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中德职业教育的差异

2017-06-02王铁钢王珂赵巍

职业教育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师资培养职业教育德国

王铁钢+王珂+赵巍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已进入飞速发展阶段,教育水平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但职业教育体系、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师资培养还相对滞后,与我国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速度不协调,职业教育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对比分析中德职业教育的差异,可以发现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借鉴德国成功经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5-0086-04

一、 中德职业教育体制差异

职业教育属于德国国家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德国建立了高水平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有着良好的衔接,而将其结合起来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为学生在两者之间相互转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之后才逐渐形成体系的[1],经历一次次变革最终被德国所认可,并进而成为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形式。虽然“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一系列挑战,但其生命力依然强大,它使大多数青年在就业前就能学到一项从业技术,对德国的工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为德国职业教育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政府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现状制定政策,社会上的企业几乎很少真正参与进来,所以企业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并未起太大作用。下面分析中国与德国两国职业教育体制上的一些差异。

(一)招生差异

德国职业院校生源广泛,主要来自初中毕业生,16~19岁的青年接受职业教育的人超过70%,大多数是自愿接受职业教育,有效地保证了学生质量。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招生理应遵守招生制度,遵循严格规范的操作程序,但在实际激烈的招生大战中,国内各个职业学校都想招到足额的学生,导致有些职业院校违章操作。有的承诺只要愿进他们的学校,可降低分数线,且不考察以前的操行;可以降低培训费,不受填报志愿的约束;可以不要档案等等。有的学校在中考结束招生工作开始前,就已经到处发录取通知,于是政策放宽的学校招到了学生,而遵守招生制度,关口把得较严,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好的学校反而招不到足额的学生。这种完全不合理的招生现象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它使一些人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只为赚钱,在那里读书的学生就是去混日子,只要出钱,无论什么人都可以进职业学校,无论在校期间怎么度过都能拿到毕业证书。

(二)教学差异

德国的每一位职业教育教师理论知识、实践经验都是非常丰富的,所以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非常到位。课堂上,教师通常不会批评随意说话的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可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还有很好的一个现象就是课堂上从来没有睡觉的學生,每个人都会很用心地记笔记以便更好地学习。德国的职业教育教材不是固定的,只有一本全欧盟统一使用的教学手册,供学生自学使用。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德国的教育观念里,学习基础课实际上就是为专业课服务的,而专业课的学习是为实训课服务的[2]。然而,我国职业院校所学教材的内容普遍注重理论知识的阐述,在实践应用方面的内容占的比例太少,导致学生接受起来较有难度。另外,课堂上授课演示教具也十分不完备,起不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的作用。大多数职业学校所授的一些专业课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实际工作存在较大的距离,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针对性和指导性不强。课堂教学的主体仍然是学校、教师。学生处于“被教学”的地位,这样一来,学生参与教学内容完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均被抑制,直接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水平的提升。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中国的产品质量与德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其实不在于员工技能水平的差别,就中国人的智慧和能力,做出与德国产品质量相当甚至更好的产品不是难题,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国家的员工爱岗敬业不如人家,我们只是把学到的技能当成养家糊口的手段,没能从心里做到热爱,没把它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这就说明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态度方面做得不到位,所以在教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学风,使他们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建设者,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三)成绩考核差异

学生的学业考核是对培养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的检验,也是对教育质量和效果的检验[3]。在德国经济部宣布的全国认可的职业学校里,考试分为两类,分别是中级考试和毕业考试;考试内容也分为两类,分别是笔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最后的结业考试是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的,考试时间一般为4~6个小时。负责考试的除了职业学校的教师,还有企业老板和员工代表,最后只有通过了多方面的考核,才能拿到毕业证书。如果考试没有通过,学生就不能到企业里从事所学行业的工作,但可以继续加学一年,与来年的毕业生一起再参加一次考试。这种全国统一的严格管理方式及教学与考试分离的检验方法给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二、 中德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差异

职业教育教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成败。自我国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提供比较强大的硬件条件以来,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了相应的提高。但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仍不完善,缺乏培养高层次职业教育教师的渠道,教师质量仍然是近几十年来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4]。

(一) 师资队伍培养差异

德国建立了一套比较严格的制度来规范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标准,在对教师的学历与资历、专业与职位的结合、教师本身的培训和进修、品德和技能的示范作用、严格的考核制度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规定[5]。德国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分为两个阶段,包括大学学习阶段和教师见习阶段。大学学习阶段很容易理解,就是职业教育教师在大学期间接受的学习教育,总课时为128~160周学时,专业教育论都是必修课。教师见习阶段是作为预备教师在职业学校进行实习,期间还要在所在地的教师进修学院进一步学习专业教学论。见习期满一年后成为正式职业教育教师。在我国,最明显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专门培养职业教育教师的学校太少,满足不了我国职业教育所需教师庞大数量的需求。接受职业教育教师培养者在大学期间也由于学校给予的轻压力并不能学到特别精湛的专业技能和深层次的理论知识。以上两点严重制约了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质量发展。另外,我国职业院校目前过于看重学历,事实证明,研究生学历的职业教育教师所占比例高并非教师队伍建设得就好,更不能确保教学质量高。学历不能单纯代表能力,我们需要的是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相应专业技能的“双师型”职教教师。

(二)教师能力水平差异

由于德国十分注重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其教师质量非常高。进门难、要求严、待遇高是德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主要特点[6]。德国职业学校理论课教师除了学历要求,还至少要有两年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经过两次国家考试的检验,在校任教期间还有一年的试用期。但真金不怕火炼,如此高的门槛反而成就了他们的高超水平。因此,德國的职业教育教师大多都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高尚的品质、精湛的技术和完备的理论知识是他们的王牌。正是这样一支强大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使德国的职业教育具有享誉国际的美名。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很受欢迎,国家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职业教育师范毕业生数量太少导致补充困难,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缺乏,许多兼职教师缺乏教师岗位技能训练,难以胜任教学工作,作用发挥不充分[7]。首先,大多数职业院校目前教学质量不高、教师开展实践教学能力不强、学生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掌握的技能不够。其次,职业教育教师素质不高,职业教育教师与普通高中教师有所不同,他们需要具备适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特殊教学能力,他们教育出来的学生不仅要有专门的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创业能力,更应该具备基本的道德品质,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教师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并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另外,我国职业教育师生比例与高等教育师生比例相比相差巨大,严重偏离了这类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要求。

(三)教师社会待遇差异

在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的物质生活待遇非常好,这项职业是非常受人们尊重的,每个教师都是国家公务员,可以终身任职,年收入为2.5~5.1万欧元,并且免交社会保险。正是由于德国对职业教育教师的高标准择取条件,才保证了其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所以,德国的职业教育师资力量十分强大,这也是保证德国职业教育先进性最根本的原因。而在我国,职业教师的社会认同度并不高,很多职业学校为了招收到足够名额的学生,给每个教师都安排了招生名额,甚至与奖金挂钩,这样一来,导致职业教育教师的名誉受到了非常不好的影响。另外,由于职业学校学生自控能力差、学习能力差等特点,使得职业教育教师比普通教育教师承受了更大的工作压力和劳动强度,有时还得不到学生或学生家长的尊重。还有一个现象,职业教育教师根据职称的有无待遇相差较大,特别体现在工资方面,从5 000元以上到2 000~3 000元不等,工作量和工资不成正比,从根本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借鉴德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研究及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经验,对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8]。

三、 中德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地位差异

德国的职业教育目标主要针对初中毕业生,但只有少部分初中生毕业后选择普通高中教育,而大多数初中毕业生都会选择进入职业教育学校学习一门技术,许多青年都喜欢成为一名“蓝领”,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而我国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的主要原因大多是由于中考失利,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呢?下面从几个方面来看。

(一) 社会观念差异

职业教育要发展,国家和社会的支持必不可少。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一定会对适龄青年接受职业教育的心理趋向起决定性的作用。德国是最早开始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家,该国流传着这样的格言:“不教孩子手艺,等于教孩子偷窃”,由此可以看出德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全面性的,这为适龄青年接受职业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社会舆论动力,无疑是适龄青年乐于接受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得到很好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我国却恰恰相反,上普通高中然后进“好大学”是大多数父母和子女的第一选择。职业教育被视为“没有出息”的教育,人为地形成了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观念。由此可见,我国适龄青年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与社会上的舆论阻碍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 职业保障差异

无论哪个国家,适龄青年选择职业教育的目的实际上都是一样的,无非是希望能够学到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将来能够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所以,职业教育能否真正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成为适龄青年愿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的因素之一。不得不说,在这方面德国比我国做得好。德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受职业教育者具有获取职业培训合同规定的所学专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权利,培训企业必须履行向接受职业教育者传授为达到培训目的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义务。由于培训企业责任而造成受教育者未能通过结业考试,可要求企业赔偿不能按期成为熟练工人所造成的工资差额。如果企业不接受,受职业技术教育者可以向法院起诉。反观我国,受职业技术教育者并没有必须获取教学计划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的法律保证,只要学业期满,不管其是否掌握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职业技术教育机构都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因此,我国大多数职业学校由于没有这方面法律制约的压力,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培养的毕业生技能水平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三)学生就业后工资差异

德国企业的工资制度是根据劳动岗位的难易程度和生产产品的数量及质量确定工资。这种工资的发放方式使得接受过职业教育毕业生的薪酬明显高于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人。而丰厚的劳动报酬无疑成为适龄青年选择职业教育的巨大动力。在德国,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人都已经具备了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他们都具备了熟练的技能,相同条件下比未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在生产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具有绝对的优势,而且技术性强、难度大的工作基本上也都是接受过职业教育者才能胜任,这就保证了接受过职业教育者在工资待遇上比未接受过职业教育者更丰厚,对于适龄青年而言,接受职业教育自然就成了不错的选择。而我国的就业、工资待遇取决于你从事的是什么工作,且工作对于就业者的选择大多数注重的就是一纸文凭。这又与社会上对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观念差异相一致,导致适龄青年为了找到一份工资丰厚的工作,第一选择从来不会是职业教育。即便是无奈接受了职业教育的毕业生,由于并没有真正学到就业后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勉强就业后,其工资待遇与未接受过职业教育者没有大的差异。

通过分析对比中德职业教育的差异,相对于德国先进的职教经验,中国职业教育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背景。我们要根据国情有目的地借鉴,在宏观上体现教育与经济结合,在微观上体现职业技能和创造能力等特点。此外,更要注重教育过程和教师角色转换,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机制,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用有机结合,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周汉伟.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本土化思考[J].成人教育,2014(1):107-109.

[2]陈炳和.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6(21):53-54.

[3]教鑫.中德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3.

[4]汤霓.英、美、德三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5]余茂辉,孙勇.国外发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启示[D].六安:皖西学院,2010.

[6]高育奇.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 2007(21):58-59.

[7]民进中央.加强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教师队伍[J].民主,2016(9):21-22.

[8]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39-343.

(责任编辑:王恒)

猜你喜欢

师资培养职业教育德国
“梦梦”“娇庆”德国行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研究
校园足球师资培养途径探究
关于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个人见解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欧美出版教育产学研一体化的三层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新中国科技60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