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自有不老情(上)
2017-05-31马志国
文、图/马志国
2017年5月17日,年近九旬的老父亲,登上盘山主峰挂月峰,敲响了峰顶的梵钟,创造了自己生命的又一个奇迹!老人如此健康长寿哪里来?编辑朋友闻讯,约我写写这个话题。和老人聊起来,老人说:归根到底,健康长寿只能从“心”来。
笔墨常相伴:健康长寿从“恒心”来
1931年7月4日,父亲出生于京东宝坻一个普通农家。
父亲8岁时,走进私塾与笔墨结缘。没想到,这份笔墨情缘,竟然跨越了漫长的人生,虽几经坎坷却绵延不断,一直延续到将近80年后的今天。
父亲14岁的时候,已经生活在初中校园。当时,钢笔还是个新鲜玩意,不时诱惑着父亲那颗钟情笔墨的心。但是,战争时期时局动荡,学校决定北迁蓟县。家人哪舍得让十几岁的孩子离家远行,于是,钢笔成了一个梦,求学成了一个梦,笔墨情成了一个梦。为此,父亲独自不知抹了几回眼泪,至今说来,还唏嘘不止。
此后,父亲开始了学徒生涯。天津,廊坊,北京,辗转两三年,父亲心中的笔墨情怀依旧。稍有闲暇,趁别人休息的时间,父亲总会读读报,写写字。一天,大家休息的时候,父亲又拿起了身边的报纸。掌柜的一通训斥:学买卖的人,读什么报,写什么字!这极大地刺伤了父亲那颗热爱书笔的心,一气之下,索性不干了。
1949年,宝坻解放了,父亲回到了家乡。
新时代给父亲带来了圆梦的机遇。父亲回忆说:有一天,我正在家里织布,同村的一个伙伴跑来悄悄告诉我,说城里的初等师范学校招生。我都没顾上和家里商量,跟同伴找了一截铅笔,就去参加了招生考试。那时候招生条件不严,只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就行。也是因为我一直没扔下书和笔,基础还行,我居然被录取了。因为急需教师,我们学习半年就毕业,那是1950年,我19岁。哥哥送我来到了离家百里的一所乡村小学,我成了一名新中国年轻的人民教师。开始听有人叫我“马老师”,心里说不清的感觉,只知道从此自己可以真的与笔墨为伴了。是啊,自己终于可以买自己喜欢的钢笔了,自己终于可以买自己喜欢的毛笔了。
从此,父亲度过了十余年的教师生涯。父亲为人诚恳,做事认真,做什么都喜欢全身心投入,当起教师来自然当得有声有色。于是,由初小调到高小,由高小调到中心校,由中心校又调到乡政府担任代理总校长。
1962年,父亲响应国家支援农业的号召,毅然回到了家乡。
父亲回乡后,种过田,盖过房,当过会计,任过支书,为村子里的乡亲,付出过很多很多。但是,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时候村里所有需要笔墨伺候的事情,差不多父亲都包揽了。父亲为村里书写宣传标语的情形,至今还历历在目。
后来,父亲被调任公社建筑工程队担任技术员。极大地激发了父亲的笔墨情怀,看图,绘图,读书,学习,充满热情。1989年,58岁的父亲竟然和年轻人一起,考取了助理工程师资格证书。后来又取得了高级工程师资格证书。
走进晚年,老父亲终于可以专情笔墨,整日砚耕不辍。父亲自己说:自从与笔墨结缘,终于可以每天专心笔墨相伴了,这才是我最得意的生活……
老父亲如此钟情书法,名堂自然越来越响。先是加入宝坻区书法家协会;后是加入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前不久,又荣登中国书法家最高殿堂,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吸收为会员。我想,老父亲应该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历史上最年长的新会员了。因为,这时候的老父亲,已是年近九旬的高龄老人了!
这么大年岁,这么大成就,这么一个不同寻常的耄耋老人的故事,媒体当然不肯放过。于是,《宝坻报》、宝坻电视台、天津《每日新报》、《中老年时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记者朋友们,让老父亲的故事走向津沽大地,走向神州的四面八方。
2016年9月1日,中央电视台12套节目播出的《修身积善袁了凡》,开篇第一个镜头,这样介绍了父亲书写《了凡四训》的情况:每天清晨,马守君老先生,都会聚精会神地端坐书桌旁书写《了凡四训》……
父亲常说:我健康长寿,靠的就是笔墨相伴。是的,古人有言,寿从笔端来。书画养生,更是众所周知。但是,再好的养生方法,三天两早晨也是枉然,笔墨结缘长寿,靠的是长功夫。寄情笔墨的恒心,让父亲从童年结下的笔墨情缘延续到晚年,不知不觉间让父亲结缘健康长寿。
心静则身安:健康长寿从“静心”来
老父亲自拟的《养生经》,开篇两句便是:“养身在动,养心在静”。
父亲常说:人要健康就不能闲着,要多做事,要勤快,要动。但是,有一条,你做事不能胡思乱想,干啥都得全身心地扑上去,要心里清净,要心里安静。干什么都静不下心来,你还怎么养生?
老父亲是个闲不住的人,但是,只要做起事来,就什么都不想了。
老父亲是个好运动的人,但是,只要运动起来,就什么念头都没有了。拿散步来说吧,有些人喜欢结伴而行边走边说,有些人喜欢手拿收音机边走边听,老父亲却喜欢一个人,心无旁骛,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听,什么也不想的一个人“静”走。
老父亲做事心静,运动心静,修习书法更是心静。
老父亲一旦执笔在手,便一念专注,物我两忘,忘了外面的世界,甚至忘了自己人在何时,身在何处。有时候我去看老人,直到静静地走近,老父亲依然专注于笔墨。我就常常在老母亲房间轻声说话,不忍惊扰那份静。
父亲说:心静的时候习书自然好,不过,心烦的时候也正好习书。心烦的时候,只要坐在书桌旁,执笔在手,慢慢地心神就归于宁静,出神忘我的宁静。瞧,这不正与修习禅定有异曲同工之妙吗?怎能不是个修心养性延年益寿的好方法?
老父亲书法的最大特色是:人越老,字越小。那蝇头小楷,要不是亲眼见,谁也不信是出自耄耋老人之手。来求字的人,差不多都是奔老人的蝇头小楷而来。在每次书展中,老父亲的小楷作品总是独领风骚。参观的人们走进展厅,总是一眼发现老父亲的小楷作品,仿佛发现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流连忘返。
如今,87岁的老父亲,虽年事已高,却笔力犹健。每天清晨,老人端坐书案前,凝神静气,搦管挥毫,手一点不颤,字一笔不苟。老父亲近年创作的小楷作品,诸如《金刚经》《道德经》《了凡四训》《四书五经》,靠的都是这番静定功夫。
老父亲为什么偏爱小楷?老人说:我练字,就是为了修心养性,为了精心,小楷最好。也是,即便外行人也不难想象,小楷就得靠静定的功夫。老人创作一幅作品常常是,一坐两个小时,一连十天半月。有多少人还有这份定力?老人的作品,大多每幅成千上万的字。这成千上万的蝇头小楷,单是摆好了不出错,没点静定功夫就得免谈,更不用说还要讲究书法艺术,没点像样的静定功夫如何实现?
说起这些老父亲很感慨:我一辈子做了很多事,到老年埋头书法专攻小楷,才是自己最得意的事,更是健康长寿最有帮助的事儿。为什么?就因为一个“静”字,这叫心静则身安。老父亲所言极是。老子特别强调致虚守静的功夫,提出“致虚极,守静笃……没身不殆”。养生的关键是养心,养心的关键是静心。书法是静心的法宝,而小楷又是宝中之宝,最好静心,最好凝神静气,最好修心养性,最好强身健体(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