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建设生态文明”理念下“生态旅游”的几点思考

2017-05-30宋志方

大东方 2017年11期
关键词:可持续性发展自然生态文明

摘要:生态文明的建设对于当前国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在此时代背景下,本文讨论了生态旅游在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下发展的方向,并提出几点思考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旅游;可持续性发展;自然

一、前言

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今中国发展的重要主题,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和战略意义重要,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出发,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根据时代背景提出了新思路和新要求,指出生态文明得见着是关乎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在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森林过度开发、生态系统退化等诸多严峻问题,须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在重要地位,努力建设美丽新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目。

生态文明建设未来要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建设,其中与旅游相关产业的融合备受关注,在某种意义上,生态旅游是旅游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而生态文明是生态旅游发展的核心理念。生态旅游的基础是要具备特色的生态环境,并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和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优良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为依托,并以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等方式获得心身愉悦的体验和精神层面上的满足的旅游方式。生态系统相对完好的自然或人文环境,更能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所以在开发利用上面,要尽量减少人对环境的破坏,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在此基础上科学促进当地经济同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相应的人们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对放松压力的旅游需求也越来越大,其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更舒适自然的环境中放松自己,以各种方式找到回归大自然的感觉,殊不知,往往自己的满足是以大自然的损害为前提,而随着旅游产业规模的日益增大,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比如一些旅游保护区,要么开发的毫无底线,要么保护的外严内松。在国内大部分的观光游是在生态破坏严重的情况下,在国家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下,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二、传统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对比

传统旅游与观光旅游所在地区的生态学及其自然特征无关,其目的是单纯的消遣和娱乐,大众传统旅游的旅游路线也比较单一,经营者更重视客流量的多少,及其客流量能带来多少的经济效益。而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区别,在于以下这几点:(1)、生态旅游不是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更注重环境效益,如何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生态旅游更值得考虑的问题,而不是为了经济牺牲环境,传统旅游则更倾向于经济,而忽视环境;(2)、生态旅游更注重对自然旅游资源的保护,重视科学的开发和利用,避免或减少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其发展目的是可持续性发展,而传统旅游大多數忽视可持续性发展。(3)、生态旅游侧重低开发低维护,所需基础设施的投资费用更低,后续所要投入的比例也较传统旅游更低。

三、对于生态旅游的思考建议

(1)完善相关生态旅游政策法规

生态旅游在保证旅游者愉快的体验的同时,应把各种负面的旅游体验降低,政府部门和一些旅游业经营者可以制定符合本地旅游业科学的相关政策,联合分工管理生态旅游相关的管理政策。对于一些对环境、资源有伤害的产业部门,即使经济效益再高,也不应该引进,就比如桂林风景区的中心区漓江流域景区,漓江沿途的采石挖矿行为严重危害了沿途的生态,本来秀美的青山,经过采石挖矿留下了一块块难看的疤痕。另外,对于农业生态系统或野生动植物园的开发和保护,当地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或资金支持,以鼓励当地更多的自身的景观特色,并从长远眼光来考虑。

(2)重视生态修复生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与治理被污染的环境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所在,生态保护与修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载体。对于生态旅游业,已有的自然旅游资源应如何加强保护,被破坏的旅游资源应如何得到修复是值得所有从业人员思考的。生态修复技术对于修复环境具有积极影响,它尽量停止人为干扰生态系统,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或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适当以科学的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国内外对被破坏的旅游资源进行生态修复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大多从资源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修复、公共游憩利用和地区景观形象塑造等多角度进行修复,像裸露山体生态修复、人工湿地生态修复、滨水河区景观生态修复等等。随着将来对生态旅游景区需求的提升,针对旅游景区内存在的问题,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等将是有效手段和措施。

(3)重视旅游文化构建具有特色的生态旅游环境

一直以来国内旅游存在着同质化严重等现象,国内在旅游建设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雷同,很多旅游景区明明具有相当地域特色,却很少体现出当地的文化和内涵。文化是地域特色的代表,也是提高旅游竞争最有力的法比宝,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对现代旅游活动的影响将会更加深远,一般来说,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层面的需求比较容易满足,但精神文化需求却不易满足,但正是这种不易满足却蕴藏着巨大的潜能。为了提高竞争力,也为了旅游业的长远发展,特色旅游文化的建设,把当地特色文化融入旅游当中,凸显地方特色,行成特色旅游品牌,旅游业的发展才能持续焕发活力。生态旅游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原始性、自然性和人文特性,因此在实际的旅游规划建设中应该全方位的体现这一点,使其更能体现旅游地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氛围。

(4)重视地方生态环境资源

生态旅游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人类生存的最佳环境,所以舒适的环境资源第一位的用,好的生态环境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空气资源,在全国雾霾如此严重的情况下,优质的空气资源显得弥足珍贵,所以说生态旅游区的空气质量应该引起重视。(2)森林植物资源,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森林植物资源就是大自然的象征,现代人在钢筋水泥包裹的生存空间中,可以说优质的植物资源是生态旅游之本。森林植物不仅能美化环境,还具有保健和杀菌功能,此外,森林植物能随着不同季节展现不同的生命姿态,以此组成美妙的时序景观,让人感受自然生命的神奇,带累身心舒畅的感受。(3)幽静的空间资源,大家都知道现代社会的噪音污染已经成为公害,噪声对人们健康的危害、对通信的干扰日益严重,大家生活在车水马龙的城市环境中,却越来越怀恋从前慢的生活。一个宁静优雅的环境,会使人产生恬静、舒畅的心情,从而释放压力,“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句诗词就是描写的对于幽静名胜的喜爱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

四、展望

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标志,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千百年来哲学家和思想家一直所探寻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产环境越来越恶化,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促使人民素质的提高,从而提高对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生态旅游在此社会背景的影响下,势必取代观光旅游的主导地位。生态旅游对环境的保护和教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人文内涵、生态旅游相关法规政策的完善等都应得到深入的分析和进一步研究,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作者简介

宋志方,女,1967年04月,江苏苏州,汉族,教授,学位:理学学士,学历:大学,研究方向:旅游应用经济教学与研究

(作者单位:桂林旅游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可持续性发展自然生态文明
绿色施工管理理念如何创新施工管理
关于高职高专文科(政法类)学生公共基础知识和能力构成的分析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