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内江蔗糖产业振兴

2017-05-31朱茂君

经济师 2017年5期
关键词:振兴供给侧改革

朱茂君

摘 要:四川省内江市适宜种植甘蔗,制糖产业发达,历来享有“甜城”的美誉。然而遗憾的是,内江的制糖产业正在逐渐走向没落。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全面实现小康,在新常态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文章结合“补短板”、“降成本”、“去库存”这三大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针,探索振兴内江蔗糖产业的道路。

关键词:内江蔗糖产业 供给侧改革 振兴

中图分类号:F127.8;F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158-02

一、背景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提高供给侧结构改革。”这不仅是新常态下改革的重点,更是振兴内江蔗糖业的关键所在。结合“补短板”、“降成本”、“去库存”这三大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针,推动低谷中的内江蔗糖产业走向复兴。

二、内江蔗糖产业从史至今现状及供给侧下振兴重点

(一)从史至今现状

内江甜城蔗糖产业历史悠久。据史料载,内江蔗糖产业的发展始于清朝康熙十年间,福建汀洲府商人曾达一为内江带来了家乡的芦蔗。直到近代辛亥年间,以甘蔗、食糖、冰糖、蜜饯为主要产品的制糖产业一度成为内江的主要支柱产业。仅内江县的甘蔗种植面积就达到全县耕地的50%左右。沱江两岸方圆30里以内,甘蔗种植面积高达耕地面积的70%~80%。糖坊、漏棚星罗棋布,仅内江县的糖坊、漏棚多达3000多家。成为西南最大的甘蔗生产中心。到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我国全国年产糖34万吨,其中仅内江产糖就达8.7万吨,占全国产糖25%,占四川产糖55%。内江成为了闻名全国的糖业中心,“甜城”这一美誉也由此而来。我国著名甘蔗学家陈让卿教授1938年在为《沱江流域蔗糖业调查》一书所写的“弁言”中就指出:“欲振兴中国糖业必须振兴四川内江糖业。”可见,内江糖业在全国蔗糖生产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1988年内江樱桃蜜饯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银牌奖。1992年,原国家轻工部、农业部等部门令内江制糖企业参与援助马里共和国卡拉糖联项目,提供包括全套制糖设备、相关技术人才等资源。1999年内江蜜饯产量高达到104吨,所产蜜饯不仅畅销全国,甚至远销至东南亚及欧州一些国家。

然而,内江制糖产业的发展并非就此一帆风顺。改革开放以来,内江制糖业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冲击,从鼎盛开始走向衰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停滞,甚至曾一度需要反过来引进蔗糖满足市民需求。以2011年为丰富成渝地区绿色农产品基地,恢复甜城美誉的“千亩甘蔗种植基地计划”和2016年内江市中区投资促进局的“甜城18号果蔗规模化种植及深加工”为例,虽然政府多次尝试振兴内江蔗糖产业,但效果并不理想。

(二)供给侧振兴的重点

1.补短板。内江市位于四川盆地中南部。北纬29°29'至29°37',东经104°58'至105°07',海拔320m至340m,地处丘陵地区,是历史悠久的甘蔗种植基地。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生活质量的提高,对蔗糖产业的需求与日逐增。无论在内江本土,还是在国内外消费市场极具潜力。振兴蔗糖产业,既是形势所趋,也是市场所需。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新形势下,抓住内江蔗糖产业这块“短板”,加快蔗糖产业改革,不仅是新常态下改革的重点,更是振兴内江经济的重要环节。目前,内江蔗糖产业在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大背景下,受新型城市化的影响在三大方面凸显短板:第一,内江甘蔗种植产业受到农民工进城导致的劳动力短缺、甘蔗种植面积减少以及种植技术落后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内江的甘蔗种植未形成相应规模,仍然较为零散。第二,内江蔗糖产业生产设备较为落后、成本较高,导致生产的蔗糖食品远远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第三,在市场方面,机制不够完善。内江地方政府缺乏对蔗糖产业科学引导,使得本地制糖产业没有享受到地方企业的政策优惠,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屡遭重创几乎频临破产。

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下,对于如何因地制宜,依靠本土蔗糖产业的优势,探索出振兴内江蔗糖产业的道路,补好内江蔗糖产业结构中存在的短板,需要在实践中逐步解决完善。内江蔗糖产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复杂系统工程,只有在政府的科学引导下,提供振兴内江蔗糖产业的大环境,享受到地方企业的政策优惠,创造机会提高蔗糖产业的积极性,与国内外蔗糖产业市场相接轨,与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相吻合,与内江产业发展布局相衔接,与蔗糖产业资源综合利用趋向相同步,以此振兴内江蔗糖产业,恢复“甜城”城市品牌名片。今年又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一年,只有激发蔗糖行业主体作用和政府主导作用,突出内江市场在蔗糖产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决定、产业支撑、创新开发、开放合作、品牌恢复提升为核心补好三大短板。第一,在内江地方政府科学引导下,抓住四川发展丘陵地区重要的甘蔗种植地区特色产业的机遇,放宽政策,打造蔗糖生态产业,形成蔗糖产业的种植、商品和市场需求相协调的总格局,补好蔗糖产业中劳动力减少、种植面积减小、制糖设备落后、成本高等制约因素的短板,恢复内江蔗糖支撑产业,激发市场健康平稳发展的活力,开创国内外蔗糖产业市场能力。第二,构建蔗糖产业市场信息平台,增加蔗糖产业市场由传统销售为辅,转向信息化销售为主的销售模式,建立蔗糖产业质量售后跟踪评估体系。第三,在相应优惠的贸易政策许可下开放合作,鼓励制定蔗糖产业出口双赢销售细则,恢复内江在国外蔗糖产业市场品牌声誉。

2.降成本。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内江蔗糖支撑产业重新流动,优化配置市场需求。实施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开发蔗糖产业增值成长空间。内江蔗糖产业产品投入的增量,直接关系到总成本的上升,需要启动市场创新机制补给蔗糖资源配置,大力气降低成本,从根本上摆脱弱势产业的不利因素,提升内江蔗糖产业活力和竞争力,在甘蔗种植到商品市场的兩端,通过产业核心支撑和创新实现效益增长。具体讲就是蔗糖产业的成本比白糖、食糖、冰糖、蜜饯等成批产出所占用的费用比率要低。需要内江政府科学引导,让企业享受到从国家到地方的优惠政策,科学地创造条件解决蔗糖产业降成本的瓶颈问题,从而拉动就业,增加产值。第一,扩大规模,整体化经营管理。甘蔗属禾本科植物,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内江处在亚热带地区,种植面积比较集中,土壤肥沃、阳光充足、冬夏温差大,适合甘蔗的种植。为有效地节约劳动成本,在前期需要对蔗糖产业从成本到产出投入较多的人、财、物力,加大对甘蔗从成本到制糖成品的科技投入,整体化的经营,提高蔗糖产业规模化、自动化生产水平。其中,最主要的是帮助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供包括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和融资能力,降低制度交易成本,延长内江蔗糖产业链。如从1958年起闻名全国的内江白糖、白纸、白酒等,以甘蔗为原料延长产业链产品。第二,建立蔗糖产业产出销售终端的市场服务体系,提高销售效率。运用电商、互联网等现代网络信息手段,打开市场进行网络销售。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第三,由于内江蔗糖产业目前处于低谷,使得销售的附加值低,难进入高端市场,只有进一步发展蔗糖产业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研发精深的蔗糖产业,冲刺国内外高端蔗糖产业市场,提高产品价格,恢复提升内江“甜城”蔗糖产业品牌,让更多的人通过互联网认识了解,内江不仅是地处成渝交通要道,也是大千文化名城内江,同时还是甜城内江,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消费甚至旅游。

3.去库存。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观念的转变,休闲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各式各样糖果糕点食品营营而生。一方面蔗糖产品走进了人们日常生活、旅游、饮品店及各种酒馆餐后的小食;另一方面糖食糕点也是机关、企业体现人性化的午点茶;同时,糖果、冰糖、蜜饯等产业也是朋友节假日互赠礼品。内江市蔗糖产业曾作为内江市的支柱性产业发展潜力大。振兴内江蔗糖产业就在当下。只要企业有创新设计创新作为,市场就有创新的需求,蔗糖产业市场纵深方向扩展就有新的希望。首先,探索振兴内江蔗糖产业的道路,转变蔗糖产业发展方式,进行蔗糖产业结构调整改革,使蔗糖产业更靠近大众的生活,更能满足市场需求。其次,积极培育和发展高端蔗糖产业,运用多种样式的绿色通道,更切实解决蔗糖产业库存。随着消费产业加大升级,就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蔗糖产业种植到产品的开发销售产业链上来。内江蔗糖产业就可能有更广阔的升值空间,来推动低谷中的内江蔗糖产业走向复兴。当然,目前也要看到处于低谷中的内江蔗糖产业面临“四大难”:第一,内江甘蔗种植难。就以2011年内江为丰富成渝地区绿色农产品基地,恢复甜城美誉的千亩甘蔗种植基地计划为例,农民种植的新品种18号甘蔗丰收了,但因去库存乏力,戳伤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使得内江蔗糖产业至今停滞不前。第二,制造产业技术落后缺乏创新,导致传统产业市场竞争难。在过去,内江蜜饯作为内江的土特产名牌,在《内江市(今市中区)志》、《内江县(今内江市东兴区)志》中均有详细记载。内江蜜饯不仅品种繁多还成果辉煌,如:1981获中商部优质产品奖。1983年获外经贸部《出口产品质量优良》荣誉证书。1988年获中国首届博览会铜牌奖。直到1999年生产的蜜饯已高104吨。内江蜜饯不仅畅销全国,而且常年远销东南亚及欧州一些国家。然而内江制糖产业的发展并非就此一帆风顺。改革开放以来,内江蜜饯市场不涨反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停滞不前,蔗糖产业也从鼎盛开始走向衰落。追根溯源究其原因是蔗糖产业技术落后,受市场经济的重创,导致传统产业缺乏市场竞争力。第三,去库存难。多年来,内江蔗糖产业在市场当中,一直没找到一条销售的途径,受全球经济危机和市场冲击,国内外蔗糖产业行情很不理想,价格竞争激烈。加之,生产蔗糖产业的盲目性,缺乏更远的市场眼光,致使蔗糖产业去库存艰难,业绩年年下滑到生存难。在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新形势下,唯有打造跨省跨境的蔗糖产业生态循环模式,振兴内江蔗糖产业去库存的能力,抢占互联网商务交互平台的传统市场,和电子商务现代新市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江蔗糖库存压力。第四,品牌提升难。以2011年千亩甘蔗种植基地计划、2016年甜城18号果蔗规模化种植及深加工,多次尝试振兴内江蔗糖产业,但效果并不理想为例,低谷萧条中的内江蔗糖产业是未能得到品牌提升走向复兴。在内江政府实施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内江蔗糖品牌策略中,首先,壮大培育内江蔗糖产业市场,创建双优体制,即蔗糖产业质量创优,售前和售后服务创优。其次,建立健全投融资体系,进行再生资源回收,开发内江蔗糖产业延长链上的市场,如节能环保绿色的新兴循环产业市场,利用蔗渣生产纸、化肥、酒精、栽培香菇等,延伸性的蔗糖产业链市场,进行品牌提升。最后,创建淘宝商务内江网站等,寻找更新销售的新市场,发展内江蔗糖产业链上产品规模订单,采用商对客及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带动内江蔗糖产业链的收购价格,以最大规模的销售模式,尽最大可能降低库存。

三、展望

新常态下,“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必须面对的问题。在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浪潮中,内江蔗糖业振兴才迎来了春天。探索出一条振兴内江蔗糖产业的道路,推动处于低谷的内江蔗糖产业走向复兴。首先,运用现代商务网络信息,掌握市场需求,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使得内江蔗糖产业在政府主导与市场资源配置的布局中享有优先权,为蔗糖业的纵深发展提供可能。其次,为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需求精心培育内江蔗糖产业的市场,使其形成规模,减少库存积压。最后,针对性处理内江蔗糖业发展的短板,让内江蔗糖产业朝着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精心研发高质量的蔗糖产品。并运用便捷的网络与发达的物流,将“甜城”的蔗糖产业再次推向世界。只有把握住了机会,积极迎接挑战,内江蔗糖产业才会在改革进程中得以发展,以图振兴。

参考文献:

[1] 张晓.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瑞丽产业发展[F].经济师,2016(7)

[2] 徐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分析[F].经济师,2016(6)

[3] 内江市市中区编史修志办公室编.内江市志、内江县志[k].巴蜀书社,1987.10

[4] 文国云,李茂萍,李清,尤千.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视阈下的四川丘区糖业发展振兴研究——以内江市为例.出版源.四川省博士专家论坛,2014

(作者单位:四川内江师范学院 四川内江 641112)

(責编:若佳)

猜你喜欢

振兴供给侧改革
东北粮食物流发展研究
从供给侧改革谈东北机械工业振兴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中菲谈“振兴”五大领域合作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