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
2017-06-03王敏
王敏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它的实施既具必要性也具可行性,在实施过程中既需要有良好的外部政治环境,又需要有教育教学活动实施者和接受者双方共同的“默契”,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参与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的成效。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5-0217-02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05方案实施十多年来,思政课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但还有提升的空间。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底关于“高校思想治理论课必须办好,关键是把教材编好,队伍建设好,把课讲好”的批示精神,为思政课的进一步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升了新的空间。
为更好地研究参与式教学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的实效性,笔者设计了教师和学生问卷,分别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在所在学校进行了抽样调查和访谈。学生问卷共分25个题目,内容主要涉及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如: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印象如何,根据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有52.3%的学生选择B答案,即满意;有14.6%的學生选择A答案,认为非常满意;也有20.8%的学生选择D答案,认为不满意。从此项问卷结果来看,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满意仅达到及格多一点,相对于专业课评价(学生学期末的教学测评结果普遍都是对专业课满意度较高)还是不太理想。学生问卷第18题“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态度:有85.2%的学生对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太感兴趣;甚至还有8.6%的学生选择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是反感的选项”。而针对教师的问卷,本次问卷共设有16道题,内容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其中问卷中第9题“一些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旷课、迟到或不认真,您认为主要原因是(可多选):A.有其他更重要的活动;B.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不感兴趣;C.老师讲授效果不好;D.与专业学习关系不大;E.学生自身纪律性不强”。根据抽样调查回收的问卷数据显示,有42.5%的教师选择的答案是B,这个结果让笔者感到很是震撼,说明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际的教学和人为的观念中存在着很大的误区。问卷中第10题“您认为参与式教学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如何:A.很有帮助;B.有一定帮助;C.帮助不大;D.不知道”。该题有82.3%的教师选择A答案,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参与式教学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从以上调查数据结果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及教材比较陈旧,教材内容过于空洞,理论性太强,比较枯燥;课程内容有的与中学所学内容重复,缺乏新意;教学形式缺乏多样化等等。经过笔者一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认为参与式教学方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参与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1]216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学生的参与程度有很大关系。
1.参与式教学符合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基本目标
思政课改革的基本目标有两个:一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以切实满足学生对理论的需求。教学内容应让大学生真正入耳入脑入心,使其终身受益。二是建设一支能够适应思政课教学要求和符合时代特征的教师队伍。参与式教学改革不仅对学生、而且对教师都是一种极大的挑战:教师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提供者,某些情况下还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协助者,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消化者,而是成了教学的协作者和知识的创造者,在这种互动教学中,教学相长,从而实现思政课教育教学目标。
2.参与式教学符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需求
大学生对世界、人生、社会已经有了自己的初步认识和判断,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对学生的理论灌输,一味地说教,往往一提到思想政治教育时,很多学生就有一种“没意思,走形式”的逆反心理,这是一种心理定式的消极影响。“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不能仅仅把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来观察分析,不能以自己的思想观念、价值尺度来衡量他们、要求他们,而是要抓住学生真实合理的需要,注重在‘新‘真‘深上下功夫,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克服他们的逆反心理。”[2]41参与式教学方法顺应了这种需求,在实际操作中要求从学生的已有认识水平出发,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始终,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这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更能促使学生在学习上有兴趣并且保持持久的注意力,使他们较容易地接受教师所授内容,进而内化为自身需要,达到入心效果。
二、“以人文本”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式教学改革的指导原则
作为哲学思辨命题的“以人为本”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到了21世纪,‘以人文本的观念终于融入了中国共产党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中国共产党改革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3]3-4。“以人为本”也成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类认识自我和世界的方式有照料、教育和控制。当教育只是施行‘控制的时候,教育也就误入了歧路。”[4]6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性、思想性、教育性和阶级性等多重属性,不仅要传授知识,提升个体理论认知水平,还肩负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它是为了解决人的思想、政治、道德问题和法律问题等而产生和存在的,是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们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如何使受教者发自内心、心甘情愿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就应当让受教育者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满足,以此来提升课程的吸引力,这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关键点之一。
韦伯认为:“如果他不尽教师的职责,用自己的知识和科研经验去帮助学生,而是趁机渔利,向他们兜售自己的政治见解,我认为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5]38“以人为本”要求教师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简单知识性灌输模式的藩篱,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激发调动其主体性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自觉自愿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教育学习活动中来,参与式教学能充分完成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动态构建,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各項素质的提升,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价值多元化、信息获取更加便捷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将某些思想观念和价值理论强行灌输到被教育者的头脑中,这种做法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三、参与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的典型形式
1.情景剧、小品等表演型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班级或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进行主题表演,可现场表演也可学生课后进行表演,制作成录像在课堂上播放。如在《纲要》课教学中,学生针对“天京变乱”“西安事变”等进行情景剧创作,加深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比教师上课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在《基础》课教学中,学生自编自导了关于道德和法治的小品和相声,其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也得到了提升。学生坦言,这种表演方式往往会使他们期盼着上课时间的到来,在表演和拍摄过程中他们也力求完美,在视频制作过程中,很多同学相互配合,极为严谨认真。
2.PPT制作学生“主讲”型
运用这种方式教学就是实现师生角色的互换,学生讲老师听。老师要特别精心挑选内容,一定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且有话可说的,一般要提前两周布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中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九章中的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都是很好的主题。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PPT本身的制作技巧,不少学生是不太熟悉的,但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鼓励他们讲出自己的真心话,对于教师了解学情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这样教师任务增加了,往往布置作业时要想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提醒学生;在学生准备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指导,解疑释惑;上课期间,还要特别认真地听学生讲解,并给予恰当点评,这对教师亦是很大的挑战,因为教师既要表扬他们做得好的地方,鼓励学生,又要指出其不足,此时,特别需要艺术性的处理,不能伤害其自信心和自尊心。这样不仅会让学习认真的同学对本课程更加喜欢,也会让不少原来上课不认真的同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
3.主题演讲、讨论型
思政课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是“教法”的改革,也包含着学生“学法”的改革。主题演讲或课堂讨论,应根据具体问题事先定好发言的同学或小组,以便其能更好地准备,也可以告知学生课上会进行随机抽查,按回答情况计入平时成绩。如“近现代史人事评说”,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近现代史上热点事件和人物展开讨论,如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等事件的意义与启示;对孙中山、毛泽东等人物的评价。“经典著作读书报告会”“社会热点问题分析”“为发展献计策”“校园热点微评”等活动,学生展开调查,分析讨论研究,提出对策与建议,并参加班级的演讲或主题讨论。在讨论、交流、总结、发言的过程中,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都会有较大提高,对教学内容也能更好地记住并运用。
4.辩论赛等比赛型
辩论赛等比赛型要求教师精心编写辩论题目,能够让正反双方都有话说,还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准备时间,让他们搜集相关材料并进行广泛的讨论。比赛型参与式教学方式能充分利用大学生充满活力、积极进取的特点,全班学生注意力和热情都被调动起来,这种班级与班级之间的竞争,也使其集体荣誉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张扬。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熟练地掌握理论知识,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观,有利于锻造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式教学实施的建议
首先,提高认识,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思想性和针对性,其课程内容在保持理论体系相对稳定性的同时,更需与时俱进。其次,要大胆创新教学方式和内容。提及思政课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创新,不少教师有畏难情绪,害怕触红线。实际上,思政课的创新并不意味着违背政治原则,跟中央精神唱反调。05方案实施以来,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与思政课教师在这方面的不敢作为有着很大关系。作为中央马克思主义工程的思政课统编教材已经较好地顺应了时代的变化,但要求一套统编教材如追踪新闻热点般紧紧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毕竟不太现实。因此,教师的创新和创造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方式和内容上的创新上是大有可为的。再次,参与式课堂教学要与各种实践教学资源相结合,形成合力。思政课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构建“理论与实践相互渗入”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的规范化、制度化。要把思政课教学与学校现有的各类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与学校所在地区可供利用的社会教育资源结合起来,整合校内外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和资源,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分工协作、形成合力。
五、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良好的外部政治环境,还需要实施者良好的素养作为保障,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理论知识、宽广的仁爱之心,在课堂上以饱满的热情、平等的姿态,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学生平等对话,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担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升自身思想理论水平,要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精神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潜心教研,形成教与学的“默契”,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刘湘顺,周晶.运用心理学方法优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4).
[3]俞可平.思想解放与政治进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5][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