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联网产业开放式创新的跨组织知识流动

2017-06-05焦媛媛付轼辉沈志锋

中国科技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流动

焦媛媛,付轼辉,沈志锋,2

(1.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 30071;2.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物联网产业开放式创新的跨组织知识流动

焦媛媛1,付轼辉1,沈志锋1,2

(1.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 30071;2.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在物联网产业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知识在企业、科研院所和顾客等不同主体之间的流动有利于提高产业整体创新绩效。在Nakano提出的知识流动SECI模型的基础上,本文从物联网产业创新周期的不同阶段入手,对物联网产业跨组织知识流动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过程进行研究,着重分析了知识流动过程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机理。针对不同阶段跨组织知识流动的瓶颈,分别提出了政府介入知识定价、增强企业间信任并使企业知识水平协同发展、提升顾客参与创新程度三点管理提升措施。

物联网产业;开放式创新;跨组织知识流动;SECI模型

1 引言

物联网是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是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突破的重点方向[1]。目前,围绕物联网体系结构、基础技术、商业模式等领域的创新是物联网产业竞争的焦点。在竞争日趋激烈和顾客需求更加多样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依靠内部资源开展创新的方式呈现出高成本和低效率的缺点。Chesbrough提出的“开放式创新”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创新模式,企业可以从外部获取信息、技术和资源来弥补企业内部创新资源的不足,帮助企业培育更深层的核心能力[2]。这种将创新活动置于动态、开放系统的模式是物联网企业寻求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选择。

知识是创新的思想源泉,是创新活动的关键要素。由于组织内部知识往往不能满足创新活动对知识水平的高要求,组织外部的知识输入对于创新过程有尤其重要的促进作用。Cohen指出,企业大部分创新思想源于外部而并非自己的发明成果,企业更趋向于与用户、供应商、大学和研究机构等外部组织合作,以获取更经济可行的科技知识或新产品构思[3]。因此,以寻求外部知识为目的,创新主体以知识流动的方式进行互动,组织间形成的以知识为基础的联系网络成为开放式创新的重要形式。物联网产业中的设备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网络运营商、应用与服务提供商等各类型上下游企业组成了一个典型的开放式创新网络,物联网企业创新高探索性、高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其更加依赖于其他组织对自身的知识输入。因此,认识物联网创新主体之间的知识流动与转化过程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能提高跨组织知识流动效率和实现知识的最大化利用,从整体上提升物联网产业的创新绩效。

2 知识流动与SECI模型

知识是现实存在和流动过程的统一。知识的实体论观点认为知识是一种有组织的经验、价值观、相关信息及洞察力的动态组合,并按照知识存在方式的不同将其划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4]。知识的过程论观点认为知识是在不同主体、不同空间和不同背景中的运动状态,正是这种运动状态使知识的价值得以实现[5]。Holtshouse将知识看作是一种“流”,它可以在提供者和需求者之间流动,认为知识流动即知识源一方与知识接收者一方之间组织知识的交换过程[6]。Nonaka吸收并结合了知识的实体论和过程论的核心思想,他认为知识的形态在流动过程中是不断转化的,继而提出了知识流动的SECI模型。该模型描述了企业知识在显性和隐性之间不断转化并螺旋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被分为四种基本模式: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社会化阶段(Socialization)、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外在化阶段(Externalization)、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综合化阶段(Combination)以及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内在化阶段(Internalization)。Nonaka还提出了知识使用、流动和创造的环境——场(Ba),场的作用是为知识在个体和组织间的交互提供平台。场既可以是办公室、会议、Email等物质空间,也可以是组织文化、共享理念等精神空间。SECI的四个阶段分别对应发起场、对话场、系统性场和演练场。新的知识通过隐、显性知识在四个场中转换与重组中创造出来[7]。

SECI模型是对Polanyi的知识可转移性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组织内部知识流动的高度抽象。然而,Nonaka最初构建的SECI模型仅关注企业内部员工的知识交流以及个人与集体的互动,并未涉及企业与外部组织的知识流动过程,这限制了其在更大范围内的解释力。事实上,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交互和转化是现实世界的普遍现象,不因在组织内和组织外而异。这是由于:首先,处于开放式创新背景下,组织往往与外部成员构成知识交流网络,这使得组织边界被极大地模糊了。尤其是大量“知识联盟”、“创新联盟”的出现,为SECI循环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创造了条件。其次,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知识流动需要经过处理、传递、吸收、融合和创新等一系列过程[8],而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SECI循环也需要通过交流、刺激、创造而实现。组织-组织之间与组织内部成员-成员之间的知识流动过程是类似的。最后,Nonaka认为知识流动需要借助与组织内部的“场”,然而组织与外部成员之间同样存在利于知识流动的场。例如,企业合作研发时的联合实验室、顾客在BBS上参与产品创新等。因此,SECI模型对跨组织知识流动同样有启示意义。

一些学者在将SECI模型拓展至组织间知识流动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Rice利用SECI模型描述了一个多组织参与的项目中的知识聚集和学习过程,并指出组织内的知识流动与跨组织项目的知识流动有诸多相似之处[9]。芮明杰认为知识转化可以在产业链层面发生,并且网络状产业链的知识整合同样需要完成SECI过程[8]。李健等将战略联盟中的跨企业知识纳入SECI模型,并分析了不同联盟构型在SECI四个阶段中的差异[10]。然而从研究趋势上看,利用SECI模型分析跨组织知识流动的研究还相当有限,关于某一具体产业的组织间知识流动的研究更加匮乏。当前对组织间知识交流的研究仍侧重于“知识转移”,强调知识从一个主体到另一主体的结果,却忽视了知识转移过程中形态的转化和再创造。因此,本文在Nakano的知识流动SECI模型基础上,探索知识在物联网开放式创新系统中的流动路径与转化机理,以期揭开物联网产业跨组织知识流动过程的黑箱。

3 物联网产业开放式创新中的跨组织知识流动系统

在知识生产的分工与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趋势下,单打独斗式的创新行为易形成大量“信息孤岛”和碎片化的创新成果,与具有知识优势的组织建立合作关系成为物联网企业的共识。目前中国已成立了多种形式的“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员涵盖了物联网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不同类型的主体。物联网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以提高创新能力与实现创新战略目标为导向,通过知识获取、传递、运用与反馈等行为促进知识流动。同时,顾客对物联网产品的需求、偏好和其他信息是企业创新的方向,具有丰富新产品概念的顾客同样是创新活动的重要知识来源。企业、科研院所、顾客之间基于知识的互动构成了一个跨组织知识流动系统,系统通过动态的知识配置使各组成主体的知识存量得到了结构优化和数量增加。

由于物联网企业、科研院所和顾客分别在生产制造、专业基础知识、新产品需求等不同领域具有相对丰富的知识积累,知识在它们中的不均衡分布形成了各主体间的知识势差,这种知识势差形成了以寻求异质性知识为目的的跨组织知识流动趋势。组织之间的知识流动从趋势到现实还需要各参与主体的协调配合。企业利用自身知识存量和填补知识缺口的动机是跨组织知识流动的主要动力,而一些企业出于技术垄断目的而采取的知识封闭措施则是跨组织知识流动的主要阻力。系统中动力和阻力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跨组织知识流动的效率。在动力和阻力博弈过程中,一些综合实力较强、在产业链中占主导地位的企业(如网络运营商和系统集成商)对跨组织知识流动趋势起到关键作用。它们通过主导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的创新机制,提升各企业加入开放式创新网络的意愿[11],跨组织知识流动的动力克服了阻力,组织间的知识边界和壁垒被打开,物联网产业内的跨组织知识流动从可能变为现实。

在物联网产业跨组织知识流动系统中,显性知识是那些能够在成员之间清晰地表达和有效转移的知识,通常被高度编码化。例如云计算体系架构、新型传感器专利、RFID技术标准、智能设备操作手册等。而隐性知识是蕴藏在成员内部的难以表达的技巧、经验、直觉和诀窍,一般难以用语言和文字进行逻辑说明。例如企业对技术战略的认知、物联网行业惯例、技术人员心智模型、未成型的研究设想、顾客对产品的偏好等。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的转化在系统中不断发生,形成了知识流动的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内部化的SECI过程。一般地,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社会化阶段,隐性知识以共享的方式被系统成员传播和积累,但没有新的知识被创造。这一过程高度依赖信任关系和频繁的交流。例如参与产品展览会、顾客调查、科研人员交流等。从隐性到显性知识的外部化阶段是成员将自身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可编码知识的过程,通常在技术领先的组织中展开,一般需要借助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的力量。显性到显性知识的整合化阶段一般以委托研发、许可证协议、技术交易等契约模式进行。这一阶段也能将显性知识整合为更高级显性知识,例如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将分散在物联网终端的数据进行汇聚和分析,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显性到隐性知识的内部化阶段是“干中学”的过程,显性知识通过不断的应用和演练,在系统成员内部内化和升华,成为根植于组织内部的隐性知识。这样,系统中各主体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转化衔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螺旋上升的知识流动SECI循环(见图1)。

图1 物联网产业开放式创新中的跨组织知识流动系统

4 物联网产业跨组织知识流动SECI模型

Utterback和Abernathy认为产业技术创新过程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变动阶段、过渡阶段和特定阶段三个阶段[12],产业特征和创新特征是随时间而动态变化的。实证研究表明,产业结构、竞争强度等产业特征和研发强度、知识管理能力等创新特征对知识流动有显著影响[13]。因此,在物联网产业创新周期内,组织之间的知识流动将呈现不同的规律。根据Utterback和Abernathy对产业创新阶段的划分,本文考察物联网三个产业创新阶段内的知识流动特征,并分别归纳出不同阶段内的物联网产业跨组织知识流动SECI模型。

4.1 变动阶段中的跨组织知识流动

在变动阶段,物联网产业链条还不完善,终端市场中的物联网产品变化极为迅速,新产品所使用的技术处于发散状态,市场上尚未出现主导设计。由于明确的物联网市场面尚未形成,企业不知道目标市场在哪,也不清楚哪种技术和产品能够引领市场需求,往往在某些产品技术上投放了很大力量,但却未被市场接受,因此物联网企业并没有进行技术创新的强烈意愿,通常也不愿为知识流动付出太多成本,物联网企业之间相互知识流动较少。此时物联网技术在实验室开始萌芽,从出于科研目的的研究实验阶段起步,一些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始在RFID、无线传感网络等相关领域进行科研及产业化攻关,一些相关技术标准、网络基础、产业和应用开始出现技术创新。

具体来看,此阶段的知识流动以物联网企业为起始点,此时的“物联网企业”往往并非专营物联网业务,而是一些电信、IT、电子设备企业的子公司或业务单元,加之物联网市场面较小,企业对其自身所拥有的物联网知识管理重视不足,物联网知识很大程度上以隐性的形式存在于组织中。大学和科研机构出于科学探索的目的,在观察或接触物联网企业的过程中,将散落于企业中的物联网相关经验、诀窍、技能和信息逐渐社会化,传递给自身。由于大学和科研机构具有适合知识管理的组织形式,科研人员具有高度的科学素养,因而易于挖掘不同来源的零散知识,还能将一些物质形态的物联网产品通过“反求工程”转化成可用于开发的信息,用专业语言表述出来,并通过整理、重组和编码将隐性知识外部化为显性知识。接下来,物联网企业购买市场上的显性物联网知识,在不断的使用显性知识过程中逐渐将其内在化。总之,变动阶段的知识流动大体上是通过大学和科研机构把隐藏在物联网企业的知识显性化,并再次流入物联网企业,呈现线性的单向流动特点(见图2)。

图2 变动阶段内的物联网产业跨组织知识流动SECI模型

4.2 过渡阶段中的知识流动

当物联网市场中的主导设计出现,产品标准形成时,物联网产业创新便进入到过渡阶段。此阶段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已经形成,大量的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参与进来,物联网产品和工艺创新不断涌现。过渡阶段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是用户对物联网产品有了清晰的理解。物联网产品用户认知度的提高,带动标准化产品增多,形成了基本的商业模式。由于物联网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其行业应用遍布市政管理、交通物流、安防、零售、农业等领域,这些行业中的用户对自身产业特点有着丰富的知识积累,形成了对物联网产品独特的需求概念,因此用户是物联网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知识源。同时,物联网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是庞大的网络规模和网络覆盖范围,而网络运营商掌握着丰富的网络资源,贯穿着整个物联网业务,是连接上下游企业的关键环节,因此网络运营商是此阶段最重要的知识传递者(见图3)。

图3 过渡阶段内的物联网产业跨组织知识流动SECI模型

由于网络运营商在整个物联网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凭借在技术研发方面的丰富经验,运营商通过产品博览会、产业交流会议、现场考察或人员交流的方式,在与其他物联网企业的广泛联系中无形传递了大量的隐性知识。设备提供商、服务提供商等其他物联网企业接收这些隐性知识,并与已有的知识有效整合,形成新的隐性知识,构成了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社会化过程。这些物联网企业通过正式的共同开发、研发外包等外部途径,或通过非正式的经验交流将研发中的技术信息传递给大学和科研院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将其外在化为显性知识后再次反馈给企业。企业通过编辑加工将其组合化为适用于自身业务特点的知识形态,如报告、数据库等,并通过真正运用、练习、演练等方式被组织内部员工内在化吸收。除此之外,设备提供商、服务提供商是最为接近物联网市场的群体,他们可以从用户那里获得需求及解决方案的信息,通过共同开发产品、利用相关专利的许可或者外部网络的沟通,将客户需求信息传达给网络运营商,进而创造出大量关于新产品形式、功能和设计特征的新思想。

4.3 特定阶段中的知识流动

物联网主导设计和统一标准的出现使产品设计、生产程序与生产工艺逐渐标准化,物联网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快速提升,企业由此享受到规模效应的益处。与过渡阶段SECI螺旋相比,特定阶段的SECI螺旋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系统集成商代替网络运营商成为物联网开放式创新的主导者,并且出现了以顾客为核心的开放式创新平台。

特定阶段中,物联网开始融入公众生产生活,在企业和个人中普及应用,市场空间和业务类型日趋丰富。企业竞争的焦点是物联网产品多样化和适用性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谁具有更加丰富的客户信息,开发出最受市场欢迎的产品,就能处于市场领先地位。大型系统集成商致力于物联网与不同行业应用的融合,它们最为接近和了解不同类型客户的需求,对市场变化具有高敏感度和较快的反应速度。因此,系统集成商取代网络运营商成为物联网创新活动的主导者。在与其他类型企业共同开发新产品解决方案的过程中,系统集成商作为SECI螺旋的初始点,将其对客户的理解(隐性知识)潜移默化地传递到企业芯片提供商、设备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等配合参与开发的企业(见图4)。

图4 特定阶段内的物联网产业跨组织知识流动SECI模型

整合顾客和市场知识在此阶段产品创新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然而物联网产业链条中的任何一方,包括芯片厂商、软件服务商、系统集成商和网络运营商等所拥有的客户知识都大多集中在自身的业务领域,各方对异质性的顾客和市场知识的需求极为迫切,此时以顾客知识为核心的开放式创新平台被开发出来。开放式创新平台中汇聚了由顾客直接传达或由通过各类型企业作为中介传达的客户知识。企业不再在市场中低效地搜寻客户知识,而是可以通过“企业—平台—企业”的知识流动路径直接获取所需的知识。顾客知识平台使企业能够从知识流动中获得收益,实现了企业知识资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提升。同时,由于顾客参与程度的增强,知识流动的频率和流量都大大提高,企业不得不加速知识在企业内部的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和内在化过程,无形中提高了推动企业知识管理水平。

5 物联网产业跨组织知识流动特征分析及管理措施

物联网产业知识跨组织流动过程本质上是自组织演化过程。一方面,物联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作与配合,对知识进行搜索、选择、传递、整理、吸收、转化、利用、增殖和创造,通过开放式创新网络内的知识流动实现了更有效的知识配置,提高了物联网企业的知识存量水平和知识流动能力;另一方面,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各物联网企业对自身的知识流动行为进行主动调节和自我优化,在不断适应外在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物联网产业的知识流动特征,使物联网产业内的知识流动不断迈向更完善、更高级的阶段。因此,这三个阶段的知识流动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嵌接、紧密联系、动态发展的循环演化过程,每一次循环中知识的量与质不断积累与扩大,低一层次的SECI循环创造出了更多、更高级的知识,为下一阶段的SECI循环奠定了基础。同时,三个阶段的知识流动特征不同表现为其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内在化具体环节的效率差异,找到各个阶段知识流动效率较低的环节有助于各创新主体进行针对性的改善措施。

5.1 物联网产业跨组织知识流动特征分析

变动阶段:线性的知识流动路径决定了知识流动的低效率,政府不得不加强对物联网参与主体知识流动行为的激励,政府成为知识跨组织流动的主导者。由于物联网的知识基础还十分薄弱,尚未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创新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物联网基础知识进步的推动,创新源于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这种研究没有特定的商业目的,研究成果一般是普遍的原理、规律或理论,通常以论文的形式体现。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物联网产品还需要经过试验、发展、工艺设计、试制试销一系列必不可少的过程,而企业往往更注重于短期经济效益。并且,知识在交易中需要确定一个价格才能顺利成交[14],而基础研究成果还很难确定未来能产生多大效用。因此知识流动的主要障碍在于从大学、科研院所的显性知识到企业显性知识的组合化过程(C)。

过渡阶段:由于市场面的扩大,过渡阶段物联网企业参与技术创新的动力极大提升,物联网创新活动发生地从实验室转到企业生产现场,产业的主要创新源是各类物联网企业的研发活动,知识流动和创造的主要成果是适用于主导设计的设备、工具、材料和生产线等工艺创新。环形的知识流动路径提升了知识流动效率,由知识流动主导者网络运营商发起、其他物联网企业参与的合作创新推动了产业进步。由于网络运营商和其他物联网企业知识存量、吸收能力的差距,知识在二者之间的流动并不容易。尤其是隐性知识存在于个人头脑或组织的文化中,而企业缺乏语言上的优势[15],隐性知识的流动会更为困难。因此SECI循环的主要障碍是网络运营商的隐性知识到其他物联网企业隐性知识的社会化过程(S)。

特定阶段:顾客不断进化的产品需求是物联网产业创新的主要动因,企业竞争焦点是市场和顾客知识,物联网产业链中最接近市场端的系统集成商是知识流动的主导者。基于网络技术的顾客知识共享平台使知识流动途径由单一变为全通道式,知识流动效率因而大大提高。特定阶段工艺创新的空间已比较小,知识流动和创造的主要成果是针对各个细分市场的新型设计和特有产品。由于产品创新的最初概念几乎都来自于顾客的隐性知识,企业必须将顾客所拥有的隐性知识为己所用才能占据市场优势,因此特定阶段跨组织知识流动的关键在于顾客隐性知识到物联网企业显性知识的外在化过程(E)(见表1)。

表1 不同创新阶段的跨组织知识流动特征对比

5.2 管理提升措施

(1)在产业创新的变动阶段,政府应积极介入知识定价以促进显性知识交易。作为商品化的知识在交易中需要遵从市场机制规律,然而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和较低的排他性,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健全的环境下,如果仅由市场机制主导进行资源配置,将导致知识的市场价格不能反映其真正价值。引入政府对于知识定价的适当干预,能够促进知识在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流动。在物联网企业缺乏创新动力的变动阶段,企业对基础研究成果的需求和支付意愿普遍较低。针对此,政府可以为购买基础知识的物联网企业提供适当补贴和政策优惠,增强科研院所与企业联系的纽带。对于暂时没有市场需求的知识,政府可以采取直接收购的方式为其找到外部出口。

(2)过渡阶段的物联网企业应加强相互信任,实现企业知识水平的协同发展以促进隐性知识吸收。过渡阶段知识流动的主要障碍在于网络运营商的隐性知识到其他物联网企业隐性知识的社会化过程。由于隐性知识流动不能像显性知识一样通过契约方式进行,而是完全依赖于个体自愿和组织引导,因此只有当创新主体之间存在高度的信任时,各方才能无保留地进行隐性知识交流。出于良好的信任关系,各主体会主动增加隐性知识的输出以显示自己的合作诚意。为此,物联网企业应通过重复合作、建立良好声誉、传递积极信号等方式,建立起相互的信任以提升隐性知识交流。网络运营商还应利用自身知识积累帮助其他类型企业完善物联网架构以提高知识吸收能力,使物联网知识链各主体的知识水平协同发展,保持各方的知识势差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才能使隐性知识流动在组织间顺畅进行。

(3)提升特定阶段顾客参与创新的程度,促进顾客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企业和顾客互动程度越高,企业可提取的有效客户信息也就越多。因此,物联网企业应通过访谈、留言板、网上社区、社交网络等各种便捷渠道,利用小世界效应激发顾客参与的积极性,并尽可能将顾客知识内化到产品创新的全过程,捕获与新产品相关的顾客知识和难以察觉的顾客偏好。通过对顾客有计划的引导以及对其表达内容的充分辨识,逐渐消除隐性知识流动的障碍。相关企业应将这些知识整理、分类、归档、编码为显性知识,并在顾客创新平台中存储与共享,以提升其利用效率。

6 结论与展望

本文在Nonaka提出的知识流动SECI螺旋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物联网产业创新不同阶段的跨组织知识流动SECI模型,通过对跨组织知识流动规律、特点与机理的微观分析,解释了物联网产业知识流动由无序向有序、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跃迁的宏观现象。此外,针对三个阶段中SECI知识流动过程的障碍,分别提出了政府介入知识定价、增强企业间信任并实现企业知识水平协同发展、提升顾客参与创新程度的管理提升措施。研究结果有助于企业根据产业发展特征和自身特点实施针对性的知识管理行为,更有效地利用开放式创新网络中的知识谋求竞争优势。同时,个人思维、知识环境、知识管理机制等情景因素都影响着知识流动过程,本文针对物联网产业构建的SECI模型只是对跨组织知识流动规律的一个框架性的认识,更为精确地描述跨组织知识流动的模型和理论还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

[1]孙其博,刘杰,黎羴,等.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3(3):1-9.

[2]CHESBROUGH H W.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

[3]COHEN W M,LEVINTHAL D 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128-152.

[4]张军.基于知识积累的企业创新能力演化规律研究[D].浙江大学,2012.

[5]汪应洛,李勖.知识的转移特性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22(10):8-11.

[6]HOLTSHOUSE D.Knowledge research issue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8,40(2):277-280.

[7]NONAKA,TAKEUCHI H.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8]芮明杰,刘明宇.网络状产业链的知识整合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1):49-55.

[9]RICE J L,RICE B S.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SECI model to multi-organisational endeavours:an integrative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sational behaviour,2015:671-682.

[10]李健,姚山季,吴飞同.联盟结构选择与技术创新路径演变——基于SECI模型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3):72-76.

[11]UTTERBACK J.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ithin the firm[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71,14(1):75-88.

[12]焦媛媛,沈志峰,胡琴.不同主导权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合作关系研究——以我国物联网产业为例[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5,27(4):60-74.

[13]王文平,张兵.动态关系强度下知识网络知识流动的涌现特性[J].管理科学学报,2013,16(2):1-11.

[14]张旭梅,张玉蓉,朱庆,等.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市场及其交易模型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8,22(3):79-83.

[15]MARJOLEIN C J,VERSPAGEN B.Barriers to knowledge and regional convergence in an evolutionary model[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2001(11)52-59.

(责任编辑 刘传忠)

Trans-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Flowing in the Process ofOpening Innovation in Internet of Things Industry

JiaoYuanyuan1,Fu Shihui1,Shen Zhifeng1,2

(1.Business School of 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71,China;2.Administrative Engineering College,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1,China)

In the process of opening innovation in Internet of Things(IoT) industry,knowledge flowing among enterprise,research institutes and the customer could enhance the industry’s knowledge level,which can improve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Starting with the different phase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cycle,it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trans-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flowing from elementary stage to advanced stage in IoT industry,analyzes th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of explicit knowledge and tacit knowledge.Then,three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solve the bottleneck of trans-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flowing in different phase:government getting involved in pricing knowledge,enhancing the trust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making customer participate in the innovation process.

Internet of Things;Opening innovation;Tans-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flowing;SECI model

2016-07-27

焦媛媛(1970-),女,天津人,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服务创新、项目管理、运营管理。

F49

A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流动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流动的光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