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的文学价值解析

2017-06-02董理

新闻爱好者 2017年5期
关键词:普利策新闻传播感性

董理

【摘要】美国新闻最高奖项——普利策新闻奖于1979年设立了“特稿写作奖”,每年的获奖作品总能引起读者的热捧和评论界的高度关注。获奖特稿中理性的研究与感性的叙述展示出了其极强的文学魅力,由此带来的文学欣赏价值对新闻的高效和优质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理性;感性;普利策;新闻特稿;新闻传播;新媒体

新闻特稿,又叫纪实特稿或纪实稿,《新闻学大辞典》把它定义为一种“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1]由此可见,新闻特稿区别于普通新闻报道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情况下,对新闻内容和报道方式做出了文学艺术化的处理,不仅报道新闻事件的内容,而且对新闻事件的发生背景、具体细节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都会进行详细的描述,做到让读者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特稿由于内容饱满,并有大量的细节和情感穿插其中,能够生动传神地将新闻综合全面地告知读者,因而比普通的新闻报道更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共鸣。在全世界处于主导地位的美国新闻传媒也深受新闻特稿的影响。“从总体上来说,维护美国的内外政治路线,宣扬美国人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永远是美国记者和作为记者‘裁判的评选人共同取舍新闻的标准。”[2]但是,每一种评奖都是一种指挥棒,自从1979年美国新闻最高奖项——普利策新闻奖设立“特稿写作奖”起,特稿在美国引起了“报纸杂志化、新闻特稿化”[3]的趋势,一时间发展势头锐不可当,不仅被国际新闻界所关注,而且极大地影响着全球新闻报道的发展方向。

一、 文学艺术的渗入

相较于普通的告知性的新闻报道,新闻特稿有着自己独有的特色。首先,特稿是一种有层次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它的主题既有一定的社会代表性又对大众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启发意义;其次,特稿的题材紧随社会的发展,新鲜的内容能够充分地引起读者的兴趣;再次,特稿的文字充满文学色彩,其中不乏读者百读不厌甚至可以流传的经典之句。

普利策特稿写作奖的评奖标准是“除了具有独家新闻,调查性报道和现场报道共有的获奖特质外,特稿主要是考虑高度的文学品质和原创性”[4]。由此可见,文学性也是一篇特稿能否成为佳作的标准之一。历届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特稿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堪称部部皆为文学杰作,有些非常有趣而富有深意,有些热闹非凡但绝不平庸世俗,它们的作者都是文学高手,懂得如何让特稿的报道产生戏剧的效果,如何让特稿内容的情节自然地展开,他们善于运用冲突来产生特效,并且能够勇敢地在叙事的过程中注入自己的强烈情感。获奖特稿高度的文学性足以让它与优秀的短篇小说媲美,虽然报道中的人物事件都已时过境迁,但每每读来依然引人入胜。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它不仅全方位地揭示人类的情感,也是人类理性的产物,它不会只有“情”而没有“理”,也不会只重“理”而不要“情”,虽然有时倾向于一方,但绝对是处于“情”与“理”所在的正常状态之中,若能达到“情”与“理”的完美结合,“感性”与“理性”的和谐共奏,便会创造出价值。优秀的新闻特稿以其高度的文学品质在新闻传播中独树一帜,理性的研究让特稿的内容不会偏离新闻报道的本质特性,感性的描述使原本枯燥的内容散发出灵动的特质,二者的相辅相成、精诚合作发挥出了文学魅力所带来的永恒光辉,让特稿中所报道的新闻有了无尽的生命,超越了时代的界限,同时也让新闻特稿这种新闻报道形式成了新闻报道领域的宠儿。

二、理性的研究

文学艺术的诞生与发展,离不开艺术家们的理性研究。尼采曾经强调“在每一种艺术的上升之中,我们首先特别要求克服主观性”[5],新闻特稿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还要求记者能够理性地对新闻的主题进行研究,向读者诠释新闻所传达的客观道理。

法国著名美学家布瓦洛认为“理性就能构成美;理性是绝对的、永恒的、普遍的,所以美也应该是绝对的、永恒的、普遍的,事物具有这三个特质才能满足理性”[6]。特稿以真实为本,它具有绝对的真实性、可信度和社会生活容量,凡是违背了这些条件的稿件,无论该文章是否具有极高的文学欣赏性,也不能称之为新闻特稿。1981年美国记者珍妮特·库克曾以假新闻《吉米的世界》骗取了当年的普利策特稿写作奖,但当她承认“吉米”不是真实存在的儿童,而是几个孩子的合成品后,评奖委员会迅速取消了她的获奖资格,继而把此奖项颁给了以大胆、直率和对犯罪的真实描述而著称的特稿——《玩伴之死》。与消息性报道相比,特稿虽然更多地采用故事形式,却同样立足于新闻事实,只有在以真实性为基础的前提下,才能运用诸多的文学性叙述和修辞手法。

优秀的新闻特稿所报道的题材对于整个社会和大众有着重要而深刻的意义,不一定是当时社会的热点,却能唤起读者内心的共鸣和整个社会的认同。1982年的普利策特稿写作奖获奖作品——《联邦政府的官僚机构》就向人们揭露了美国政府问题频繁出现的原因并不是简单的浪费和管理不善,而是政府机构内部所特有的弊端——庞大和臃肿。该特稿作者索尔·帕特用大量的材料记录了政府中的荒唐现象,并以文人的审视目光来进行写作,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政府欺瞒愚弄大众的不满和对政府种种弊端的讽刺。这篇特稿有着强劲的魅力,虽然它的主题缺乏吸引力和时代敏感性,但它所反映的问题却是关系着美国人民生活的头等大事,无论岁月怎样流逝,都不会磨灭它对美国大众和社会的深远影响。

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没有生活原型或者现象就沒有艺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特稿的文学特质还体现在它具有一种社会普遍性。特稿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必然发生在读者身边,文章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要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大多数获奖记者在题材选择上会考虑到读者的感受型需求,“这种需求体现为读者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媒介上丰富的生活细节间的互动”[7],着重关注具有普遍阅读兴趣的题材,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发掘那些人物很小,但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很大,社会辐射力很强的素材,创作出一些能够深刻打动人心的新闻特稿。《土地上的生活:一个美国农场家庭》获得了1986年的普利策特稿写作奖,该文通过对一对农场主一年四季的工作和生活的客观描述,将柴米油盐的生活同抽象的农业危机紧密结合起来,文中没有数字分析,也没有专家的解析,却给人以无穷的思考,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强烈共鸣。

在新闻特稿的创作当中,理性的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确保了新闻特稿所报道的新闻内容不是肤浅而毫无意义的社会现象,而是对社会和大众有着深度影响力和启发意义并极具时代特色的社会事件;同时使新闻特稿能够以特别的视角,有针对性地对所报道的新闻主题进行充分而系统的解析,进而提升了新闻传播内容的品质,达到了新闻优质传播的目的。

三、感性的叙述

文学艺术既反映出人类的理性,又是对人类情感的全方位揭示,它是大众的精神食粮,能够满足人们的内在要求与欲望。新闻特稿的文学性体现在稿件不仅有理性的分析,还存在着感性的叙述。理性的研究与选题可以保证特稿内容的真实性和自身所具备的社会价值,感性的叙述则能够通过审美艺术来引起读者感情的波动、阅读的快感和情感的共鸣。

从形式上看,文字所表达出的文学性就是语言的智慧表达,一堆零散的材料被作家按照特定的规则组成一个完整的语义,在结构上符合语言符号的有序化编码,让读者能从字句间的细微处体味要素间的整体关联,达到一定的美学效果。处于消费社会的一般读者“由于他们能够用于文学的时间很少,他们寻求那些自动呈献的、可以轻松地欣赏到的美;顶顶重要的是,它们必定得有新的、出乎意料的东西。习惯了斗争、烦恼和实际生活的单调,他们需要急遽的情感,惊人的情节……”[8]。所以,特稿除了要选择新鲜、重大、有针对性、有深度并且具有足够内在张力的题材外,还要有特色的表达,生动传神地传达事实的真相,才可以给读者创造想象的空间,深刻地打动人心。

每一份特稿都在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意味深长的开头,一个戏剧性的开篇,抑或一段精彩的对白,都能让读者耳目一新,对所发生的新闻产生浓烈的好奇感。1983年的普利策特稿类获奖作品《中毒性休克》就以一种电影化的导语让新闻故事一下子闯入了读者的眼帘:“出事的前一夜,我穿着一件巴黎式黑天鹅绒晚礼服去参加了一个充满了纽约风情的舞会。凌晨3点,我心满意足地睡着了。24小时之后,我躺着快要死了,手指和腿随着坏疽变黑。”[9]通过短短的导语,读者一下子就感受到了中毒性休克发生得多么快,破坏力是多么大。2003年的普利策特稿类获奖作品《恩里克的旅行》则采取了小说的叙述格式,通过埋伏笔、设悬念,激起读者的好奇心,然后再一层层把故事展开,最后揭示出真相,让读者感觉好像在读一部悬念迭起的惊险小说。《策普的最后一站》是以叙事技巧而获取1980年普利策特稿写作奖的典型作品,该特稿没有用常见的编年体方式来叙述一位老兵为获得荣誉退伍而做的努力,而是巧妙地运用老兵去往华盛顿的旅程来承载时间的转换,文章对时间的把握极为得当,精确的日期和时刻让整个事件所跨越的60年不再沉闷,使原本陈旧的故事变得十分鲜活生动,牢牢地吸引住了读者的眼球。

黑格尔曾说过:“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而显现出来了。”[10]新闻特稿为了能够深刻地打动人心,给读者创造想象的空间,往往运用逼真的细节描写来生动传神地表达事实的真相。首届普利策特稿奖颁给了乔恩·富兰克林的作品《凯利太太的妖怪》,该特稿讲述了一次错综复杂的脑外科手术,在整篇文章里,富兰克林仿佛就一直坐在医生身边,从他自己的高倍显微镜里凝神观察。他将自己敏锐的观察力、扎实的报道和近乎诗一般的语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淋漓尽致的细节描写,让读者的心随着手术的进程此起彼伏。他是这样描写手术中极为艰难的一段的:“镊子冒着危险一毫米一毫米地在凯利太太的大脑中挖开一条通道。血在不停地流,镊子‘呲呲作响,吸血泵汩汩地往外抽血。推进,再探索。更多的血涌了出来。然后,镊子突然静止不动了。”[11]除此之外,富兰克林通过对时间和凯利太太的心跳这些细致描述来创造整个文章的节奏和紧张感。从早晨6点30分手术开始到下午1点43分凯利太太死亡,文章中14次提到了确切的时间。给人印象更深的是手术室里经扬声器放大后凯利太太的心跳聲,“怦、怦、怦、怦、……”[12],每当手术进行到性命攸关或是致命的部分时,这心跳声就会出现,以增加紧张气氛。当手术结束时,读者似乎也和脑外科大夫一样精疲力竭。虽然结尾手术失败,但文章中精准的细节描写还是让读者经历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文字旅行,也对脑外科手术的复杂性有了更多的了解。

感性的叙述让新闻特稿的内容变得丰富而多彩,故事般的叙述,戏剧化的结构,高超的语言技巧,这一切都让读者在阅读新闻时不再感觉单调枯燥,而是如同读小说般津津有味。特稿中感性的叙述手法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对新闻可读性的要求,提高了读者对特稿这种新闻传播形式的兴趣和关注度,实现了新闻的高效传播。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给新闻传播带来了里程碑式的飞跃,但是随之而来的弊端也让大众对新闻的内容和品位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新闻传媒在报道新闻时除了要避免出现内容空泛、措辞浮夸、哗众取宠、重复率高的情况,还要体现出新闻内容的深度和可读性。新闻特稿恰到好处地满足了大众对新闻的这一需求。特稿相较于一般的新闻报道来说,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比普通的新闻报道内容更为丰富更具文学艺术特色,它既不像小说那样内容多为虚构,也不像新闻快讯那样单调而乏味,它是现实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不仅能够达到新闻的传播目的,而且还能让读者对整个新闻事件的产生过程有着更详细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它能够通过对新闻内容的艺术化处理而引起读者的共鸣,产生永久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普利策新闻特稿写作奖诞生已经有快40年的历史了,从诞生的那一天起,美国以及世界的新闻学研究者就一直在关注着它,并从各个方面诠释和研究每年的获奖作品。获奖特稿除了富有真实、准确的新闻价值本质特征之外,它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学艺术性也是其获得成功并拥有永久价值和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特稿通过富于戏剧性的矛盾与冲突把隐藏在新闻事件背后的那些具有深刻审美内涵的对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以后,它便释放出了自己独有的光芒。文学艺术既是现实的理性反映,也是情感的真实表现,感性与理性的相互配合能够让新闻特稿拥有深度的内涵、高度的思想和厚重的文化,不仅会使读者在阅读、判断和分析新闻作品时拥有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视角,而且为记者丰富新闻风格,锤炼写作技巧提供非常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弗里德里希·尼采.悲剧的诞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5.

[2]李其荣.美国文化解读[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5:56.

[3]戴维·加洛克.普利策新闻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4.

[4]崔宁.传播主体实现本体知识建构与思维创新的认知机制[J].现代传播,2013(5).

[5]道格拉斯·贝茨.美国普利策奖内幕[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52.

[6]布瓦洛.诗的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5.

[7]戴维·加洛克.普利策新闻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01.

[8]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2:83.

[9]戴维·加洛克.普利策新闻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4.

[10]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2:75.

[11]戴维·加洛克.普利策新闻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20.

[12]戴维·加洛克.普利策新闻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20.

(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编校:赵亮

猜你喜欢

普利策新闻传播感性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研究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报道——基于百年普利策的新闻思考
承诺,草率不得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浅析普利策新闻思想
皇冠上的明珠:揭秘普利策分量最重的公共服务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