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营消疹汤联合雷火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总IgE的影响
2017-06-05王英杰柴维汉彭勇武宗琴刘杰罗瑞静李淑李斌
王英杰,柴维汉,彭勇,武宗琴,刘杰,罗瑞静,李淑,李斌
(1.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上海201800;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437)
调营消疹汤联合雷火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总IgE的影响
王英杰1,柴维汉1,彭勇1,武宗琴1,刘杰1,罗瑞静1,李淑1,李斌2
(1.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上海201800;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437)
目的观察调营消疹汤联合雷火灸治疗慢性荨麻疹(风寒型)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总IgE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纳入慢性荨麻疹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口服调营消疹汤联合雷火灸治疗;对照组采用调营消疹汤联合艾条灸治疗,4周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IgE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症状积分优于对照组(t=-2.09,P<0.05);对照组有效率为65.00%,治疗组有效率为85.00%,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χ2=4.27,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IgE水平优于治疗前(t=2.08,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清总IgE水平优于治疗前(t=2.04,P<0.05);2组治疗后血清总Ig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P>0.05)。结论调营消疹汤联合雷火灸治疗慢性荨麻疹(风寒型)能够显著改善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总IgE水平有关;调营消疹汤联合雷火灸法在改善临床症状及整体疗效方面均优于联合艾条灸法,但在下调血清总IgE水平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调营消疹汤;雷火灸;艾条灸;慢性荨麻疹;风寒型;IgE
荨麻疹(Urticaria)俗称“风疹块”,临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通常在2~24 h内消退。病程持续6周以上的称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荨麻疹是常见病,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发作过一次荨麻疹[1]。由于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复杂,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采用中医内治、外治相结合的方法治疗风寒型慢性荨麻疹,观察其临床疗效及患者血清总IgE水平的变化,系统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应用前景,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4年4月—2015年6月间,共收集有效病例80例。其中男28例,女52例,年龄19~65岁。治疗组40例,其中男15例,女25例,平均年龄(40.10±13.44)岁,平均发病时间(10.10± 11.18)个月;对照组40例,其中男13例,女27例,平均年龄(37.15±12.63)岁,平均发病时间(8.08±7.84)个月。经χ2检验,2组性别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P>0.05),有可比性。经t检验,2组患者年龄(t=1.01,P>0.05)、病程(t=0.94,P>0.0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见表1、2。
表1 2组患者性别构成例
表2 2组患者平均年龄、平均发病时间(±s)
表2 2组患者平均年龄、平均发病时间(±s)
注:#t=1.01,P>0.05;*t=0.94,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平均发病时间(月)* 10.10±11.18 8.08±7.84平均年龄(岁)#40.10±13.44 37.15±12.63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者(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②符合中医瘾疹风寒证者(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③性别不限,年龄>18岁者;④受试者自愿参加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者;⑤能够按要求定期复诊者。
1.2.2 排除标准①儿童、妊娠、哺乳期妇女;②心、肝、肾、等各系统严重异常的患者;③患有精神疾病、残疾、智力障碍的患者;④合并有其他皮肤病者;⑤近2个月内服过糖皮质激素或近2周内外用过此类药品者;⑥已知对试验药物过敏者。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调营消疹汤(桂枝、麻黄、白芍、白术、黄芪、荆芥、防风、乌梢蛇等),由我院中药煎药室制备,生药重量为150 g/剂,1剂/d,加水煎汁400 mL分2次早晚饭后服用。同时配合雷火灸(渝药管械(准)字2005第2270060号)治疗1次/d,4周为1个疗程。雷火灸施灸方法如下: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拧开灸具顶部,揭开灸具底部,拿起药艾条从底部向前推至露出约5 cm,取大头针在灸具两边针孔插入固定药艾;撕开药艾前端包装纸,点燃药艾;将药艾对准神阙穴,横向或纵向距离皮肤2~3 cm处施灸5~6 min,以皮肤温热发红,有温热感为度,注意随时查看并询问患者以防灼伤;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彻底熄灭艾条,放置干燥处备用。
对照组:口服调营消疹汤同时配合艾条灸治疗,4周为1个疗程。
艾条灸选用药艾条(国药准字Z32020152,盱眙华佗中药厂生产),施灸方法如下: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将艾条一端点燃,施术者应将食指、中指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测知局部受热程度,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将艾条对准神阙穴,距离皮肤2~3 cm左右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施灸5~6 min,至皮肤出现红晕,而又不致产生灼痛和烧伤皮肤为度;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彻底熄灭艾条,放置干燥处备用。
1.3.2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1.3.2.1 CU临床症状分级量化标准参考欧洲MILOR的研究,按0~3级标准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主、客观症状评分。①风团数目:0分为无风团;1分为1~10个;2分为10~20个;3分为20个以上。②风团大小,0分为无风团;1分为风团直径为<1.0cm;2分为1.0~2.5 cm;3分为>2.5 cm。③风团发生次数:0分为无风团;1分为风团每日出现1次;2分为2~3次;3分为>3次。④风团持续时间:0分为无风团;1分为风团持续时间<4 h;2分为风团持续时间4~12 h;3分为持续时间>12 h。⑤瘙痒程度:0分为无瘙痒;1分为轻度瘙痒,不影响睡眠;2分为中度瘙痒,每晚因瘙痒觉醒次数<2次,影响睡眠,但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3分为重度瘙痒,每晚因瘙痒觉醒次数>3次或无法入睡,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对临床症状进行记分并累计积分值。
1.3.2.2 疗效判定标准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SRI)=(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 100%。疗效判定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颁布)原则按4级疗效标准评定:痊愈为SSRI值≥90%;显效为SSRI值60%~89%;好转为SSRI值20%~59%;无效为SSRI值<20%或继续加重。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3.3 血清总IgE水平检测方法采用荧光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总IgE,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抽取两组患者静脉血5 mL,低温离心后分离血清,-70℃保存。实验步骤依照试剂盒说明书(罗氏诊断产品有限公司生产)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2 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2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t=-2.09,P<0.05),见表3。
表3 2组症状积分比较(±s)
表3 2组症状积分比较(±s)
注:2组治疗前积分经t检验t=-1.40,P>0.05;2组治疗后积分比较t=-2.09,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积分比较t=18.26,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积分比较t=13.55,P<0.05。
治疗后4.10±2.49 5.25±2.43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 40 40治疗前10.50±2.03 11.15±2.13
2.22 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临床有效率比较例
2.32 组血清IgE水平比较2组治疗后血清总IgE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但治疗后2组之间血清总Ig 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IgE水平比较(IU/mL)
2.4 不良反应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易反复发作,其病因复杂,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目前研究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分为免疫和非免疫2种,与免疫相关的荨麻疹由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引起,大多数学者认为其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活化后释放颗粒内物质如组胺、缓激肽和白三烯等有关[2-3]。
荨麻疹属中医学“瘾疹”范畴,认为其发病与素体禀赋不耐,诸邪侵犯等有关,风寒型瘾疹因先天禀赋不耐,气血不足,风寒乘虚侵袭或表虚不固,营卫失调而发病。风寒邪气,损伤卫阳,经络阻塞,气血壅滞,风邪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肤腠理之间,肌肤失于濡养故缠绵难愈,转为慢性。调营消疹汤由经方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化裁而来。桂枝、麻黄、白芍解表祛邪,调和营卫;白术、黄芪、荆芥、防风益气固表,疏风止痒,卫表得固,邪不得入。本病反复发作,日久更耗气血,血虚血瘀,久病入络使病情顽固难愈,根据“久病必淤”的中医理论佐以乌梢蛇搜风通络、解毒止痒、外达皮肤,内通经络,其搜风透达之力最强。全方共凑调和营卫、益气固表、搜风止痒之功。
艾灸神阙穴可治疗荨麻疹,早在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就有记载神阙隔物灸的案例。因“人之始生,生于脐与命门,故为十二经脉生长、五脏六腑形成之根抵也”;“脐者,肾间之动气也,气通百脉,布五脏六腑,内直脏腑经络,使百脉和畅,毛窍通达,上至泥丸,下至涌泉”。故艾灸神阙穴,可激发经气,温阳通络,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艾灸疗效独特性的认识,艾灸疗法重新得到了医学界重视,艾灸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灸法主要用药是艾叶,《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肝、脾、肾),理气血……以之灸疗,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叶具有苦辛二味,辛能宣通,有温补之力,故能温经散寒,回阳救逆。中医认为其借助艾火的热力和药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补气益血,温经通络、协调脏腑,从而达到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目的。雷火灸起源于明代,当时称之为“雷火神针”,在普通艾灸的基础上加以改良,火力猛、渗透力更强。采用艾叶、附子、细辛、白芷等多种药物配制而成,遵循驱寒除湿、通经活络、扶正祛邪的灸疗原理,以芳香走窜的药物作引经药,具有祛风、散寒、利湿、通络、补气、固脱等作用,药力渗透入穴位,产生通达诸经,调和阴阳,从而治疗各种疑难病的目的[4]。
由于雷火灸药条与普通艾条相比价格较高,患者经济负担较重,因此设药艾条作为对照组,对2组进行疗效评价。研究结果显示:2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t=-2.09,P<0.0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27,P<0.05);表明2组均能有效改善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主、客观症状,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血清总IgE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但治疗后2组之间血清总Ig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P>0.05);表明2种方案均可有效降低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总IgE水平,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样本量偏小和观察周期较短有关。
本研究采用中医内外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疗效确切,能够显著改善风寒型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既往的研究成果一致[4]。调营消疹汤联合雷火灸法治疗能够改善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总IgE水平有关,但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雷火灸药条虽然价格与普通艾条比较相对较高,患者经济负担较重,但本研究显示其在改善症状积分及整体疗效方面均优于后者,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参考文献:
[1]张建中.中外皮肤病诊疗指南——专家解读[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4:29.
[2]康尔恂,李杰,孙丽伟,等.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对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产生抗FcεRI抗体和抗IgE抗体的影响[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3,46(10):707-710.
[3]黄燕,戴慧蓉,王娟,等.IgE及其可溶性高亲和力受α链与慢性荨麻疹的相关性分析[J].上海医学,2014,37(3):238-241.
[4]王英杰,柴维汉,王海瑞,等.雷火灸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2):107-109.
R758.24
B
1672-0709(2017)02-0142-03
2016-03-29)
上海市嘉定区卫生系统科研项目(2013-ZY-04);上海市中医临床重点扶持项目(ZY3-JSFC-1-1005);上海市嘉定区第一批中医重点专科建设项目(ZYZDZK-2);上海市杏林新星培养项目(ZY3-RCPY-2-2062)。
柴维汉,E-mail:chaiweih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