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说明文教学个性价值浅思
2017-05-31张晓华
张晓华
语文教学时,怎样立足文体,彰显说明文的个性价值?笔者以为不外乎以下内容:一是读懂说明文的内容,了解与说明对象有关的知识;二是以文本为材料,学习说明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三是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研究精神。不难看出,这也正是说明文教学的个性价值所在。
一、 学习说明文,需要关注学生兴趣
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或原理,是阅读说明文的核心任务。但在过去的教学中,或是蜻蜓点水,学生并没有做到真正掌握;或是要求学生生硬地读记,他们没有学习的乐趣,语文课堂失去了应有的韵味。其实,每一篇说明文,在语言表述中会有平实的一面,但也不缺少生动形象的一面。教学时,需要老师能够换一种角度看课文,找到学生学习这一篇说明文的兴趣点所在,这既要研究文本特点,也需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
教学《麋鹿》一课,一位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映示了一幅“驯鹿”图,让学生辨别这幅图是不是麋鹿,并要说出理由。这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热情,他们纷纷从课文中寻找证据,来验证自己的判断。当大多数学生都对这幅图做出统一的认识后,老师相机出示了麋鹿的图片,要学生再来当一个讲解员,给大家讲一讲麋鹿。在不知不觉之中,这篇说明文对麋鹿外形知识的介绍,都深入到学生的头脑中了。再如教学《恐龙》这一课,上课伊始,老师便放映一段纪录片,播放的正是恐龙的科教内容图像,但经过老师课前的处理,删去了话外音,要求学生观看之后,给这一段纪录片配音。这样,就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之中,对于文中所介绍的恐龙的种类、形态、亲戚以及恐龙的繁殖、食物等,都主动地进行学习,为做一个好的配音员做准备,而这一过程,正是学生掌握这篇课文说明内容的要点。以上两则教例,正是抓住了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点,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富有情趣,积极主动,学习效果显著。
二、 学习说明方法,需要引领学生运用
首先要明确的是,说明方法的讲解并不能仅局限于认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怎样恰当地运用,因为究竟用什么说明方法进行说明,往往是由说明对象的某一特点决定的。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就方法讲方法,表面上看是有重点,但如果在讲方法的同时,不与具体的说明对象特点结合在一起,只是单纯地讲说明方法,对于学生真正地理解和今后有效地运用方法益处并不大。
例如,在教学《海洋——21世纪的希望》这一课时,学生明白课文是通过一些要点,即开发矿产资源、提供高蛋白食品、进行水力发电和淡化海水、建设海底城市等方面,来说明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这是分类别进行说明的方法。但究竟怎样的类别是恰当的,这又涉及分类别说明时的选材思考。教学中结合这一思考,老师可以分别补充两段话:一段讲的是海洋洋流的知识,一段是从海洋鱼类身上提取出可用于治疗心律失调的物质,用于治疗心脏病人。这两段话,哪一段更能够说明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呢?这就需要学生重新审视课文中的五個要点,发现作者进行分类别说明时的选材特点,从而真正理解这一课运用这一说明方法的“核心”所在。在学生确定只有第二段话,可以用来说明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后,老师再次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发现这篇课文说明语言表达上的特点。这时,学生才会进一步明白,为了突出海洋是人类的希望,提高说明语言的感染力,唤起人们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的意识,课文首先是通过第2、5、6、7、8自然段内容对比,既写人类面临的问题,又写海洋可以提供的解决办法,从而强调海洋可以科学开发利用的作用;其次,课文运用了比喻句,排比句,以及成语、叠词等形象描述的方法进行说明,目的只是在于突出课题表达的内涵,说明的方法与课文表达的主旨是一致的。学生在细致品味中发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说,学生真正懂得了这一课的说明方法。这样的学习,才是有价值的,真正学到了点子上。接下来,让学生仿照这一课的说明方法,练习对前面补充的第二段话进行改写,课内进行说明方法运用的练习,学生的写作水平才会得到提升。
三、 体验感受让科学精神、治学态度内化
说明文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或事理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对于一篇说明文本,所要告诉学生的科学精神、治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等,也是蕴含在说明的语言背后的。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研究态度,这也是说明文有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重要个性特征。怎样让学生能够达成说明文教学这一教学价值?笔者以为,一可以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之中加以体验和感受;二可以在相应的教学环节中加以凸显。
例如,《神奇的克隆》是一篇介绍克隆技术的科普说明文。文章以通俗易懂、儿童化的语言,揭开了克隆的神秘面纱,展示了克隆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好前景。在教学时,老师应首先引导学生在头脑中一步步构建起克隆的含义,对于这一问题,课文用了四段文字,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加以阐释,即神话中的克隆、科学意义层面的克隆、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这也是课文的第一部分——介绍克隆是什么。在学生对克隆的概念逐步明晰后,课文以一句设问:“那么,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介绍了1996年人类得到克隆羊“多利”及其重大意义,有了这次实验的成功,人们才得以将克隆技术运用造福于人类的各项事业中。至此,学生对“克隆是什么”“有关克隆的实验”“克隆技术给人类造福”等内容,有了逐步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获取了如此多的信息,形成对“克隆”的初步认知,也激发起自身探究相关科学奥秘的梦想,为自身形成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是随课文学习进行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渗透教学。而当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克隆技术的奇妙后,老师布置学生利用网络、书籍进一步了解克隆技术,以“假如我是克隆专家”为题,让学生去想象练笔,这也是诱发学生对未来科学的展望和憧憬。这样的教学环节,正是对学生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的培养。
针对不同说明文的特点,注意对学生无痕地进行严谨的研究态度、科学的研究品质的培养,这也正是说明文又一独特的个性价值之所在。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