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2017-05-31肖晗朱民田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瓶颈创新创业教育高校

肖晗+朱民田

摘 要:高等学校当前正在努力实施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它本质上属于素质教育,带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创新创业教育对夯实大学生就业技能、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都具有非凡意义。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普遍存在认识不清、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没有形成国家、高校、企业、社会的联动机制,受限于缺乏系统的制度保障等瓶颈。因此,需要从观念上牢固树立以“能力为本”的素质教育观念,加强师资团队培养,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良性互动,以实现培养合格创新创业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瓶颈;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1-0057-03

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国家大力号召发展实施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它打破原有专业教育的培养范式,以创新教育为内涵、创业教育为主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期能够为有效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我国高等教育一直以专业教育为主导。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对“创新创业”精神的倡导已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发展新的动力引擎和政策指向。创新创业教育归根结底属于素质教育,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紧抓这种教育的重大意义突出表现在:对于国家层面,能够培养出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对于高校来说,为未来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高校应该将“创新创业意识的树立、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重构人才培养框架体系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从本质上解决学生实践能力差和社会适应能力薄弱这一突出问题,保证大学生能以健康、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社会,以此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向服从我国社会发展实际、服从国家战略需求的方向发展。

一、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分析

创新创业不同于一般的创业,是以创新为灵魂的,创新本质上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关系,创新创业即在新建立的生产函数之上建立起新的组织,可见创新创业是以创新为基础的,是以创新为特质的,而创业是实现创新的载体。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对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实际的有效回应,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造就学术精英,而是倡导“做中学”,面向学生全體,立足其长远发展,通过安排多元化的专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具备用创造性的思维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其形成开拓性的价值取向和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就业教育和挫折教育,它能够有效连接校园与社会,消除在学生中间广泛存在的“知识无用论”观点,可以成为学生就业的“最后一站”,帮助大学生以积极正确的心态面对在学业、就业中遇到的困境,以养成学生乐观向上、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性格。

综上,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培养“小老板”,不是塑造少数的创业精英,不是简单地解决学生眼前的就业危机,而是面向学生全体,培养他们具备创新创业素质,从而使其成为未来社会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增强其未来社会生活的幸福感。

二、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目前,在高校参与创新创业的一般都是高年级学生,距离毕业最多只有2—3年时间,在这期间还要面对繁重的专业课或是考研压力,而且很多学生是在接受了一定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宣传后,才有了亲自实践的想法,能力不足是客观事实;另外,目前倡导的大学生创业最大的特别之处在于创新创业,这种创业必须有创新的元素,这无疑表明了大学生创业的难度之高、任务之艰巨。

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创新创业观念、意识不强,师资力量薄弱,与专业融合度不高,制度保障不足等几方面突出问题。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认识不够,没有完全领会其重大战略意义

因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冲击和影响,人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还存在着不小的误区,很多人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专业课程之外的业余教育,或是只有少数学生参与的精英教育,他们普遍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必要单独开展,安排在就业指导之类的课程中即可,并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置于应有的战略高度。

(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较弱,难以满足教育需求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要求决定了能够担负其教育重任,完成教学使命的教师,除了要具备广博的理论知识外,更需要具备充足的创业经验以及丰富的社会阅历。但是,目前广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现状显然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

现在普遍存在的实际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师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兼任,他们多为硕士研究生学历,且以教辅人员为主。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二者虽然互有联系,但又各成体系;身兼两职,工作的强度和难度都有所增加,缺少相关的专业背景、理论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另外一种情况是建立专任教师队伍来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从高校专任教师构成的发展沿革来看,我国高校为了保证师资质量,招聘了大量高学历的学术型人才。以专业教师的角度,他们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但大多数教师都是刚毕业就走进大学执教,根本没有实际创业的经历,对项目选取、投资、经营管理、市场开拓等创业必备知识和技能知之甚少,也就不具备指导大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实战能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专业教育的支撑和依托

我国高校较长时间以来一直都是以专业教育为主导制定人才培养框架体系、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等都是围绕专业教育进行,而创新创业教育一般都是以“第二课堂”或是“社团活动”的形式开展,并没有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二者出现了“两张皮”现象。

虽然众多高校已逐渐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未来方向,但沿袭多年的“专业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转变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目前很多高校并没有真正将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题思想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在总学时中所占比例过低,与专业课程相比严重失衡。有的学校甚至直接将其安排在就业指导课程中,或者以讲座、选修课的形式举办。在大多数学生心目中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一种“业余的、课外的”教育,只有少数学习成绩优异,或对创新创业热情较高、能力较强的学生才会参加。

大众化程度偏低,没有面向全体学生,课程安排随意,与专业教育体系没有有效衔接,尚未形成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這些问题都表明创新创业教育还未成为主流的教育体系。

(四)缺乏能够为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实施保驾护航的制度体系和评估机制,崇尚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尚未形成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和国家把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到战略高度的现实都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融入到现有的教学体系中去,贯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学科建设规划、师生激励机制、教学质量评价都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塑造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指导思想。但目前高校普遍没有形成有效的教学支撑体系;另外,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规范的关于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考评机制,也没有引入企业或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效果进行考评。

综上,内无教学体系支撑,外无评估体系约束,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地方高校目前的发展呈现出不规范的状态。

(五)企业参与有限,没有形成政府、高校、企业及社会各方共同发力的互动机制

从目前情况来看,高校仍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力军。政府发出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号召,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希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企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参与多是基于对实验技术的支持,并未将其视为可以转变企业经营模式的动力源泉之一。由此可见,政府、高校、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各方还没有形成关于人才培养的互动机制,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方式基本上还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增加相关知识和技能训练,并没有深入到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即使企业作为创新创业活动的受益者,也没有全面展开与高校创新创业活动的合作,很多企业甚至缺乏参与的热情。

三、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措施

扭转旧有观念,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作为核心,重塑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重点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整合校内、校外资源,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培养机制,完善创新创业实践实训体系,打造具有创新思维、富有创新创业经验的师资团队,全面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参与的良性互动。

(一)充分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重大意义,将其全面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去

仅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业余教育”或“第二课堂”的观念是根本不能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现状和国家政策要求的。有些创新创业活动过程只是热衷于表面,实际效果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很多大学生甚至还没有弄明白为什么要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也有部分学生的创业意愿并不是发自内心,而是被就业压力所迫或是听从父母的意愿。因此,学校应当面向全体,兼顾普适化和个性化的统一,建立符合国家、学校、学生个体等综合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框架,构建分类、分阶段、分专业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掌握创新创业相关知识技能,并能够将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为行动和现实”作为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此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创业热情,促进创新创业成果的大量涌现和创新创业人才的迅速成长。

(二)提升师资队伍能力,打造“双师型”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团队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与意识,锻炼并最终形成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性格。为了实现这样的培养目的,需要从选拔、招聘、教师培养、绩效考核等各环节拟定“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发展规划,全方位打造符合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的教师团队。

确立选拔和招聘的标准,以是否具有创新性思维和创业经验为核心,重点选拔一批富含创新创业知识经验和才情的中青年教师担任专任教师;聘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或管理人员以及风险投资人等社会各界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使学生能够拓宽眼界,更为直接的获取宝贵的一手创新创业经验;此外,还可以将创新团队的指导教师、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指导教师都吸纳到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中来,这样的安排可以为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提供先进、全面、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知识来源。

为了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专任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学校应该形成相关制度,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定期派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实际参与合作企业的科研项目攻关和技术开发工作,更为直接有效地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为以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累更为丰富的经验和素材,以此作为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的重要手段,同时可以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校企合作教学科研团队。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校外进修、访问等多种形式来规范和强化“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培养。

(三)以专业为依托,改造现有课程体系,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

当前任何高校完全脱离专业教育,开展独立的创新创业教育,都是无法实现的。各大高校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整合现有条件,以专业为依托,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理念和知识技能与专业教育科学的、有机的融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将专业课程中的知识点与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能力点进行有效对接,在知识点的介绍中适当引入创新创业情景,使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能了解如何对创业项目进行选择和管理,使其创业意识和实践技能都有所提升;反之,教师在对创新创业项目进行辅导时,也应强调项目的学术性和专业性,使专业知识在引入创新创业元素后得到进一步延伸,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交融,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创新创业技能都得到了升华。

为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对学生进行考评的旧有方式也需要做出相应调整。可以增设创新创业理论学分,对通过专业课、选修课、通识课传授的创新创业知识赋分,同时设置实践学分,可以以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竞赛获奖、社团活动成果、社会实践成果等作为量分的依据,并且规定学生必须完成的创新创业学分下限等。利用这些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使对学生的考核方式由原本单一的、机械性的专业知识考核逐渐转移到对学术水平、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评定的道路上来。

(四)各层面做好顶层制度设计,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政策落到实处,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是国家提出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战略,为使其真正落地,变成现实,需要国家、高校、社会各界做好顶层设计,提出较为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

国家与地方政府需要出台更加具体的、能够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施的有关政策,对学生创新创业服务环境、市场环境的改善都应提出明确的办法与时间要求,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融资难的问题,予以适当的倾斜,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配套、孵化和扶持体系;二则需要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实施过程、实施质量和结果做出及时、准确的评价与反馈。这项工作的落实需要结合高校开展創新创业教育的特点,找出影响和体现创业创业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以人才培养质量、师资能力、课程体系安排等方面为核心细化、选取相关指标,保证评价体系建立的质量。目前这项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由于各高校的类型、定位不同,需要根据其不同情况分类设计评价体系,客观评价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

此外,还需要引入企业或者其他社会机构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分别以创新创业活动的受益者、中立方的不同角度对该活动的效果予以评价,并向高校及有关部门反馈,从而保证高校、企业等相关主体信息对称,各主体及时了解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存在的隐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的有效开展。

(五)建立校地之间的资源共享机制,实现高校、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完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不但具有明显的实践性,而且还具有典型的社会性,这些本质属性都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在校内封闭完成,它必须在一个开放的、社会多方合作的环境中才能有效开展。

国家及地方政府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政策性的支持和保障,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服务基地的开发和建设,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实际开展提供帮扶。学校主要负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并将其付诸实施。企业可以以多种方式与学校合作开展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如共建实验室、实训中心,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培训高校师资,共编教材等。

参考文献:

[1] 宋爱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物流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62-64.

[2] 蒋德勤.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12):1-4.

[责任编辑 王燕文]

猜你喜欢

瓶颈创新创业教育高校
突破乡镇地区幼小衔接的瓶颈
在突破瓶颈中成长
点击图象问题突破图象瓶颈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