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苏教版数学教材中插图的有效利用
2017-06-01江苏南京市小营小学
江苏南京市小营小学 顾 亮
例谈苏教版数学教材中插图的有效利用
江苏南京市小营小学 顾 亮
教材插图是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载体。苏教版数学教材图文并茂,版面活泼,插图与教材知识密切相关。这些插图有的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有的具有化抽象为具体等特点,还有的简明易懂,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恰当运用教材插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揭示教材重难点,并为重难点服务;提高实际应用能力,让教材更贴近真实生活,使知识变得更加简单明了而又形象直观。
插图 培养 直观
一、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插图创设了一定的生活情境,叙述着一些情节,教师只要注意挖掘,就可利用插图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有根有据地说理,积极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是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之一”。学生在观察、表述插图内容的过程中,通过同桌互相说一说、小组说一说这样的语言训练,促进了语言表达“技能的”发展。如苏教版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乘法的估算”中的插图,前两幅图引导学生说出估算范围,第三幅图在估算范围的基础上估算出最接近的数。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引导学生说出“把29和42看小,29看成20,42看成40,20×40=800,所以结果一定比800大;把29和42看大,29看成30,42看成50,30×50=1500,所以结果一定比1500小,所以29×42的积在800到1500之间”。再让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最后指名说一说。第三幅插图让学生说出最接近的估算结果,引导学生说出“29最接近30,42最接近40,30×40=1200,所以29×42的积最接近1200”。最后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通过教材插图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完整性。
二、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技能
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和内容都有联系与规律,组成插图的各部分有主有次,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进行重点观察,可以培养学生探索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如苏教版数学第六册第十二单元“认识分数”中的教材插图。教材插图中为何以一盘桃作为插图?实际上,盘子这个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抽象出来就是一个椭圆,也就是一个整体。这样的插图与后面的紫色椭圆联系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一盘桃、一篮桃、一筐桃、一堆桃,进一步抽象出可以把一个椭圆看成一个整体。学生在逐步观察和语言描述中,逐渐学会了观察的方法、前后插图之间的密切联系、观察的重点,提高了观察能力,拓展了数学思考。
三、利用教材插图,理解抽象概念
有的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需要用直观图形做学生学习的 “拐棍”, 学生借助图形理解题意就能一目了然。张齐华老师教学“平均数”时,设计了一道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冬冬来到一个池塘边,发现池塘的平均水深为110厘米。他想,这里的水也太浅了,我的身高是130厘米,下水游泳一定没有危险。你们觉得冬冬的想法对吗?有的学生认为不对,张老师问学生冬冬的身高不是已经超过平均水深了吗?少数学生认为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池塘里每一处水深都是110厘米。有的地方可能只有几十厘米,而有的地方可能会有150厘米深。然后利用直观形象的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也可以),通过动态“割补”来呈现“移多补少”的过程,为理解平均数所表示的均匀水平提供感性支撑。首先两次在直观水平上通过“移多补少”求得平均数,而不是先通过计算求平均数。这样做,强化平均数的产生过程,是对平均数能刻画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的进一步直观理解,避免学生原有思维定势的影响,即淡化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强化对平均数意义而非算法的理解。因此,冬冬到池塘游泳可能会有危险。对于多数学生而言,真正理解池塘平均水深的意义还是比较困难的,于是张老师出示一幅池塘截面图,并标出五个不同深度,学生一看图,就能描述池塘平均水深110厘米的真实含义,从而直观理解下水为什么会有危险。这样,张老师化抽象为直观,学生就能从数学的角度理解并描述、解释冬冬下水为什么有危险,并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生活中平均数的意义。既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运用几何图形直观呈现,发展了学生描述问题的能力,发挥了教材插图的直观性,帮助学生有效理解知识难点。
四、利用教材插图,数形结合突破难点
数和形的关系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写的诗一样:“数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觉,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莫分离。”充分发挥教材插图的直观性,能有效突破难点。如苏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1)你准备怎样做?(通分)可以吗?(可以)(2)还有其他方法吗? (指名说一说)(3)估计:我们估计一下这个式子的结果接近多少?(4)这个“1”老师加了引号表示(单位“1”),我们可以画个图形表示1。(5)怎么表示?(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呢?(剩下的一半)(6)那现在同学们看看这个图:你是怎么想的?(通分可以)也可以看教材插图,图中阴影部分合起来是,同学们看这个图我们还可以怎么想呢?(减法,剩下)同理(7)那这道题就可以用(8)追问:①这里的表示?(图中空白部分)②这里的1呢?(整个正方形的大小)③呢?(表示阴影部分的面积)借助教材插图,转化成了减法。充分利用教材插图进行多次观察、比较,数形结合突破计算教学难点。
五、利用教材插图,培养思维能力
教材中插图一般有几种,实物照片说明现象的示意图,趋于线段的实物或几何图形的排列图,说明抽象原理的线段图。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系统性、充分利用好插图,做好从实物图片向抽象线段图的自然过渡与衔接,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插图的“不完整性”也是发展学生想象力和拓展学生思维很好的载体。如苏教版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问题是10箱够不够,但是在教材渗透算法多样化的第一种算法:12×9=108,108+12=120,学生不容易想到,因为教师没有对教材插图进行有效引导和研究。教材没有完整出示10箱牛奶放在一起,而是出示已经搬了9箱,还有1箱正在搬运。教材插图这样不完整地出现,重在引导学生先算已经搬来的牛奶数量,再加上后来搬的1箱。这个也是学生已经掌握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旧知,让学生把新知转化成旧知,并渗透新课标提倡的算法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