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视域下生态教育体系建设路径探究

2017-05-31罗一丁

现代交际 2017年7期
关键词:生态教育生态文明生态环境

罗一丁

摘要:21世纪人类不断受到来自生态环境的威胁,而生态教育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被提出。提倡全民参与学习生态教育活动,是加强人民的生态意识、提升人民的生态素质的必要保证。在生态文明理念之下探究生态教育的内涵、意义以及发展路径,促进我国生态教育的迅速普及,是十分有效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 生态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156-02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是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再次提出的。虽然生态文明建设早已被提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生态意识匮乏、生态伦理观念落后等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生态文明进程的因素。而加快落实开展生态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一、生态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生态教育是人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而将生态学思想、理念、原理、原则与方法融入现代全民性教育的生态学过程。生态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外延特别广泛。生态教育的教育对象为社会公众,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作为主要方法。进行全方位的生态教育,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生态教育氛围,让家庭成员接受生态教育的熏陶,在社会工作学习中自觉履行生态教育义务,养成必备的生态道德素质。有学者认为,生态教育是以生态哲学整体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中心,凭借教育理论实践进而来提倡保护自然环境的教育模式,最后达到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最终目标。

生态教育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第一,生态教育是提高生态意识、塑造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生态教育把生态学作为基础,传播生态文化知识、提高公众生态意识和素养,塑造了生态文明。生态意识的提高和生态文明的塑造,依赖于生态教育。生态教育是以生态学为依据,传播生态知识和生态文化、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及生态素养、塑造生态文明的教育。全方位巩固生态意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让公众主动保护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全民建立优化教育体系,对全民进行生态教育。第二,生态教育状况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生态教育的目的是有效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规范人类行为,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引导人们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深入学习生态环境知识和价值观。重视生态教育的国家环境良好,一些忽视生态教育,对环境危机放松警惕的国家引发各种环境灾难,导致环境恶化加剧。所以倘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生态教育是十分危险的。第三,生态教育可以为解决当代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资源。工业革命以来,科技水平突飞猛进,人口增长迅速。人类活动频发,程度加深,对大自然的干扰更是频频进行,导致环境破坏严重,已逐渐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二、生态文明的含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崭新的阶段,是在工业文明以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来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尤其是工业文明深度反思的有效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以及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理念、模式方法的巨大成就。

采猎文明、 农耕文明、 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三个主要阶段,如今体现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阶段。普遍认为,生态文明是依据有序的生态发展环境,良好的生态运行机制、合理的生态发展意识,来使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它将人类的发展和生态系统整体的发展紧密结合,把人类与生态的相互作用作为目标,有效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进行。一直以来,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人类重视物质利益,这一观念长期主导着人类的思想。这种以经济利益为中心,忽视环境保护的行为,促使全球的生态危机加剧。

三、生态文明理念下生态教育路径探析

生态文明建设促使公众在价值觀念、思维方式、生产生活上产生全方位的改革,根据这一背景,生态教育需要一系列规划来提高公众的生态素养,把养成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的生产生活方式作为目标,努力推进社会文化向生态文明的演进进程,这是作为教育本身必备的特有的社会功能与所要担负的责任。所以,要提升生态文明,生态教育一定要积极施行。经过生态教育,令公众领悟到将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合理优化,是每一个公民所必须尽到的基本义务。

(一)生态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1.全民教育原则

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行为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国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将会使全球国家为之担负;某个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也必将由所有人来一起承担。因此,无论一个人处于什么位置,扮演什么社会角色,都应当积极接受生态教育,树立生态保护意识,让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山明水秀,鸟语花香。

2.终身教育原则

生态环境具有客观性,无论在什么阶段,人类的进化过程、生长过程、生产生活都依赖于生态环境,人类只有热爱自然,才能主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因此,对于生态教育的终身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让人类保护环境的意识得以提升,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赢,早日实现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和环境三者相互协调,坚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3.分类教育原则

首先将生态教育对不同年龄的人进行划分教育,让生态教育思想循序渐进地灌输到不同年龄的人的大脑中,从小树立保护生态这一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让生态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其次,对于不同文化层次的人进行区别教育。最后,针对农村和乡镇的不同地域采取多种的教育形式。

(二)生态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

1.学校生态教育

第一,幼教阶段。在孩子接受幼教这一阶段,老师应当采用多种形式教学,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无限魅力,例如在室外活动时,不仅让孩子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好,还可以通过写生形式让孩子动手描绘出花草树木、鸟兽鱼虫。让他们在启蒙阶段就逐步养成热爱大自然的良好习惯。第二,在学校教育阶段。在教材中增添保护环境的有关篇章,让学生具体了解自然界的演进由来的基础知识,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多进行野外采风活动,不仅可以达到劳逸结合的目的,还能让走进大自然的学生体会大自然的风采,油然而生一种保护环境的欲望,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第三, 高等教育阶段。在步入大学这一阶段,应在课程中设置生态教育类课程,鼓励成立生态教育学习小组,让专家指引、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生态教育的模式有效运行。

2.社会生态教育

家庭生态教育,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是个体养成生态意识的良好环境。家长应当以身示范,从节约用水、随手关灯等生活小事做起,感染孩子形成生态思想。

社会生态教育方面,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与环境保护相矛盾。要通过环境保护法,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加以惩治,达到警示约束的作用。在社区内,要加大环保宣传力度,例如借助板报、宣传栏、广播等媒介。

(三)生态教育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1.巩固生态立法

生态教育波及范围广,具有复杂性,持久性。生态教育的基础,要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在赏罚分明之中,不仅让企业、个人有动力去保护环境,而且也对不法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

2.重视生态教育投资

生态教育是全民教育,同时也是终身教育,涉及地域广泛,涵盖农村城市。因此,要加大对生态教育的资金投入,整合各级教育系统和城乡教育链。其次,对人才的培养更是迫在眉睫,要培养出一批生态素养高、专业知识强的人才,厚积薄发,对生态教育的顺利进行有催化的作用。

在生态文明的理念下,发展生态教育,指引人民建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养成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生活行为习惯,因此生态教育是最有效和最持久的生态保护手段。

参考文献:

[1]刘开淼,魏立志.关于高校生态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09(2).

[2]苏宝梅.培养亲生态人口与和谐教育的使命[J].理论学刊,2005(6).

[3] 洪世梅.建设生态型大学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7(3).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生态教育生态文明生态环境
基于生态教育理念的家具设计课程改革与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试论科技价值观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