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猴头菇的栽培与药用价值为例看食用菌栽培

2017-06-03王哲管昊然

科学与财富 2017年15期
关键词:药用价值猴头菇食用菌

王哲+管昊然

摘 要:猴头菇是一类集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为一身的食用菌,具有很高的医疗价值。本文主要对猴头菇的栽培,药用价值研究进展进行介绍,进而对食用菌的功效和栽培有进一步了解。

关键词:猴头菇 药用价值 食用菌 栽培

前言

猴头菇又叫猴头菌,刺猜菌或山伏菌等,原是一种深藏于密林中的珍贵食用菌。在分类学上隶属菌物界(Kingdom Fungi),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猴菇目(Hericiales),猴菇科(Hericiaceae),猴菇属(Hericium)[1]。子实体圆而厚,常悬于树干上,布满针状菌刺形。猴头菇,性平味甘,人胃经,有助于消化,利五脏,扶正固本,具有健脑提神的功效,有“素中荤”之称。

猴头菇不仅膳食,也可入药。猴头菌子实体所含多糖类物质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我国利用猴头菌菌丝体研制成“猴头菌片”等中成药对治疗胃部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癌及食道癌有一定疗效。

食用菌都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其中细胞壁的多糖物质具有抗肿瘤的功效,现已被制成药剂在市场上进行销售。

1. 生态特点

猴头菇属腐生菌,野生猴头多生长在深山密林中许多阔叶树的腐木和立木的受伤处,其中多数属壳斗科(Fagaceae)和胡桃科(Juglandaceae)的树木。食用菌的栽培中通常分为4种:椴木种、木屑种、草料种和两用种,但近年来广西桑蚕业发展迅速,催生了以桑枝为主要原料的猴头菇栽培方法,为生产猴头菇开辟了新途径,既循环再利用了废弃桑枝,又解决了食用菌的原料紧缺问题。

猴头菇由菌丝体和子实体组成。菌丝体呈白色,是营养器官,生长在基物内,能够分解基质,吸收营养成分,形成子实体;子实体生长在基物表面,为生殖器官,是供人们食用的部分。子实体肉质扁半球或头状,宽5~20 cm,鲜时为白色,干后由浅黄色至褐色,基部狭窄或略有短柄,有密集下垂的长刺,针形,长1~3 cm,子实体层生在刺周围。子实体球形或近球形,有油滴,大小为(5.5~7.5)μm×(5~6)μm。

食用菌的繁殖方式通常分为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两种,猴头菇也是这两种繁殖方式。其有性生殖生活史与其他食用菌大体相似,经过担孢子→菌丝体→子实体→担孢子几个连续发育阶段。无性繁殖是从菌丝体→子实体。猴头菌完成整个生活史在自然条件下要相当长的时间,子实体在人工培养条件下有性生殖要4~12个月,且子实体小,而无性繁殖只需20 d左右[4]。液态發酵时,通过控制条件,只让菌丝体生长,而不长子实体。

猴头菌属低温型食用菌类。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4℃,子实体生长温度低于菌丝体生长温度,菌丝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1℃~24℃。子实体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5℃~18℃。子实体的分化温度为12℃~24℃。猴头菌是好光性菌类,子实体必须有光照才能良好生长,但应是散射光,直射光对子实体生长有抑制作用。菌丝体可在黑暗环境下生长,光照会抑制其生长,光照是菌丝体分化为子实体不可缺少的条件[2~4]。在液态深层发酵时,菌丝体的温度可提高,这可能是因为水分含量高的缘故。石勇民等(1990)[6]及其同事在研究猴头菌深层发酵的生理特性时,发现菌丝体可在20℃~35℃下生长;40℃时菌丝停止生长,但不死亡;25℃~30℃为适宜温度。

猴头菌的菌丝生长对空气要求不严格,但子实体对通风要求严格,CO2浓度过高将严重抑制生长,致畸型且易感染霉菌。在课程中,我了解了猴头菌喜欢酸性环境,以pH4.0为最适宜。但是在查资料的过程中我了解到,石勇民等[6]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在液态发酵时,猴头菌在生长过程中对酸碱环境具有自身调节的功能,可在不利于自身生长的pH值下,通过自身的调节,使培养液的pH值朝利于自身生长的pH值方向变化,但机理尚不明确。

2. 猴头菇的培养过程

灭菌和接种:灭菌消毒处理十分关键,要科学合理灭菌,否则可能影响猴头菇的产量及质量。一般建议高压灭菌2h(125℃)或常压灭菌12h(100℃)。接种时料温冷却到28℃以下时,将袋料放入接种箱或无菌室内。接种箱或无菌室内放适量的消毒药剂,密闭熏蒸30min接种;每瓶菌种接35瓶左右,最高50瓶。

菌丝培养过程中培养室十分关键,一定要保证培养室干燥、通风良好,一定要进行避光处理,避光可以选用草帘或者是遮阳网。最后培养室一定要严格消毒。培养方法可以采取瓶栽:墙式叠放,瓶高不超过15个;也可以选择袋栽:接种面朝上双层叠放。培养管理方面,温度也是菌丝培养的关键,最适宜温度在23℃左右,一般控制在22-25℃之间都比较合理。同时对于空气湿度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建议空气湿度必须>50%,最好控制在65%-70%之间;接种后一周内结合翻堆检查一次,及时剔除不良栽培瓶(袋)。培养时间上,室内培养20-25d,菌丝伸入料内1/2-2/3。食用菌的培养条件对于所有食用菌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揭盖、套环:针对袋栽,菌丝长满菌袋1/2以上时,开袋套上直径5cm左右的套环;针对瓶栽,菌丝长满菌瓶1/3-2/3时揭去瓶口包扎的牛皮纸。

出菇与采收:菇房应消毒处理,达到清洁、通风、有散射光;出菇温度为12℃-18℃;采用地面洒水,空间喷雾,保持菇房空气湿度90%,子实体生长阶段,保持在85%左右;保证有散射光,诱导原基形成;保持菇房空气新鲜,门窗挂草帘,防止风直吹。采收:菌刺在0.5-1cm以内,未弹射孢子前为采收适期。采摘方法:用割刀从子实体边缘插入料面,沿料面切割,除去杂质后,按规格分类。采收后除去料面杂质停水养菌2-3d,再按出菇要求管理。

3 猴头菌及食用菌的药用价值

猴头菌的活性物质有多肽、脂肪族酰类物质[1],其中最重要的是多糖物质。这已引起了医药界的特别关注。猴头菌多糖(Hericium erinaceus Polysaccharides,HEP)由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组成,以葡萄糖为主。

据刘波《中国药用真菌》(1978)记载,猴头菌性平,味甘,能利五脏,助消化,滋补,抗癌,治疗神经衰弱。国内已经广泛用于医治消化不良、胃溃疡、食道癌、胃癌、十二指肠癌、贲门癌等消化系统的疾病与肿瘤[4,5]。

几乎所有的食用菌都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其中细胞壁的多糖物质具有抗肿瘤的功效。这类物质对肿瘤细胞并无直接杀伤能力,而是通过刺激人体抗体的形成,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参考文献:

[1] 董宜勋.中国食用蘑菇大观.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6.1

[2] 李应华.食用菌栽培与加工.北京:金盾出版社,1985.12

[3] 黄年来.自修食用菌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6.17

[4] 张雪岳.食用菌学.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88.7

[5] 陈士瑜.猴头菌系列产品开发.江苏食用菌学,1992,(4):25

[6] 石勇民,丁怀彦,马麟祥.猴头菌液体培养下的生理特性观察.微生物学通报,1990,17(5):263~266

猜你喜欢

药用价值猴头菇食用菌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蜗牛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细说荷花的药用价值
猴头菇的历史文化溯源与食疗文化*
林下猴头菇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
猴年吃点猴头菇
三步泡发猴头菇
橄榄药用价值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