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对中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启示
2017-05-31钱和生
钱和生
摘要:学生的语文学习及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离不开自身的体验实践。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中调整教学理念及方法策略给了启示:以“教”导“做”,指导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做”语文;以“做”促“学”,促进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语文。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中職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C-0076-04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1]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虽然“需要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各教育教学要素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方能奏效”,但是更“需要侧重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更多地依靠学生自身在读写实践中的摸索、积累和体悟,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和自我升华的过程。”[2]
为此,培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就涉及两大需要解决的问题: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和自我升华”,以达到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以何“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的路径,才能够促进自身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
任何教学活动“就是为达到某个特定目标而设计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活动。”[3.]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过程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知识、能力“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以及学生学习的评价者,面对以上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中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必须调整其语文教学理念及方法策略。而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对我们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中调整教学理念及方法策略给了启示。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包含两种涵义:一是他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即“事是怎样做的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么样做”。二是他认为,“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可见,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中,“做”是核心,做中教、做中学,强调的是“做便是教”,“做便是学”。
“做”即实践,学生的语文学习及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离不开自身的体验实践。可见,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为我们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确定方法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支撑:以“教”导“做”,指导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做”语文;以“做”促“学”,促进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语文。
一、转变理念,以“教”导“做”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的学习过程是内部动力作用下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目标转化为自身需要的过程。内因决定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学习的目标、性质、过程和结果。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同样离不开发展变化的外部条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关注的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解决真实(或创设接近“真实”)的专业领域和现实生活问题所需要的语文学科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学生的任何能力不可能直接通过教师的教而获得;学生的能力只有在自身运用知识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逐渐形成。同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关注的学生所需要具备的解决真实(或创设接近“真实”)的专业领域和现实生活问题所需要的语文学科关键能力,也不可能通过教师的直接教得到培养,只有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即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不断地经过自身的语言运用的实践活动过程,才能得到培养与发展。为此,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自身单纯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树立“教”是为了“做”的理念,从重视自身的“教”向重视学生的“学”转变,从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向重视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语文的学习结果向重视语文的学习过程转变,从重视继承向既重视继承又重视创新转变,以学生语文知识学习和语文能力培养的指导者、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身份,借有效方法、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自觉的语文学习“做”的实践活动,摸索、积累和体悟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则,逐渐形成能力,最终促进自身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
以“教”导“学”,重点不是“教”,而是以“教”作为“‘导做”的一种行为方法,“做”才是“‘教导”的目标指向;“导”本身也不是目的,而是随宜点拨,为了更有效地引导、促进学生的“做”。
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过程中,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应该“导”学生“做”什么?导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导学生的语文认识规律,导学生的语文思维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是指导和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能力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过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与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础能力具有密切相联性,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础能力的关注,也应该是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容之一。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导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则是教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原理和方法,通过引导、检查、评价等活动,科学地指导和引导学生课堂预习、听课、作业、复习等语文学习活动,调控学生语文学习行为的过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经过自身的预习、听课、作业、复习等学习实践行为,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作业、学会复习,掌握语文知识经验,形成语文运用技能技巧,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素养。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是指导和引导学生不断吸引外部信息,增强主体力量的过程。究其本质是一个指导和引导学生的认识活动。人的认识活动必须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基本过程。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导学生的语文认识规律,即指导和引导学生掌握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体验实践过程中,学会自觉运用由浅入深的客观规律指导自己的语文学习;学会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较大范围内迁移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利用具有共性的一般规律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学会在分析归纳中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概括出本质的语文学习规律,提高解决语文学习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二者构成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活动的复合共同体,并以各自的思维方式贯穿于培育活动的始终。这就是说,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相对独立的“教”的思维和“学”的思维存在于两个截然不同的培育活动主体之中。但是思维具有可引导性,人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易受外界因素的暗示和感染,在外力作用下,人的思维的发展方向、速度和效果都可能随之发生改变。成功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活动实施过程,教师“教”的思维轨迹和学生“学”的思维轨迹应该是相互渗透、有机交织在一起的。为此,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导学生语文思维发展,就是教师依据思维的可引导性,在对学生的学习思维进行审视、判断的基础上,导学生的思维兴趣、思维方法、思维品质。较为具体地讲,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发现语文学习困惑、调节语文学习情绪、强化语文学习意志,激发思维兴趣;就是指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体验实践中,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求同思维和存异思维,学会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学会再造思维和创造思维,形成思维能力,逐渐培养自身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和批评性的思维品质。
二、开辟路径,以“做”促“学”
情境教学理论表明,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际活动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下,为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而进行的。也就是说,任何语言交际活动都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情境是语言交际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前提条件。“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面对具体的现实生活情境,分析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4]这就说明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离不开在具体的现实生活情境中,经历“分析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一系列的学习实践活动。
从语文学科教学规律来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着眼于语文学科的独有特点,并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学习属性,要坚守语言学习是语文学科学习的核心。为此,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所追求的最终目标,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能从学习语言,到理解、研究语言,最后形成能根据具体的真实情境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一过程既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主发现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整体发展与提升的过程。虽然经历这一实践过程的主体是学生,但是要让具有特殊“生情”“学情”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经历这一实践过程时,始终能够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并最终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构建者,使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发展与提升,就需要作为学生语文学习和语文知识意义建构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以“做”促“学”的绿色通道的路径,即创设利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语言运用情境。
以“做”促“学”,“做”是手段、方法,“‘促学”才是“做”要达到的目的。说明了,以“做”促“学”就是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语文学习、运用的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发现语文学习经验产生的过程,从而在良好的循环实践体验中,促进语文学习经验的积累,促进语文学习“意义”的建构。
为达到以“做”促“学”的目的,利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语言运用的情境创设,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首先,要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任务。学习目标、任务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基本前提,学习目标、任务既是学习活动的依据,又是学习决定行为的指南,只有学生明白了学习活动的目标、任务及其努力的方向,才有可能产生追求目标、完成任务的欲望与内驱动力,才有可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依据目标、任务,矫正和调整自己学习行为的方向,确保自己的学习活动始终保持正确的目标取向。其次,要考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殊的“生情”“学情”。“人类的实践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实践就是知识参与下的实践,实践的程度和范围是受人类知识状况制约的。”[5]同时,“语文教学需要重视构建共同知识和能力基础,并且实现学生个体化发展的目的”[6]。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群体所具有的特殊“生情”,个体间形成了语文学习起点明显差异的“学情”。所以,只有当我们在情境中展示的语文学习内容,吻合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学习的智能准备,才有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努力通过自身的“分析情境、發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智力动作”的学习体验实践活动,形成语文综合学习能力;也只有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通过“交流结果”的实践,积点成线、积线成面、积面成体,形成智能合力,才能逐渐改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个体间存在的语文知识、能力差异,最终达到帮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群体重新形成接近统一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基础,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再次,要考虑给予学生“做”的方法及其“做”的条件。有人曾将教学情境比喻为“渔场”,要让学生在这个“渔场”捕获到“鱼”,就得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捕鱼”方法,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捕鱼”工具。由此推论,作为培育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核心素养载体的情境,要让学生能去有效地为达成某一目标去实践、去“做”,就要为其提供运用语言的方法和进行语言学习的技巧,用以形成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实践的条件。所以,利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语言运用情境,需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明确的学习目标、任务;适宜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生情”“学情”的语言学习材料;必要的语言运用原理和听说读写的方法;语言运用的条件。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充分发挥“情境”在培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过程中的作用:学生在“情境”中通过语言运用的探求、积累和体悟“做”的实践经历,得到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得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语文学习、运用综合能力的提升,真正体验到语文核心素养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获得学习经验,逐渐建构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J].中学语文教学,2016(11).
[2]顾之川.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2016(3).
[3][美]Paul D.Eggen、Donald P.KauchaK.学习与教学策略[M].伍新春,朱瑾,夏令,秦宪刚,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吴欣歆.探索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可操作性表达[J].中国教师,2016(5上).
[5]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谢锡金,等.满足不同学习需要的语文课程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徐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