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普洱茶行业发展现状研究
2017-06-03林珊严亮刘丽赵乂霖
林珊+严亮+刘丽+赵乂霖
[摘要]文章收集整理了近年来普洱茶产业发展过程中相关专利申请情况,客观地评价普洱茶产业专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准确定位,找到差距和薄弱环节,为传统茶产业发展及茶企业专利战略探索提供参考。
[关键词]普洱茶;专利;创新;茶具包装
1研究背景
普洱茶具有消食去腻、减肥防龋、降血脂、降胆固醇以及一般茶类所具有的多种保健功能。普洱茶被称为“养生之妙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普洱是普洱茶的故乡,是“普洱茶”的原产地,截至2015年普洱市拥有茶园面积达159万亩,年产茶10万吨。在普洱茶的制茶发展起源上,它的技术起点与巴蜀及江南制茶发展处于一个时期,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云南地处边疆,交通不便,普洱茶区因缺乏与中国主流茶文化的交流而逐渐停滞不前,茶叶加工制造技术、茶文化发展渐渐落后于其他茶区。近代以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外来信息的注入,包装和贮藏条件的改善,运输时间的改善,使普洱茶在老百姓中普及开来。[1]普洱茶的不断升温,人们也更深入地去研究,使得普洱茶的保健功能更多地被人们认识,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专利信息是产业发展的宏观表现形式,同样也是企业之间相互竞争的重要战略性分析情报资源。研究表明,充分利用专利信息可缩短 60%的科研周期和节约 40%的研发经费。[2]在企业的科技创新过程中,充分利用好相关专利信息内容,对于加快科技创新研发、节约研发成本、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创新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产权的使用及发明专利数量质量的上升,已经是衡量一个国家科研创新综合能力的关键性指标。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大趋势,知识产权工作则是科研创新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已经成为全社会备受瞩目的焦点。普洱茶产业是一个传统、健康的产业,专利信息对于茶产业经济的贡献率已经日益凸显,只有纳入专利保护,才能取得市场独占权,使从传统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企业步入研发的良性循环。
2研究内容
专利数量是衡量一个区域科研创新能力、科研创新意识及对专利信息重视程度的标准之一,整个行业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创新团队综合实力可以初步评估产区或企业的资源优势。如表1、2、3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1987—2015年间普洱茶功能专利申请量和公开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良好态势。从1987年的2件到2015年的857件,普洱茶功能专利的增长预示着传统产业开始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从表2可以看出,2005—2015年间普洱茶包装专利申请量和公开量呈现出持续增长态势,企业的发展、品牌的建立离不开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包装,近年来,普洱茶外包装的改良已经成为普洱茶企业的又一重要研究方向。
将普洱茶传统文化进行改良并加入新时代新元素,这是现代茶企业、茶研究人员正在不断探索的新思路。从表3可以看出,1999—2015年间普洱茶文化专利申请量和公开量总体呈现出持续增长态势,专利年增长率并不稳定,专利申请总量年成长率出现4次负增长。
3结论
普洱茶产业专利申请量和公开量在时间上出现明显增长趋势,专利技术相对集中分布的企业代表着在普洱茶业内拥有科研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对普洱茶行业内的关键性专利技术掌握较多,科研技术垄断性强,具有很大的市场竞争力。不同企业所掌握的技术关键点和创新领域有所不同,企业如果能收集整理其相关领域内的专利信息进行分析学习,并将自己同类的技术进行创新优化,逐步改进成为符合自己企业所需要的专利技术,这将大大缩短科技研发时间并有助于短期内取得突破。具体可根据茶企业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或准备开发的科研项目以确定需要引进的新技术或弥补企业传统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漏洞,得到启示并取得技术创新。
4建议
41对地方政府的建议
(1)地方政府应加强科技创新、知识产权管理力度,建立科学有效的普洱茶产业相关专利保护体系及奖励体系,最大限度地保护专利技术主体利益。
(2)以产业优化升级为重点,全面落实“13111”工程,缩小区域间创新差距加强对创新发展落后地区的培训宣传教育,组建科技服务小组走向基层服务老百姓,除了提高专利意识外,还可采取宏观指导、加大资助、设立重点示范项目等措施,全面提升普洱市茶叶加工水平。
(3)完善机构建设,促进茶产业标准化生产,使普洱茶生产从原料到加工、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过程做到有标准可依。
(4)重视科技研究,鼓励创新性产品。以科技为支撑,创新产品,推动普洱茶产业的标准化、功效化、规模化、品牌化进程,加快普洱茶产业发展。充分利用现有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为知识创新、技术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42对茶企业的建议
(1)加强科技创新意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发展缺乏核心技术单靠传统“加工”是远远不够的,明确茶企业发展方向,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2)全面树立知识产权意识,培养知识产权文化,合理利用专利信息,要彻底改变过去重成果、轻专利的传统观念。茶产业科技创新、产品产业化过程中,专利情报工作和专利信息的利用应该贯穿其中,将专利情报工作合理运用到新产品开发、产业资料收集、对市场竞争情况分析等方面。
(3)企业应建立健全专利管理机构,组织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科技创新团队,由相关人员负责收集整理对企业发展有益专利信息,制定企业科技发展战略,高度集中、高效能和稳定地指挥科研发展。
(4)加强产学研结合,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具备资金和实施能力,便于将知识、技术转化为产品和经济利益,是传统茶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应加强对科研单位、高校等外部资源的利用。
参考文献:
[1]张冬梅,曾忠禄专利情报分析指标体系、分析方法与技术[J].情报杂志,2006(3):55-57
[2]王嘉,沈金波专利情报分析方法研究[J].图书馆学究,2006(11):2-3
[3]陆勤虎基于专利分析方法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比较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4]王衍专利分析在企业竞争情报中的应用研究[J].情报探索,2012(1):58-61
[5]岑明专利分析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以BA公司为例分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6]许玲玲运用专利分析进行竞争对手跟踪[J].情报科学,2005(8):1271
[7]阚元汉专利信息检索与利用[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林珊(1988—),女,云南普洱人,在讀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初职,现就职于普洱茶研究院。研究方向:普洱茶新产品开发,普洱茶茶艺研究,咖啡新产品开发;通讯作者:刘丽(1978—),女,云南普洱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生物技术,生物产业新产品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