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中华传统伦理缺失问题研究
2017-05-31王凯
王凯
摘 要:中华传统伦理对于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因为重构后的中华传统伦理对于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行的培养和树立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是大学生内外兼修所依赖的重要准则。文章对当代大学生中华传统伦理缺失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 中华传统伦理 缺失 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046-02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中华传统伦理对于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因为重构后的中华传统伦理对于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行的培养和树立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是大学生内外兼修所依赖的重要准则。另外,由于中华传统伦理在大学教育和大学生自身培养中的缺失导致大學生道德水平下滑,这对于当代大学生自身培养和大学教育来说无疑是一项重大的挑战。笔者将“仁”、“义”、“礼”、“智”、“信”这“五常”精神作为切入点,来分析研究当代大学生中华传统伦理缺失问题。
一、大学生中华传统伦理缺失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仁”的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人性关怀。学习和承袭“仁”的精神可以教化人们首先关心自己,其次关心他人,及至整个社会。关心自己就是要求人们确认自己是作为一个社会人而存在。“义”的核心内涵是公平正义、坚守原则。遵守“义”的精神,就是要求人们遵守被全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原则,遵守天下之公义,在确立起来的社会的“义”的基础上,培养人们的公平、正义信念,唤起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自觉和坚信。个别大学生甚至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大学生缺乏“义”的教化,很容易导致行为标准的扭曲,重利轻义,没有底线原则。“礼”的核心内涵是恭敬尊重、礼仪文明。对于个人而言,“礼”就是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和教养程度的外在表现。有了礼的约束,既可以规范自己的言行,又能正确处理好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智”的核心内涵是明辨是非、追求真理,其不仅引导人们追求、积累知识和学识,还要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突破自我、追求真理、创造文明、学会思考。“信”的核心内涵是忠于职守、诚实守信。守“信”之人也就是真心诚意、忠于自己,也忠于他人的人。没有了诚信也就失去了作为人的基本道德。
综上所述,由于大学生缺乏对“仁义礼智信”的追求,产生了许多不良的行为,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这一方面对大学生自身而言值得深刻反思和反省;另一方面也浪费了国家在人才教育上所花费的宝贵资源,也值得国家深思今后大学教育发展的方向。大学生中华传统伦理缺失,不仅表明了社会道德水准的下滑,更由于大学生作为宝贵人才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文明程度,因此大学生失德现象得不到纠正和改善,对社会和国家造成的影响要严重于普通民众。从而要关注中华传统伦理以及其对当代大学生造成的影响,分析中华传统伦理缺失的形成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造成当代大学生传统伦理缺失的原因是多重的,既有自身传承因素,也有外部的社会环境因素,而这些外在的因素,例如:教育的因素、社会的因素,对传统伦理缺失的影响又高于本身传承的因素。那么具体而言,这些因素又如何影响中华传统伦理,详言之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1}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制的教育。虽然在传播知识方面的能力可能弱于学校教育,但在塑造和培养人的人格和价值观的影响上却比学校教育重要得多。现如今受社会因素影响,新时期家庭教育也产生了诸多问题。特别是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来说,一家只有一个孩子,子女成为家庭的中心,教育方法的科学性更加成为了家庭教育的核心,而造成中华传统伦理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也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方法存在弊端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1)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性格;(2)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易形成以学习成绩为标准的功利性格;(3)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易形成望子成龙高压力下的不良性格。
以上现象表明,现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但并不是每个独生子女家庭必然会产生以上问题。因此可以说,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是否成功,关键还在于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所以,中华传统伦理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不仅仅在于独生子女上,也在于家长的教育观念中没有形成培养中华传统伦理的意识,加之家长本身也存在着对中华传统伦理认识不足,本身缺乏对“仁、义、礼、智、信”理解和践行的问题,故此,更难在家庭教育中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中华传统伦理的教导和培养。“正如前苏联教育学者所说,家庭的教育影响可以为以后的社会教育的土壤‘施肥,或者相反,是土壤‘贫瘠。”{2}要想使中华传统伦理思想更好地被独生子女所接受,就要更好地培育好家庭教育这片肥沃的土地,以便为社会教育强化中华传统伦理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2.学校教育因素。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而学校教育又包括初级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无论学校教育处于哪个阶段,都有重应试教育而轻素质教育的问题存在。而中华传统伦理作为一种伦理道德是内在化于人的思想,外在化于人的行为之中,是一种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需要学校通过素质教育进行传播。而中华传统伦理不是国家规定的学校教育的应试科目,当然地成为了学校教育中被忽略的对象,这同样也是学校教育中中华传统伦理缺失的原因之一。
3.社会环境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正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轨道。“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3}而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与中国传统伦理的精神要义相去甚远,市场经济要求主体之间具有平等性,而中华传统伦理思想讲究尊卑,讲等级,维护严格的不可逾越的等级制度。故此,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由于中华传统伦理与市场经济的特征不相符,不是市场经济倡导的主流文化,逐渐被市场经济所排挤走向了边缘。
从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后,中国就不再处于闭关锁国的封闭状态。许多外来文化随着战争的侵略和經济全球化逐步传播到中国,并对中华传统文化带来了挑战。外来文化是指“正在进入一个民族内部并与其社会发生作用,被其逐步接受的别族文化。”{4}随着国门的打开,特别是在现如今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下,西方外来文化的侵入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西方文化强调理性、尊重崇尚科学、尊重个人的发展更符合市场经济和时代的需求,逐渐削弱了中华传统伦理作为本土文化在中国的继承,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外来文化,使中华传统伦理文化的继承受到了挑战,其传承性在逐渐减弱。同时,网络的流行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使人们可以更快捷地获取大量知识和信息,缩短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距离,为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但由于技术的使用和对技术使用的制约不对,导致网络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尤其对于当代大学生,沉迷网络的现象特别严重。
除了上述讲到的教育因素、社会因素成为中华传统伦理缺失的原因外,中华传统伦理其本身也存在一定问题,致使中华传统伦理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具体来看,主要表现为:(1)传承内容缺乏创新性,不能与时俱进;(2)传承形式缺乏创新,吸引力不足;(3)传承机制不健全,缺乏保障和转换机制。
二、解决大学生中华传统伦理缺失问题的对策
“中华传统伦理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人类生活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5}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尊道尚德的国家,整个社会十分重视伦理道德建设,尊重有德之人。然而,目前中华传统伦理在当代大学生中缺失问题严重,没有很好地被继承和吸收,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就成为当今众多学者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导向,大力弘扬中华传统伦理精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居于最高层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机体。{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华传统伦理有着无法割舍的内在联系,两者相互贯通,相互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提升中华传统伦理社会地位,融入当代大学生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构建“三位一体”的中华传统伦理教育模式。所谓“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就是通过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教育职能,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方式。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体,社会教育是补充。“三者必须密切结合,实施全方位的整体育人,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而三者之间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是决定性的环节。学校教师必须主动联系家长和发挥社会力量,形成三位一体的和谐教育网络。人才完整的培养需要经过家庭教育打好基础,学校教育传授技术和能力,社会教育实践锻炼,三者互为补充,共同发挥教育的重要功能,实现人才全面发展的目标。坚持“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有效强化对学生特定技术和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和在未来的持续发展力。构建“三位一体”的中华传统伦理教育模式,在教育层面上基本涵盖了中华传统伦理培养的全过程,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传统伦理的内化、吸收,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形成一种素质能力,支配和指导自己的行为。
3.加强对中华传统伦理传承的创新性建设。中华传统伦理构成了中华民族整个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传统伦理,从根源上讲是一个正确处理现代化与民族化关系的问题。坚持现代化和民族化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对待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基本出发点,因此,要用现代化和民族化的观点看待中华传统伦理。现今,中华传统伦理的民族化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需要进行新的现代化,进行新的历史创造和重构。特别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继承和发扬重构的中华传统伦理成为创造新的崇高道德价值观的承担者和开拓者,这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基金项目:佳木斯大学学生工作专项课题,项目名称:“当代大学生中华传统伦理缺失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4Shxz201503)。]
注释:
{1}谭林,张明丽.浅议现代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对策.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60
{2}吴奇程,袁元编.家庭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63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7
{4}刘述先著.中国思潮与外来文化.台湾中研院,2002,29
{5}刘波,赵庆梅.论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及其现实意义.职大学报,2006(4):17
{6}吴潜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道德与文明,2007(1):6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黑龙江佳木斯 157004)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