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球迷的球队认同概念模型研究
2017-06-05周浩,石岩
周 浩,石 岩
球迷研究是体育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重要议题,涉及球迷消费行为、暴力行为及其对球队、俱乐部的影响等方面。球迷研究的基础则是建立在球迷与球队之间的互动关系中,这一关系被称为球队认同(team identification)。体育领域研究者在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基础上,通过演绎的方式提出球队认同(team identification)概念,将其定义为是社会认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球迷与球队之间心理联系(psychological connection)的程度[1],球队认同反应了个体对自己球迷身份的感知、投入到球队的情感以及将球队视为自己象征的程度[2]。我国篮球球迷数量和规模的庞大已成为学界共识,篮球球迷对推动中国篮球职业联赛的发展功不可没,球队认同不仅对其忠诚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更值得注意的是,认同已经成为球迷采用流氓行为参与到与对方球队争执中的重要原因[3]。HARDIN[4]认为,认同的重要性就在于它能引导人们为了更强的自尊而进行协作。然而,部分篮球球迷存在过度认同,容易导致其对法律和道德的忽视,产生失范行为。石岩[5]在探讨球场观众暴力问题时提及过“认同”因素。国内研究对球迷的概念、骚乱、文化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但多是理论思辨,很难找到实证研究的切入点,研究可持续性较弱。作为体育社会心理学的重要议题,我国球迷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将球队认同引入球迷研究,无疑会对该议题起到助推作用。球队认同研究的逻辑起点在于缕清什么是球队认同及其构成要素。通过深入分析篮球球迷的球队认同概念结构,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球队认同研究始于国外,从概念的提出到操作化,均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演绎范式。目前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与其他变量的关系,包括球迷生理唤醒、球迷忠诚、攻击行为、心理健康等[6]。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主要面临两大困境:(1)概念内涵。形成了以认同理论(identity theory)和社会认同理论为基础的两种研究取向,认同理论强调“角色”,演变为球迷身份认同(fan identification)主题,社会认同理论强调“范畴”“自尊”,演变为对球队(team)的、群体(group)的球队认同主题。LOCK等[7]认为,具体研究中认同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还处于混淆状态,以认同理论为指导研究球队认同的情况较多。根据社会认同理论的观点,“球队”提供的是一种关系背景以及认同的“启动器”,“球队”象征着支持不同队伍的球迷群体,群体成员之间并不是完全认识,这种“心理群体”是因共同的志趣而形成。正如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一样,这些固态概念只是一种群体性象征,其意蕴往往要超越概念本身。因此,球队认同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对自己球迷身份或角色的认知”层面,而要更加关注球迷基于这种认知在内群、群际互动中所反思和思考的产物;(2)操作化。虽然WANN等[8]编制的体育观众认同量表(The Sport Spectator Identification Scale)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测评工具,但该量表7个条目都倾向于“认知”的测量。随后DIMMOCK等[9]以社会认同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包含认知、情感和评价的球队认同维度,但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认知和情感维度存在区分效度问题。社会心理学领域关于社会认同的多维探讨虽在具体维度上没有形成一致,但目前共识的是,群体结构不同可能会影响社会认同的维度[10],因此需要开展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社会认同研究[11]。DIMMOCK等将球队认同理解为多维的思路是正确的,但后续研究亟待跟进。
综上可知,国外对球队认同概念内涵的探讨均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缺乏从球迷主体角度分析球队认同的概念结构。鉴于此,研究尝试以质性研究的思路建构本土篮球球迷的球队认同概念模型。目前扎根理论备受质性研究者青睐,扎根理论在操作上倾向自下而上建构理论,强调研究过程中材料与编码之间的持续比较,要求研究者具有较强的理论敏感性。扎根理论分析使用的材料愈发多元化,任何由调查对象发出的意义词句都可以作为编码素材。研究将材料的获取定位在互联网平台——网络社区(球队贴吧)。百度贴吧作为国内最大的粉丝交流平台,将其作为粉丝文化研究文本具有极强的代表性[12]。由篮球球迷组成的球队贴吧也符合网络社区的“圈”式结构,即成员互动是以话题展开且群体边界明显[13]。篮球球迷内群互动及与外群成员的互动也有助于更加全面了解其认同特征。研究结果有利于深入理解球队认同,为后续球队认同量表编制提供具体维度和指标参考,推动我国球迷研究以球队认同为切入点,开展系列实证研究。
1 研究方法与材料来源
研究旨在构建篮球球迷的球队认同概念模型,目前没有“大”理论能充分解释篮球球迷的球队认同,因此,以扎根理论自下而上的研究方式进行归纳分析。扎根理论源于20世纪50、60年代对美国医院中临终病人体验进行的研究项目。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严格的操作程序。选取STRAUSS和CORBIN[14]提出的扎根理论操作版本对获取的材料进行分析(见图1)。
图1 扎根理论流程图
通过开放式编码(open coding)对原始语句进行概念化,以信息饱和为停止收集材料的标准,主轴编码(axial coding)阶段对开放式编码形成的概念进行范畴化,通过选择性编码(selective coding)析出统领开放式编码和主轴编码的核心范畴,以此建立球队认同的维度。通过理论抽样(theoretical sampling)的方式,选择与初步构建的理论相关的材料来检验和建立更多类目。材料分析过程中通过材料之间、类目之间及与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的持续比较,构建本土的球队认同维度。开放式编码阶段,将部分材料进行编码一致性检验,编码人员共3人,包括长期从事质性研究的两位学者和研究者本人,一致率达到92.3%后,继续进行开放式编码。选择性编码阶段,通过与协助编码的两位研究人员讨论,对选择性编码、主轴编码和开放式编码之间的联系性和概括性进行检验,最终形成具有统领其他范畴的核心编码。
互联网的匿名性、开放性、平等性等特点为质性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目前,国外学者已经开始利用互联网论坛或留言板对球迷进行研究,如CLELADN[15]对足球论坛中球迷对足球运动员同性恋的看法进行的话语分析。CORBIN等[16]认为,互联网论坛中的信息可以作为质性分析的材料,并鼓励使用多种来源的材料进行扎根理论分析。扎根理论操作程序中的理论抽样可以为选取文本材料提供导向,即根据对球队认同的初步理解,选择对研究问题重要的材料进行分析,然后再根据编码结果不断选取新的材料,以此循环。质性材料主要选取了活跃度较高的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各球队贴吧中的文本,包括北京首钢吧、广东宏远吧、辽宁盼盼吧、浙江广厦吧、八一双鹿吧、新疆广汇吧、山西汾酒男篮吧,2016年11月至2016年12月在贴吧中采用非参与式观察的方式,跟进贴吧中的主题讨论,并对贴吧中之前的主题帖(2016年3月至10月)进行分析,寻找并摘录与球队相关的主题和讨论,保存为文本文档。采用MAXQDA软件对材料进行编码、撰写备忘录等。
2 范畴提炼与概念模型构建
2.1 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对原始材料辨别、强调和标记有意义单元的过程,这些单元可能是词语、短语或更长的文本片段。本研究的材料收集与开放式编码同步进行,每次材料收集后即刻对材料进行转录和编码,编码结束后以编码结果引导下一步材料的选取,直至没有新的类目出现,即信息饱和。饱和状态时,共提取出811个原始语句和概念,对其进行归纳、比较,合并相似度大、内涵接近的词句,进行初步范畴化处理,共凝练出54个概念和21个范畴。范畴包括(A1-A21):体验性认知、自我评价、主观自豪感、象征性体系、群体归属、自我归类、内群积极评价、偏倚认知、“护短”心理、感知优越性、群际差异最大化、刻板化感知、多维度区分、敌意、情感联系、情感体验、意向投射、观赛投入、自发活动投入、炫耀式消费、身份消费表达(见图2)。
图2 原始材料的概念化与范畴化
2.2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阶段要求通过审查、比较以及将每个类目与其他类目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类目在此被进一步精炼,已建立的类目被重新组合成为主轴编码。通过对开放式编码阶段形成的范畴进行联系比较发现,范畴之间在概念内涵及逻辑层面确实存在联系,根据这种联系并对范畴所对应的原始材料进行持续阅读,提炼出8个主范畴:自我意识、内外群意识、自我标榜、偏倚评价、移情、意向投射、体验性消费、象征性消费(见表1)。为便于后续选择性编码确定关系结构,对主范畴所对应的范畴内涵进行了诠释。
2.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扎根理论分析的最后步骤,目的在于把开放式编码和主轴编码阶段所形成的范畴和主范畴通过“故事线”的方式串联起来,从而创设一个能够运用于所有的陈述并且也可以解释冲突材料的核心范畴。通过持续比较的方法,对主范畴的故事线进行了描述(典型关系结构)(见表2)。通过对开放式编码阶段提炼的21个范畴及主轴编码阶段提炼的8个主范畴进行深入分析,在与原始材料及社会认同理论的持续比较基础上,提炼出“篮球球迷的球队认同概念与维度”这一核心范畴。
根据所提炼出的核心范畴,将研究的故事线概括为:篮球球迷的球队认同由身份认知、积极区分、情感投入和行为卷入4个维度构成,身份认知是球队认同的基础,也是篮球球迷进行范畴化的过程,积极区分是篮球球迷进行群体边界优化的过程,是对球队认同的提升,情感投入和行为卷入以高度对象化的方式使认同凸显。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篮球球迷的球队认同概念模型(见图3)。扎根理论分析的最后阶段要求“使理论扎根”,即通过返回到原始材料使理论实现扎根,并依据实际文本片段对其进行校验。因此,讨论部分以原始材料结合相关理论和研究的方式对篮球球迷的球队认同概念模型进行进一步阐释。
图3 篮球球迷的球队认同概念模型
表1 主轴编码形成的主范畴Table1 The Main Category of Axial Coding
表2 主范畴典型关系结构Table2 The Typical Relationship of Main Category
3 讨论
3.1 边界划分与强化:身份认知
篮球球迷作为球队贴吧的成员,在贴吧中进行交流和互动,所有成员都非常明确自己所在的是哪个球队的贴吧,隶属于哪个群体,这源于篮球球迷对自己身份的认知。客观意义上的身份与主观意义上的认同经常被混为一谈,认同涉及行为动机,而非某种公认、不需要动机的身份[17]。社会认同始于个体对不同群体的范畴化,范畴化是一种身份认知的转变,即通过将自己和他人归类为不同群体范畴,继而根据群体资格来标定自己。认知作为认同的起始[18],是对某种状态的察觉、知晓和理解,而不包括主体对这种状态加以承认和接受[19]。篮球球迷身份的认知与其所在群体的特质紧密联系,篮球球迷在球队贴吧中组成了不同群体,这种群体架构使其能在贴吧中表达自己对球队的情感、建议以及交流经验,这一过程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涉及经济利益。然而,这并不代表篮球球迷在贴吧中进行内在特征的凸显是毫无价值和意义的,这一过程实质是篮球球迷对自己球迷身份的明晰。
我们提取的主轴范畴包括自我意识和内外群意识。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20],即了解“我是谁”。篮球球迷对“我是XX球队球迷”的认知是一个逐渐清晰化的过程,“谢谢各位吧友能来看此贴,我写这些,不是为了出名,只是想借助这个平台发表自己对球队的感想吧,我今天28岁了,也是一位四年的老球迷了。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四分之一决赛中,北京vs山西,看得津津有味,可是那时的我,还是一个走步、二次、加空跳的初学者,最后,山西赢了,心中也十分的激动,从那以后,就迷上了CBA,就爱上了山西队(贴吧球迷语)”。篮球球迷将这种感受外显出来,是对自己心理内容的表达。更为重要的是,篮球球迷从注册成为该贴吧的成员到愿意表露心声的过程也是接受自己身份的过程。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篮球球迷选择加入某个贴吧,就意味着向往某种群体资格的获得。这种后天身份的获得对于篮球球迷来说极为简单,只需“关注”贴吧并根据自己的偏好起一个昵称即可。这一过程也正是篮球球迷在网络空间中将自己与他人划分到不同范畴的过程。
篮球球迷为何要将自我意识外显?最优特异性理论(optimal distinctiveness theory)[21]认为,个体有被同化(assimilation)和包含(inclusioin)的需要,即渴望被群体接纳。在群体中个体将他人的评价看的非常重要,并追求自我形象和他者对自我形象评价的统一[22]。篮球球迷外显表达无疑是渴望得到群体的接受,也是一种对自己身份的确认和强调。严格意义上讲,篮球球迷的内外群意识并不是建立在自我意识之上,而是凸显于相对于内群的外群。不同球队贴吧的界限非常明显,这种界限主要表现为不同贴吧中球迷使用的昵称、语言、口号等都有较大差异,且由于不同球队代表着不同的城市,其地域特征尤为明显。由“我”到“我们”是群体一致性的体现,也是群体边界强化的过程。“只能这样形容首钢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看看咱们辽宁队是多么的年轻,又是多么的富有青春活力(贴吧球迷语)”。这种群体间的比较是篮球球迷比较喜欢的话题,篮球球迷经常会通过这种群体间的比较来进行边界的强化。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帖子的跟帖也多是带有附和性的。个体会调整自己使自己与群体更加相似,如改变自己的行为、态度和价值等[23]。当发生消极的群际接触时,如外群成员在贴吧中进行发帖或回帖,篮球球迷的内外群意识会更加凸显。总之,个体对身份的认知、识别,都是在社会互动中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和对照而呈现[19]。
3.2 自尊追求与边界优化:积极区分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有一种获得自尊的基本动机,这种动机的满足是通过在群际背景下,在那些内群有积极表现的维度上,将内外群之间的差异最大化而实现的[24]。TAIFEL等提出了积极区分的三个条件,首先是个体必须感知到群体资格,其次,必须有特定的社会情境满足群际区分,最后,群体之间必须在某些维度上是相似的,即可以进行比较[25]。由篮球球迷组成的群体显然是符合以上条件的,篮球球迷选择加入某个群体就意味着其愿意接受群体赋予的身份,且不同群体代表支持不同球队的球迷,这种群体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用积极区分统领自我标榜和偏倚评价是较为恰当的。
篮球球迷的自我标榜主要表现为对良好的行为都采取居功态度,而对不好的、欠妥的行为则否认自己应负的责任,也常常会导致篮球球迷更加偏爱内群。当球员或球队受到质疑时,会寻找有利于球队的证据和解释,树立球队和球员的正面形象。这种“护短”在贴吧中表现非常明显,“为什么北京每次夺得冠军,都会受到广泛的质疑,因为北京队还没有冠军的实力,毕竟北京连国家队主力球员都没有。要知道广东夺冠时包括全运会冠军没有人质疑,因为广东那时是占有国家队半壁江山的(贴吧球迷语)”。“我们”与“他们”不一样,篮球球迷通过寻找内群积极的维度来与外群进行比较,以实现“我们”比“他们”更优秀的自尊实现。印象管理观点认为自我标榜主要是为了在别人面前提供一个良好的印象。对于诋毁球队的言论,篮球球迷会质疑,甚至出现言语暴力。自我标榜往往会随着自我卷入的深浅而不同,自我卷入越深,自我标榜的程度也越高[26],从这一角度来讲,球迷的“护短”就是情理之中了。
值得注意的是,篮球球迷对内外群的积极区分与不同球队之间的成绩有很大关系。我们发现,北京首钢吧、辽宁盼盼吧以及广东宏远吧等群体之间的区分氛围十分明显,这些群体所代表的球队排名一般都在联盟中的前列,而排名较为靠后球队(八一双鹿、山西汾酒等)的贴吧中较少看到内外群的区分。“地位”在社会认同理论中是一种主观感知,处于地位较低的群体成员很有可能是接受了群体现状,没有改变现状的压力。“地位”集中体现在球队的成就方面,LOCK等研究表明,球队认同形成与球队的成就相关[27],球队的成就也决定着支持该球队的球迷数量[28]。SLOAN用替代性成就(vicarious achievement)解释球迷动机问题,后续研究逐渐发现,替代性成就是球队认同的影响因素之一[27]。也就是说,球迷会以体验球队成就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成就需求,提高自尊。如果球队的地位一直处于较低状态,成就缺失,会导致“我们”与“他们”的边界被弱化,球迷的内群感知也会下降,继而不再支持该球队。一些排名长期靠后的球队目前就面临这种问题,其贴吧的人数、发帖量都很少,成员间互动的频率也很低。
篮球球迷的积极区分还体现为偏倚评价,一方面篮球球迷表现出对内群成员的偏爱,另一方面,篮球球迷会对外群成员持有偏见,我们认为这是篮球球迷在身份认知基础之上对内外群边界优化的过程。最简群体范式实验结果显示,被试表现出了内群偏爱,选择最大化内外群的差异,而差异的增强是以偏好内群为前提的,因为个体正是从自身所归属的社会范畴中获得他们的社会认同[24]。篮球球迷喜欢与内群成员进行交流,且使用的语言都是非常友善的。“只要支持北京队爱北京队的,大家都是北京球迷,我们从来不骂朋友,那些人攻击首钢时不遗余力,从不顾及我们对球队的情感;还是在咱们贴吧开心,比较有底蕴,比某些吧强不知道多少倍(贴吧球迷语)”。篮球球迷在贴吧中容易获得内群成员积极评价并产生共鸣,继而体验自我价值感和自尊。篮球球迷喜欢与内群成员进行交流,愿意在这样一个一致性较高的平台上表达自己心声。BALLIET等元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外群成员,个体更愿意与内群成员合作(d=0.34),在群体陷入困境时,内群偏爱会更为凸显(d=0.42)[29]。
篮球球迷偏爱内群的同时也会对外群产生偏见。BREWER的研究指向积极区分不会导致偏见的产生[30],同样,在现实群体竞争的情境下,有研究也得出相同的结果[31]。然而,对于篮球球迷来说,积极区分所产生的偏见是显而易见的。“输了就输了,靠裁判也无所谓,主要是我们辽宁球迷要表现出比北京球迷更高的素质;你们看到没,辽宁球迷骂球员,马布里给他们飞吻,坏笑,给他们气够呛,都颁奖了,还有骂的,这酸爽,北京牛X(贴吧球迷语)”。BUTTELMANN等研究发现,在个体进行群际区分时,内群偏好和外群偏见可能会同时出现[32],这种结果同样适用于球迷群体。在球队的胜利和失败归因方面,篮球球迷也会出现这种偏倚性,即将球队的胜利归因于内在的、稳定的因素,将球队的失败归因于外在的、不稳定因素。
3.3 心理联结与投射:情感投入
社会认同的重要维度之一就是情感(affective)或情绪(emotional),涉及一定程度的情感依恋或情感承诺[33]。篮球球迷因共同的志趣汇聚于球队贴吧,球迷与球队、球迷间必定会产生某种情感联系。由于球队贴吧的虚拟性,其本质上促成的是一种心理群体,对于此类群体而言,群体实体性(group entitativity)的增强过程往往伴随着围绕球队而展开的话题互动。虽然互动所留下的文本多是针对球队的,但成员间积极跟帖、回帖的状态可以体现出球迷间的情感联系。通过这种方式,个体会在情感上依附于某种事物或某个人,这也是社会认同情感维度的表现方式之一[33]。
研究提取出的情感投入包括移情和意向投射。移情是感知、理解、体验和回应他人处境的一种情绪反应[34],也是一种对他人情绪状态和情绪条件的认同性反应,其核心是与他人的情境相一致的情绪状态[35]。篮球球迷的移情实际上就是与球队和内群成员建立心理联结基础上的一种情感灌注,通过发帖的形式来移情认识和抒发自己的情感,将情感赋予球队。同时,移情的作用也在于可以使篮球球迷对球队形成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支持自己喜欢的球队,无论它是在巅峰还是在低谷;就第四场来说,确实打得很不错了,特别是主力外援受伤情况下。说实话,都出乎我意料之外了。虽然输了,但感动了我。作为球迷当然希望自己的队伍取胜,但比赛哪有常胜将军,这也是竞技比赛的魅力所在。所以,输了是很郁闷,但不应苛责球队(贴吧球迷语)”。可以看出,篮球球迷对球队的失利感同身受,又能客观理解,同时也通过发帖的方式希望其他球迷也能理解球队的失利。意向投射主要是篮球球迷将自己的心理期求投射到球队,其本质是个体内心的愿望、理想、情感和信念向外投射和放大的过程,是一种深层自我的理想化[22]。篮球球迷互动过程中,较多看到的一种状态是对球队的阵容配置、球员的打法等进行分析,或是呈现一种“临场指挥”的场面。“必须靠团队篮球,团队防守,而不是某一个人的各种不讲理浪投,三疯的作用不是偶然不讲理三分这一招,过于急切地想表现自己不如踏踏实实用老队员的经验带动大家(贴吧球迷语)”。这种提建议的方式不仅是希望球队转变打法,更在一定程度上投射出自己对球队状况的理解。
篮球球迷对球队的情感投入具有一定的理智性,但其它球队的球迷对其喜爱的球队“指手画脚”时,篮球球迷会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这爱球队就跟爱孩子一个道理,该夸就得夸,做了不对的事,就得纠正,视情况甚至会给予适当惩罚”“我们说什么都没问题,其他人不行”“我觉得有些人黑都是没有目标的瞎黑(贴吧球迷语)”。当球队失利时,高认同球迷将球队胜利和失败当作自己的胜利和失败,所以情绪波动会比较大,看到球队的糟糕表现时,甚至会出现一些消极情绪。
BERGAMI等在编制组织认同量表时,根据相关理论将情感维度划分为从组织获取(from)的情感和指向(towards)组织的情感[36]。然而,篮球球迷的情感指向主要是球队,这一点与组织认同维度的内涵有着明显区别。组织认同研究多是一种实体群体,BERGAMI等选取的被试为食品公司的员工,成员和组织之间一般会存在较强的利益关系。劳动关系的根本是利益关系,但球迷与球队之间并没有利益关系,其情感投入是单向的且具有移情性质。篮球球迷通过媒体或现场观看球队比赛,将情感投射于球队,再通过发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球队的评价和感受,这种形式可以使球迷认识到自我,也让贴吧中的同质成员之间产生围绕球队的互动,增强群体实体性。实体群体的情感联系与心理群体的情感联系有着本质区别,前者的联系附带利益基础,而后者更加凸显“投入”性。
3.4 符号化外显:行为卷入
万明钢等[37]将社会参与和文化实践作为民族认同的维度。球队认同方面,经过对材料的归纳,提取出行为卷入范畴,主要表现为篮球球迷的消费行为。个体的认同和消费不过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就是我所消费的东西和我所采取的消费的方式;另一方面,面对商品世界,“我”消费什么和我怎样消费,是由“我”对“我(们)是谁”的看法所决定的[38]。篮球球迷的消费行为表现为体验性消费和象征性消费两方面。体验性消费突出了篮球球迷身体在场的特征,如现场观看球队比赛。虽然普通观众也有这种体验性消费,但篮球球迷的卷入程度更深,因此,我们经常会看到每场比赛都有穿着一致的球迷群体在看台的固定位置为球队加油助威。这种消费形态也意味球迷将球队视为一种“符号”,也就是说,当篮球球迷说“我是XX队的球迷”或“我们是XX队的球迷”时,“我”或“我们”绝不是以一种自然存在的特质被定义,而是具备了足够的社会性意义。“我们坐在五棵松,尽管是最差的位置,尽管被一万八千人掩埋,但我们仍在呐喊,我们这个集体中,不仅有京津地区的球迷,还有很多像我一样,从全国各省奔赴帝都的球迷,以及不得不提的专程从韩国飞回来看比赛的女球迷(贴吧球迷语)”。球迷通过现场观看球队比赛的方式表达着对球队的情感。
象征性消费的特点是消费者消费某种品牌的商品,其根本动机并不是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而是希望通过占有、使用该品牌的商品来获得某种个性、形象或者向社会中其他人传递某种特定的信息[39]。篮球球迷的象征性消费体现出极强的个性,如某球迷发帖“货还不少,想买的赶紧去”,并附有与球队有关的T恤,后续的回复围绕着“在哪买、有帽子吗”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消费既是用于建构认同的“原材料”,又是认同表达的符号象征[38]。篮球球迷的消费形式实际上也是对自己的定位和评价,向他人表征自己的社会身份。一件普通的T恤,因为上面印有球队的名字,便成为了球迷争相购买的物品,这种物品对于其他人来说可能就是普通的衣服和帽子,但篮球球迷能拥有这些就是一种荣誉和象征。与球队有关的物品对于球迷都具有符号价值,消费活动通过内化的方式把蕴含在物品上的符号转化为对自己而言的意义[40]。正因如此,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很难看到篮球球迷为了不是自己喜爱球队的比赛而异地观赛,球迷也不会身披带有对手球队标志的衣服观看比赛。邓惟佳在研究美剧迷时,将美剧迷的媒介使用也作为一种消费形式[22],GEU等研究发现,球队认同度越高,球迷通过媒介方式关注球队的频率越高[41],研究者将媒介使用作为球队认同的结果变量。SMITH等[42]研究表明,球迷的媒介使用(Hashtags,用于标注线索主题的标签)有助于建构球队认同,同时也符合球队认同的特征,将媒介使用分为为球队庆祝(cheering)、鼓励(encouragement)球队、跟帖(hashtages)等类型。篮球球迷使用贴吧这种媒介形式是否应纳入行为卷入的评价指标,还需后续量化研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考察。
4 结论
球队认同对篮球球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无论是从商业角度还是组织管理角度来看,理解篮球球迷的球队认同都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球队认同从单维构念逐渐被理解为多维,也是学术研究及现实问题的需要。篮球球迷的球队认同紧紧围绕球队及其所提供的关系背景建构,建构的过程具有积极性和能动性。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篮球球迷构建了边界明显的心理群体,并以彼此互动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球队的理解及对内外群体的感知。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篮球球迷的球队认同结构包括自我意识、内外群意识、自我标榜、偏倚评价、移情、意向投射、体验性消费和象征性消费8个主范畴。篮球迷的球队认同的概念模型包括身份认知、积极区分、情感投入和行为卷入4个维度。从身份认知到积极区分,篮球球迷强化和逐渐优化以球队为中心所构建的群体边界,实现了从“我”到“我们”的认知和接受,情感投入和行为卷入以高度对象化的方式使认同凸显。未来研究可在球队认同维度基础上采用标准的心理测量范式编制球队认同量表,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概念模型的适切性,进而展开一系列实证研究。
[1]WANN D L.Understanding the positive social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sport team identification:the team identification-social psychological health model[J].Group Dynamics:Theory,Research,and Practice,2006,10(4):272-296.
[2]DIMMOCK J A,GROVE J R,EKLUND R C.Reconceptualizing team identification:newdimensionsandtheirrelationshiptointergroupbias[J].Group Dynamics:Theory,Research,and Practice,2005,9(2):75-86.
[3]DRUMMOND M.Sport and violence: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sport[J].Annals of Leisure Research,2011,14(1):100-101.
[4]RUSSELL H.One for all:the logic of group conflict[M].U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5]石岩.球场观众暴力的理论阐释和因素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1):1-5.
[6]石岩,周浩.球队认同研究进展及本土化研究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15,35(3):50-56.
[7]LOCK D,HEERE B.Identity crisis: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team identification’research[J].European Sport Management Quarterly,2017,17(7):1-23.
[8]WANN D L,BRANSCOMBE N R.Sports fans:measuring degree of identification with their tea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993,24(1):1-17.
[9]DIMMOCK J A,GROVE J R,EKLUND R C.Reconceptualizing team identification:new dimension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intergroup bias[J].Group Dynamics:Theory,Research,and Practice,2005,9(2):75-86.
[10]ELLEMERS N,KORTEKAAS P,OUWERKERK J W.Self-categorization,commitment to the group and social self-esteem as related but distinct aspects of social identity[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9,29(23):371-389.
[11]DIMMOCKA J A,GROVEA J R,EKLUNDA R C.Reconceptualizing team identification:new dimension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intergroup bias[J].Group Dynamics Theory Research&Practice,2005,9(2):75-86.
[12]李珊珊.百度贴吧10周年,为兴趣而生——关于贴吧十年粉丝文化变迁的解读[J].新闻世界,2014(10):202-203.
[13]彭兰.网络社区对网民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4):21-27.
[14]LYONS E,COYLE A.心理学质性材料的分析[M].毕重增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15]CLELAND J.Discussing homosexuality on association football fan message boards:a changing cultural context[J].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2015,50(2):125-140.
[16]CORBIN J M,STRAUSS A L.质性研究的基础:形成扎根理论的程序与方法[M].朱光明,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17]RUSSELL H.One for all:the logic of group conflict[M].U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
[18]张晓溪.认同唤醒视角下的单位认同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5,(6):36-42.
[19]王小章,巫微涟.认知与认同之间——单位制解体背景下杭州市国企工人的自我身份意识[J].浙江学刊,2009(1):190-195.
[20]刘圣涛,卢家楣.自我意识及其研究概述[J].心理学探析,2000,20(1):17-22.
[21]BREWER M B.The social self:on being the same and different at the same time[J].Personality&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1,17(5):475-482.
[22]邓惟佳.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3]LEONARDELLI G J,PICKETT C L,BREWER M B.Optimal distinctiveness theory:a framework for social identity,social cognition,and intergroup reltions[J].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10,43(10):63-113.
[24]HOGG M A,ABRAMS D.社会认同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5]TAJFEL H,TURNER J.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conflict[M].Monterey,CA:Brooks/Cole,1979.
[26]章志光,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7]LOCK D,TAYLOR T,DARCY S.In the absence of achievement:the formation of new team identification[J].European Sport Management Quarterly,2011,11(2):171-192.
[28]FINK J S,TRAIL G T,ANDERSON D F.An examination of team identification:which motives are most salient to its existence?[J].International Sports Journal,2002,6(2):195-207.
[29]BALLIET D,WU J,DE DREU C K.Ingroup favoritism in cooperation:a meta-analysis[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14,140(6):1556-1581.
[30]BREWER M B.The psychology of prejudice:in-group love or outgroup hate[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99,55(3):429-444.
[31]BLANZ M,MUMMENDEY A,OTTEN S.Normative evaluations and frequency expectations regarding positive versus negative outcome allocations between groups[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7,27(2):165-176.
[32]BUTTELMANN D,BOHM R.The ontogeny of the motivation that underlies in-group bias[J].Psychological Science,2014,25(4):921-927.
[33]BELANCHE D,CASALÓ L V,FLAVIÁN C.Understanding the cognitive,affective and evaluative components of social urban identity:determinants,measurement,and practical consequence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17,50(10):138-153.
[34]CUFF B M P,BROWN S J,TAYLOR L,et al.Empathy:a review of the concept[J].Emotion Review,2016,8(2):144-153.
[35]郑培秀.论移情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培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36]BERGAMI M,BAGOZZI R P.Self-categorization,affective commitment and group selfesteem as distinct aspects of social identity in the organization[J].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0,39(4):555-577.
[37]万明钢,等.多元文化视野价值观与民族认同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38]王宁.消费与认同——对消费社会学的一个分析框架的探索[J].社会科学研究,2001(1):4-14.
[39]戚海峰.象征性消费行为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7,21(4):101-104.
[40]伍庆.消费如何建构认同及其反思[J].云南社会科学,2007(2):50-53.
[41]GAU L S,JAMES J D,KIM J C.Effects of team identification on motives,behavior outcomes,and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J].As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Humanity Sciences,2009,4(2):76-90.
[42]SMITH L R,SMITH K D,SANDERSON J.Identity in Twitter's hashtag culture:a sport-media-consumption case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Communication,2012,5(4):539-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