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和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17-05-31周芳
周芳
一、 复习导入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PPT出示:A.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B. 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为什么说狼是“功臣”,鹿是“祸首”呢?请同学们说一说。
2. 这样的结论,是谁都不曾想到的。那么,凯巴伯森林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大家如梦初醒?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狼和鹿曾经生活过的凯巴伯森林,去揭开谜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对课文主要内容有整体的回顾;通过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从而走进本节课的学习。
二、 前后比较,凸显矛盾
1. 同学们,这个故事发生在凯巴伯森林,凯巴伯森林在狼被捕杀前后有什么不同?默读第1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1) 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抓住“葱绿”“生机勃勃”,引导想象凯巴伯森林以前的样子。)
(2) 小鸟在枝头唱歌,鹿在林间嬉戏,多么和谐的大自然!(指名读、齐读)
2. 然而,25年后的凯巴伯森林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PPT出示: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当你读到这儿,你的眼前又出现了什么景象?(生说后,PPT出示课文两幅森林图片)
3. 此时,你还能闻到花儿的芳香吗?你还能听到小鸟的歌声吗?你还能看到鹿在快乐嬉戏吗?此时你的心情怎样?
4. 现在,你有什么疑问?(预设:凯巴伯森林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语言文字,在想象、体悟这种巨变的过程中,深刻认识森林遭受的灾难;再利用课文中色彩鲜明、具体可感的图片,展示森林前后的变化,形成视觉上的强烈震撼,使学生在对比中感受森林的美好与衰败,引导学生质疑,激起阅读期待。
三、 数字比较,探究事理
1. 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圈出文中的数量词,再读读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2. 从这些数据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3. 探究狼与鹿之间的关系。
(1) 比较狼的数量谈体会。提问:对狼的捕杀用了多长时间?从这些数据当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 比较鹿数量的变化谈体会。鹿在捕杀前后数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鹿的数量会增长得这么快?可是不久,为什么鹿的数量又下降得如此之快?
(3) (多媒体出示天平)同学们,其实自然界中的生物之间的关系如同一架天平,如果没有外力的干扰,它将一直保持着平衡,一旦有外力破坏,它将失去平衡。
(4) 课文中鹿的数量从“十万到八千”和“两个冬天死了六万只”,你想到了什么?
(5) 從狼和鹿数量的变化,你明白了什么?(相机理解人们为什么把狼称为“功臣”,把鹿称为“祸首”的原因)
(6) 对比朗读第1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体会鹿群的大量繁殖带来的灾难。
4. 小结回到课始的问题,引读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运用数据说明情况,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根据文本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圈画感知数据,比较数据,体会数据背后的意义,从而形象地感知狼、鹿、森林之间的关系,深刻认识自然界的生物是相互依存的,从而理解生态平衡的意义。
四、 追究“祸首”,揭示法则
1.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狼为什么被称为“功臣”的原因了,可被判为“祸首”的鹿却大声叫冤:它说自己也是受害者。哪究竟谁才是真正的“祸首”呢?
2. 为什么人才是真正的“祸首”?引导学生发现人与狼、鹿、森林之间的关系。
3. 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抓住“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青烟袅袅”“哀嚎”“25年”“六千多只”等词语,体会人们对狼下的毒手。
4. 小结:狼鹿共存,犹如平衡的天平,人为保护鹿而杀害狼,使生态失衡,以至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此时,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5. 指导学生为鹿翻案,写下自己的看法:
此时,作为“祸首”的人们,好心办了坏事,他们如梦初醒——
鹿群恍然大悟——
狼群也感慨万千——
【设计意图】通过鹿的喊冤,再次激起矛盾,激发学生探究人、狼、鹿、森林之间的关系,既让学生明白了文章主旨,又训练了语言。
五、 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1. 面对惨剧,人们该怎样将功补过,拯救凯巴伯森林,请在网上搜集美国总统拯救凯巴伯森林的资料读一读。
2. 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应该怎样做才能使人与动物相处得更加和谐,请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制作一期手抄报,让更多的人活得警醒。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搜集资料,进一步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作者单位: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城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