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IT投资对审计决策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2017-06-01张子余
张子余
(安徽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我国企业IT投资对审计决策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张子余
(安徽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日渐增加的IT投资对审计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为此我们考察企业最重要的ERP类IT投资与外部审计决策之间的关系。本文以361家IT投资企业与配对样本进行研究发现:企业IT投资后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概率没有显著变化,企业IT投资后的内控有效性水平无显著变化,但IT投资使企业外部审计费用显著提高。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IT投资对外部审计决策的影响机理在于:当IT投资改变审计环境后,审计师面临的重大错报风险与会计盈余信息质量无显著变化,因此,在IT审计环境下审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无显著变化;审计收费提高不是由重大错报风险变化引起的,而是由于追加审计程序与学习成本提高导致审计效率降低造成的。
IT投资;审计决策;审计意见;审计收费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浪潮推动市场经济主体快速步入大数据时代,企业日益注重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的投资与运用,其中企业资源管理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是企业重要的IT投资之一。ERP技术融合了先进的IT技术与管理思想,针对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再造,运用IT技术整合协调贯穿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信息流以提高管理水平。企业ERP类IT投资不但改变了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还使得审计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IT审计环境可能对审计人员面临的审计风险产生影响,其采取的审计方法、审计范围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对其审计决策产生影响。对于事务所而言,最重要的外部审计决策表现在审计收费与审计意见两个方面。IT投资对外部审计决策产生了什么影响?究竟会通过何种路径影响审计收费与审计意见?本文对此展开研究。
已有审计理论主要从企业和审计师特征这两个层面来构建审计费用和审计意见模型,而在企业特征层面很少有研究将企业信息技术因素纳入其中。本文把企业IT投资作为企业层面的信息技术特征,将其纳入审计费用和审计意见的模型中,能够丰富IT审计环境下的审计理论研究,拓展对审计师决策影响因素的研究。此外,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师的风险识别能力以及决策行为会对审计质量产生重要影响,通过研究我国企业IT投资对审计师决策的影响,有助于了解我国审计师在面对IT审计环境时的风险识别能力与风险管理战略。本文的后续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第三部分是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第四部分是实证检验与分析,最后是研究结论与启示。
二、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设
(一)文献综述
现有关于IT投资对企业运营管理影响的研究文献较多,一方面主要考察IT投资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则主要考察IT投资对公司业绩的影响。较多证据表明企业IT投资不仅能够改善经营业绩与加强成本管理,而且能够改善管理层经营决策所需要依赖的信息环境,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和精确性,增强高级经理人投资决策行为的科学性[1]。Morris和Laksmana(2011)发现IT投资企业报告了更少的内控缺陷[2]。IT投资会提高企业日常管理业务活动所需信息的及时性、完整性和透明度[3],改善管理层对未来的盈余预测质量[1]。
然而,关于IT投资对上市公司会计审计活动影响的研究仍然较少。Brazel和Dang(2008)发现实施ERP类IT投资企业的会计盈余信息质量下降[4],但Morris和Laksmana(2010)在研究设计中控制了内生性问题后,发现IT投资企业盈余信息质量有所提高[5]。张子余等(2016)在控制内生性问题后,发现没有任何证据反映我国企业IT投资会降低会计盈余信息质量,有微弱证据表明盈余信息质量有所提高[6]。关于ERP系统对审计费用与审计意见的影响,Han 等(2015)认为IT投资增加了审计风险,提高了风险溢价;以CI(computer intelligence)数据库2000~2009年的美国公司为样本,他们发现企业IT投资与审计费用正相关,在IT审计环境下发布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概率降低[7]。
综上,我国企业IT投资对外部审计决策影响的实证研究较为匮乏,不利于理解 IT 投资对我国企业外部审计决策的影响路径与机理,不利于理解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在面临IT审计环境时所采取的风险管理策略。为此本文展开相应研究,本文与以往研究的显著不同之处在于:国外相关研究认为IT投资会增加审计风险,从而提高风险溢价与审计收费;而本文则揭示了我国企业IT投资对审计决策行为的影响路径与影响机理在于:IT审计环境下外部审计收费的提高不是由于重大错报风险变化引起的,而是由于追加审计程序以及学习成本增加,造成审计效率降低引起的。
(二)研究假设
如果外部审计的重大错报风险加大,出于法律与自身信誉风险的考虑,审计师在出具审计意见时会更加谨慎,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会提高[8];反之,审计人员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概率不会降低。因此,在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下,审计师要审慎评估企业的重大错报风险,需要对审计的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分别进行识别与评估。
首先,需要对控制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如果在业务流程再造过程中,IT系统中恰当植入关键控制点,会降低外部审计的控制风险;反之,如果ERP系统没有较好整合系统与植入关键控制点,IT投资企业存在较多内控缺陷,外部审计控制风险将可能提高。Morris(2011)发现ERP类IT投资企业报告更少的内控缺陷[2];曾建光(2012)发现IT投资能降低两种内部控制实施成本——企业管理层与员工之间以及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监督成本[9];张子余等(2016)认为我国企业IT投资能提高财务报告内控有效性[6]。据此我们倾向于认为IT投资并没有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控制风险。
其次,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还需要对固有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企业IT投资能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以及舞弊动机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审计固有风险。第一,当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较差时,其固有风险水平较高;反之,当IT投资改善了企业经营业绩时,其固有风险会随之降低。而有较多经验证据表明企业IT投资会对其经营业绩改善产生积极影响[10][11]。第二,当被审计单位存在有提供虚假会计报表动机时,固有风险相对较大。企业IT系统投资不仅为财务报告编制提供基础,还为各部门业绩考核与评价提供重要业绩数字,数字篡改会引发企业内部业绩评价部门相关人员的激烈争议。此外黄志忠和张娟(2012)还认为IT系统中数据更改需要高层授权,不精心设计容易导致系统崩溃[12],对系统崩溃的担忧以及业绩考核相关部门对业绩数字的高度关注,这两种力量有利于制约被审计单位提供虚假报表的动机。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企业IT投资不会提高审计的固有风险。
最后,如果IT系统本身存在明显系统缺陷,在ERP系统设计与运行过程中,操作者有意或无意造成的缺陷所产生的安全漏洞会增加外部审计的固有风险,某一环节问题可能波及其他相关联的诸多环节,此时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可能增加。但我们不倾向于认为现在较为成熟的ERP类IT投资会存在明显安全漏洞与系统缺陷。尽管如此,基于上述诸多方面的分析,我们谨慎提出下列竞争性假设:
假设1: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对于实施ERP类IT投资企业,审计师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概率会降低(不会降低)。
外部审计的审计收费首先会受到审计人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变化的影响。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IT投资使得企业的重大错报风险增加,此时审计人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程度降低,需要增加审计程序,审计费用增加。反之,如果IT投资使得企业的重大错报风险减少,此时审计人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程度提高,不需要增加审计程序与审计费用。
外部审计的审计收费还会受到审计效率的影响。当IT系统提高了数据输入的及时性,降低了数据输入错误率时,审计工作效率提高,审计费用降低。然而,当企业进行IT投资时,审计师需要扩大审计范围,增加新的审计程序,这将降低审计效率,增加审计费用;审计师在面对IT审计环境时需要学习新的IT审计知识,学习在IT审计环境下专业审计判断的能力,增加的学习成本降低了审计效率,提高了审计费用。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下列竞争性假设:
假设2: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我国企业IT投资会提高(不会提高)审计收费。
三、研究设计、数据来源与模型设定
(一)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为控制其他不可观测因素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我们采用对照组方法进行研究,给IT投资企业寻找配对样本,将没有进行IT投资的配对样本与进行IT投资的上市公司样本混合在一起进行检验,对照组研究方法能够解决遗漏重要变量带来的内生性问题以及估计偏误问题。譬如,近十几年来审计监管逐渐加强,对事务所审计决策产生了影响,如果只运用IT投资样本进行检验,很容易将审计监管变化因素与企业IT投资带来的变化混为一谈。
运用对照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选取2003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在年报中首次公开披露实施ERP类IT投资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然后给每家当年实施IT投资的企业寻找没有进行IT投资的配对样本。本文按照不放回抽样方法抽取配对样本,给IT投资企业按照行业相同、年度相同、总资产规模最接近原则寻找配对样本,每个配对样本的总资产在IT投资企业资产规模的正负20%以内。表1列示了成功配对的361组IT投资公司与配对样本的描述统计量,IT投资公司与配对公司资产规模的描述统计量非常接近。
表1 实施ERP类IT投资公司与配对公司的总资产规模比较
我们保留IT投资企业与配对样本在IT投资企业投资前三年与后三年的数据,研究样本时间的跨度是2000~2013年。其中,年报来源于巨潮资讯网以及新浪财经公告,内部控制指数来源于迪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数据库,其他变量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本文使用的统计软件是stata12.0。为了避免极端值的影响,对连续型变量在上下1%水平上进行了Winsorize处理。
(二)模型设定
我们采用如下logit回归模型对研究假设1进行检验。模型 (1)中被解释变量是表示清洁审计意见的哑变量CleanOpin,变量定义见表2。
CleanOpin=k1IT_post×ERP+k2IT_post+k3control+εit
(1)
为了检验假设2,本文在Simunic(1980)、Ke 等(2014)的研究基础上构建了如下固定效应模型[13][14]。模型(2)中被解释变量是审计费用Ln(AF)。
Ln(AF)=β1IT_post×ERP+β2IT_post+β3control+εit
(2)
另外,本文参考Simunic(1980)与Ke 等(2014)的相关研究[13][14],控制了影响审计收费与审计意见的其他因素,最终将上市公司规模(SIZE)、业务复杂程度(ARINV、FOROPS)、财务风险(LIQ、LEV)、盈利能力(ROE、LOSS、CFO)、审计师特征(BIG4)等作为控制变量,各变量定义见表2。
表2 变量定义
四、实证检验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3列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统计量。与已有研究一致,将审计费用取对数,取对数后的均值为13.213,标准差是0.646。审计意见的平均值为0.953,说明绝大多数公司被出具了清洁审计意见(不附加任何说明段的无保留审计意见)。内部控制指数得分的最小值是0,最大值是999.75,均值是679.66,符合得分分布特征。应收账款存货与总资产的比值(ARINV)的最小值为1.4%,最大值为73%,样本间差异较大。流动比率(LIQ)的平均值为1.743,表明样本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较好。资产负债率(LEV)的平均值为0.485,表明样本公司资本结构整体合理。聘请国际“四大”事务所的样本企业仅占6.7%。净资产收益率(ROE)的均值为6.2%,表明样本公司净资产收益水平一般。
表3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注:表中连续型变量在上下1%水平上进行winsorize处理。
(二)回归分析
表4列示了我国企业IT投资对清洁审计意见影响的logit模型的回归结果,(Ⅰ)为不考虑控制变量的logit模型估计结果,交叉项IT_post×ERP的系数为0.387,在10%显著性水平上大于0,意味着我国企业在IT投资后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概率提高。(Ⅱ)为考虑控制变量的logit模型混合回归结果,(Ⅲ)为考虑控制变量的面板logit随机效应模型估计结果,这两种情况下交叉项IT_post×ERP的系数虽然都大于0但并不显著,表明我国企业在IT投资前后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概率无显著变化。控制变量LEV与LOSS的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小于0,与现有研究结果一致,资产负债率越高的企业以及亏损企业获取清洁审计意见的概率显著降低。总之,表4表明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我国上市公司在IT投资前后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概率并没有显著变化。
表4 我国企业IT投资对清洁审计意见的影响(logit模型)
注:***、**、*分别表示达到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表同。
接下来利用模型(2)来检验我国企业IT投资对外部审计收费的影响。Hausman 检验发现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因此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来控制与被解释变量相关的不可观测的公司层面因素。表5列出了相应的检验结果。(Ⅳ)为不考虑控制变量时的估计结果,交叉项IT_post×ERP的系数为0.072,在1%显著性水平上大于0,意味着我国企业在IT投资后审计费用显著提高。(Ⅴ)为考虑控制变量时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交叉项IT_post×ERP的系数为0.052,仍然在1%显著性水平上大于0。
表5 我国企业IT投资对外部审计收费的影响
总之,无论是否添加控制变量,我国企业在IT投资后的外部审计费用都有了显著提高。
另外,表5两种回归中IT_post的估计系数都在1%水平上显著大于0,意味着对应的非IT投资企业审计费用也随时间显著提高。原因可能在于,对于没有进行IT投资的配对企业,逐年的通货膨胀物价因素也使得事务所审计收费显著提高。在控制变量中,SIZE、BIG4的系数在1%水平上都显著大于0,这表明被审计单位规模越大以及由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时,审计费用显著提高。
(三)稳健性检验
在稳健性检验中,我们将来源于迪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数据库的内部控制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考察企业IT投资对内控有效性的影响,检验结果见表6。表6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检验,是因为Hausman检验发现随机效应模型优于固定效应模型。(Ⅵ)列示了不考虑控制变量时的回归结果,交叉项IT_post×ERP的系数为11.951,在5%显著性水平上大于0,我国企业IT投资后内控有效性显著提高。(Ⅶ)列示了考虑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交叉项IT_post×ERP的系数不显著,这表明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我国上市公司在IT投资前后内控有效性水平无显著变化。
表6 我国企业IT投资对内控有效性的影响
除此之外,我们重新定义审计意见,设置变量OPINION:当审计意见为标准无保留意见时OPINION取值为4,审计意见为无保留意见加事项段时OPINION取值为3,审计意见为保留意见或保留意见加事项段时OPINION取值为2,审计意见为无法发表意见时OPINION取值为1,审计意见为否定意见时OPINION取值为0。然后运用ordinal logit模型进行检验,结论与表4保持一致,这说明我国企业IT投资后被出具更好审计意见的概率无显著变化。
另外,在前面本文是按照年度相同、行业相同、资产接近的原则进行配对,其中行业是根据字母行业编码选择相同行业,现在我们根据更加细分的字母加两位数字行业编码进行行业配对,为227个IT投资公司成功配对了227个没有进行IT投资的上市公司。运用新的样本,我们按照表4~6的分析顺序再次进行相关检验,研究结论保持不变。
(四)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分析
根据上述检验结论我们对重大错报风险展开进一步分析,重大错报风险分为财务报告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与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首先,考察我国企业IT投资是否会影响财务报告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通常,如果企业财务报告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显著增加,此时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概率会降低。该命题的逆否命题为“如果企业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概率没有显著降低,则企业财务报告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没有显著增加”。由于原命题和逆否命题是等价命题,逆否命题也应当为真命题。根据本文发现的“企业IT投资后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概率没有显著降低”,可推断我国企业IT投资后财务报告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无显著增加,这与张子余等(2016)发现的盈余信息质量无显著变化的证据保持一致[6]。
其次,还需要考察我国企业IT投资是否会影响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细分为控制风险与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取决于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根据本文的分析结果——我国企业IT投资后的内控有效性水平无显著变化,可知我国上市公司IT投资后的控制风险无显著变化。王立彦等(2007)、张露等(2013)均发现企业ERP投资对经营业绩改善有积极作用[10][11]。当ERP类IT投资改善了企业经营业绩时,其固有风险会随之降低。因此,我们认为IT投资没有提高控制风险与固有风险,没有提高我国上市公司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综上,本文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IT投资不会提高财务报告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也不会提高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我国企业IT投资没有影响重大错报风险,意味着我国企业IT投资后外部审计费用显著提高的原因不在于重大错报风险增加。外部审计面对企业新的IT审计环境时需要重新设计或追加审计程序以及增加IT审计学习成本,这会降低审计效率、提高审计费用。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实证检验了我国企业IT投资与外部审计决策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我国企业在IT投资后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概率无显著变化,与张子余等(2016)发现的我国企业IT投资后盈余信息质量没有显著变化的证据相吻合[6]。(2)我国企业IT投资后外部审计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没有降低,与曾建光(2012)发现的内部代理成本降低的逻辑保持一致[9]。(3)我国上市企业在IT投资后的外部审计费用有显著提高。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可理解会计师事务所在面对新的IT审计环境时的风险管理策略包括:提高审计收费,调整审计程序,客观出具审计意见。
从对影响路径的深入分析中可知,我国企业IT投资对外部审计的影响机理在于:首先,我国上市公司的IT投资没有降低内控有效性水平,没有提高外部审计的控制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无显著变化,企业在IT投资后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概率没有显著变化;其次,外部审计费用显著提高的原因不在于重大错报风险所带来的审计风险提高,而在于追加审计程序以及IT审计学习成本的增加,两者降低了审计效率,提高了审计费用。关于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认为可以运用调查问卷等形式,深入考察事务所对IT审计环境下重大错报风险的分析检查判断过程。
基于本文分析可得出以下启示:第一,企业IT投资后在流程再造过程中需要合理设置内控关键控制点,将内部控制关键控制点合理嵌入ERP系统运行中,以进一步提高内控有效性,降低外部审计的控制风险。第二,与系统供应商保持紧密联系,加强对IT系统缺陷的后期维护。系统供应商作为系统的生产者,对该系统的缺陷以及运作流程了解较多,系统使用者应该与供应商加强沟通,以降低IT系统的固有风险。第三,会计事务所需要不断加强对IT审计人员的培训学习,学习与研究如何运用大数据背景下的IT审计技术,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收费,以提高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
[1] Dorantes,C.A.,Li,C.,Peters,G.F.,Richardson,V.J.The Effect of Enterprise Systems Implementation on the Firm Information Environment[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13,30(4):1427—1461.
[2] Morris,J.J.The Impact of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 System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l Controls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11,25(1):129—157.
[3] Klaus,H.,Rosemann,M.,Gable,G.G.What Is ERP?[J].Information Systems Frontiers,2000,2(2):141—162.
[4] Brazel,J.F.,Dang,L.The Effect of ERP System Implementations on the Management of Earnings and Earnings Release Dates[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08,22(2):1—21.
[5] Morris,J.J.,Laksmana,I.Measuring the Impact of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 Systems on Earnings Management[J].Journal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Accounting,2010,7(1):47—71.
[6] 张子余,杨慧,李常安.我国企业IT投资对财务报告内控实施成本与盈余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J].审计研究,2016,(5):98—103.
[7] Han,S.,Rezaee,Z.,Xue,L.,et 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vestments and Audit Risk[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15,30(1):93—116.
[8] Lennox,C.S.Audit Quality and Auditor Size:An Evaluation of Reputation and Deep Pockets Hypotheses[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1999,26(7—8):779—805.
[9] 曾建光,王立彦,徐海乐.ERP系统的实施与代理成本——基于中国ERP导入期的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2,(3):131—138.
[10] 王立彦,张继东.ERP 系统实施与公司业绩增长之关系——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3):116—121.
[11] 张露,黄京华,黎波.ERP实施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117—121.
[12] 黄志忠,张娟.ERP 实施、信息质量与公司绩效——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当代会计评论,2012,3(2):1—13.
[13] Simunic,D.A.The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18(1):161—190.
[14] Ke,B.,Lennox,C.S.,Xin,Q.The Effect of China's Weak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on the Quality of Big 4 Audit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4,90(4):1591—1619.
(责任编辑:易会文)
2017-02-1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前后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15BJY014);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会计盈余信息质量对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影响机理研究”(kj2014a001)
张子余(1973— ),男,福建泉州人,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
F239.6
A
1003-5230(2017)03-00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