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期中国流行音乐的演唱风格
2017-06-02张文博
张文博
流行音乐作为当前我国文化艺术长河中璀璨的新星,一直以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推崇。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流行音乐正在发生不同艺术风格的转变。当前环境下,我国学术界对流行音乐的教育教学相对较少,研究成果颇为匮乏,新时期的中国流行音乐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和社会心理的现实反映,对于今天研究流行音乐的演唱风格流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韠编写的《中国流行音乐演唱风格研究(1980—2010)》(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一书以时间为跨度,丰富全面,内容详实,作者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背景和音乐形式入手,探究了改革开放为流行音乐复苏创造条件到自由主义等思潮提供精神给养、观众寻求情感抚慰心理强烈到流行音乐相关活动的开展等问题,并对早期的流行音乐的社会因素、文化背景、人文特色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全书通过李谷一的通俗民歌风格、程琳的乡村民谣风格、苏小明的军旅民谣风格、张蔷的翻唱风格的展示,有力地佐证了流行音乐风格的嬗变。
该书立足于音乐学科的理论角度,系统地对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阶段进行总结归纳。全书不局限于音乐风格研究的本身,还围绕不同阶段的社会背景、受众心理、大众审美、文化价值等多个因素进行有效结合,凸显了作品的使用价值和理论艺术。透过作品,我们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流行音乐紧跟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当前已经是90后的主导时代,流行音乐的风格同样具有新时代的标签,可以说流行音乐从来没有统一的风格和模板,无论何时何地都有新颖的作品涌现。
一方面,流行音乐演唱的风格研究包括对作品的风格特点,即不同的作词、作曲、音律、乐器结合的方式方法的研究。研究表明:作品的风格特点往往与社会的时代背景及环境变化息息相关。我们从近些年单行的知名曲目中可以了解打破这种变化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初流行京剧,李谷一的《前门情思大碗茶》饱含了这种京剧的唱腔和味道;20世纪90年代末陈红的《常回家看看》、腾格尔的《天堂》都带有民族特色的重要元素;20世纪中期,互联网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雪村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杨臣刚的《老鼠爱大米》、庞龙的《两只蝴蝶》应运而生,红极一时。另一方面,是个人演唱风格的特点,即演唱者的表达风格、发音形态等。个人的演唱风格主要和演唱者个人追求的风格有关。很多演唱者会结合个人的情感喜好和声色特点进行二次创作,使曲目和唱法达到新的升华。
流行音乐独特的文化属性、强烈的娱乐特点、实用的经济属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新时期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特点,我们也可以认为正是当前的社会情感结构和心态变化的背景,激发了当前越来越多的流行音乐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作为新时期的流行音乐风格,一般包括音乐剧的演唱风格、大众化流行歌曲的演唱风格、网络化的流行音乐风格和民族元素的流行音乐风格。
音乐剧风格是歌剧风格和流行音乐的有效结合,既有学院派的大众主流风格,也有当下流行的文化思考,难点在于需要演唱者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需要培养较为扎实的基本功和艺术修养。大众化风格早期流行于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是演唱者通过商业化的运作主打情感路线的歌风。台湾民谣式的风格往往音域宽广,极具穿透力,多采用轻柔透明的假声来演唱,而且迎合大众的喜爱偏好;网络化的流行音乐风格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通俗易懂,简单易学,这种平民化的唱腔、贴近生活的作品最能触动人们的心灵,因此往往瞬间走红。但同时台湾流行演唱风格在发展当中也出现一些不良影响的个人作品,网络化流行音乐需要我们进一步监管,创作追求积极健康、百姓喜爱的优秀作品,抵制个人情绪宣泄的、危害社会文化氛围的不良作品。民族元素的流行音乐风格结合了我国民族文化特点、民间艺术特色,无论是音乐的配乐还是演唱的风格、奏乐的乐器都更多地融合了民族元素,极大地丰富了流行歌曲的创作空间,开阔了创作者的新视野,与单纯网络化的歌曲相比,这种带有民族化特色的流行音樂传播往往更为持久,更加具有民间艺术特征,也更能体现新时期流行音乐的风格和艺术。流行音乐的发展,增强了民族的团结力和向心力,赋予了流行歌曲新的生命力,希望未来我国的流行音乐能够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