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骨质疏松(上)
2017-05-31中日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吴东海图片提供
文/中日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 吴东海 图片提供/壹 图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为什么会发生骨质疏松症
人体的骨组织含有两种主要细胞—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将陈旧的骨质“清除”,随后成骨细胞生成新的骨质将其填补,这种新陈代谢周而复始,维持着微妙的平衡。一旦平衡被打破,破骨细胞“清除”太快,成骨细胞“补”得太慢,骨质就会“入不敷出”,骨量就会减少,从而发生骨质疏松。
这种过程在不同年龄有不同特点。幼年期,骨骼形成的速度超过分解代谢。青春期,由于骨内激素增多,形成大量新骨积存,骨量增长迅速。青春期后,新骨生成的现象仍在持续进行,使得骨骼的密度增加,30岁达峰值。中老年人性激素分泌减少,特别是女性绝经后雌性激素水平下降,破骨细胞超过成骨细胞,整个骨密度开始下降。此外,老年人由于牙齿脱落及消化功能减退,进食少,多有营养缺乏,致使蛋白质、钙、磷、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摄入不足,以及随年龄增加,户外运动减少等,都是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
骨质疏松症的分类
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3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骨质疏松症一般指70岁后老年人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清楚。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或)药物导致的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会有哪些表现
骨质疏松症本身包括三大类症状。
疼痛 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脊柱变形 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
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IOF)骨质疏松症风险1分钟测试题
骨折 非外伤或轻微外伤发生的骨折为脆性骨折。发生脆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胸椎,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肱骨近端。
骨质疏松症的危害
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是骨折,常见部位有椎体、髋部和前臂,其中以髋部骨折最为严重,发生骨折后一年之内死于肺部感染、褥疮等各种并发症者高达20%,在存活的患者中有50%不能完全复原,造成终身残疾。骨质疏松症亦可因疼痛、脊柱变形,使患者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哪些人易患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包括以下两方面。
1.固有因素 人种(白种人和黄种人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高于黑人)、老龄、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
2.非固有因素 低体重,性腺功能低下,吸烟,过度饮酒、咖啡及碳酸饮料等,体力活动缺乏,制动,饮食中营养失衡、蛋白质摄入过多或不足、高钠饮食、钙和(或)维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摄入少),患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或应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肝素、抗惊厥药、抗癌药、含铝抗酸剂、甲状腺激素等)。
如何评估骨质疏松症的风险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病,起病之初悄无声息,往往出现疼痛、脊柱变形,甚至骨折后才引起注意。如能对个体进行骨质疏松风险评估,无疑会对尽早采取合适治疗措施提供帮助。临床评估骨质疏松风险的方法较多,这里推荐两种敏感性较高又操作方便的简易评估方法:①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IOF)骨质疏松症风险1分钟测试题;②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
OSTA基于亚洲8个国家和地区绝经后妇女的研究,收集多项骨质疏松危险因素并进行骨密度测定,从中筛选出11个与骨密度具有显著相关的风险因素,再经多变量回归模型分析,得出能最好体现敏感度和特异度的两项简易筛查指标,即年龄和体重。其计算方法是:OSTA指数=(体重-年龄)×0.2。结果评定见下表。如某女体重55公斤,年龄72岁,则OSTA指数=(55-77)×0.2=_3.4,对照表格,有中等风险。
也可以通过以下图表根据年龄和体重进行快速评估。用上述同一位女性为例,体重55公斤,对应体重栏55~59,年龄72岁,对应左列年龄中的70~74,两者交叉处为中等风险。(待续)
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
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体重(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