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资源结构样式设计与实践
2017-05-31徐洪华李莉
徐洪华+李莉
摘要:网络课程是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在新技术的助力下,网络教育平台的功能也日趋成熟和完善。本课题在总结传统精品课程网站和网络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课程结构样式关注的侧重点,在网络课程建设中设计了混合结构样式。混合式结构样式设计案例在实践应用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网络课程 协同学习 结构样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025-01
网络教育作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突破了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推进了教育的自主化、大众化和终身化发展。网络课程建设是网络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受各级政府部门、各级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大力支持和推动,网络课程在网络教育过程中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应用和发展。网络课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网络教育的质量水平。我们在网络课程的建设中发现,在网络课程平台搭建完成的基础上,课程资源的建设首先面临的就是结构样式的设计。好的结构样式,要具备明确的定位、使用的友好性,能引起学习者的兴趣,适应学习者学习特点。
一、网络课程结构样式
网络课程建设根据使用者对象、特点和建设目标的不同,有着不同的结构样式设计。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案例分析,目前多数网络教育平台在资源建设方面所使用的结构样式可以从关注交流、关注内容、关注时间和关注活动几个不同方面进行分类。
关注交流的结构样式,重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深层次互动。[1,2]在平台功能的支持下,鼓励组建学习团队,进行话题讨论、资源共享和观点共建等协同工作和互动交流。
关注内容的结构样式,重视知识介绍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通常以知识点、知识单元、课程、学科、章节或者主题为主体单位进行建设。这也是传统精品课程网站和网络课程建设的主要形式。
在关注活动的课程中,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实地考察、研究与实验等形式解决问题。[4]学生在对话和即时聊天中在线互动,以进行反思以及与同学交流。
二、混合结构样式设计
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分析,我们发现传统的精品课程网站和网络课程多以课程为主体,主要实现课程的介绍、展示和资源载体的功能,辅助教学和学习过程。其结构样式也多是从关注内容的角度进行设计,强调知识介绍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通常以课程、学科或章节为主体单位进行设计。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新技术的助力下,网络课程平台支持的功能越来越成熟和完善。[4]很多研究更加重视网络教育过程的交流和活动。
我们在网络课程建设的实践中发现[2],网络课程的管理者、创建者和使用参与者在需求中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甚至存在矛盾。另外,作为主体参与者的学生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如何调适其中的矛盾,做到鱼和熊掌兼得,我们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在结构样式的设计上给出了混合结构样式的设计方案。混合结构样式设计即是结合不同的关注侧重点对两种或者多种结构样式进行融合,使其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适用性。
在精品资源网络课程建设中,我们对课程的创建者、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做了调查分析。课程创建者重视平台对课程的展示和资源的良好移植;教师重视平台对知识的传递性、互动性以及效果的反馈;学生更加注重使用的方便和互动。同时,我们还注意到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不容忽视。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在网络课程建设中,考虑了课程内容、协同活动和互动交流的需求,对多种基础结构样式进行了融合,设计了混合式结构样式案例。精品资源网络课程的混合结构样式设计包含了主页、公告、课程信息、教师详情、课程内容、专题活动、资源中心、课程实验、讨论版、wiki、反思、博客、小组、成绩、帮助和友情链接等模块。其中,课程信息、教师详情、课程内容、资源中心和课程实验可以实现课程的介绍和展示功能。[3]资源中心实现资源汇总和共享。课程内容的建设考虑当下移动学习需求和适用性,以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的形式对课程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从关注活动的角度看,专题活动模块以主题的形式进行活动安排,符合教师的教学活动需求,结合学习小组,教师可以进行在线或者离线的教学活动设计。从关注交流的角度看,我们的对话、我们的wiki、我的反思、观点共享和學习小组这些模块的应用,可以实现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深层次交流与互动。
三、结语
混合结构样式设计在实践中的应用,实现了服务教学和学习过程相结合的目的。在具备传统设计方案优点的基础上,还具有自己的特点。混合结构样式的案例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网络课程参与师生的肯定和好评。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新形势下微课堂平台建设、移动学习平台建设和开放式精品资源课程平台建设等网络教育平台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呼琳,徐洪华.云计算环境下移动教育环境建构[J]. 现代交际,2016(12):221-222.
[2]徐洪华,李莉.移动学习环境下网络课程建设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12):93-96.
[3]徐洪华,方明.移动学习与高校实验课程整合研究[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4(1):69-71.
[4]王觅.面向碎片化学习时代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3.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