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汪清县加大黑木耳产业发展力度

2017-05-31

吉林农业·下半月 2017年5期
关键词:汪清县黑木耳全县

为寻求农民增收、产业脱贫的有效途径,汪清县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从探索黑木耳栽培,到鼓励引导农民全面推广,再到实现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一届接着一届干,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狠抓黑木耳产业不放松,把黑木耳培育成了脱贫致富的“黑金”产业,带领贫困群众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掘金”之路。我们坚持“抓基地、抓龙头、抓市场、带农户”,积极构建完善黑木耳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增值增效。

一是在生产基地建设上。汪清县统筹项目资金进行标准化建设,在基地内实行“统一供种、统一制菌、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模式,既提高了产能,又降低了成本。全县黑木耳标准化基地发展到45个,基地产量占全县的30%以上。

二是在龙头企业培育上。积极帮助争取政策扶持资金,加快技术改造升级,扩大生产规模,全县省州级黑木耳加工企业发展到6户,菌包生产企业发展到7户,菌包代加工场发展到160个,年加工菌包达3亿袋。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品牌创建,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知名度,“丹华”牌和“吉绿源”牌产品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三是在市场建设上。牢固树立“抓产业先抓市场,抓生产先抓流通”的理念,集中力量建成了天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实现了黑木耳销售“线上线下”、物流与信息流有机结合,市场年交易量达1.5萬吨、交易额9亿元。

四是在产业循环发展上。一方面,通过从俄罗斯进口木料,保障生产原料供应,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秸秆、玉米芯等代替木料研究,降低产业发展对木材的依赖度。对废弃菌包,重点向有机肥和颗粒燃料转化,总体回收利用率达到95%以上。黑木耳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从“V型口朵状生产到小孔单片生产”,从“农户单独生产到组织化社会化生产”,从“平地生产到立体吊袋生产”等多种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的转变,逐步发展成为集菌种研发、菌包生产、基地建设、产品加工、品牌包装、物流配货、废弃料利用的生态循环产业。我县先后被评为“全国食用菌优秀基地县”、“木耳之乡”和“国家级食用菌安全出口示范区”。2016年,全县黑木耳栽培达6亿袋,产量4.5万吨,实现产值30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黑木耳栽培户达到1.24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6.6%,从事黑木耳相关产业近4万人。(来源:汪清县政府)

猜你喜欢

汪清县黑木耳全县
延边州汪清县以“三个课堂”助力教育发展
德江黑木耳
七个黑木耳引进品种的比较试验
西藏林芝地区黑木耳袋料栽培技术的探索
隧洞开挖超前支护施工技术在吉林汪清县西大坡水利枢纽工程中的应用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黑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