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融会贯通
2017-06-03凡中锋延伟静卫
凡中锋+延伟+静卫
(伊川县实验高中 河南 伊川 471300)
摘 要: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也有力地推动了教学的变革。作为国家民族发展的根本--教育,更应该与时俱进,主动顺应历史发展的大势,做到海纳百川、融会贯通。在这样的情势之下,中学语文教学如何与信息技术达到水乳交融就具有了研究的价值。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深度融合
引言: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教学的变革,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运用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笔者通过调查研究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总结出,实现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宗旨的理念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十分明确地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要实现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目的是必须要始终把握的,否则,是极容易出现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问题。正如《大学》中所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二、贯穿两个原则
(一)语文教学为本,信息技术为用。这一原则是从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宗旨中推出来的。即使从信息技术本身来说,技术意义就在于应用于实践。我们是把它们要应用的实践更加具体化了,具体到了高中语文教学实践。因此可见,贯彻这一原则也是信息技术的题中之义。这正如歌德在《浮士德》中所说的:“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正是这种信息技术和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相融合的研究,才使信息技术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熠熠生辉。
(二)适度以求高效原则。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两类常见问题:1、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入了许多视频等材料,课后会发现课堂挺热闹、活跃,但是学生在语文素养上提升的寥寥无几。2、材料准备众多,短短一节课,播放五六十张幻灯片。一节课结束了,课件是放完了,学生却也是应接不暇,蜻蜓点水收获寥寥。这两种常见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没有贯彻适度以求高效的原則,结果往往是喧宾夺主,所得寥寥!
三、沿走六条路径
(一)现代文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路径。
现代文无论是文字还是用语相对距离我们学生都相当接近,对于这种类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方法呢?
1、突破语句理解上的难点
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上,一般不存在字词理解上的障碍,主要的难点往往是个别语句上理解的障碍,对于此种难点,正是信息技术大展身手的地方。我们可以链接重要语词《现代汉语词典》的各个意项,再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引导学生去思考体会,进而把握整个语句的深层意义!如《记念刘和珍君》中,我们对于“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解读,就可以抓住“直面” 、“惨淡”和“正视”等几个关键词,运用信息技术把关键词的意项集中到课件上,就可以节省翻查词典的时间,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2、突破主题理解上的障碍
对于主题的理解,很关键的在于知人论世和把握文章整体的含义。知人论世难在我们学生与作者以及作者生活的时代之间的距离!还看《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鲁迅这篇散文饱含热泪地赞颂和记念刘和珍君的猛士行为,并且出离愤怒地极力斥责执政府的卑鄙无耻和可恶行径。如何让学生更深刻地去体会呢?我们可以剪辑一些三一八惨案的影视资料和图片资料,另外,也寻找一下刘和珍君生前的照片,通过这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去感受体验,为的是尽量拉近学生与那个时代的距离。通过信息技术,学生拥有对这些资料的感受,再通过对文章的感知,理解文章的主题的障碍基本上就可以解决了。
(二)文言文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路径。
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文来说距离学生更远,至少多了两重障碍。1、字词句理解上的障碍。2、文化情境上的距离远。鉴于以上的难点,要使文言文阅读与信息技术实现深度融合,我们应该在以下两方面着力。
1、突破字词句上的障碍。
方法和现代文阅读与信息技术融合里面谈到的突破语句理解上的方法类似。另外,也应该关注《古代汉语词典》上汉字的字形、本义与引申义。这些都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获取相关资料,形式可以是文字或者图片等。
2、尽量拉近文化情境上的距离。
现在高考特别注重了对古代传统文化的考察,这实际上也正是我们在阅读文言文必须解决的问题。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把那个时代相关资料(影视、图片、考古发现等)融合到课件之中,从而就可以让学生有一个近距离的感受体悟过程。在这个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特别注意一定要精心挑选,也就是贯彻适度以求高效的原则。
(三)古诗词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路径。
古诗词突出的特征是语言特别讲究凝练性、形象性和音乐性。而这些恰恰是学生阅读古诗词的障碍所在。古诗词阅读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阅读上的障碍。因此,我们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在以下三方面着力。
1、用信息技术穿起古今语词的联系,让凝练的语词更加丰富起来。
凝练的语词大部分是由意象所构成,即使是任何一个词语都有她的前世今生,因此,我们通过信息技术把她的前世今生彻底理清楚了,她不是变得日益丰富了吗?
2、借助信息技术激发联想和想象,使学生渐渐置身诗境,感受体会形象的内在魅力。
这一个分两步走。第一,可以寻找古人给这首诗做的绘画作品图片,让学生根据画作和诗歌去描绘,写成一段文字。第二,找寻和这首诗情调相似的乐曲,一边播放,一边让学生默念诗词,并试着在乐曲中联想想象,然后形成文字。这后面一种要特别注意,现代社会我们好像不太重视音乐对于我们的潜默移化的教化。请别忘了,古人一说就是礼乐教化。
3、通过信息技术,让学生在朗诵和诵读中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这和上面第2点联系很密切,也是要突出音乐的潜默移化的感染熏陶作用,在音乐中诵读,在诵读中体味诗歌的音乐美,不知不觉中提升语文素养。
(四)名著导读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路径。
教材中设立这一板块,目的在于让学生切实通过阅读名著,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说到底,也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现在关键问题是学生对于名著阅读缺乏兴趣。
所以,名著导读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着力点重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可以有这些形式,如影视作品精华片段与名著对应精彩部分的比較探讨活动、我与名家名著鉴赏的对话活动等。
信息技术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集“声、色、画、乐”于一体,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这些能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介入,变过去统一、同步的教学为多元、异步的教学;变过去的一向传递为多向传递。这为语文教学改革,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结构的深刻变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五)语言运用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路径。
语言运用实际上重在考察语文在现实生活场景中的具体应用。学生难以掌握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无法置身于语言的具体场景之中;另一方面在于不知道具体的表达方式。
所以,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这两个方面着力。可以用多媒体创设场景和范文引路两个方法解决。
(六)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路径
作文现在的难点在于无话可写、无情可抒、无理可论。为什么呢?根本在于对写作无兴趣、无材料、无个性体验、无章法。
所以,我们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获取的丰富资源,千方百计在这四个方面下一番功夫,作文的难题也是可以克服的。
最后,还需注意这六条路径所提到的方法也是有机统一的,也应当融会贯通,不可割裂看待。
结束语: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打破了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时空限制,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比课堂更加互动、轻松、随意的交流环境。课堂教学与课外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更好的利用课后时间进行深刻思考和感悟。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加入到集体讨论中,给予引导和评价,也就是教师对其情感教育的内化过程。这种内化的成功,实际上就是课文中心思想在学生头脑中的升华,并可以达到优化阅读教学内涵,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思想深度的效果和目的。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研究课题 一般课题《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之研究》成果,批准号:〔2016〕-JKGHB-0641)
参考文献:
[1] 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J]. 戴晓娥.中国电化教育 . 2013 (02);
[2]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究——以《我为你骄傲》课程教学为例[J]. 翁诗泓.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6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