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课堂转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2017-05-31刘秋梅
刘秋梅
[摘要]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素养与责任担当素养是实践育人的根本所在,而立足小學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改革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渠道。那么,教师应解决当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存在的“重课堂,轻实践”“重活动流程,轻内心体验”等问题,将发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核心素养有效落实到教学中,承担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责任。基于此,教师应规范活动领域,课程外延扩大化;矢志教学改革,培养渠道多样化;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深度化;创新教学评价,评价标准多元化。只有这样进行课堂转型,才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改革;课堂转型;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5000103
2014年3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构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这项历时三年权威出炉的研究成果,对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的解释。由于学科核心素养是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力点,在核心素养这个大概念的作用下,衍生出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等。同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也有助于学科边界的软化以及跨学科的整合。所以,加强对课程建设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关注,将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新契机。
2016年10月,《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将生活情境转化为主题活动,通过探究、服务、操作、体验等多种方式,开设发展学生跨学科素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前,回应核心诉求,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素养、责任担当素养是实践育人的根本所在,而立足课堂教学改革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渠道。笔者认为,应解决当前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存在“重课堂,轻实践”“重活动流程,轻内心体验”的问题,将发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核心素养有效落实到教学中,承担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责任。基于此,探索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转型,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已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规范活动领域,课程外延扩大化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对原有的四大活动领域进行了归类和合并,从中提炼出四种基本活动的形态,并对其内涵和要素进行了梳理与必要规范,就是将“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合并为“操作性学习”,将“社区服务”和部分“社会实践”整合为“服务学习”,保留“研究性学习”。同时,根据新形势下班团队活动、场馆学习、职业体验等新要求,增加“体验性学习”这一环节,有效拓展学生的外延学习。新四大活动领域既定,要确定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这就需要学校从本校学生的发展状况、学校特色、可利用的社区资源、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资源、各种校内外教育场馆及设施、优质网络资源、成功的典型课例资源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另外,学校应基于学生的年段特征以及阶段性发展要求,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这六大素养的发展渗透在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中。需要注意的是,学校需要先规划好总体课程目标,然后确定每年段的学年与学期课程目标。由于小学阶段每个年段均涵盖四大活动领域,所以安排课时将会依次递增,即一二年级每周安排1~2课时,三至五年级每周安排3~4课时。
无论课程内容如何设置,毫无疑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都以发展学生跨学科素养为主要目的,突出学生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新需要,迎接信息时代与知识社会所带来的新挑战。
二、矢志教学改革,培养渠道多样化
现代社会是技术和产业革命、互联网与再生能源相结合的“后碳”时代,教师应结合本校实际,引导学生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的同时学会关心他人,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力争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同时,教学模式上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向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转变,并深入理解有效课堂的三“效”,即效果、效应、效益。所以,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富有山东特色的“2+3”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即以发展学生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两大核心素养为重点,注重在课堂教学改革、社会课堂拓展和基地实践提升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
1.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作为典型的三级管理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自主开发与实施的必修课程,学校课程仍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及综合实践核心素养提升的主渠道。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常态化、发展性与特色化水平,影响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提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改革,主要围绕综合实践活动的准备、实施和总结评价这三个阶段进行改革,对校内外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运行过程作进一步细化、研究,重点探索与实践“三阶段六课型”的教学模式,即第一阶段为活动准备阶段(选题指导课和方案交流课),第二阶段为活动实施阶段(方法指导课和中期交流课),第三阶段为活动结束阶段(总结指导课和成果展示课)。
例如,2016年冬季,全国多个地方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各地气象局提前发布了雾霾红色预警,出现部分学校停课、高速公路车辆限行、航班取消、交通事故频发、呼吸道病人与日俱增等现象,大街上的行人都戴上了口罩。基于此,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让学生说出自己记忆中的寒冬和现在冬天天气情况相比较有何不同。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异口同声地回答道:“今年的雾霾天气多。”紧接着,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昔日的蓝天白云、暖阳铺面、蜡梅怒放、玉树银花、瑞雪飘舞、银装素裹等冬日美景,欣赏这些美景之后,再看能见度不足5米的雾霾天气时,学生早已唉声叹气。当学生畅谈自己对雾霾天气的切身感受时,更是气愤填膺,这样《关于雾霾天气的研究》这一主题活动就诞生了。最后,学生小组合作制定活动方案,集体交流完善方案,这为活动实施奠定了基础。在活动实施阶段,各学生小组按照既定目标合理分工,走进社区调查雾霾天气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哪些影响;深入医院了解雾霾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去县城中心交通指挥岗查看交通情况;到县城交通事故科调出交通事故数据;到图书室查阅资料探寻出现雾霾的原因;到气象局了解雾霾成因并探讨减轻雾霾的策略……对此,教师相机进行中期调度,及时给予方法指导,使学生继续深入研究,并随时出面协调、答疑解惑。经过两周的研究之后,学生的学习成果异彩纷呈,以PPT、资料卡、采访录像、海报、现场解答会、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汇报成果。在关于雾霾的一个个疑团解开后,“消除雾霾我行动”的呼声愈加高,学生再次掀起“保护环境见行动”的高潮,逐渐进行立足校园做监督、走进社区搞宣传、面向政府求增援等实践活动。在这一主题活动中,学生的责任担当等素养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2.社会课堂拓展研究
社会场馆是校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益补充。因此,教师应不断利用各种社会场馆的教育资源,不断探索“社会大课堂”综合实践核心素养的提升方式和有效途径。但值得注意的是,要避免活动流程化,追求活动课程化。基于此,学校应与周边的社会场馆积极开展合作,共同研发极具特色的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走出校园、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场馆,体验生活,提高能力。例如,教师应充分利用周末、节假日等时段,在学生自愿参与的前提下,积极组织学生走进山东省科技馆,从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山东省科技馆以“人类·探索·创新”为主题,布设400多件展品,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能源、材料、海洋、农业、交通等多种学科知识,是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科普教育场所。由于每个楼层都设有不同的主题展区,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体验某一展区或多个展区,或个人独立,或自由结合成组设计体验计划,再进行实践活动。
例如,在宽敞明亮的序厅里,可观摩 “神舟六号”发射的全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欲望;在探索发现展区,学生可以通过触摸科学仪器、参加游戏,暢谈感受,发现科学的神奇之处;在磁电展区,可了解相关的磁电知识,积极探索电器的工作原理;在创新发明展区,学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摆、拆、做、演,让自己的创新火花激情绽放。更可贵的是,山东省科技馆将流动科普作为阵地科普的有益补充,以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普影院为活动载体,充分引导学生在校期间走进校园、走进社区,深受学生的喜爱。社会场馆的免费开放,既能促使社会场馆有效提升活动质量,又能使学生享受到更优质的资源和服务,达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3.基地实践提升研究
“基地化”教学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要的实施方式,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利用基地教学资源,创设主题教学情境,搭建学生进行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平台,并提供系统化指导与服务。因此,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益提升的必要环节和重要平台。山东省已规划每市建设一处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每县建设一处县级综合实践基地,每个学校还可就近建立本校联谊实践基地。对此,县级基地学校围绕“操作性学习”“服务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这四大活动领域,每个活动领域分别预设6项学习内容,共计24项学习内容。每个学期,学校在遵循学生意愿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走入县级综合实践基地学校,接受封闭式管理一周,期间从每个活动领域中自愿选择其中的3个学习项目,每人合计选择12项学习内容。在学生一周学习实践结束那天,基地学校组织所有学生针对学习内容进行问卷调查,及时反馈学生的问卷信息,不断改进学校设置的学习内容,或添或减,或完善内容,达到真正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目的。同时,学生通过体验团队生活,尝试自理生活,参与田间劳动,参加一些拓展性训练项目。这样既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又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多种综合素养。此外,学校应就近建立联谊实践基地,可根据季节、气候、学生的学习需求等随机安排,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开阔视野、习得知识。
三、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深度化
在新课改教学模式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渐由知识型传授转向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家国情怀。因此,在当下生态化的课堂中,教师应从“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真正把课堂主权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张扬个性的时空。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深度学习,鼓励学生从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中提出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真正实现课程从学科本位发展为育人本位,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我们现在重点聚焦在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变革上,积极倡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综合学习,即以现实的问题作为主题来构建知识与经验。基于此,确定学生深度学习“六部曲”,即发现问题、巧选主题、明确任务、设计方案、合作实践、成果展示。学校各学科教师则是学生的共享资源,学校统一调配,按照年段发展需要将几门学科进行有效整合,深度融合,使得教师全程参与。同时,确定教师有效指导的“六部曲”,即筛选主题、方法指导、提供资源、安全护航、点拨激励、拓展深化。教师以开放的学习方式,重构了课堂文化,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多元主导的课堂文化。
四、创新教学评价,评价标准多元化
评价的首要功能是让学生及时获得关于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改进后续活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1.评价多元化
参与各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学习、体验性学习时,每位学生都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分工。要突出学生的活动合作情况和活动效果,可通过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自我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完善。在操作性学习这一活动领域中,学生需要进行劳动技能训练、劳技作品创作,不要出现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随意打分和简单排名等现象。所以,教师可先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的创作意图与创作感受,进行集体评价后,再对学生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挖掘其背后蕴藏的思想、创意和体验。同时,评价期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向同伴学习,给予同伴支持、鼓励,发现自己的潜能与专长,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找到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2.建立成长档案袋
教师要做教学活动的有心人,及时整理、遴选具有典型性的学生实践活动过程资料、优秀作品、学生撰写的研究性报告、学生评价资料等,给每位学生建立一个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档案袋。值得注意的是,档案袋评价因其个性化、综合性、生长性等特点,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依据之一。
3.综合评定等级
每个学年结束,教师应依据学生的活动表现、期末学科考查成绩、成长档案袋资料等,对学生跨学科素养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分析,写出有关综合实践活动情况的评语,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明确努力的方向。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每个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应该能够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供独特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每门课程都肩负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独特使命,而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弥补现行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不足,深化了课改背景下对课程的整合与思考。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同样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课程载体。聚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素养的核心,我认为那就是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第一,责任感是一种严肃的生活态度,也是人的基本品质之一。一个人只有具有责任感,勇于担当,才能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国家、善待社会,进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第二,培养创新能力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需要,是国家发展新理念的要求。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涵盖性很强的核心素养,可以将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核心素养包含在内,甚至可以把合作与交流能力、信息素养统筹起来。
总之,进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改革必须找准工作的重心和突破口,推进课堂转型,以学科关键能力带动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责编蓝祝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