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预见性护理措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应用

2017-06-01徐婉玲罗伟华谭婉枝

关键词:预见性溶栓心肌梗死

徐婉玲 罗伟华 谭婉枝 曲 泽

(广州市花都区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广州 510850)

分析预见性护理措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应用

徐婉玲 罗伟华 谭婉枝 曲 泽

(广州市花都区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广州 510850)

目的 研究在应用静脉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过程中应用预见性护理的实际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6年4月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所有患者均行静脉溶栓治疗,结合临床随机表法将其平均地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应用预见性护理。结果 观察组入门—溶栓时间是(30.6±5.7)min,溶栓后的再通率是96.0%,并发症的发生率是6.0%,对照组入门—溶栓时间是(51.2±4.9)min,溶栓后的再通率是82.0%,并发症的发生率是2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在应用静脉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过程中应用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地减少急救时间,提高溶栓再通率,同时也能够有效地预防并发症,可推广。

急性心肌梗死; 静脉溶栓;预见性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心肌坏死疾病,其发病原因为冠状动脉出现急性缺氧缺血现象。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需要及时地给予规范化的治疗,静脉溶栓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是有研究人员指出,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较多,需要全面地加强护理干预,以有效地减少急救时间,预防各种并发症[1]。本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6年4月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旨在研究在应用静脉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过程中应用预见性护理的实际效果,结果理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5月—2016年4月,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所有患者均行静脉溶栓治疗,结合临床随机表法将其平均地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50例:男27例, 女 23例,年龄43~74岁,平均年龄(57.2±5.4)岁,起病至入院时间是2~6 h, 平均(3.3±0.5)h;观察组50例:男29例, 女 21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7.5±5.5)岁,起病至入院时间是2~7 h, 平均(3.4±0.4)h。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明本次研究可行。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主要有病情监测、饮食护理、生活护理等,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应用预见性护理,结合治疗前患者的检查情况及其既往病史等情况为其制定预见性护理计划,以有效地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其具体方法如下:

1.2.1 静脉溶栓前的护理 及时地建立2条有效的静脉通道,分别用于静脉溶栓治疗与输注急救药物;嘱咐患者要保证绝对卧床, 全面地评估溶栓适应症,同时注意加强心电监护;及时地对患者进行肌钙蛋白检测、血尿常规等检查;将溶栓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准备好;借助于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静脉溶栓治疗的主要原理、基本步骤、治疗意义及注意事项等[2];对急救设备的功能状态进行全面检查。

1.2.2 静脉溶栓中的护理 严格遵照医嘱给予患者溶栓药物,使用生理盐水与尿激酶的混合液对患者进行静滴, 要坚持现配现用的原则,并确保药液在30 min内滴完[3];严格遵医嘱给予患者以适量的抗血小板药物进行口服治疗,并使用低分子肝素对其进行注射治疗;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电图ST段改变情况、胸痛程度以及心肌酶峰值的显现时间等进行监测和记录。

1.2.3 静脉溶栓后的护理 静脉溶栓后的半小时内,护理人员需要每隔10 min检查一次患者的血压,在治疗后的2 h内,要注意确保每半小时为患者检查1次血压,治疗2 h后,可更换为每1 h为患者检查1次血压[4];确定患者是否存在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给予患者以24 h心电图监护,确定患者心电图有无多源、R-on-T、频发、多型、成对等情况,以便于及时地发现并处理心室颤动征兆,缩短急救时间;注意确定患者的皮肤、黏膜等部位是否存在出血点,观察其穿刺部位有无瘀血,同时注意监测患者的鼻腔、牙龈、痰液、呕吐物及尿液中是否带血,同时也要确定患者是否存在意识障碍、头痛、呕吐、肢体麻木或者瘫痪等现象,以便于及时地发现并处理颅内出血等并发症。

1.3 观察方法 观察两组入门到溶栓的治疗时间、梗死动脉的再通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梗死动脉再通的判定标准[5]治疗后的2 h内,患者的胸痛等症状基本消失,且其抬高最明显的心电图ST段导联有≥50%的降低,与此同时,CK-MB峰值和患者的发病时间之间的差值不超过14 h。

2 结 果

2.1 两组入门到溶栓的治疗时间对比 观察组入门到溶栓的治疗时间平均是(30.6±5.7)min, 对照组入门到溶栓的治疗时间平均是 (51.2±4.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3788,P<0.05)。

2.2 两组梗死动脉再通率对比 观察组梗死动脉再通例数是48例,再通率是96.0%,对照组梗死动脉再通例数是41例,再通率是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51,P<0.05)。

2.3 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n(%)]

3 讨 论

预见性护理属于一种新型、高效、科学、规范的护理干预模式,这一护理模式既需要护理人员有着高超的护理操作技能,也强调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及时地由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预见,针对护理工作中潜在的各种风险和问题,要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计划,以减少风险事件,确保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预后质量。本研究中,观察组50例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护理后,观察组入门到溶栓时间是(30.6±5.7)min,溶栓后的再通率是96.0%,并发症的发生率是6.0%,对照组入门到溶栓时间是(51.2±4.9)min,溶栓后的再通率是82.0%,并发症的发生率是2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这就证实,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过程中应用预见性护理对于确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有着显著的意义,其原因在于,预见性护理及时地将被动等待医嘱的传统护理工作模式转变为积极主动服务的工作模式,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及时地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特点为其制定护理计划, 全面地评估溶栓适应症,并及时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所以可以显著地缩短溶栓前所需时间,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6];与此同时,由于发病后溶栓开始的时间会直接影响溶栓效果,所以预见性护理高度重视缩短这一环节的时间,有利于抓住最佳的治疗时机,避免延误病情,所以能够有效地提高溶栓再通率[7];预见性护理将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因素和意外事件考虑在内,并积极主动地制定并执行护理操作,能够有效地规避风险因素,预防各种并发症,确保患者的预后[8]。

本研究提示,在应用静脉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过程中应用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地减少急救时间,提高溶栓再通率,同时也能够有效地预防并发症,可推广。

[1] 孙杏云,王桂翠,邓玉霞,等.高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的护理干预[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3):1228.

[2] 李锦芬.7例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J].今日健康,2015,14(12):10-11.

[3] 倪嘉伟,刘峥,覃蕾,等.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溶栓治疗的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5):2437-2438.

[4] 曾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的护理体会[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11(1):124.

[5] 皮静花.6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应用全程优质护理的疗效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9):105.

[6] 赵玉,陈淑媛,王希柱,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程序化护理的效果研究[J].河北医药,2013,35(2):308-309.

[7] 郭琴.急性心肌梗塞急救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3):1004-1005.

[8] 刘玉英.全程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理健康度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2):145.

徐婉玲(1984—),女,广东广州人,主管护师,本科,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临床护理工作。

R473

B

1004-7115(2017)04-462-02

10.3969/j.issn.1004-7115.2017.04.047

2017-01-05)

猜你喜欢

预见性溶栓心肌梗死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减少胸腰椎术后腹胀的预见性护理策略及其成效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预见性护理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预见性护理在喉炎患儿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