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养老产业发展的探究①
2017-05-30汪碧薇
汪碧薇
摘 要: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加速阶段,养老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医疗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因此,探究“医养结合”养老产业的发展十分符合目前的社会情况,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发展“医养结合”养老产业的必要性,以合肥市为例,探究合肥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模式,分析该产业当前发展面临的阻碍,并对该产业的良性发展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医养结合 养老产业 合肥市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1(a)-147-02
1 合肥市发展“医养结合”养老产业的必要性
1.1 缓解合肥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合肥市目前户籍总人口约718万人,其中老年人占比约18%(60岁以上),其中不同程度的失能失智老人占比更高达20%。并且老龄化人口的比例还在上升,从而老年人医疗护理和养老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上涨。但家庭对于老人的照顾作用不断削减,医院的医疗资源十分紧张无法负荷老年人长期居住的需求,养老机构也负荷不了老年人的医疗需要。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能够很好的应对以上新趋势、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老龄化带来的难题,成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1.2 整合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
“医养结合”养老产业一方面能够提供给老年人传统的养老照顾服务,另一方面能够提供给老年人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医与养的结合,也是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的结合,是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改善了失能或者独居老人的生活状况,而且使资源二者本身都物尽其用、施展出了最大的效益。
1.3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医养结合”养老产业,它是区别于三大产业的一种综合性新型产业。其综合性决定了它具有很强的经济带动效应,不光对养老用品、地产等产业具有拉动力,并且还对钢铁、家电等在内的上游与下游产业具有经济推动力。同时,还存在其他的增值服务空间,比如教育、娱乐设施等。由于其产业链条很长、涉及领域广泛,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产业,不仅有利于创造新的消费热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而且可以通过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而实现社会需求。
2 合肥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发展模式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要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踊跃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行动,推动医疗和养老互相结合。合肥市积极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发展壮大,加快医养融合,进而破解养老难题。现已规划建立四个市级医养结合示范中心,分别分布于城区东、南、西、北位置,服务于失能及其他老年人。2016年9月,合肥市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目前合肥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大致呈现以下几种模式。
2.1 医中设养
以合肥市滨湖医院为例。合肥市滨湖医院于2010年设立了专门的老年科科室,这也是对于“医养结合”的初步尝试。“医”与“养”二者根据实际情况而随之调整。所谓“医”,即当老年人病情变化、严重时,办理住院手续。所谓“养”,即当老年人的病情趋于稳定并转好时,变为照护。老年科分别为“医”与“养”两类老年人绑上不同颜色的手腕带,以区分二者,更有针对性的提供照护。
2.2 医养合作
以合肥市滨湖医院与振亚养老院为例。2015年底,滨湖医院与振亚老年公寓携手,形成了合肥市首家“医养结合”的养老院,这也创新了“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模式,为推进“医养结合”又做出了进一步的努力。滨湖医院不仅为振亚养老院的工作人员提供医疗护理等方面的培训,还定期派遣医生到振亚养老院,为老人进行身体检查。同时,一旦老人在养老机构身体健康状况恶化,振亚养老院可凭借与医院联合的便利,迅速将老人送往医院并使其及时得到救治。而对于在医院住院的老年人而言,当他们病情稳定之后,也可顺利转入振亚养老院进行疗养,从另一角度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在医院普遍的病房紧张状况。
2.3 养中设医
以合肥市静安养亲苑为例。本身静安养亲院的基础设施、规模都比较完善,在此基础上,养老院又配置专业的医疗服务、高水平的护理人员、完善的抢救措施,如心电图、紧急呼叫铃、抢救车等,从而保障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内即可享受专业的医疗服务。同时,静安中西医结合医院位于养老院附近,随时可与养老院联系,及时保障老年人的健康安全。
2.4 社区医疗服务
以合肥市芙蓉社區为例。由于老一辈人的传统思想十分浓厚,他们更愿意在家中度过老年生活,享受家庭的温馨氛围。芙蓉社区在不改变老年人在家中养老的前提下,通过提供家庭签约医生和家庭病床的形式向社区范围内的老年人供给医疗服务与帮助,一举两得。
3 阻碍合肥市“医养结合”养老产业发展的因素
“医养结合”养老产业的影响因素很多,既有宏观环境的因素,也有微观条件的限制,归纳起来涵盖劳动力水平、技术与网络的应用、宏观政策支持、投资的扩大、产业链条的稳定性等因素。目前,合肥市推进“医养结合”养老产业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阻碍因素。
3.1 整体医疗水平不高,专业人员数量不足
养老机构内的护理人员专业医疗水平不高,因为在招聘时,仅以照顾老年人的生活起居为标准,而缺乏对医疗专业知识的要求。随着“医养结合”养老产业的发展,这些护理人员远远不能满足其所需要的医疗专业技能要求。此外,现阶段,养老领域的人才数量比较缺乏。养老领域内具有研究生和博士生学历的人数稀少,人员的最高学历为本科。同时,随着“医养结合”的推进,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是,年轻人服务老年人的意愿却比较低,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3.2 产业扶持政策不完善
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只能保障老年人就医、住院方面的费用,而对于“医养结合”形式的养老机构,则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老年人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中的费用无法报销,这加重了老年人的经济负担,阻碍了老年人进入这类机构,不利于该产业的发展。除此之外,因正值“医养结合”养老产业的发展机遇,许多企业争做项目,然而现在还没有完善的土地政策来规划用地,易出现一哄而上的局面。
3.3 信息沟通不流畅
首先,老年人本身信息就比较闭塞,对于医疗健康和养老方面的信息了解较少。其次,对于医养合作和社区医疗服务这两种类型来说,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或老人住所由于地理位置会有一定距离,医疗机构无法及时了解老年人的身体状态,养老机构或者老年人自己联系医疗机构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信息沟通存在一定阻碍。
3.4 缺乏资金支持
首先,发展“医养结合”养老产业所需要的费用及成本较高。本身医院自身的医疗资源就比较紧张,无法完全负担养老机构对于医疗资源的需求,这就需要养老机构自身引进相关的医疗资源和工作人员,从而增加了成本投入。其次,由于“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具有盈利少、投入大的特点,因此当前主要是由政府资助开办,资金来源单一。“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具有高成本、高需求、资金来源单一的特点,需要更多元的资金支持。
3.5 产业链发展不协调
“医养结合”养老产业带有多元化的性质,政府、公益事业、民营企业都融入在其产业之中。除了有关医疗药品和器械等在内的医疗用品与服务,更与养老产业的运作和营运具有关联,同时,还与地产、消费等存在交互联系。产业链条协调发展、内部优化,优势互补,对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具有正面且积极的影响。当前,“医养结合”养老产业的相关资源还未被完全利用,上游和下游产业发展水平低,整合和布局产业、优化产业链势在必行。
4 对策和建议
4.1 建设“医养结合”人才队伍
首先,应着力提升全行业工作人员的医疗护理专业水平。政府可主持开办相关培训班,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增强其相关的医疗知识。同时,高校应增加与开设相关领域的专门课程,培育能力强的护理人才。其次,医疗养老机构应壮大自身的人才队伍。机构可划拨部分资金出来,用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资,或者给予补贴,引导和鼓励相关高水平的专业人员从事“医养结合”养老行业,提高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此外,加强与大学的交流合作,吸引招聘高素质护理人员也很有必要。
4.2 完善产业扶持政策体系
研究出台“医养结合”养老产业的医疗保险政策、土地规划和税收等政策支持措施。应扩大医疗保险范围,将“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产生的医疗护理费用适度纳入其范围内,也可以鼓励保险公司开办有关的商业保险,用以补充社会保险,构建合理的“医养结合”保险体系。这样可以鼓励老年人选择此类机构,激发产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同时,应加快土地政策的制定,在土地规划中将“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用地规模考虑进去,合理安排用地以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政府还应在财政拨款、赋税等方面提供产业的有力支撑,以构建政策支持体系。
4.3 构建“医养结合”信息化平台
构建数据库、信息化平台是推动“医养结合”产业内各单位信息沟通和交流的有效途径。通过整合各方信息数据和资源来构建信息平台,可使老年人更方便获取医疗健康知识,直接与医疗或养老机构联系沟通,也可使医疗养老机构及时了解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和需求,在线提供优质的服务与帮助,推动产业发展进程。
4.4 丰富资金来源,优化产业布局
“医养结合”养老产业投入成本高,但是盈利少,具有一部分非盈利性质。因此,长此以往会出现入不敷出、亏损的状态。为促进其长期稳定发展,一方面,政府的扶持是必不可少的,但也不能仅仅依靠政府,也应该多元化资金来源。医养结合机构可吸引社会民间资本的投资,建立投资基金,允许员工持有部分股份,引进风险投资等,与政府一起为医养结合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从而致力于建设涵盖市级及以下各级和社会资本的多层化产业格局。
4.5 延长产业链
“醫养结合”养老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上升空间,要延长产业链,拓展其发展空间。在这条产业链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是医疗,围绕着它的前方与后方分别为预防疾病、保持健康和康复训练、照护。房地产商可针对较富的老龄人,开发高端医养小区。保险企业可开发专门针对医养结合的保险产品,养老医药企业可开发养老医药产品。此外,互联网企业还可积极开拓O2O医养公司。
参考文献
[1] 佘瑞芳,谢宇,刘泽文,等.我国医养结合服务发展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中国医院管理,2016,36(7).
[2] 孙雯芊,丁先存.公立医院医养结合模式可行性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3,22(5).
[3] 王元元,朱霖,牛丽娟,等.合肥市某养护院养老医疗服务现状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7).
[4] 邱丽娜,于永吉.“医养结合”点亮龙江健康养老产业[N].黑龙江经济报,2016-7-18(002).
[5] 郝淑霞,刘劲松.医养结合变“夕阳产业”为“朝阳产业”[N].中国人口报,2016-8-18(003).
①基金项目:本文属2016年安徽财经大学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医养结合”养老产业发展的探索——基于合肥市的调查研究》(201610378500)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