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外作业设计之我见
2017-05-31张菊华
张菊华
[摘要]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对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改变学生“背科学”的现象,真正发挥作业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精神,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重构科学作业设计,使课内外作业与时俱进,使学生能享受作业过程中的乐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作业设计;快乐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5008601
作业是教师用来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之一。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堂课中无法完成教材上的教学环节,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也无法进行一一探讨。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因为课堂时间不够,学生在课外还要继续观察、探究,所以课外作业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课外的探究性作业能调动学生科学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课外作业的布置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利用开学第一课,激发学生科学兴趣
学生在开学初期的学习兴趣是最为浓厚的,而观察作为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贯穿于整个科学探究过程,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显得十分关键。作为湖州市绿色学校,弁南小学拥有大量植物资源,为学生的观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教师通过开展观察活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学生的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在学期初,学校教研组利用开学第一课在三、六两个年级围绕“怪怪小草大搜索”与“小荷塘中的大事情”两大主题进行以观察为主的探究。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观察得非常仔细,把池塘周围的环境都做了具体分析,学生讨论得很热烈。在活动记录中,各小组成员发挥各自的特长,有的画,有的写,活动记录单完成得很好,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收获很大。
二、结合单元知识,设计探究活动
课本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教师可在学生理解、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教本、教参对教学目标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每个单元设计出新的课外探究练习,引导学生对课本的原有知识进行拓宽、延伸,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在班级里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探讨。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蚯蚓》这篇课文时,有学生提到了把蚯蚓切成两段会变成两条继续活下来,引起了很多学生的异议。这时教师可提出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此种说法,让学生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接下来的几天,有学生说:“我的蚯蚓死了。”还有的学生说:“我的蚯蚓还活着。”教师让蚯蚓死掉的学生说说是怎么处理的,让别的学生帮他想一想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经过交流,学生得出了很多可能出现的原因,如蚯蚓切在环带上了,养的瓶子可能太小了,放的地方是不是太冷了……
一个单元一次的探究活动对学生的作业负担影响不大,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查找资料、实验操作,在课间学生还可以对作业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现象进行辩解,分析原因,找出可能出现的问题,为课堂交流做准备。
三、利用科学小报,复习单元知识
在每个单元学习结束后,教师需要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可利用科学小报的形式让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自己的概括。对于学生的优秀作品教师也应给予表扬,并且在班级的科学角、学校的宣传栏里进行宣传。通過科学小报的形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了,而且从学生的设计来看,好多学生是花了一定的时间来做这份作业的,完成得非常漂亮,也喜欢这样的作业形式。另外,学生制作一份小报要进行组稿、编辑、排版、插图、书写等脑手并用的创造过程,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无疑是发展个性才能吸收知识的过程,学生设计的科学小报是涵盖科学知识、技能、情感、文化等所有内容的,它可以很好地实现课堂与生活的对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学生科学作业的设计,使之具有知识性、开放性、层次性、实效性、趣味性,通过学习活动来完成科学作业,吸引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科学素养的过程中,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使学生能快乐、有效地进行科学作业。
总之,布置作业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布置了多少,而在于学生获得了多少,是否能在学习中体验快乐,在学习中收获知识,这才是教师最终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需要真正发挥作业的有效性,重构科学作业设计,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责编容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