题。墙中间有县人大副主任题写的“茶”字,凸显了茶乡特色。

调解室内的“百姓感言”浓缩了16名辖区百姓对石象湖法庭法官办案的评价。书画家邓永文老师题写的“茶和天下”,精炼出作为法院人一生的追求,浦江法院取得“全国优秀法院”“全国模范法院”的荣誉后,不骄不躁,以“空杯”的心态迎接挑战,同时也希望当事人在这里能够平心静气、看淡得失。摆放着的蓑衣、斗笠、茶兜,是“五老”调解队员的“调解三宝”。

从1950年蒲江县人民法庭成立、人民法庭人员配备请示的原始依据、鹤山人民法庭的办公旧址过渡到90年代以来人民法庭办公场所和使用过的交通工具,浓缩了人民法庭的历史变迁,时过境迁,从基层法庭走下“马背”到融入现代网络,调解优先、调判结合、主动调查化解纠纷的审判方式始终如一。

体味历史传承无讼文化

“蒲江无讼堂”由来已久,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是“无讼”论的奠定人和倡导者,“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是审理案件,我同别人是一样的,但关键是使诉讼之事不发生。被孔子推崇的尧舜之世,就是一个“无讼”世界。

宋朝时期,蒲江闭塞,不为外人知晓,王伯宪到蒲江任县令前,曾听闻蒲江民风粗犷彪悍,百姓喜欢妄议政事的好坏优劣,甚至以讹传讹。到蒲江任县令后,王伯宪经过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发现蒲江民风淳厚,少有诉讼,于是便给自己的府衙厅堂取名为“无讼堂”。通过道德礼法来教育百姓,用仁德义气来引导百姓,运用乡规民约评事说理,消除百姓纷争、诉讼的习气,源头定纷止争,使老百姓都乐于做善事,而害怕触犯法律,在他的治理下没有争讼,百姓安居乐业,“无讼堂”广为流传。

民国时期,刘琼三任蒲江知事。1919年3月,刘琼首任蒲江知事时,正逢匪风炽盛,他化装为捡粪抬轿人,深入匪穴,探得匪徒行踪,亲自带队敉平匪患。1924年2月,刘琼二任蒲江知事,因其为政清廉,民众在县署门前大书“重见天日”四字,表达对他的敬爱和欢迎。同年10月,刘琼三任蒲江知事,同样深得民心。因他“三任”蒲江知事都深得百姓敬仰,所以被誉为“三善治蒲”,并流传至今。在治理蒲江期间,刘琼常常穿草鞋微服私访,体恤民间疾苦,被百姓誉为“刘草鞋”,将蒲江的“无讼”文化推到一个新的境界。

如今,石象湖法庭力争打造“无讼”茶乡,发扬“无讼”文化,“无讼世界花更香”不再是一种奢求。

“茶乡调解室”的18幅挂画

“一沉三联”推动无讼纵深发展

通过近三年来“五老”调解的成功运行,蒲江法院的诉讼源头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进一步地梳理发现,目前,蒲江法院诉讼案件主要集中为四类:一是传统的婚姻家庭、侵权等案件;二是道路交通事故纠纷;三是劳动争议案件;四是涉农产品买卖纠纷、土地流转等案件。为此,蒲江法院主动适应新形势,针对蒲江纠纷特点,提出了“一沉三联”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民间调解、行业调解和联调机制。

“一沉”是指法庭职能下沉或延伸,通过充分发挥人民法庭职能作用,源头治理传统婚姻家庭、侵权等民事纠纷。“三联”是指道路交通事故、劳动争议纠纷、农村三大产业行业协会联动调解,有针对性地源头治理道路交通事故、劳动争议、农产品产购纠纷。

在法庭职能下沉方面,蒲江法院建立了院领导与乡镇党委政府的沟通联络机制,每一个院领导定点联系一至两个乡镇;建立了法庭与村、社区之间的沟通联络机制,更好地指导基层化解纠纷。在交通事故联动调解方面,蒲江法院是全市法院唯一新建道交一体办公场所的法院。经过三年的运行成效显著,交通联调机制的运行更加流畅高效。

劳动争议纠纷联动调解机制方面,随着蒲江县工业的快速发展,近年已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78.6亿元,劳动争议纠纷也已成为蒲江法院重点化解的纠纷类型,特别是针对劳动争议系列案件、企业用工纠纷等案件,建立了创新机制,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农村三大产业行业协会联动调解机制方面,蒲江县作为四川省农业强县,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率先在全国打造有机农业县,有猕猴桃、柑橘、茶业三大农业品牌。蒲江丑柑(不知火)获得第五届CCTV十大魅力农产品;蒲江猕猴桃和蒲江雀舌在第六届嘉年华活动中双双入选十大魅力农产品。已申报获批“蒲江雀舌”“蒲江猕猴桃”“蒲江米花糖”三个地理标志产品,力争打造“中国猕猴桃之都”。蒲江县已建成标准化农产品基地、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农业生态观光基地“三大基地”,蒲江县正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品牌化之路。为此,土地流转、果品品牌保护等纠纷也日益凸显,农村三大产业行业协会联动化解机制,将三大产业引发的纠纷化解在源头。

蒲江法院将秉持“小法院谋大作为”理念,紧紧围绕“诉源善治 人和事了”的诉源治理文化主题,实施“一沉三联”和“一庭一特色”策略,以更高的起点、更严的标准,把基础工作做优、创新工作做实,有力地推动“五老”民间调解向纵深发展,让美丽茶乡成为“无讼”茶乡,把“无讼”文化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人民法庭蒲江蒲江县
扎根红色沃土 润泽一方百姓——平山县人民法院回舍人民法庭司法为民化纠纷
蒲江县提升服务效能 打造“暖心医保”
蒲江县:创新实施推进举措 就业创业实现新突破
蒲江县医保局以三项举措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蒲江县医保局稳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
人民法庭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相关问题浅析
乡建背景下乡土建筑植物景观探究——以蒲江明月村为例
早市名茶 蒲江雀舌
蒲江红心猕猴桃种植农业气候的研究
中国城镇化之路与人民法庭布局
——以三省三市(地区)110处人民法庭为样本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