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目标研究
2017-06-04曾全红
曾全红
(黄冈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0)
“95 后”大学生成长在“第五媒介”,即社交网络、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可视化、虚拟现实、大规模在线学习课程、可穿戴设备、智慧校园等新技术形态和应用,正在改变他们的成长环境和行为方式,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的思潮弱化了学校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传递与传承功能,在价值多元化面前很容易丧失个人的立场与理性判断。全国就业率较低的15个本科专业中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榜上有名,该专业师资力量较薄弱,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差[1]。在“互联网+”时代,研究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如何建构实践教学目标与内涵,培养积极向上的体育职业精神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从多元基础目标入手,优化过程,拓展社体大学生文化视野,培养具有广泛社会适应性,构筑共同学习、相互影响的职业合作关系。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研究黄冈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社体”)理论课程教学实践。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上搜索“95 后”和“实践”等关键词相关的期刊以及相关教育和体育领域的硕博毕业论文,指导该项目的研究工作。了解与该课题相关的多学科知识,收集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以便于为本文的课题研究提供坚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1.2.2实证调查法
近几年作者经多次省内外培训,深入社会实践,了解目前国内外体育发展现状。从2010年开始社会体育服务,深入对地区社会体育领域的调研,如表1所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源现状分析
近三年,报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数逐年减少,录取分数也逐年降低,2015年文化分最高的只有469分,最低只有331分,技术分最高的458分,最低的355分。文化成绩好的进入了高一级综合性大学,专业技术强的进入了专业体院,剩下的才选择地方性高校。
从课堂教学学生的表现来观察,对传统的体育项目有认识,对新运动项目、新的学习方法内容有抵触,不能适应。从概率上分析,大多数的社体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不动脑筋分析;不愿看书,看不进去,不论男女生更不愿动笔写,即使写也是字迹潦草。充分认识“95后”大学生的现状特点,重新建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理论课实践教学目标内涵,从实践角度入手,鼓励大学生动笔写、动脑思维、动嘴表达,调动学生的理论学习积极性,关注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表1 近几年社会体育相关调研活动一览表
2.2 社会适应力分析
着眼社会适应力的时代特征和心理行为倾向,对个人的健康成长和职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社会适应力是根据生活或职业角色变化而助推个体发展的能力,其核心结构是职业适应力。孙丽璐(2016)的研究结果表明:“95 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水平整体处于中等水平;情感适应的得分最高[2]。有研究发现,“95 后”存在着思想意识、政治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的问题。网络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力有弱化作用,表现在人际适应力下降、自主学习力和抗挫折力变弱。正确引导使用网络,即网络实践。结合时代发展的独特性和发展心理学角度的共性心理特征,在实践上有利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育的落实,以及对当代“95 后”大学生心理及行为有更准确的把握和指导。
社会适应力模型包括四个维度,分别是环境适应、情感适应、角色适应和自我适应。据反馈:体育学院2016级普修体操、篮球两门学位课程理论部分有90%的学生不及格,反映出体育学院2016级学生的体育职业角色对专业理论适应度很低。分析认为:网络媒体尤其是手游等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大,同时体育大学生自我角色定位、自我控制还需具有针对性思考。有研究认为:在大学阶段时,男生的环境适应力更强,而女生在情感适应方面优于男生。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高考体育生选报的专业,男生多,女生少,而且文化分偏低,与该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结果存在差异,需进一步观察调研。而且针对“95 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理论课堂教学还需思考创新,重构与体育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点,即体育职业实践,加深对社会体育职业的切实体验,如肌肉力学做功、杠杆原理等学生认为是理科知识,而把自己归于文科生,反对情绪大,不是正面迎接挑战,而是逃避学习进取。社会不分文理科的,人的能力也不分文理科,而是综合素质体现,可见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堪忧。
2.3 价值观分析
调查得知:社体学生中64%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希望别人满足自己,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95 后”大学生理想信念越来越淡化,注重自我价值,崇尚个人主义,自我意识膨胀,把集体利益抛在脑后并且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有研究认为[3]:“95 后”大学生逆反心理强;心态比较浮躁;价值观倾向利益化;道德践行能力较差以及精神空虚、心理脆弱[4]。法国的卢梭在《爱弥尔》中提出,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自然人”,注重道德实践[5]。在尊重人的天性下,注重培养社体专业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意志。美国的杜威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一书中指出,应该让学生在社会、学校生活中亲身体验并形成自己道德观念,由道德说教到人格魅力导引。
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存在许多不稳定性因素,另一方面存在很大的可塑性。通过课堂调查,学生业余时间“要赚钱”、“要练技术”。“95 后”学习生活日益狭隘化和平庸化,出现群体价值判断浅表化和低质性的倾向。发现亮点多给予支持,正面引导,这是构建“95 后”大学生积极向上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教师道德观践行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精益求精,大学生潜移默化之中端正自己的行为。从同一年级两个班比较分析,班长的思想品质、组织能力有重要作用。理论课堂教学实践中班长积极配合教师,管理本班学生,对不好现象能及时组织班级会议作思想工作,提高本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一定效果,课堂作业和实验报告环节积极完成,总的理论教学实践效果比较好。
2.4 心理分析
“95后”大学生心理弹性较差。有研究表明[6],心理弹性水平较低者一般具有内向性人格,伴有神经质,或焦虑和抑郁情绪;而心理弹性水平较高者一般具有外向性人格,社会支持程度相对较高。这些人格因素在理论课程教学中都要关注。调查得知:该专业大学生中城市生源有16%,家庭月收入总额低于四千元的占到52%,而且有28%的学生是留守者。大学生的心理脆弱,更需要情感、情怀、情操的交流互动,即情感实践。而现实是复杂的,每个大学生的心理都是一个世界,一门理论课程的教学学时有限,很难达到与大学生的心理的有效沟通,还需要学习现代心理学沟通技巧与有效办法,作者曾组织与福利院的老人、院长的互动,对学生心理产生一点触动。而且运动心理也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也是个知识点,如何融入渗透健身运动理论需要深入研究,也是目前的前沿研究热点。
2.5 学习特点分析
网络中民主、自由的生活空间及互动学习模式成为“后喻文化”时代学生的追求[7]。过多的个性化生活会弱化学生对大学专业和课程的学习。“95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学生思维十分活跃,发散度高。他们乐于去接触、学习、接受,不仅要求自己不断创新,潜意识下也对教师的创新能力有一定要求。
“95后”自我中心意识强,弊病是不善于团队合作。“95后”学生的高效率合作范围,通常局限于2~3人的小团体,一旦合作范围扩大至6人甚至更多人以上,这个团队通常合作效率就下降[8]。有专家认为:专业不决定你未来的路,而决定你能不能接受挑战这个尝试。因此,在理论课堂教学中安排由学生主导的实践课,每人2学时,提出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学生自己准备,师生共同对教课过程进行评价。
“第五媒介”平台开放性、互动性、平等性正好迎合了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在增加“95后”大学生思维延伸向度的同时,也双重影响到对他们的价值观、学习观、人生观的建立与发展。在实践中,价值取向、知识经验、行动方式、存在规定彼此交融,形成为统一的观念性形态并凝结于实践主体[9]。师生是一种共同学习、相互影响的合作学习关系,大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是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现实引领普通高校必须采用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的教与学相结合的方式,此“教”与“学”没有固定的界定对象,不是传统意义的教师“教”和学生的“学”了,而是能者“教”,好学者“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完全开放式学习能力和现实能力的大展示。如现场观察引导学生对网络利用的能力,完成课堂作业:内啡肽是什么?结果是:学生利用网络的能力是有的,但对要学习的内容却没有耐心看下去并读完,寥寥几个字完成任务交差,字迹潦草,男生表现明显。反映出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没有要求,不求甚解。不问为什么,不问与运动健身有没关系,对动笔写字没有耐心,不愿写字。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也没有记笔记的习惯。对新知识点、新概念也不求理解记忆,偏执地要求按自己的来。
当代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大学生的学习特点由道德说教到人格魅力引导,任重道远。清华大学陈春花教授说,大学使你可以胜任任何一个职业、任何一个专业。大学生学会训练自己,不要局限于自己的专业和所学的知识;认真的想象,好好的学习,最终获取知识,尊重老师,热爱学校,这就是一个非常职业化的大学生。
2.6 理论课程成绩评价分析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大学生理论课程成绩评价的重构。在学生本体方面,用学习成绩优秀而肯定自己,学习成绩差便否定自己,导致了自负,严重者自卑,这样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心理。而且大学与高中的教学方式存在很大差别,学生进入高校心理上不适应,产生很大的消极抵触情绪。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教学质量和衡量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尺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体育学院教学管理上对学生理论课程成绩评估也存在片面性,理论考试分数占了很大比例,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课程参与度的表现、创新思维、组织纪律、团队合作、文化素养等多因子的考量。“一张卷”的考核制度抹杀了对大学生评价的公平性,偏离了理论课程学习对社体大学生文化内涵培养的初衷,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文化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促进 “95后”大学生健康发展,准确定位教育评价与自我评价两者的关系便显得极为重要(表2),需作为独立课题深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目标研究。结合本科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社会定位不确定性需求,灵活构建社体大学生评价内容,并能促进社体大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通过调整评价分配比例、考核办法、考核内容及将实验部分纳入理论课程组成部分等重构考核评价模式[10],使社体大学生回到学习的正确轨道上来,真正的通过评价来引导和激励社体大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多维度多领域考核大学生,巩固丰富社会体育专业知识,挖掘社体大学生文化潜力优势,发挥提高个人多方面能力,并培养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充分表现的仪式感和讲究的专注态度。
表2 理论课实践教学目标
3 结论与建议
“第五媒介”等新技术形态和应用正在改变“95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行为方式。大学教育并不是受限于某一专业,而是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构建教育教学模式。针对“95后”、“第五媒介”、“后喻文化”等时代特征,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实践从学生现状、社会适应力、价值观、心理、学习特点以及成绩评价来分析认为,应拓展大学生视野,更具有社会广泛适应性,重新构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目标。价值观实践目标、网络实践目标、理论知识实践目标、技术实践目标、社会认知实践目标、情感实践目标等多元领域,新的文化形式、文化内涵等引入到理论教学材料和教学手段,每一种理论实践教学都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目标,优化过程,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并更享受学习的过程。师生构筑共同学习、相互影响的职业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 许睿博.黑龙江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适应性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体育学院,2015年.
[2] 孙丽璐,曾飞扬,汪韶源.大学生社会适应力模型研究——以“95 后”大学生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1):20-29.
[3] 左雨佳.浅谈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23):54-55.
[4] 荆蕙兰,王璐.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126-128.
[5] 胡凡凡.95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特征及教育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16年.
[6] 范俊强,周广涛.95 后大学生心理弹性现状及保护性因素研究[J]. 中国卫生产业,2016,13(7):27-29.
[7] 阳荣威,卢敏.后喻文化时代师生关系解构与重构[J]. 中国教育学刊,2013(3):64-66.
[8] 周青鸟. “95后”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其对专职任课教师工作的启示[J]. 教育教学论坛,2014(8):119-120.
[9] 杨国荣.论实践智慧[J].中国社会科学,2012(4):4-22.
[10] 李楠.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考核的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