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为“药方” 疏通致富路
——武威市农技协助推科普惠农项目纪实

2017-06-01聂中民

甘肃农业 2017年9期
关键词:农技协凉州区药方

■本刊特约记者 聂中民

科技为“药方” 疏通致富路
——武威市农技协助推科普惠农项目纪实

■本刊特约记者 聂中民

2017年1月20日,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尚勇到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调研时指出:“农技协不能满足于现有工作模式,要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用技术服务把现有农技协‘串’起来,将农技协建设成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技服务组织,集成各种农业科技资源,引领农民合作组织体系前行,更好地服务‘三农’发展和决胜脱贫攻坚工作。”

武威市的基层农技协会建设情况如何?农技协助推科普惠农工作现状怎么样?农技协转型升级还面临哪些瓶颈?带着一系列问题,近日,记者前往武威凉州区、古浪县、天祝县进行调研采访。

在甘肃武威市,农业产业化加速发展,介于龙头和基地之间的农技协这一服务中介也开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也渗透到农产品销售、物流和服务监管的各个环节。不知不觉中,农技协的工作正悄然渗透在凉州大地的每个角落。

武威市科协主席赵军湘说:“我们武威市在农技协建设工作中,市科学技术协会始终把农技协和合作社的发展作为助推农户致富增收的重要抓手,对农技协转型升级的新模式进行了有效探索,有力地助推了全市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陪同记者采访的凉州区科协的陆成介绍说:“现在,凉州区有乡镇农技协39个,建成了凉州区农技协联合会,发展各类农技协109个,拥有会员2万多人,辐射带动农民5400多户。”多年来,凉州区农技联合会非常注重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着力引导会员抱团发展、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取得了显著成效。

记者了解到,凉州区以农技协为依托,已建成科普惠农服务站22个,科普示范基地36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3个,市区级30个……

智慧农业 小协会撬动大民生

在凉州区四坝镇王岔村温棚里,四坝镇农技协联合会负责人齐瑞和一边采摘乳瓜,一边喜滋滋地说:“现在,我们一台机子可以控制4个棚子,实行水肥一体化来为蔬菜进行浇灌和施肥。这个技术解决了水肥不均,人工成本大的问题。”

齐瑞和的温棚里主要种植黄瓜,还进行蔬菜育苗。齐瑞和介绍说:“现在,我的4个棚子都在进行育苗,每个棚子有350万株。正常情况下,一株苗子售价0.4元。我们的社员可以享受种苗补贴,一株0.1元钱。还提供种苗供应、农技培训、肥料管理、农药使用等方面的一条龙服务。”

高科技引领新模式,新思路决定大出路。在武威市,这样的智慧农业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搭上了发展设施农业的“顺风车”。

在武威市百利种苗育苗基地,温棚里的种苗青嫩可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随着电动按钮的开启,自动喷淋设备开始工作,水雾随着设备的平移推进,均匀地落在菜苗上。

“目前,我们基地有11个日光温室,8座拱棚,年育苗达1500万株。争取两年后再翻一番。将为1万座温室提供种苗,实行订单育苗,进行一条龙服务。”百利公司负责人李文进信心满满地说。

在凉州区科普惠农服务站,前来咨询的蜻蜓村蔬菜种植农户付润德轻轻打开凉州区农技推广中心的综合服务系统机,简单地完成几个选项,一张各项服务指标齐全的单子就抽了出来。

付润德有着丰富的日光温室辣椒种植经验,两个日光温棚年收入少说也有8万元。但他还是乐意从综合服务系统机上获取信息。

“这个由本土农技专家牵头,为广大种植户提供测土配方、种苗繁育、市场销售等服务的综合系统一体机的作用可不小,不但规范了特色蔬菜安全生产规程,开拓本土和外地销售市场,还提高了蔬菜种植效益。”高坝镇蜻蜓村党支部书记马元说。

记者走进蜻蜓村开心农场的一座日光温室,只见绿叶掩映的草莓如红星点点、探头探脑。负责日光温室的杨杰源热情地摘下草莓让大家品尝,一行人赞叹道:“才咬一口,顿感甜香清爽、口感极佳。”

“在‘开心’农场种大棚,我一年四季都很开心。”杨杰源告诉记者,他在开心农场的8座日光温室,采用的都是无土栽培技术,种植的都是日本章姬奶油草莓。这座棚是2016年9月份定植,12月份开始采摘,采摘期为半年。

记者了解到,2016年4月23日,凉州区高坝镇蜻蜓村“开心农场”项目正式启动。开心农场的建成,将无偿为认租者翻地、整地,免费提供农具、水电、有机肥料、地膜、灌溉及技术指导,让认租者在体验种植、松土、除草、收获的同时,充分感受农家乐趣。农场对种植的作物进行有机蔬菜种植标准化管理,严禁化肥、农药使用,生产绿色、有机、无污染的蔬菜产品。

一路走去,许多县区乡级的农技协都有自己专门设立的农资供应站、农产品购销服务中心、科普惠农服务站、农技培训中心等常设机构。

走进凉州区谢河镇登峰肉牛养殖场,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现代化养殖小区。来到机肥加工区,记者看到一辆大型抛翻机在肥料堆间来回穿梭,赤褐色的肥料在抛翻机的翻动下,整齐地排成了一行行,几乎见不到传统养殖场里工人忙碌的景象。在一栋栋蓝色的高标准双列式圈舍里,膘肥体壮的肉牛在悠闲地吃草。

登峰牛业负责人高峰向记者介绍说:“从养殖区清理出来的牛粪,经过晾晒抛翻,加上菌种发酵,就成了高质量的有机肥料,可用于日光温室蔬菜种植。我们生产的有机肥,不仅可供我们自己种植的几千亩日光温室使用,还可以供给附近的温室蔬菜种植户。由于这种肥料价格低、肥效好、绿色环保,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从饲料的基地化种植,到有机肥料的加工,登峰牛业完全实现了机械作业的生态循环发展之路。目前,该养殖场年出栏肉牛4000多头,年利润超过380多万元。

来到了华藏寺镇南山村的天祝县豪泰养殖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标准化的养殖示范外风景优美,场内采用了全封闭工厂化流水线生产,从牲畜购入及出栏、配种繁育、饲料购入、添加剂使用、疫病防疫免疫、饲养人员健康、粪便污物处理、病死畜无害化处理、棚舍环境消毒等各个生产环节都进行精细化管理。

“一个1000多头猪的养殖场,只需一个人看着监控屏就行了”,陪同记者采访的甘肃诺微电子商务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聚军介绍说。

记者采访时,天祝县农技协的会长徐文延果然坐在宽敞明亮的会议室里,悠闲地喝着茶,偶尔看一看挂在墙上的监控大屏。在大屏幕中,猪舍里上百头猪的活动和工人的操作都一清二楚。

“现在非常轻松,不用管猪吃喝拉撒,只需盯着屏幕就可以了,如有急事外出也不用怕,用手机也可以遥控指挥”,徐文延笑着说。

目前,豪泰养殖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良种猪育种、猪人工授精技术推广、标准化生产服务为一体的综合畜牧企业。该合作社存栏基础母猪1000多头,种公猪63头。

武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日光温室示范区,智慧农业带来的效益随处可见。无立柱日光温室、无土立体管式栽培、“三沼”综合利用、四茬西瓜两茬番茄种植,物联网管控技术的应用,让传统农业正在向高效农业大步迈进。

农技培训 专家把脉走富路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近年来,在武威市凉州区,形成了“既开方子又抓药”的服务模式。农技专家驻地问诊把脉,成了科技惠农的新常态。

来到凉州区谢河镇叶村葡萄种植产业协会,因为不是葡萄生产季节,大门紧锁。

在驻村干部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该村葡萄种植户赵宏福家。村干部说,老赵的两个儿子在新疆库尔勒油田打工,自己和老伴种了11亩小麦,两个温室大棚。

通过电话联系,老赵不一会就来了。老赵拍拍身上的土,不好意思地说,自己早上在葡萄棚里修剪枝条,现在两个棚子全种红提葡萄,少说年收入也有4~5万元。

“从2008年开始,我已经种了8年的葡萄。因为有了我们镇葡萄种植产业协会的帮忙,我们现在搞技术培训,购买种子、农药都方便多了。有时候,区上的专家不仅给我们现场授课,还会留下联系电话和资料书籍。在种植过程中,我们遇到问题能随时电话沟通,很方便。”

“我们协会给每个合作社的社员都发了500元充值卡,若查出自己的种植作物有啥病害,可以直接凭票取药,也可以让网络专家问诊把脉。”凉州区百利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付有文说起自己喜欢的话题,更是滔滔不绝。

在凉州区武威金帆农业科技孵化园,14位常年聘请的高级农艺师专门从事技术培训及新品种引进培育,6名技术骨干长期驻扎在园区,日夜奔波在地头,为农民提供“零距离”的技术服务。同时,在生产种植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农民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可以直接享受专家的免费指导,真正做到了“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

在古浪县梁泽民的茂森牛羊交易市场里,记者看到屠宰车间已经建成,订购的设备还没有到。梁泽民说:“2017年正式投产后,我们将通过县科协邀请省上的专家给我们的会员好好搞几场培训。说实话,现在的饲料生产厂家太多,我们协会选定的饲料厂家一袋就能便宜10元。你想啊,全县几百万只羊统一采购的话要节约多少饲养成本。”

在凉州皇冠梨种植合作社,刘兴年告诉记者:“他们合作社有种植基地2300亩,现在有200多户社员,占20%的贫困户。去年在11个贫困村进行种植技能培训累计有2000人次。”

“我们的社员2016年人均纯收入3000多元,盛果期年收入8000多元。增加了收入后,老百姓就在自家门口就业了,这得益于区农技协的贴心服务和大力支持。”刘兴年说,我们种植早,技术成熟,农技培训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发家致富。

“当时,我们区政府倡导种植皇冠梨,自己种植的同时,我们村里有8个农户也跟着种植了起来。通过农技培训后搞种植的贫困户都过上了好日子。你看这不,周长荣家现在盖起了小洋楼,赵建虎家还买了辆轿车。”看到皇冠梨带来的巨大的效益,仅外来的种植大户就以每亩600元的价格流转了1700亩土地进行种植。

在天祝县,天禾生物有限公司负责人汪孔兴向记者介绍说,“现在,我们依托县农技协的职能优势,给员工作了不少农技生产培训工作。通过各类培训,我们把一个个周边的农民变成了我们企业的行家里手。”

记者了解到,这家天祝县招商引资的企业主要生产食用菌,解决了周边村庄农户200农民的就业问题。

“我们现在鼓励周边群众温棚种植香菇,我们培育菌包给种植户,然后我们企业再进行保底收购。让企业把老百姓帮扶带动起来,有活干有钱赚。”说起自己的打算,汪孔兴侃侃而谈。

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武威市科协联合区县科协组织农林牧等领域科技专家,先后在3县1区14个乡镇贫困村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60余场,现场技术指导180多次,发放《肉羊饲养技术》、《畜禽疫病防治技术》、《日光温室番茄、黄瓜种植技术》等科普图书10万余册,受众达5万余人。

1985年出生的陈栋是地道的凉州人。2009年,他从南昌理工大学毕业后曾当过老师。看到凉州区发展特色农业优势,他动了心。

2016年,在区科协的支持下,他投资130多万元搞起了枸杞的加工和种植。还注册成立了武威市凉州区金枸杞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他有种植基地500亩,每亩年产400斤枸杞干货。

“多亏了农技协帮忙协调‘银会合作’发放的这笔贷款,大大缓解了我们合作社资金短缺的困境。”陈栋说。

“由于缺少抵押物,我们在贷款过程中常吃闭门羹。”陈栋告诉记者,不久前,凉州区科协了解到他的合作社面临资金周转难题,便联系邮储银行凉州区分行上门为其提供贷款服务。

“只需找两名公职人员作担保,即可申请贷款。从银行做贷前调查到发放贷款,时间不到半个月。”陈栋说。

要实现产业脱贫,横在贫困群众面前的障碍,除了技术就是资金。

记者了解到,甘肃省科协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甘肃分行深度合作,由基层科协组织筛选推荐优质农业产业项目和新型经营主体,银行创新产品和服务与之对接,形成了资金和技术整合运用、优势互补的“银会合作”模式。

银行与协会共同发力,促成新模式迅速推广。至于效果如何?凉州区高坝镇蜻蜓村万亩日光温室就是最好的证明。

如今每到果蔬成熟时节,这里就会挤满前来体验田园风光的人们。蜻蜓村的集体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让村上很多群众不离本土就可增收。全村有200多人在农场打工,每天每人收入80元到100元。今年,他们要借鉴公司的种植技术和经验,准备大力发展露地草莓。同时,要把蜻蜓村打造成以薰衣草和紫荆花为主的鲜花村。吸引更多的远商近客来休闲旅游,投资兴业,让全村群众开开心心致富增收奔小康。

同时,村支书马元说:“现在,银会合作等金融扶持之下,我们村有日光温室576座共1100亩,户均达1.86亩,我们村的蔬菜年销售过2500吨,还注册了‘蜻蜓村’蔬菜商标,建成2个120亩家庭开心农场,成为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

记者了解到,凉州区农技协联合会在承接区科协“银会合作”贷款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的培育、审核、指导工作,积极培育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对贷款实体和农技协、科普基地进行审核指导,已累计发放贷款0.6亿元,发展农技协12家,争取惠农项目资金35万元。

采访过程中,武威登峰牛业负责人高峰还向记者表示:在农技协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作为肉牛基地,养殖前景好,养殖环境好。但就目前的现状来说,市场的大环境不好,资金受限制,养殖农户逐年减少,这成了他担忧的问题。他希望政府层面对饲料添加剂进行严格管理,对私屠滥宰行为进行行业规范,在农业投资上加大力度,协调大额贷款给予资金的支持。

在古浪县,记者见到的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我们协会想建设一个枸杞交易市场,没钱!我们想改良大田机械设备,依然没钱!

怎么办?好在我们有“银会合作”项目。我们通过各方努力,通过甘肃银行给我们协会批了2个亿的资金支持,涉及600个会员,彻底解决了部分农户资金难的问题。

对银会合作,天祝县天禾生物有限公司负责人汪孔兴调侃道:“本想给孩子买个糖吃,可我口袋里没钱啊。”自己选择了在天祝发展,绝对没有错。我们的技术、质量、市场一点问题都没有。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希望政府能在他们发展的产业上多扶持一些项目资金。

2015年,甘肃省科协联合邮储银行甘肃分行在我省启动实施“银会合作”,由市、县(区)科协为银行“牵线搭桥”,向农户提供特色小额贷款服务。积极创新“科普+金融”、“融资+融智”模式,每年向全省各农技协会所属会员、涉农企业等经济实体授信不低于10亿元。2016年,武威市各县区已出资并通过科协众筹建立了银会合作贷款担保金,累计发放贷款2.5亿元。

品牌培育 抱团发展闯新路

今年3 0岁的李文进是宁夏中卫人,2009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他告诉记者,他们公司每年会引进200个品种,从中海选出10多个适合当地推广的优质品种。如陇椒37-94等家喻户晓的新品种比传统产量能高出40%,其特点是抗病性强,适应温度,市场性好,有些品种已经种了20年。

品种即品牌,在李文进身上得到了进一步的诠释,当然,也包括商标。

相比较而言,凉州区的一些农技协在品牌培育和商标注册等工作上一直走在行业前列。专门设立了电子商务中心和品牌农产品实体体验馆。

“我们企业的发展,不能靠单打独斗,要抱团取暖,互利共赢,资源共享”,陈栋认为。

在甘肃天祝县,雪峰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延江瞅准了马牙雪山下无任何环境污染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了有机蔬菜的种植和营销。

朱延江扳着手指如数家珍地说:“上车成本按照每斤1元来算,实际投入也就装车0.5元,其他投入0.3元。净利润达20%。我们800亩地的话,少说也有200万元的利润。”目前,该公司已经完成了14个绿色农产品的有机蔬菜认证,进行分级包装。

“今年,我们和湖南长沙签订了800亩的订单蒜苗种植。天祝县普通大蒜在外地售价不低于5元,绿色有大蒜市场价格也不低于10元。再加上现在蔬菜运输免收过路费,整个市场行情一路看好。”朱延江向记者坦言。

“就现在天祝的蒜苗种植而言,因为我们的藏蒜知名度高,品牌响亮,一直俏销。1亩蒜苗产量0.8~1.3万斤,按照亩产1万斤算,也有1万元。种植、肥料投资成本也就3000元。若农户种的好的话1亩地就有4000~6000元的收入。这比种青稞不知效益好多少倍”,天祝县科协主席宋荣基感叹道。

在天祝天禾生物有限公司,汪孔兴向记者说道:“我们的实用菌无污染、无任何添加剂。目前有海鲜菇、猴头菇等几十个菇类。我们有自己的研发团队,一直在进行试验、研发、探索。两年来,已经试验成功了食用菌的工厂化生产。”

2016年,该公司食用菌产量达3000多吨,产品远销兰州、乌鲁木齐,四川、北京等地,有了自己的省级代理商。更让他开心的是,自己的产品都买到了马来西亚。一吨的批发价达1万元。当年,入股的合作伙伴有30多个贫困户,脱贫没有任何困难。

“作为国家级的龙头企业,我们的产品因为品牌好,根本不用愁销路”。 甘肃天源农业开发公司负责人杨春发说道。

目前,杨春发的公司经营着红秃头手工挂面,小杂粮炒制,脱毒马铃薯良种等产品。现在,他们公司的储藏库里有马铃薯原种3000吨。他们公司的原种亩产6000~7000斤,其他地方的多数亩产5000斤。同时,古浪县马铃薯种植协会以该公司为依托,每年能通过网棚和日光温室培育出脱毒原原种600万株。

“我们古浪的枸杞之所以滞销,绝大一部分因素是品牌影响力不强。因为走不出全国,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宁夏中宁枸杞市场用我们的产品赚大钱。我们想搞个枸杞交易市场,也是没有资金。我们不仅要种好枸杞,还要出好产品,要建设生态文化长廊,要建立自己的产品追溯系统。在政府惠农政策的扶持和自己的努力下,我们要种出680元一斤的有机枸杞。”古浪县枸杞种植协会会长魏德才说。

产销对接 设施农业前景好

前往凉州兴年果蔬产业合作社的路上,陆成介绍道:“刘兴年自己带头建设皇冠梨果园136亩,已经有16年的种植历史,现在是我们凉州区的示范点。

在凉州区西营镇电商服务站,今年28岁的刘鹏在买成品包装。2006年,刘鹏从广东茂名科技专修学院毕业后跟他父亲一起创业,主要做管理和销售工作。去年,他在网上开了个古韵凉州淘宝店。因为品牌不响等各种因素,第一年他只接了20个定单,卖了不到2000元。这对于他来说,外在形象和品牌宣传也成了重要的事情。他们想通过做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搞林下经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形式来扩大皇冠梨品牌的影响。

皇冠梨,作为武威凉州区林果业方面的一张亮丽名片风行陇原大地。目前,兴年果蔬产业合作社冷库有1.2万立方米,最大容量4000吨。储藏冷库的投入使用,可让收购来的皇冠梨错季上市销售,提高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发展壮大了自己的企业。

“产销对接一直是阻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短板,通过充分发挥金融资本带动的作用,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加快建立多元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迫在眉睫。”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包晓霞向记者表示。

古浪县土门镇新胜村、黄羊川建立了日光温室和高原夏菜科普示范点。古浪的芹菜、陇椒、蒜苗、高山娃娃菜亩均收入增加3500元到7000元,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种植蔬菜的积极性。其中辣椒、番茄、西芹、娃娃菜4种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近年来,古浪的蔬菜已远销北京、杭州、长沙、新疆、西宁等地,甜椒还出口哈萨克斯坦。

“我们协会在园区有20多个蔬菜大棚进行育苗,每年要引进新的品种和技术进行筛选试验。3年来,共开展试验16项次,确定的主推品种有4个,主推的新技术4项,其中自主研发的有2项。投入科普经费3.7万元,科普示范效应极为明显。”甘肃省劳动模范,古浪县土门镇蔬菜产销协会负责人胡万年向记者介绍说。

在古浪县,海子滩镇海子村村民梁泽民带领群众建成“森茂肉羊交易市场”。在这个年交易额5亿元的市场里,每天上午都人山人海。如今,古浪县肉羊养殖协会成立一年来,已经有500个会员,130个养殖合作社。他们的会员年收入30~50万的有50来人,年收入10万以上的有100来人。作为致富带头人,梁泽民的交易市场3年之内不向会员单位收任何入场费用,还对贫苦户及残疾人实行半价和免费入场的办法。

今年54岁的魏德才在2000年看到当地政府提出“建棚子,栽林子”的发展思路后,把目光投向了养殖种植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他的枸杞加工厂引进了先进设备,烘干、筛选,包装都不在话下。

在古浪县枸杞种植产业协会,记者了解到几个负责电商、贷款、农机等工作的副会长各有分工,形成了全面开花的格局。他们协会已经在大靖镇街上租了个房子建设实体体验馆,目前正在装修……

雪峰源集团蔬菜示范园区的高原特色蔬菜种植面积已超过2000多亩,10个专业农民合作社。协会把藏区的人力进行了充分的利用,还提供了种植技术、农资等生产力条件。通过统一购销环节,我们的工作人员可以直接把车从物流园开到农户的田间地头装货,还提供西红柿等品牌蔬菜的包装。

当然,朱延江也有自己的揪心事。在采访中他告诉记者,他们遇到的难题是订单好拿,农民朋友却不守合同讲信用,缺失个体品牌魅力。

农技协会如何转型升级,才能助推涉农企业做大做强?对于这个问题, 梁泽民有着自己的答案: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以抱团发展为目的,通过贷款收羊,代会员单位还款等形式,起到供给饲料,提供优质羊种的作用。争取早点把我们的品牌打出去,让上山下川的群众早日过上好日子。

同样,武威市强力推广“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的生产模式,按照“党建引领,产业支撑,大户牵头,组合发展,站协联合,互惠双赢”的思路,打造“农技站+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技协与农技站联合服务”及“互联网+农业现代化”的农技协发展新模式,虽然进一步激发农技协发展活力,不断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广大农民的科技需求,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但离真正的转型升级还有一段距离,凉州区科协的陆成说。

采访中,所见所闻,各具特色。如今,甘肃省的农技协成为新时期向陇原大地输入科学技术的巨大杠杆,成为推动我省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现代化、科技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行程千里,落笔万言,写不尽所见所闻;华丽转身,且看巨变,唱不完富农新曲!

(编辑:魏 翔)

猜你喜欢

农技协凉州区药方
璧山区农技协联合会赴潼南区考察学习
张老师的“药方”
酉阳县农技协联合会召开一届四次理事会
璧山区农技协联合会开展脐橙种植实用技术培训
陈宗诚作品
张文作品
重楼:梁春宏的脱贫“药方”
弩药方提取工艺的优化
我省取得中国农技协两项转型升级项目试点
游戏化学习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