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世界》教学实录与评析
2017-05-31时守礼
时守礼
板块一:概述文本,加工信息
师:通过上节课初读课文,谁能用“各种各样”说一句话,说说你所知道的海底世界?
生:海底有各种各样的动物。
生:海底有各种各样的声音。
师:两位同学说得不错。下面增加一点难度,谁能在一句话里用上两个“各种各样”,来说说你所知道的海底世界?
生:海底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它们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
生:海底各种各样的动物有各种各样的活动特点。
生:海底有各种各样的动物,还有各种各样的植物。
生:海底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它们有各种各样的颜色。
师:课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海底世界的特点,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用横线画出来。是哪一句呢?
生: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师: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对海底世界一无所知,你读这句话,告诉他海底世界的特点,你应该抓住哪些词语来读?
生:应该抓住“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两个词语读,这两个词语写出了海底世界的特点。
师:这个人对你所说海底世界的特点表示怀疑,你应该抓住哪个词语告诉他?
(生读,注意突出“真是”一词)
师:听出来了,对所说的不容置疑。应该抓住“真是”一词来读。其实,这句话是对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哪个问题呢?浏览课文,找到这个问题。
生:“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
师:这是课文开篇第一句话。作者知道海底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吗?
生:知道,如果不知道,作者就写不出这篇文章。
师:知道还问,这叫明知故问,也叫设问。谁来读读看?(生读)
师:听出来了,故弄玄虚。
师: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一开始就设问呢?
生:好让人有兴趣读下去。
师:也就是激发读者的兴趣。如果你对海底世界一无所知,别人就用这两句话向你介绍海底世界,你觉得行吗?
生:不行,这样太笼统了。没能说出海底世界景色是怎样奇异,物产是怎样丰富。
师:下面,我们就尝试把这两句话读成一段话。(出示自读要求)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思考:這几个自然段分别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用横线画出每一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并放在相应的横线上,连起来读一读。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第2自然段你画的是哪一句?为什么画这句?
生:“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只是我们听不到而已。”因为这一自然段是围绕“窃窃私语”这个词语写的。
师:说得很有道理。
(生依次汇报第3—5自然段所画的中心句)
师:(出示整理后的一段话)这里面有两句话可以合并在一起,是哪两句?
生:第2、3句。因为这两句都是写差异的。
师:这个理由可以,但是把它们放到一段,与各自成为一段,区别不是很大。还可以怎样合并?
生:第1、2句。这两句都是写海底动物的。
师:这个理由更充分。这两句合并到一段,哪一个词语可以用“它们”代替?
生:第二个。
师:谁来读读?(生读)
师:谁来读读第5自然段中心句?(生读)
师:这句中“煤、铁、石油和天然气,还有陆地上蕴藏量很少的稀有金属”,可以用哪个词语概括?
生:物产。
师:上文中所说的海底动物、植物不是物产吗?
生:矿产资源。
师:这个词语准确。换进去读读。(生读)(出示修改后的一段话: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只是我们听不到而已。它们各有各的活动特点。海底植物的差异也是很大的,这里富含各种各样的矿产资源。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生再读)
师:经过我们大家的努力,将两句话读成一段话。将这段话读给对海底世界一无所知的人听,行不行?
生:不行,还不够具体。
师:与课文比,你觉得哪一种写得更有趣?
生:课文写得更有趣。
【评析】通过三个层面,引导学生概述文本:一、利用文本内容的核心词语“各种各样”,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海底世界,激活学生初读认知经验,引导学生把握文本主要内容。二、紧扣喻示文本“总分总”主体结构的核心语句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引导学生在不同语境中感情诵读,领悟作者表达方法,内化文本主体结构。三、紧扣第2~5自然段中心句,培养学生在提取信息、加工整合信息的过程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板块二:自主探究,迁移表达
师:下面,就让我们默读课文,用心体会,你觉得作者在哪些地方写得有趣,画下来,再读读说说有趣在什么地方。(生默读圈画批注)
生:我觉得“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只是我们听不到而已”写得有趣。尤其是“窃窃私语”这个词,把海底动物当成人来写。
生:我觉得“有些贝类自己不动,但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写得很有趣。贝类自己不动,却可以到世界各地去。
师:你觉得哪个词语用得最有趣?
生:长途旅行。
生:我觉得“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这段写得最有趣。通过打比方,形象地告诉我们,海底动物有各种各样的声音。
生:这段话把海底动物的声音比方成陆地动物的声音。
师:你真行,海底动物的声音你听过吗?
生:没有。
师:陆地上小狗、小鸟这样的声音你听过吗?
生:听过。
师:作者这样一打比方,我们感觉海底各种动物的声音就——
生:更具体了。
生:知道究竟是怎样的声音了。
师:如果摘掉特制的水中听音器,这段话应该怎样读?(生声音微弱地读)
师:能够选择你喜欢的三种声音,放在一起,用“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这样的段式说一说吗?(生练说)
师:还有哪些地方的描写,你觉得有趣?
生:“还有些深水鱼,它们自身就有发光器官,游动起来像闪烁的星星”写得很有趣。
师:在幽暗的海底,鱼儿发光还像路灯。
师: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你觉得哪儿写得有趣?(师出示“海参靠肌肉……比普通的火车还要快。”生自由读)
生:我觉得海参爬行得太慢了,很有趣。
师:能够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生读)
师:哪个词语能够读出太慢?
生:“只能”。
生:梭子鱼游得太快了。
师:读一读告诉大家?(生读)
师:谁能通过对比读,告诉大家它们不同的特点嗎?一个极慢、一个极快。(生读,注意抓住“只能、四米,几十千米、比火车快”等词句)
师:海底有那么多生物,作者为什么偏偏要把这两种生物放在一起写呢?
生:它们两个一个极快、一个极慢,形成强烈对比,很有趣。
师:形成强烈对比,读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像这样的海底之最,你还想知道哪些?
生:最小的动物和最大的动物。
生:最深的地方和最浅的地方。
师:老师课前搜集了海底最小的海蟹和最大的海蟹资料。(出示相关资料:最小的海蟹:豆蟹,长3.8—4.2毫米。最大的海蟹:日本蜘蛛蟹,直径3.6米,19千克)你能用上“只有、竟”等词语也说一段话,介绍一下它们吗?(生介绍)
【评析】这是一篇说明性小品文,说明方法的直观性、语言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阅读心理。这一板块遵循“从语言中来,到语言中去”的原则,引领学生真切感悟作者是怎样介绍海底世界的。首先,在前一板块形成认知矛盾基础上,给予学生一个开放性探究话题“作者哪些地方写得有趣,有趣在什么地方”,让学生充分自主感悟探究。其次,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选取精彩段落,紧扣关键词句,在感情诵读中,“循言明像”,真切感受被说明事物的特点。最后,引领学生探究作者究竟是“怎样介绍的”,领悟作者列数字、打比方、对比等说明方法,并尝试迁移运用。
(作者单位:新沂市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