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合肥市低碳城市经济发展问题及政策建议
2017-05-30邹振华
邹振华
摘 要:现代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发展,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镇人口扩大,但随之而来的城市病也日趋凸显,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城市的建筑用地增加,城市的交通,尤其是现代交通飞速发展,以车代步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汽车的尾气排放——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物质使空气污染日趋严重,温室效应对人类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由此低碳城市概念应运而生。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污染、低能耗、高产出成为低碳城市经济发展的理念。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都相继提出以低碳化城市发展为目标,发展低碳经济。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各行各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度日趋加深,低碳城市的发展与“互联网+”发展密不可分。中央提出的供给侧改革也给低碳城市的经济发展指引了方向。安徽省合肥市在低碳城市发展中成效明显,为其他城市的低碳发展提供了借鉴,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将低碳城市发展得更快,经济发展得更好,对合肥市提出了挑战,将低碳城市发展与互联网相结合,辅之以供给侧政策性指导,是合肥市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从这三个侧面为合肥市低碳城市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低碳城市 经济发展 互联网+ 供给侧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1(a)-121-02
1 引言
所谓低碳,国内外的学者从其内在含义、实行的方式和追求的结果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不同定义,这些内容涵盖了低碳实行的目的,低碳实行的手段等。低碳城市并非片面追求较低的碳排放,更深刻地来说是经济发展的转型问题和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在同样的投入和产出的情况下追求更低的排放量,以谋求城市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载体,谋求一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要从城市开始。低碳城市的发展迫在眉睫。我国2008年启动低碳城市试点计划,2010年提出“NDRC计划”,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推进低碳城市的建设,一个是在制度和核算机制建立方面,另一个侧重于政策和体系建设,为低碳城市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各试点省市结合自身情况,针对自身城市经济发展状况,提出自身低碳城市的建设模式。
低碳经济涉及社会的生产层面,还包括文化、生活、意识形态等。城市是居民聚居的空间,是经济发展的承载体,城市居民低碳意识的树立与碳排放量的大小息息相关。同时,推动低碳技术的发展也能带动技术的进步,带动创新能力的提高。合肥市低碳城市的发展对于合肥市的城市发展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其他低碳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先进经验。
2 合肥市城市发展现状与研究意义
2.1 合肥市低碳城市的发展现状
低碳城市不同于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山水城市等相关概念,低碳城市的目的性更加明确,而生态城市则更加具有综合性,不仅仅具有低碳的内涵,也拓展了城市这个概念的外延,扩展到生态方面,更加侧重于将城市建立成一个相关的生态圈,低碳城市与可持续性发展的共同之处,可持续发展是低碳城市发展的应有之义。
合肥市2014年城镇化率已经达到49.15%,以全省第一的增速发展,现代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的进化过程,城市人口扩大,城镇人口已经达到531.8万人。相应的人口排放的二氧化碳,城市的建筑用地也必然扩大,城市的交通发展迅速。城市低碳化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些年,合肥市低碳城市的建设已经有了很大成效。合肥市一直秉承着建设美丽合肥的理念,在低碳城市的建设上取得了优异成绩,2014年《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报告》合肥市荣居榜首,2015年合肥市作为安徽省唯一入围的城市成为全国八个低碳生态城市试点城市之一,这是合肥市低碳城市发展的一个有利机会,同时也说明了合肥市低碳城市经济发展的成果显著。
合肥市政府在各方面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从源头上,合肥市提高高新装备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比重,逐步建立低耗能的产业化发展模式[1],在过程上,合肥市加快产业转型同时完善供电方式,发展清洁能源,开发低碳能源供应模式。调整合肥市的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所占比重。在技术上,合肥市推行家电节能减排技术,提高地方的自主创新能力,扶持相关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2.2 研究意义
2009年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召开,中国在会议上做出了承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将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经济,中国任重而道远。2008年中国政府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选定上海、保定作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试点城市,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2]。合肥市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对于中国实现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做出的承诺有着重要意义。
近些年对二氧化碳的排放国家统计局并未给出极为精确的数据统计结果,但是相关的学者用不同的统计方法从人口的数量,交通建筑业的发展状况等方面进行统计,但得出的数据相差很大甚至数十倍,可以明确的是,不管数据多少,统计运用何种方法,这个数字都是在逐年上升的,这也是为什么要发展低碳城市的原因。但是在我国,缺乏检测碳排放的有效方法及手段,沒有有效的途径去衡量碳排放的量的变化,建立碳排放量的衡量机制是低碳城市建立的前提条件,合肥市政府应该推动碳排放衡量机制的建设,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可靠地衡量标准。
城市的发展是遵循着城市发展的规律进行的,城市化发展的初期,城市化水平比较低,相应的,城市的交通发展程度和基础设施建筑设施建设的完善程度就相应较低,工业体系不够完善,城市人口聚集度也相应较低,因此城市的碳排放量必然相对较小。城市发展到后期,城市化水平较高,技术水平较高,城市规划较完善,因此碳排放量也必然较低。综合我国的国情和建国后发展的历史,由于在建国后我国经济相当落后,因此国家大力投入建设了一批城市,这批城市多依托于工业和自然资源,如沈阳、长春等。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些较先发展起来的城市开始显露出弊病。工业城市和资源城市的碳排放量相当大,故此,这一批城市如何建设低碳城市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低碳化合肥市才能在可持续发展中赢得有利机会。这不仅仅为其建设后期做铺垫,也为后发展的城市提供了经验。
现代城市的发展中依托传统能源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进一步需求,合肥市发展低碳城市也是谋求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举措。
3 合肥市低碳城市发展的政策建议
3.1 制度建设方面
合肥市的低碳城市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功,然而在安徽省低碳城市建设中却排名在宣城、池州、芜湖等城市之后。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在经济发展程度,城市化水平等方面都要高于其他城市,能耗较高。合肥市在以后的发展中有些需要加强的地方。在制度上,合肥市需要加强制度创新,坚持《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管理办法》,坚持可再生能源优先发展的优先级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保障性收购规定。政府加强战略性的城市经济建设规划,在产能方面加快更新淘汰速度,严格相关企业排放标准,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法规,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引领低碳经济发展,优化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
3.2 “互联网+”结合
加强对新型互联网加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法律保护和政策支持。加快落后产能的淘汰,严格落实水泥产业,火电产业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阶梯电价制度和光伏发电的补贴政策。实现能源结构的调整转换。环保“领跑者”是指同类可比范围内环境保护和治理环境污染取得最高成绩和效果,即环境绩效最高的产品[3],促进“环保领跑者”的遴选有利于低碳城市的经济进一步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的提出也为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方向。我国能源结构的改革支柱是能源互联网战略。能源互联网+是新近推出的一个概念,核心在于推动能源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度以此来推动能源革命,开发绿色能源,清洁能源,实现低碳发展。由于能源互联网技术在国内还不成熟,同时需要技术与资金的大量投入,合肥市根据地区发展状况开始试点运行。在试点初期,攻克技术上的难题和基础设备建设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为后期的推广打下了基础。
政府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的同时引入社会资本,扶持能源互联网+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发展,由此形成带动效应。推动可再生能源和化石能源的生产智能化水平,推动消费智能化。加强能源生产过程中互联网+的融合度。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加大消费过程中电子终端的建设技术支撑。统筹城市发展,逐步加快落后产能企业的淘汰速度,建设综合性电网,提高清洁能源与再生能源发电量比重。加强与国际的相关交流,西方国家发展较早,技术成熟。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聘请国外的能源互联网+的相关的专家学者进行实地调查并进行改进。根据合肥市发展的状况提出合理的发展战略计划。提高民间资本对互联网+能源产业发展的参与度,支持民间企业发展新能源产业。
3.3 “供给侧”指导
供给和需求的相对平衡是维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供给侧改革。这也为合肥市的低碳城市发展提供改革侧面。低碳城市发展离不开能源结构转型,城市交通优化和城市建筑规划。加大清洁能源的供给,转换以火电为水电,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政府提高居民绿色用电意识,支持扶植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提高居民绿色出行意识,同时多完善城市交通网,随着合肥市的高铁开通,对于合肥市的魅力城市建设,低碳经济发展又迈了一大步。
3.4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是第一生产力。合肥市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依托高校的技术支撑,大力推动能源创新,加强能源革命与互联网+的融合度。为合肥市的低碳城市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合肥市具有数所高校,为其低碳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合肥市政府鼓励技术创新,积极引进相关人才,发展新技术。
4 结语
城市遵循发展规律,低碳化是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过程,合肥市建设低碳城市的过程中吸取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这为合肥市未来城市发展描绘了蓝图,为合肥市成为皖江城市带副中心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城市低碳建設提供了经验。但是合肥市目前低碳城市发展还存在制度建设不够完善,落后产能占据较大比重,城市规划还需完善等问题,低碳城市建设仍然需要政府的支持,相关企业的合作以及大众低碳意识的提高,政府与企业合作,积极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共同建设美丽合肥。
参考文献
[1] 杨搏,冯昭.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青年科学,2010(7).
[2] 倪外,曾刚.低碳经济视角下的城市发展新路径研究——以上海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0(05).
[3]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Z].2014.
[4] 佚名.《环保“领跑者”制度实施方案》发布[J].中国石化, 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