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北红枣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7-05-30任柏宗任瑞瑞

中国商论 2017年1期
关键词:产业升级精准扶贫

任柏宗 任瑞瑞

摘 要:陕北红枣产业历史悠久,但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进行产业化升级已经刻不容缓。本文介绍了陕北红枣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陕北红枣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对陕北红枣产业升级提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供物质保障、健全服务体系提供制度基础、以红枣文化为核心积极发展农业旅游业等建议。通过“互联网+”加速产业升级,在推动红枣产业升级的基础上助力精准扶贫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陕北红枣 产业升级 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F3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1(a)-149-02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包括榆林市、延安市,下设共25个县区,是我国红枣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红枣作为五果之一,其营养价值及养生价值在今天这个更加注重健康的时代更受人们青睐。红枣深加工等在改革开放初就成为本土人脱贫致富的一个产业。但随着全国红枣市场的发展,各地的红枣基地层出不穷,出现红枣供过于求的现象,红枣滞销对枣农的经济收入产生了极大影响。同时,在十三五规划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到2020年全面完成扶贫任务,所有贫困县全部摘除贫困帽子,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联系陕北地区的11个贫困县,引发了我们通过发展当地红枣产业以及农业旅游业促进精准扶贫建设的思考。

1 陕北红枣产业发展现状

1.1 红枣基地发展已初具规模

陕北红枣主产于黄河沿岸,主要地区有清涧、佳县、绥德、延川等。其中,清涧舍峪是中国领导红枣产品出产地,盛产狗头枣等有名且营养价值高的品种。绥德枣林坪盛产黄河滩枣,现红枣面积已达到人均2.7亩,其果肉甜软润香,被素称为“人参果”。延川县是红枣的最佳优产区和全国红枣原产地,种植红枣种类繁多,从2005年开始举办“中国·延川红枣艺术节”。佳县是我国红枣五大产区之一,也是中国红枣名乡。因个大肉鲜、营养丰富被誉为“木本粮食”、“铁杆庄稼”,鲜枣更是有“活维生素丸”的美称。清涧、佳县、绥德、延川等县的红枣种植已具有相当的规模,陕北的红枣基地在进一步向更大更优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1.2 红枣加工产业方兴未艾

1.2.1 红枣产业带形成

陕西清涧县天韵枣业有限公司、绥德县树才枣艺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佳县满山红红枣有限责任公司等都是在陕北以红枣为主加工陕北特产、干枣、蜜枣、酒枣、烤枣等各种枣制品的企业。各个企业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或对外出口,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很好的带动作用。在这些企业的带动之下,陕北红枣产业带也在逐步形成,红枣产业得以迅速发展。

1.2.2 市场前景较好

大环境下,我国红枣出口量大,其中有80%销往东南亚国家,20%销往欧美国家。在红枣出口上我国占有绝对优势和领先地位。大环境的带动之下,陕北的优质红枣也加入了出口的行列。

就陕北地区来说,特殊的地理环境——黄土高原。大量种植枣树可提高当地的植被覆盖率,且红枣又是一种经济作物,起到拉动经济和绿化环境的双重作用。故加速发展陕北的红枣产业也是陕北地区林业发展重点。

1.3 红枣技术研究发展较快

红枣的种植、嫁接、施肥、深加工等技术在不断发展。这些技术研究的发展成果给红枣产业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技术革新,加快了红枣产业发展。从种植到嫁接、施肥以及采摘之后的深加工都有了科学技术的支持,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红枣产业的发展。

2 陕北红枣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政府投资力度小,产业开发升级不能及时跟上时代发展,本地红枣产业没有一个良好的平台;陕北地区干旱缺水,基本只靠少量的雨水进行水分供给,无法进行水利灌溉;大多数枣园虽主干道机械可通达,但再深入产区就只能依靠人力前往,采摘、运输也大多依靠人力,提高了人力成本、降低了流通效率。在基础建设没有得到合理完善的前提下,各个环节成本的提高导致枣农的经济效益下降。

2.2 制度建设仍有缺陷

本地区原红枣品种呈退化趋势,各个枣园内红枣品种杂,进行红枣品种的改良成为红枣产业发展必须迈出的一步。但是未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统一规划导致红枣产业的改良和新品种的引进不及时;小商贩过多,产品良莠不齐,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小商贩流动性大,就算有心进行质量检测也会由于其没有固定经营场所,检测起来难度较大;枣农信息化水平较低,不能准确获取自然灾害等气象信息,对枣园的维护不够及时,导致红枣面临灾害天气时损失过大。除此之外,枣农不能及时得到市场上红枣销售信息,从而导致销售风险较大。

2.3 商业模式升级不够及时

大部分企业依旧沿用传统商业模式,没有及时进行产业升级导致企业发展缓慢。流通环节过多,各个环节从中抽取部分利润,最终到消费者手中时,就会出现产品价格居高的现象。在信息时代下,产业发展没有和社会发展热点紧密结合起来,出现产业发展与社会发展趋势脱节的问题。

2.4 与当地文化特色相结合的程度较低

陕北当地有丰富的枣文化,但是在当地的产业发展中却没有很好地将产业和依靠传统枣文化的旅游业相结合,达到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局面。以至不能借助旅游业的力量给产品提供平台,经濟效益大打折扣。

3 从红枣产业升级方面对陕北地区精准扶贫的几点建议

3.1 加快枣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为产业升级提供物质保障

政府一方面可加大建设投资力度,为产业开发升级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可积极建立招商引资的平台,帮扶本地红枣产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除了物流网络、销售网络等工业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铺设外,信息通讯基础设施在互联网时代成为了建设核心。宽带、云计算、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建设成为时代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心。例如在枣区、枣园设置监控设施,安装以云计算为核心的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等,将会为本地区产业发展带来显著地成效。

3.2 建立健全陕北红枣的服务体系,为产业升级提供制度基础

政府应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进行统一规划。如设红枣技术管理部门,对陕北红枣品种的改良和引进进行研发和管理,培育优良品种;提供枣园管理技术培训机会和必要的信贷扶持;设红枣产品质量检测部门,对于红枣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把控与监督;设红枣信息管理部门,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水平,实现灾害性天气、供销消息等的及时掌握。

3.3 积极尝试“互联网+”思维驱动产业升级,推动精准扶贫发展

“互联网+”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通过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从而完成产业转型升级。陕北红枣产业互联网化大致分为两步,首先是进行红枣产业+互联网,将红枣产业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同时,互联网又连接了诸多其他产业。以此实现红枣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连接。接着就是借助互联网化契机完成产业升级,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1)互联网与红枣产业的结合。第一是改善原有商业模式,减少中间环节的成本;链条式的传统商业模式中,从生产商到消费者一系列环节高度组织化,供需信息不对称。而“互联网+”时代下,把供需双方都纳入一个平台内,实现供给和需求的有效配置,省去中间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利用“平台化”解决生产供应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营销效率,能够有效地解决“丰产不丰收”的问题。第二是将互联网本身具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等运用在红枣产业上,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理清供求关系,改造红枣产业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等提升经济效益。(2)在“互联网+”与“红枣产业”二者联合并深入融合之后,借助互联网化的契机完成产业升级,实现经济转型。第一,调整产业模式。借助互联网平台聚集目标消费者,当平台产生流量后,就可以根据大数据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还可以把大数据和小数据结合起来,形成对群体及个体的分析为用户提供精准服务。通过流量带来注意力,吸引眼球,再通过合适的手段变现。所以,我们必须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用户需求之上。第二,在技术应用层面上进行技术创新。当传统行业+新技术后,即可拓宽产品市场。通过技术创新开辟和占领新的市场,即完成市场创新。第三,在管理模式上通过互联网改正传统模式下由于信息传递缓慢而造成的低效。通过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及时高效地完成“任务——人员”的相互匹配,减少时间、人力成本。互联网强调共享,在共享的前提下带来的信息高速更新和迭代,给我们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

3.4 以红枣文化为中心,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形成极具特色的休闲农业生态旅游业

陕北枣乡不仅自然风光美,红枣文化也源远流长。红枣与陕北的传统习俗有着分不开的联系。陕北人订婚、举办新婚仪式时都有与之相关的习俗。客人造访时,他们往往会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枣工艺品,如枣牌儿、枣囤儿等。饮食方面的特色有枣焖饭、枣糕等。旅游就是求异,通过对于传统文化风俗的挖掘和开发,形成当地特色旅游风。通过互联网线上营销,使更多人了解陕北风俗。再加上近些年来,人们收入水平提高,钢筋混凝土的冰冷、都市的喧嚣让人们更追求健康、原生态的生活方式,旅游成为一种人们缓解压力的方式。全国有很多地区借农业旅游业的兴起办起了农家乐、度假山庄。陕西佳县现存有一片世界上最大的千年古枣群落,就可结合周边旅游资源“白云山AAAA级景区”为依托的道教文化和《东方红》代表的红色文化,以此为灵魂开发出独具当地特色的旅游项目。

4 在推动红枣产业升级的基础上助力精准扶贫事业的发展

据“从历史发展渊源来看,我国扶贫工作大致上遵循着这样一条主线:改革扶贫—开发扶贫—攻坚扶贫—定点扶贫—精准扶贫。”目前,陕北十一个县区还属于贫困县。扶贫工作可谓是老大难,最大的挑战就是“解决增长扶贫成效,改进扶贫方法”两个基本问题。贫困是一个经济现象,扶贫更是一个经济学问题。所以,利用陕北地区的特色来发展红枣产业是本地区实行精准扶贫政策的首选。

目前,扶贫对象大多数都是以“村”为单位。区域性的精准扶贫往往与本区域产业联系紧密。首要任务就是发展市场交换的合作,技术关系上的合作以及经济组织要素合作,并加强精准化,即经济效益最大化和发展成本最低化。

在市场关系方面,对红枣产业实行“+互联网”和“互联网+”两部曲,改善商业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在互联网平台上,所有人都是老乡。技术关系方面,以红枣服务体系为基础,通过互联网技术优化生产要素,借助平台化的分享经济完成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升级。同时,大力发展以陕北枣文化为核心的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不仅可助力精准扶贫,还可丰富民族文化内涵。

參考文献

[1] 高敏.陕西省佳县红枣资源现状调查与开发前景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2] 刘解龙,陈湘海.精准扶贫的几个基本问题分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3] 胡远男,梁勇.农业文化遗产地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4(4).

[4] 黄楚新,王丹.“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J].新闻与写作,2015(5).

猜你喜欢

产业升级精准扶贫
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培育探究
江苏省OFDI产业升级效应浅析
我国生产性物流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升级的策略分析
濉溪县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精准扶贫背景下山区贫困县脱贫路径选择
关于福建自由贸易区发展理念和辐射带动海西产业升级模式的探究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商贸流通业集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