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印关系升温的背后
2017-06-03牛林杰
牛林杰
最近,韩国与印度的关系出现了快速升温的迹象。3月27~29日,韩国外交部次官林圣男访问印度,与印方商讨加强经济合作、夯实两国“特殊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议题。其间,韩印宣布,为加强两国战略协商机制,将于年内正式启动韩印外交、国防副部长级“2+2会谈机制”。
“2+2”会谈是两个国家之间重要的对话机制。目前,韩国仅与美国、澳大利亚两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国防领域的部长级“2+2会谈机制”,印度则仅与日本开展外交、国防领域的副部长级定期会谈。韩国与印度启动副部长级“2+2”会谈尚属首次。韩国舆论普遍认为,韩国此时匆忙强化与印度的双边关系,意在牵制中国,应对因其部署“萨德”而骤降的中韩关系。
在当前韩国面临国内外多重困境的复杂形势下,作为“看守内阁”的韩国现政府试图通过强化韩印关系来缓解外交和经济压力,但其战略意图在短期内恐难以实现。
“2+2会谈机制”启动突然加速
韩国与印度之间的关系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的朝鲜战争时期。当时,印度虽然没有派出作战部队加入“联合国军”,却派遣了627人的非战斗部队(医务人员)参加了“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的行动。1953年《停战协定》签订后,印度还曾担任“中立国遣返委员会”的主席国。此后,韩印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得到快速发展,直到1973年两国才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印度与朝鲜半岛北南双方都保持着友好关系。但冷战结束后,印度的朝鲜半岛政策重心逐渐向韩国转移。1993年,时任印度总理纳拉辛哈·拉奥访问韩国。1996年,时任韩国总统金泳三访问印度,两国第一次实现了最高领导人的互访。2004年10月,时任韩国总统卢武铉访问印度时,两国就构建为了和平与繁荣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达成了共识。2010年1月,时任韩国总统李明博访问印度,双方决定把两国关系升级为“战略伙伴关系”。
2014年1月,时任韩国总统朴槿惠访问印度,2015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回访韩国,双方决定把两国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升级为“特别战略伙伴关系”。正是在莫迪此次访韩期间,双方商定尽快建立两国副部长级“2+2会谈机制”。但近两年过去了,韩印两国间的这一对话机制一直没有落实和启动。如今,韩国正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总统大选在即,现“看守内阁”在执政时间只剩下一个多月的时候,匆忙决定年内启动韩印副部长级“2+2会谈机制”,其背后的真正意图难免令人产生疑虑。
经贸合作虽被努力推进,但发展较为缓慢
韩印建交后,两国陆续签订了一系列有关经贸、观光、海关等方面合作的协议。其中,《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被韩国方面视为韩印“自由贸易协定”(FTA)的初级版本,是两国经贸合作的重要文件。
近年来,两国政府为推动双方的经贸合作,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在2015年印度总理莫迪访韩时,韩国政府决定向印度提供100亿美元规模的资金援助,帮助印度建设社会基础设施。此外,韩印两国还决定在探月工程、卫星发射等航天科技领域加强合作。韩国还希望发挥其在技术、资金、研发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扩大与印度在军工产业方面的合作。据报道,印度近期已经正式批准引进韩国K9自行榴弹炮,这是两国军工合作的一个标志性成果。
为促进两国的经贸合作,韩印两国于2016年1月中旬在印度新德里召开了韩印商务峰会。其间,印度总理莫迪还专门接见了韩国代表团,两国媒体对此次峰会进行了广泛的报道。有韩国媒体指出,这次韩印商务峰会是韩印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重要活动。
多年来,尽管韩印两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努力推动两国间的经贸合作,但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两国的经贸合作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据韩国官方统计,2015年韩印之间的贸易额为162亿美元(其中韩国出口120亿美元,进口42亿美元),仅占2015年度韩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68%。2000?2015年韩国对印度的累计投资仅有16亿美元,而韩国2015年度一年的对外投资就高达402.3億美元。
韩印两国经贸合作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印度国内投资环境不理想,存在不少问题,如基础设施落后、投资政策法规不健全等。第二,韩国企业在印度市场上的竞争对手主要来自欧美、日本及中国的企业,其竞争优势并不明显。第三,韩国大企业在印度投资失败的案例给韩国留下的阴影经久不散。早在上世纪90年代,韩国大宇汽车公司在缺少市场调查的情况下,就匆忙赴印度投资,结果铩羽而归。2005年韩国钢铁巨头浦项制铁计划投资120亿美元在印度建设一座钢铁公司,但因土地划拨、采矿许可等方面出现问题,项目迟迟不能落地,最终导致这项巨额投资不幸夭折。上述两项失败案例在韩国企业界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韩国企业家至今都耿耿于怀,在与印度进行经贸合作的时候总是谨小慎微。当然,也有部分韩国企业在印度取得了一些成功,如三星、LG等。
韩印关系能牵制中国吗
韩美决定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以来,中国政府表示坚决反对,中国民众自觉抵制,中国赴韩国旅游人数急剧下降,韩国引以为傲的“韩流”现象在中国几乎销声匿迹,韩国在华企业的经营活动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面对中国市场针对韩国部署“萨德”的反制,韩国舆论纷纷呼吁,拓展多元化的国际市场,减少韩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度。在此背景下,拥有12亿人口的印度被认为是可替代中国的最具潜力的大市场。再加上印度和中国在国家利益上存在一定的战略矛盾,韩国舆论普遍认为,加强韩印在外交和经济领域的合作会形成对中国的牵制。
韩国“看守政府”迫于外交、经济以及国内舆论的压力,也希望通过扩大韩国在国际社会的活动空间,甚至加入由美日牵头的所谓“牵制中国”的国际合作体系,来破解当前面临的困境。韩国政府用心之良苦可以理解,但如果一定要把强化韩印关系作为牵制中国的一个筹码,那恐怕不是一件轻易能够做到的事情。
首先,从双边贸易规模来看,2015年韩国与印度之间的贸易额为162亿美元,而同期中韩贸易额为2273.8亿美元,是韩印贸易额的14倍。其次,从印度进口来源中各国所占比重来看,中国占13.3%,是印度最大的进口来源国;韩国则只占3%,排名第11位(数据均来源于印度产业政策和促进部,统计区间为2014年4月至2015年1月)。显然,指望通过强化韩印经贸合作来减少韩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度,短期内恐怕无望。再次,印度是中国的邻国,也是一个地区大国,其国家利益与中国相互交织,韩国希冀借助韩印关系牵制中国的想法本身就是不现实的。另外,韩国现政府是“看守内阁”,5月9日即将选举产生新的总统,从目前的选情来看,政权更替几成定局,新政府是否会延续执行现政府意在牵制中国的对外政策,还是一个未知数。
因此,缓和中韩关系、破解韩国当前困境的真正出路,并不在于韩国拥有多少牵制中国的筹码,而在于溯本清源,首先从根本上解决困扰两国关系的“萨德”问题。我们乐见韩印两国发展正常的双边关系并取得积极的成果,但韩国如果是为了牵制中国而强化韩印关系,则不仅无助于目前中韩关系的改善,也无助于韩印关系的长远发展。
(作者为山东大学韩国学院教授、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