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内生性研究*

2017-06-05林,崔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年3期
关键词:第三产业比重产业结构

谭 林,崔 静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四川成都 611731)

·研究报告·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内生性研究*

谭 林※,崔 静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四川成都 611731)

[目的]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元素之一,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动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均进行着调整,而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外流,而这种外流受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此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存在很大的关联。[方法]为了探寻二者之间的关系,文章利用1978~2014年面板数据,通过GMM三阶段分析法将农村流动劳动力流入各产业的比重变化,与三次产业结构比的变化进行描述性的对比分析,并建立联立方程及模型。[结果]研究表明:大量农村劳动力脱离土地,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三产业; 在我国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第二、三产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了劳动力的流动;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内生性关系。[结论]并针对这一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对更好的引导农村流动劳动力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农村劳动力流动 产业结构调整 内生性 面板数据 GMM

0 引言

劳动力流动是指由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在空间上的位移和工作岗位上的变换,主要有3种形式,即: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职业; 在地区之间的流动; 行业性流动也称易地在其他行业就业。根据产业结构演化理论,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1940年出版的《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首次提出三次产业的分类,把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三次产业[1]。我国的划分范围为: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制造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包括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金融、房地产、教育、文化、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2]。从世界历史的发展看,农村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是任何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经阶段[3]。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流动规模既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同时对经济发展也产生一些影响,Ravenstein[4]指出劳动力转移最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因素,Harris and Todaro[5]认为劳动力流动会对经济发展的多个方面产生影响,如产业结构、城市化、失业率等。但这些研究大多着眼于某一个方面,鲜有对于二者关系的总体分析研究,其预测结果往往也缺乏准确性和指导性。Boeri and Brücker[6]的研究发现欧洲劳动力的流动预测,存在10.5%~15%的误差。同样其它的实证研究也表明,理论预测与实际观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经济关系的众多因素中,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最为息息相关。彭荣胜等[7]通过对第三产业发展与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研究发现,第三产业是影响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人口转移的最主要因素。关海玲等[8]通过对山西11个地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协调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产业结构升级使得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吸纳效率不断提高,同时也使得三次产业内部投入产出逐步趋于合理。因此,研究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而目前很少有学者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系统地研究。正是基于上述背景,文章通过数据直观分析并建立模型,探寻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联系,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引导农村流动劳动力提供一些建议。

1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发展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三次产业结构都经历了不断的变化。该文将对二者的发展变化、现状及相互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1.1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概况

我国作为典型二元结构的发展中国家, 1978年农村人口约为7.901 4亿人,占当年总人口的82.1%[9]。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逐渐流入第二、三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 2015年,全国农民工总量约为2.774 7亿人,比2014年增长1.3%。其中,外出农民工1.688 4亿人,增长0.4%; 本地农民工1.086 3亿人,增长2.7%。迄今为止,我国农村劳动力在第二、三产业中的生产和服务型的工作比重越来越大[10]。

从图1中可以看到,农村劳动力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自改革开放以来总体呈下降趋势, 2014年达历史最低,这也充分说明随着大型农机具的出现和土地流转的兴起,我国农业生产正在向着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更多的农业人口从土地劳动中解放出来。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总体上看,较为稳定,略有上升。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整体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1978年就业人员比重不到20%,到2014年增加到40%。由此说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飞速发展,城镇相对于农村有着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更高的收入水平,并且更完善的医疗、教育、生活保障致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并在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三次产业的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图1 1978~2014年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变化

图2 1978~2014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变化

1.2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经济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的增长还体现在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同时产业结构也成为判断一个国家经济发达与否的标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 1978年GDP为3645.2亿元,2014达到63.646 3亿元。与此同时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1978年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28.2%、46.9%及23.9%, 2014年分别为9.2%、42.6%及48.2%。整体上看,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第二产业则在稳定中略有下降。

从图2中可以看到,自1978年以来,第一产业比重在1989年前后和1999年后略有上升外,总体呈下降的趋势, 2014年达历年最低。主要因为1989年我国出现的通货膨胀, 1998年发生特大洪灾,直接造成经济损失约300亿美元[11],相应地农业损失也较为严重。不同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则呈现出不断波动趋势,其中在1980年前后达到最高,经过1991年短暂下降后, 1994年开始上升,其中2000年略有下降。程怀儒等[12]研究结果显示, 1980~1989年间是我国技术水平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同时要素配置也发生变化:能源原材料的产值份额不断下降,加工工业产值的份额不断上升; 日用轻工业组类要素上升,机械电气电子行业组类份额下降,整体呈现出产业层次递进倾向和要素配置轻型化倾向。第三产业比重自1978年开始总体呈快速上升发展趋势,这也是我国走向国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体现。

1.3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关系分析

图3 农村流动劳动力与三次产业结构对比

由图3得出, 1978~2008年,第一产业比重从29%下降到10%,流入到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比重从70%下降到40%,两者呈一致的下降趋势。但是农村劳动力并未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流向第二产业,相反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流入第三产业。随着1984年我国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 个沿海城市,中国工业化程度进一步加快,第二产业流入人口才开始缓慢增加,并保持在9%以内的波动,与第二产业比重波动幅度基本一致。第三产业比重则从1978年的23%提高到2008年的50%,第三产业劳动力流入比重从11%上升到40%,两者呈现相同的上升趋势。但三大产业在近20余年表现出的这种一致的趋势并非偶然,结合图1和图2的分析,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即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三产业的过程中,对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造成了重要的影响。同样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随之不断优化升级,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起到引导作用,其中第三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最强。因此,三产业结构的变化影响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向,同样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内生性关系。

2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内生性的实证分析

从上述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三次产业结构的动态发展分析可知,两者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两者之间存在内生性关系,为了更好地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该文将通过面板数据和联立方程来进一步进行分析。

2.1 模型和变量介绍

假设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内生性关系,即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互为因果。首先建立联立方程如下:

(1)

其中LX表示农村劳动力流动,TM表示三次产业结构,Xi表示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因素,Nt表示影响三次产业结构的因素。

在指标构建上,Harris and Todaro[5]的研究,考虑了收入、消费支出和风险等因素,引入了农村净收入、城市净收入、失业率等3个指标。而程名望等[13]和游和远等[14]则考虑了经济因素、宏观因素和政策因素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基于此,该文在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因素中,从宏观、微观2个方面来考虑,宏观方面,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15],以GDP的增长率(P)来衡量,微观方面从工资水平考虑,由于理性经济人的假定,农村劳动力是从低工资水平流向高工资水平,因此通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Y1)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Y2)衡量。而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中,韩颖和倪树茜[16]证明消费结构和投资结构影响产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该文选取居民在食品上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C1),消费、住房和燃料等支出占比(C2),文化生活支出占比(C3),投资在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I1、I2、I3,因此选取这几个变量作为模型中的控制变量。

根据上述设定的变量建立以下面板模型:

(2)

文中数据均来自1978~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及《全国暂住人口统计资料汇编》等。其中农村劳动力流动(LXit)表示第t年i地区的劳动力流动,用劳动力流入数量与流出数量差占总劳动力流动数量的比重表示。三次产业结构用第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所占比重衡量,分别用N1、N2、N3表示。

TMit表示第t年i地区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分别占总产值的比重,其余变量同理。

2.2 结果与分析

该文采用GMM三阶段分析法对面板数据的线性联立方程进行参数估计,结果见表1。

表1 1978~2014年劳动力流动回归结果

变量1978~20141978~19901990~20022002~2014LNTM(N1)-03368∗∗∗(00001)01027∗∗∗(00000)-04362∗∗∗(00008)-02601∗∗∗(00701)LNTM(N2)01012∗∗∗00000)02179∗∗∗(00327)-01328∗∗∗(00346)00287∗∗∗(00876)LNTM(N3)05768∗∗∗(00347)01245∗∗∗(00000)04430∗∗∗(00612)06379∗∗∗(00098)LNP11653∗∗∗(00546)20721∗∗∗(00535)10269∗∗∗(00647)09781∗∗∗(00757)LNY104765∗∗∗(00142)01028∗∗∗(00000)03751∗∗∗(00001)06001∗∗∗(00432)LNY2-01678∗∗∗(00573)-00376∗∗∗(00452)-01965∗∗∗(00435)-01727∗∗∗(00546)C-60327∗∗∗(00031)-29081∗∗∗(04354)-32735∗∗∗(00037)-77907∗∗(00001)R206623057860762305682 注:∗∗∗表示在10%水平下显著

根据以上回归结果可以看到,方程拟合较好,拟合优度达到了66.23%。各变量系数在10%水平下均显著。第一产业对劳动力流动具有反向作用,即其它条件不变时,第一产业产值每减少1%,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流入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将增加0.3368%。第二、三产业对劳动力流动具有正向作用,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第二产业产值每增长1%,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产业的比重将增加0.1012%,第三产业产值每增长1%,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三产业的比重将增加0.5768%。之所以出现第二产业增幅小于第三产业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农村劳动力进入服务业相对于工业具有低门槛的特点。另外GDP增长和城镇居民收入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具有正向作用,而农村居民收入对农村劳动力具有反向作用,且作用较为明显。

表2 1978~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回归结果

变量1978~20141978~19901990~20022002~2014LNLX04893∗∗∗(00000)02097∗∗∗(00543)-03785∗∗∗(00435)-05628∗(00685)LNC105972∗∗∗(00001)-01927∗∗∗(06673)05936∗∗∗(00432)04927∗∗∗(00987)LNC201983∗∗∗(00245)00173∗∗∗(00298)01527∗∗(00543)01836∗∗∗(00325)LNC313937∗∗∗(00000)12355∗∗∗(00001)24325∗∗∗(00875)24535∗∗∗(00308)LNI102253∗∗∗(00327)-01036∗∗∗(00943)00239∗∗∗(00852)03253∗∗∗(00835)LNI202632∗∗∗(00024)-00274∗∗∗(0625)02435∗∗∗(00000)02403∗∗∗(00001)LNI306329∗∗∗(00179)-04352∗∗∗(00038)05363∗∗∗(00070)06353∗∗∗(00001)C-13638∗∗∗(05854)-26373∗∗∗(07337)-17837∗∗∗(08129)-18376∗∗(00019)R206383037350536306398 注:∗∗∗表示在10%水平下显著

从表2可以得到,方程拟合较好,拟合优度达到63.83%,各变量系数在10%水平下均显著。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发挥正向的作用,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流入第二产业的比重每增加1%,第二产业比重将增加0.2403%,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流入第三产业的比重每增加1%,第三产业比重将增加0.6353%,影响较为明显。作为控制变量的居民食品、消费、住房和燃料等支出占比,文化生活支出占比以及投资在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这几个因素都对三次产业结构产生正向的影响作用,其中文化生活所占比重这一因素作用最为显著。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农村劳动力流动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内生性关系。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脱离土地,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三产业,一方面是我国建设工业化社会进程和城镇化的一个体现,另一方面第三产业的比重是衡量一个社会发达程度的标杆[17],上述结果也说明我国逐步走向现代化社会。同样的,在我国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第二、三产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形成了劳动力的流动,二者是互相作用的过程。劳动力转移促进三次产业发展,三次产业的发展反过来促进劳动力转移,从而加大劳动力聚集效应。例如,当前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充足使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而在劳动力相对比较匮乏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也相对缓慢。

3 促进劳动力流动与三次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建议

3.1 加强培训教育,培养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在未来的几十年,农业转移人口的数量仍有可能保持在高位,就业的压力将会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科学技术不断升级,劳动力供需双方要求不匹配的情况也会进一步凸显,一方面是转移人口就业难,另一方面是用人企业招工难,解决这个矛盾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开展职业能力培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1)提高文化素质,要在农村真正普及9年甚至12年(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义务教育。(2)建立健全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网络:充分利用各类职业技术专业学校、成人教育中心、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教育资源,在市、县、乡建立起各层级的教育培训基地,并且设置实用的专业技术课程,以适应市场经济及各产业实际需求。(3)通过举办各类农民技术夜校、多媒体教学、短训班等,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短期职业技术培训和定岗培训,使农民劳动力掌握就业所需专业技能。

3.2 加快传统工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由实证分析结果可知,第二、三产业产值的增加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均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尤为明显,所以要加快传统工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流动。

一方面,加快工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促进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过渡,将知识经济的发展与传统工业的改造结合起来,要大力加强支柱产业的发展,努力培养主导产业,加强对朝阳产业的保护和扶持力度,同时做好夕阳产业的退出政策指导工作。另一方面,以金融、保险、咨询、信息、旅游、房地产和高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代表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应加大资金、技术的投入,以提升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有效转移。

3.3 强化服务帮扶,为农业人口转移就业提供可靠保证

要进一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在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强化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倾斜力度,同时,加强就业咨询指导,就业和劳动部门进一步加强就业信息搜集以及发布工作,为农业转移人口搭建好用工就业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就业政策咨询、职业介绍、求职登记、法规宣传等方面服务。对于养老、家政、医护、物业等就业空间大,从业门槛低的行业,劳动部门应在培训、就业引导方面加大力度,为更多农业转移人口提供转岗机会。同时,逐步建立完善就业与失业保险、城市低保联动机制,妥善处理好农村转移劳动力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问题。劳动监察和仲裁部门要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劳动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真正让农业转移人口留得住、能致富,融入城镇、扎根城镇,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 Clark C.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acmillan, 1951

[2] 杨晗, 邱晖.产业结构理论的演化和发展研究.商业经济,2012,(5): 26~27

[3] 国家统计局统计设计管理司. 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简介.统计方略,2003,(11): 14

[4] Ravenstein E G.The Laws of Migration.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1885, 48: 167~227

[5] Harris JR, Todaro MP.Migration,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A TwoSector Analysi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0, 60(1): 126~142

[6] Boeri T, Brücker H.Why are Europeans so Tough on Migrants?Economic Policy,2005, 44: 629~703

[7] 彭荣胜, 覃成林.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化关系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 2: 136~142

[8] 关海玲, 丁晶珂,赵静.产业结构转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吸纳效率的实证分析.经济问题,2015,(02): 81~85

[11] 蒋勇, 林柏浪,陈泮,等.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4): 16~20

[12] 程怀儒. 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与农业科技创新.南方农村,2012(12): 25~37

[13] 程名望, 史清华,徐剑侠.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因与障碍的一种解释.经济研究, 2006, 4: 68~78

[14] 游和远, 吴次芳.农地流转、禀赋依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管理世界, 2010, 3: 65~75

[15] 刘清华, 程杨,唐丽桂.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意向选择分析——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市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2): 131~138

[16] 韩颖, 倪树茜.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2): 53~60

[17] 何平, 陈丹丹,贾喜越.产业结构优化研究.统计研究,2014,(7): 31~37

THE ENDOGENOUS NATURE OF THE RURAL LABOR FORCE FLOW AND THEADJUSTMENT OF THE THREE INDUSTRIAL STRUCTURE*

Tan Lin※, Cui Jing

(Cheng du textile college,Chengdu, Sichuan 611731, China)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rural labor flow in the three industrie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rural labor flow, this paper comparatively analyzed the change of the proportion of rural labor into various industries and the change of the ratio of the three industrial structures, and then established the equations and models by GMM three-stage analysis based on 2014 panel dat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red from the first industry to the second and third industry. During the process of optimizing and upgrad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second and third industry absorbed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and formed the labor flow.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rural labor flow and thre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showed mutual influence and endogenous interaction. Finally, it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policy suggestions. The results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better guiding the rural labor force flow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rural labor flow; industry structure adjustment; endogenous; panel data; GMM

10.7621/cjarrp.1005-9121.20170303

2016-02-06

谭林(1977—),男,四川成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人资源管理、经济管理。Email: 326048511@qq.com

*资助项目: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研究”(w15215217)

F323.6; F264

A

1005-9121[2017]03014-06

猜你喜欢

第三产业比重产业结构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7%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