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华留学生教育现状与对策浅析

2017-06-02胡征兵贾琴琴

世界教育信息 2017年10期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来华留学生教育现状

胡征兵+贾琴琴

摘 要:教育的国际化及全球化已经成为教育领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趋势。发展留学生教育是我国面对国际教育服务领域激烈竞争的必然挑战,也是提升各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文章首先探讨了来华留学生的六大特点,进一步分析了他们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最后,结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招收留学生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招生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教育技术学;教育现状;培养模式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纵深发展的今天,教育国际化成为我国实施战略教育的重要目标。发展留学生教育则成为我国各大高校面对教育服务领域激烈竞争的必然挑战。目前,我国高校就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提升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已达成共识。因此,华中师范大学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主动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参与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以树立良好“华师”形象,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二、来华留学生的近况

(一)总量方面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8-2016年来华留学总人数持续增长,但2012-2015年增速放缓,增速下滑,2016年增速又大幅度回升(见表1和表2)。2016年,来华留学人数超过44万,增幅仅次于2012年(12.21%),为11.35%。这些留学生來自205个国家和地区,就读于我国31个省区市的829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

2016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实施“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促进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这将是我国未来几年来华留学热潮的助力点。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留学中国计划》提出的目标,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来华留学人数将达到50万人次,培养一大批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毕业生。

(二)来源地方面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对2005-2016年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以及亚洲来华留学人数的增速情况进行比较,整理绘制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美洲来华留学人数波动幅度较大,在2008年增速达到顶峰,但2009年、2014年和2015年出现增速负增长,2016年增速为正,达9%;相比美洲的增速波动,大洋洲增速波动更为明显,基本上每年都会出现较大的浮动;欧洲来华留学人数在2015年出现负增长,增速为-1.08%,相反,亚洲和非洲来华留学生人数持续增长,连续12年未出现负增长的现象,非洲的增速相对较快,且近五年增幅较为稳定。亚洲的增速相对比较平缓,2015年和2016年的增速已经赶超欧洲。

全球金融危机后,美洲来华留学人数逐渐回升,但环境等因素制约着美洲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大幅增长。我国正在大力保护环境,调整政策,相信将会扭转局面。同时,中国的影响力日益加强,中欧文化交流愈加深入,经贸水平不断提高,这将为欧洲来华留学奠定更坚固的基石。亚洲作为来华留学人数最多的一个洲,步入调整期后,受中国儒文化的影响,将为来华留学市场注入活力。

(三)学历类型方面

来华留学生分为学历生和非学历生两个方向。按照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学历生可分为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及博士生。非学历生则包括参加各种培训、进修、研修类课程的学生,有高级、普通、短期之分。据教育部有关学历生和非学历生的数据,整理绘制出2005-2016年来华留学生中学历生及非学历生的比重变化表(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学历生占来华总人数比重逐年上升,2005-2016年,从31.79%飞速增长至47.42%,且连年稳速增长。同时,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华攻读学历课程,学历生和研究生占比实现双增长。据教育部统计,本科阶段来华留学生人数稳步增长,硕士生人数保持增长,但趋势缓慢,博士生人数高速增长,2016年硕博研究生人数达6.4万人。虽然学历生在稳步快速增长,但硕博学历比重仍较小。

十多年来,留学生选择的专业主要集中在语言、文学、中医等学科领域,选择理工、科技类专业的留学生较少。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学生偏重语言类专业,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则倾向攻读学位课程,如医学。与发达国家相比,来华留学生中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重显然较低,我国仍以接收语言生、进修生为主。攻读学位的高层次留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2]。但2016年的数据显示,来华学习汉语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8.2%,比2012年的53.5%下降了15.3%,更多学生来华学习汉语以外的专业,打破以汉语学习为主的格局,学科分布更加合理。

(四)生源流向方面

来华留学生在地区和院校间的分布很不平衡。就地区而言,主要分布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天津等。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严重影响留学生择校问题。当然,城市的文化、知名度、环境等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就院校而言,来华留学生主要集中在985、211重点高等院校和语言类院校,致使各大高等院校留学生人数存在巨大差距。不可否认,我国教育资源确实分布不均衡。但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流向将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转移,且一线城市的来华留学人数增量减缓甚至停滞,二三线城市来华留学生数量逐渐缩小与一线城市差距。这就要求各省市、各大院校积极拓展教育资源,提升自身的实力和声望,培养更多国外优秀人才,促进文化的深入交流。

(五)资金来源方面

来华留学生自费人数仍然保持在85%以上,但占比从2005年的94.8%下滑至2016年的88.93%。同时,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人数快速增加,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从2005年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的留学生7218人次,增加至2016年的49022人次。此外,还有各级地方政府设立的奖学金、学校层面的奖学金,以及中外合资企业和自然人提供的资助。2015年,中国相关部门决定完善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体系,调整和完善奖学金的资助内容,设立特别奖学金项目和优秀留学生奖学金,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奖学金体系。该体系细化了资助标准类别,适当提高了资助标准,建立奖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这将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来华学习,促进中国和各国(地区)在教育、经济、文化及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六)培养模式方面

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模式尚不成熟。目前,我国大部分接收留学生的学校没有制定有关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方案,或者培养方案存在诸多问题。由于各国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生产发展水平不同,来华留学生的基础理论、实验技能、科研能力与我国研究生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再加上语言方面的障碍,给来华留学生的培养增加了难度[2]。如若来华留学生在母国学习的内容与我国衔接不上,无疑会增加学习的难度,甚至导致学习吃力或厌学。而且多数院校缺乏英文网站、英文授课课程、对外高素质授课教师,这些因素制约学习效果的改善。虽然来华留学生已经通过了汉语水平考试,但想要通过汉语授课学习专业知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英语授课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来华留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难度。国内学分与国外学分难转换、高校对留学生学费无定价自主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对留学生的培养。因此,我国鼓励来华留学教育机构积极探索,进行学历教育弹性学制试点,以多种形式将来华留学教育延伸到国外,研究开展来华留学网络教育和远程培训的可行性。[3]

三、来华留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心理适应方面

近些年,来华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多,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以及对中国不同程度的了解,且来华留学的身份和年龄也不同。这些都会导致来华留学生的心理或行为的不适,甚至是抑郁。研究表明,来华留学生总体上属于轻度抑郁的群体,是需要作为心理问题预防的对象[4]。在来华留学前,如果对于中国文化,如基本的环境、饮食、语言、生活节奏、人口稠密度以及基础公共设施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和心理准备,将会降低抑郁症的发生。然而,适应是一个过程,必然需要一定的时间,期间伴随着价值观、生活观念转变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各院校应该着实做好留学生心理辅导方面的工作,这不仅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关怀,更彰显了东道主的热情好客,能吸引更多的国外优秀人才。

(二)社会文化适应方面

来华留学生整体上适应中国社会文化有一定困难。性别、国别、自身适应力等会影响他们融入中国文化的速度。自身留学动机越强,适应社会文化的速度越快。各院校应该主动为来华留学人员安排一定的社交圈子,让留学生尽快建立新的生活交际圈。各院校最好将来华留学生與国内学生适当地统一管理,如寝室等环境,为留学生提供一种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途径,尽快融入中国文化生活,寻找到归宿感。通过一定途径,改善校内外学生、人员对外国人的歧视和偏见,将会减少来华留学生的心理不适感,为其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三)教育管理方面

首先,我们需要肯定的是,我国的教育制度是在我国长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体现着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办学特质和教育文化。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我国的教育制度依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局限。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来华留学生已经习惯了自己国家的教育方式,对于我国的教育理念、教育评价方式等自然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比如,西方国家注重实际操作的能力,而我国更注重文化知识的教育。总的来说,我国教育还处于发展时期,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教育将会与国际接轨,为本国和外国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平台。

其次,我国尚未制定出一套完善细化的留学生管理体系,课程设置、过程监管等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比如,关于来华留学生的课程设置有点单一,和本国学生差异不大,不能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来华留学生的语言、思维等转换较慢的特点。对于节假日的安排不能兼顾留学生的文化节假日、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

因此,对于这些方面存在的细节问题,政府和各高校应该予以重视。不要将留学生与国内学生完全等同地实施教育管理,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来华留学生的感受。又不可完全将其与国内学生进行分开管理,这样会隔断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道路,不利于他们尽早融入中国生活。把握尺度,做好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四、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

来华留学生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一)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华留学生人数渐增,但选择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留学生数量并不可观。教育部的数据报告显示:依托我国特有的语言特色,汉语言专业(类)为我国高校吸引来华留学生的主要专业。但截至2016年,学习汉语的人数占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的38.2%,比2012年的53.5%下降了15.3%。虽然汉语占比依旧相对较高,但已经打破了之前以汉语为主的格局。其次,来华留学生人数占比较多的是传统医学(中医)。此外,文学、经济、西医、法学、管理类专业也受到来华留学生的青睐,相比2012年,增幅均超过50%。占比增长最快的学科为工科,与2012年相比增长了5.2个百分点。2013年,教育、艺术、历史、哲学、体育专业的留学生总和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比例历年最高,为4.94%。虽然近三年,教育、理科、农学学生数量显著增加,相比2012年,增幅均超过100%,但这几类专业的来华留学生人数仍然有限。教育类专业的来华留学生人数有限,各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来华留学生人数更为有限。

华中师范大学是中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是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全国排名稳居第三。纵然我校教育技术水平已名列前茅,但我校该专业的来华留学生人数并不乐观。

(二)有效对策

1.制定发展战略,完善留学生教育制度

第一,现阶段我国有关留学生的政策数量不足以成为各大高校奠定有章可循之基,还未形成完善的来华留学生战略总规划和战略方案。这是如今来华留学生教育无方向性和无重点性发展的原因,进而使得近些年来华留学生的规模、层次、国别、专业及均衡性发展一直没有质的突破。因此,政府必须明确来华留学生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留学申请步骤以及留学生保障和监管措施[5];同时,需要做好规划,制定战略目标,处理好相关事宜,落实与国外学历、学位互认的工作。

第二,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对于各学历及各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比较系统和完善的,但对于来华留学生的培养尚无规范而成熟的质量标准。例如,虽然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三所重点类高等院校对于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比较系统,但对于教育技术专业来华留学生人数规划、培养方向、考核标准等方面均没有相关的政策指导。因此,华中师范大学应该依据国家出台的有关来华留学生的政策,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制定出适合自身趋近国际化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本校师资水平,做好与国外名校的合作交流工作和学历学位互认工作,吸引更多的留学生。

第三,经费的筹措、分配以及使用不够完善。目前,高校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渠道仍是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政府和各大高校应该拓宽经费筹措的渠道,鼓励企业或个人的赞助或合作,为吸引国外优秀人才奠定丰厚的经济基础。

2.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华师”品牌

高校宣传是建立高校品牌效益和完成招生目标的主要工具,也是招生工作的重点内容[6]。各大院校为了获得优质的国内生源,通过纸质宣传、网络宣传、人际传播及其他形式大力树立自己的“好形象”,宣传竞争愈演愈烈。但不足的是,各大高等院校忽视了国际化发展,并没有致力于树立“国际好形象”,对于吸引留学生的宣传力度较为微弱。很显然,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不是很高。目前,华中师范大学尚未建立有利于国外学生迅速了解学校的英文网站,也未在国际期刊或国外期刊宣传学校的相关情况,包括我校颇具特色的教育技术学专业。

因此,要想让华中师范大学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走出去”,树立良好的“华师”品牌,我校需要积极与国外有关院校开展学术交流、科研探讨等,通过多渠道交流合作共享优质资源,向国外高校展现我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特色及水平。同时,需要成立专门负责海外宣传的有关部门,推出英文网站和英文版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海外咨询点和考试点,拓展纸质宣传和网络宣传渠道,让更多海外企业和学校熟知我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以“华师”特色专业树立“华师”品牌。

3.调整课程结构,完善培养体系

我国目前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更加趋近于理论培养模式,对于实践培养目标不作设定或是要求较低。课程设置也是以专业课为主,辅以几门选修课。这归因于我国教育制度多年来形成的惯性运行机制,也与学校的规章制度限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关。而国外院校的教育技术培养目的明确,而且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课程设置方面比国内院校更灵活。他们更注重技术应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时间,以帮助学生更好就业。

正是存在上述中外教育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我校对于教育技术专业的国内学生与来华留学生的培养也要做出适宜的调整。例如,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坚持“国际化+本土化”,打造留学品牌学科与优势专业;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坚持“多元化+个性化”,建设留学生精品课程与优秀教材;在实践教学配套方面,推行“共享化+联合化”,强化留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7]。此外,在教学方式方面“求同存异”,管理方面“刚柔并济”,考核方面“多元创新”,师资方面“注入新活力”,不断调整并完善对于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模式,适当调整人才规划和培养的模式,加强与国外的教育交流,使我校教育与国际接轨、教育技术学专业走向国际化,更好地改善中国的教育模式。此外,我校一直以来为在校生提供职业规划咨询点,也可以开设来华留学生专用咨询点。同时,继续为即将毕业的国内外学生提供各类毕业讲座,提供多种实习与就业平台。

4.加强师资培训,创新考核体系

外语打造国际化高等学府,要求教师不仅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文化知识,而且要求教师拥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展跨文化教育教学。目前,華中师范大学共有教职工3800余人,专任教师189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291余人,博士生导师近300人,专兼职院士、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国家各类人才专家等40人。只有部分人员可以通过外语讲授专业知识,这将是我校面临国际化的重要挑战之一。

为此,我校需要构建一支具有高等专业水平、高度责任心、良好外语水平且热心留学生教育工作的教师协作团队。一方面,需要全面加大各个岗位教师的外语培训力度,通过全院推选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外语交流能力,并采取多元化兼个性化等方法完善来华留学生以及在校教师的考核方式;另一方面,严格执行教师岗位聘任级职称评选等相关条例,结合参选人员实际情况,将国外研修、参与留学生教学工作纳入条件范围。

五、总结与展望

教育国际交流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特征和主要内容,是世界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因此,发展留学生教育成为国内各大高等院校树立国际品牌的首选。华中师范大学作为国家重点院校之一,有能力、有义务提升教育的国际化水平,相信通过政府的重新规划,学校各部门的协调与努力,我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将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亮点,吸引各国优秀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2]来华留学网,中国教育在线.2015年度来华留学调查报告[R].北京:赛尔互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2017.

[3]朱国辉. 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4]戴亚男. 新世纪以来美国留学政策的变化及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9.

[5]刘闽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研究——一种政策内容分析的视角[D]. 沈阳:沈阳师范大学, 2010.

[6]刘坚. 新形势下高校招生宣传策略探析[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3.

[7]任志霞,万晓榆,邓维斌.“一带一路”视阈下来华留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的思考[J].管理纵横,2017(6):36-37.

编辑 李广平 校对 吕伊雯

猜你喜欢

教育技术学来华留学生教育现状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
网络平台支持《教育技术学》公共课实验教学模式构建
浅析新课改形势下初中政治教学的策略与途径
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对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认知分析
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
高校ACCA教育现状及其问题探讨
基于教育技术学的教学APP现状及其发展
教育技术学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研究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全英文授课临床本科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