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民航飞行员培养策略
2017-06-03高培新
高培新
摘 要:在分析民航飞行员培养模式及专业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应用型人才理念对民航飞行员培养的基本要求,得出应用型人才视角下的民航飞行员培养策略如下: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将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有机融合;进行课程体系综合改革,以提高市场适应性为重要目标;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教学针对性,适应“理论学习-飞行训练-行业需求”一体化要求;扩大与专业航空机构的合作,正确处理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的关系;创新合作办学模式,缩小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差距。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民航飞行员;理念;培养
中图分类号:F5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5-0225-02
目前,国内民航飞行员主要采用执照教育与学历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随着国际航班的不断开拓,应用型民航飞行员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大,因此培养应用型民航飞行员成为国内航空类院校的重要使命。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索应用型民航飞行员的培养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内民航飞行员培养模式及专业特点
(一)民航飞行员培养模式
民航飞行员培养方式主要有空军转业、航空院校培养以及飞行员社会招聘等[1]。在众多培养模式中,最为突出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执照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融合式教育,另一种是以执照教育为核心的模式。目前国内的民航飞行员培养主要采用第一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主要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这类学生被称为“养成式飞行学员”,其通过民航局组织的体检与政治审查后,便可报考航空专业院校的航空类相关专业,然后通过高考成绩择优录取到相关航空类专业院校。除此之外,这种培养模式的生源还包括从高等院校招生的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学生,这类学生被称为“大改驾飞行学员”,其在完成体检、政治考核及英语考核后也可以进入相关航空专业院校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
(二)民航飞行员专业特点
民航飞行员由开设飞行技术专业的院校培养而成,其在专业设置及运作理念上与飞行技术专业的特点密不可分[2]。该专业是航空类专业院校开设的本科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航空理论知识与航空英语表达能力,且能胜任飞行任务的高级飞行人才。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仅要满足国家本科基础教育的体系要求,还要满足中国民航法规对飞行员执照能力的要求,所以飞行技术专业学生在毕业前既要获取民航飞行人员私商仪及ATPL航线执照,也要获取国际民航组织要求的ICAO-4执照,同时还要获取毕业证与学位证。目前国内的飞行员培养主要采用国内外联合培养的方式,在国内主要完成理论学习,在国外主要完成飞行实践训练,这种联合培养的模式已经为国内培养了众多优秀应用型民航飞行员。
二、应用型民航飞行员应具备的素质解读
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能只是简单地实现由学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3]。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结合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并采用发明创造的创新思维来实现这种转化。应用型人才培养需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如具备特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具备自学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积极拓展主体作用;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与完善的知识框架,以及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基于这种文化背景,应用型人才理念赋予了民航飞行员培养新的内涵,同时也对飞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等多方面的要求。
第一,能力结构要求方面,應用型人才理念对飞行技术专业的能力要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在获取知识能力方面,应具备过硬的知识获取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及知识拓展能力。在应用知识的能力方面,具有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飞机驾驶实践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驾驶技术与能力,具体包括CRM驾驶舱资源管理能力、机组配合能力、特殊情况应急能力等。在创新能力方面,应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能够对新航空技术做出尝试性探索与研究。
第二,知识结构要求方面,应用型人才理念要求飞行技术专业学生掌握多方面的知识,使知识结构全面且完整,其主要包括:具有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文献检索、方法论、科技方法、科技写作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机械学、电工电子学等方面的知识;具有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飞机结构、航空航天概论、仪表程序、航空法规、空中管制、人为因素、模拟驾驶技术等。
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民航飞行员培养策略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航空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针对当前国内民航飞行员的职业特点及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贯穿于民航飞行员培养过程,积极探索具有创新意识的航空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将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有机融合
国外民航飞行员的培养主要是以职业教育为主,对学历教育要求较低,普通人要想成为一名民航职业飞行员,大体需要经历以下三个环节:考取驾照、积累飞行经验、参加航空公司招聘[4]。同时,飞行员在进入航空公司之前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职业训练,整体能力较强。而中国的民航飞行员培训,注重学历教育,且对职业培训提出种种限制,这严重制约了民航事业的发展。因此,民航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势在必行,一方面,要借鉴和学习国外从业人员能力和素质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必须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保证民航培训市场的开放性和民航教育质量的有效性。这样才能推动民航飞行员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促进中国民航业的长远发展。
(二)进行课程体系综合改革,以提高市场适应性为重要目标
培养应用型飞行技术人才,需要探索和改革现有培养模式,在提高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增强其适应性。首先,要依据中国民航法规(CCAR)及国际民航组织(ICAO)建议标准,形成一套完整的航空教育体系,在体系构建过程中注重高标准与严要求;其次,要加大训练模式的改革力度,积极与国际标准融合,实现不同机型的有机转化与同步改装;再次,要严格遵守训练标准,在遵循训练大纲的基础上完善训练标准,逐步实现执照培训与学历教育的最终融合。在课程体系综合改革的同时,要以市场为重要标杆提升飞行员的市场适应性。在完成基础培训的基础上,要将航空公司及航空训练学校的标准融入培训体系,以飞行员综合能力的实现程度作为人才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
(三)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
飞机模拟机训练可以帮助飞行员进行常规模拟飞行,熟练驾驶舱基础操作规程,模拟特殊情况下的飞行,可以大大提高飞行员的飞行技能,熟悉各种操作,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还可以提高飞行训练效率,保证飞行安全[5]。因此要提高飞行员操作能力必须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先进飞机模拟机等高端科技设备,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与此同时,还应加大力度推动各种相关专业实验室建设,如无线电实验室、陀螺惯导实验室、民航数字化维修CBT实验室、飞控系统实验室、大气数据实验室、飞机发动机实验室、航空电子电气实验室、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室、通信原理和传感器实验室等,以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
(四)提高教学针对性,适应“理论学习-飞行训练-行业需求”一体化要求
第一,将真实环境下、高保真的陆空对话内容,纳入飞行员专业英语及陆空对话教学中去,实现“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同时,将语言语境下的问题情景法与非语言语境下的实践训练法相结合,完成理论学习与实践的充分融合,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教”。第二,全力推进航空电子、飞行程序、航图、飞行原理、空中领航学等课程的双语建设。双语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将全力提高理论学习水平,使理论学习与飞行训练进一步接轨。第三,通过赠送、争取、联合等多种方式,加强相关航空硬件建设,推动“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转变,从而更好地适应“理论学习-飞行训练-行业需求”一体化要求。
(五)扩大与专业航空機构合作,正确处理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专业航空机构在航空电子研发、飞机原理设计、机库设置、训练基地建设、CBT实验室建设及办公系统设置等多方面都有比较先进的理论,扩大与专业航空机构合作,可以使机构设置更合理、实验室建设更有针对性、教师配备更专业、发展规模更迅速。这将有效提高民航飞行员的培养质量,使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最优化。同时,飞行技术专业学生既要满足教育部关于学历教育的要求,又要满足民航总局关于职业飞行员培训的要求。因此,要培养应用型民航飞行员必须正确处理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的关系,将专业课程放在突出的位置,适当调整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课程、公共必修课程及公共基础课程的关系,突出专业特色,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资源优化。
(六)创新合作办学模式,缩小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差距
第一,共建实体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共建实体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将全面实现以产学研结合为载体的“校企联合-工学交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对民航飞行员的客观要求。第二,创新合作办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校与航空公司合作的办学模式落到实处,往往成为应用型民航飞行员培养的短板。以“五个对接”(学院对接行业、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证书对接职业、教师对接师傅)为载体,创新合作办学模式,可以使课堂教学、校内实训、顶岗实习结合得更加紧密,实现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学校到岗位的无缝对接,为社会“零距离”培养、输送人才。
综上所述,基于民航飞行员培养模式及专业特点的独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在当今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民航飞行员对国家及社会影响重大,因此,在应用型人才视角下,深入探索民航飞行员培养,必将全面提高飞行员整体素质,推动民航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立伟.从中美简单对比看我国民航飞行员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信息,2010(24):281-282.
[2]魏林红.建构我国民航飞行员培养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4(4):81-82.
[3]李卫东.中国民航飞行员的培养模式[J].国际航空杂志,2005(11):34.
[4]薛云燕,李俊良.我国民航飞行员培养瓶颈与解决办法浅议[J].中国民用航空,2006(12):84-86.
[5]朱志航.浅析中国民航飞行员的培养现状及发展前景[J].时代教育,2008(10):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