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方法:实践指南》述评

2017-05-30王寰赵蓉晖

语言战略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民族志范式研究者

王寰 赵蓉晖

一、引言

语言政策与规划(Language Policy and Planning,LPP)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该领域在产生之初就是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散落于各学科的相关研究方法,在不断充实LPP理论与实践的同时,也需要收集、汇总和提炼。在这一背景下,Francis M.Hult和David Cassels Johnson主編的《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方法:实践指南》(Research Methods zn LanguagePolicy and Planning;A Practical Guide)于2015年由John Wiley&Sons出版公司出版,是《语言与语言学研究方法指南》系列丛书中的一部。该书是第一部系统介绍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方法的著作,对应用于LPP领域的各学科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介绍,为如何设计和开展LPP研究提供了实践指导。

二、内容概述

全书共分为19章,由3个部分构成。第1部分(第2章一第6章)介绍了开展LPP研究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第2部分(第7章一第19章)从不同的认识论视角和多学科领域介绍开展LPP研究的各种方法;第3部分(附录)对LPP学者如何参与社会活动提出了建议。

第1章“语言政策研究实践”梳理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LPP研究的发展历程。LPP领域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学者致力于建设本领域的研究框架,明确了地位规划、本体规划和习得规划的区分。20世纪80至90年代,历史结构分析方法和民族志方法开始被应用于LPP研究。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民族志和话语分析方法盛行,同时,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开始被用于LPP研究。此外,这一章还介绍了该书的编写目的,即为LPP领域的初学者和研究生设计和开展LPP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同时,对全书的框架结构进行介绍。

第2章“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方法选择”首先从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的视角回顾了LPP研究的发展过程。Thomas Ricento将二战后的LPP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结构主义研究范式(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旨在解决国家和区域层面的问题,相应的研究方法为大规模人口普查、人口统计、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问卷调查等;第二阶段为批判性研究范式(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主要关注教育不公平和社会经济流动性,开始引入经济学、法学、政治学、历史结构分析等研究方法;第三阶段为后现代研究范式(20世纪90年代至今),开始关注语言人权问题,并引人民族志、语料库语言学、媒体分析、互文性分析等研究方法。Homberger对这三个阶段进行简要回顾后,提出LPP研究方法已形成丰富的方法论体系(methodological rich points)。她参考Fishman提出的社会语言学探索性分析框架,按照“在LPP领域,谁对哪些人进行研究,研究什么,在哪里研究,如何研究,为什么要研究”的思路介绍了如何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

第3章为“研究者定位”。根据研究者兴趣和对应的知识类型,研究范式可分三类:实证主义研究、解释性研究和批判性研究。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对应的研究如自然科学、实验心理学、认知科学等;解释性研究范式对应的研究如交际民族志、互动社会语言学、话语分析等;批判性研究范式对应的研究如批判民族志、批判社会语言学、批判教育学等。这一章介绍了三种研究范式中研究者的定位,并以香港教学语言政策的三个研究作为案例加以说明。作者指出,研究者要善于反思,了解不同研究范式、研究者定位的特点和局限性,以明确自己的定位。在LPP研究中,为促进社会公平,掌握批判性研究范式非常重要。

第4章“语言政策研究的伦理问题”指出,由于LPP研究经常涉及社群关系的处理,面临关于语言政策的观点冲突,尤其在处理少数族群问题时,对伦理问题的考虑非常重要。LPP研究应从三个方面考虑伦理问题:研究目的、研究者身份、研究结论的代表性。在研究目的方面,要充分考虑被研究者的切身利益。在研究者身份方面,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结构、权力地位等因素决定了获得真实数据的可能性。研究者应融人被研究者的群体,同时从被研究者的视角和作为学者的外部视角进行反思和分析。在研究结论的代表性方面,研究者的语言意识形态、学术出版规则等都对研究结论的代表性带来一定的影响。

第5章“语言政策与政治学理论”指出,LPP与政治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政治学为LPP研究提供了在广阔的社会历史和社会政治情境中考察问题的视角。早期的LPP研究并不考虑政治、历史和意识形态因素,政治学家也将语言权利排除在广泛意义的人权之外。西方主流政治思潮的自由主义认为,个人权利和民权比集体权利更重要。因此,作为集体权利的语言权利长期被政治学研究忽略。LPP与政治学的跨学科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少数族群语言权利和语言世界主义。这一章对这两个领域的主要研究进行概述,强调每一位LPP学者都应重视和考虑LPP研究与政治学理论的密切关系,这也是作者将这一章放在第一部分(LPP研究要考虑的基本问题)的原因。

第6章“语言与法律”介绍了关于语言权利的国际和区域性法律的发展历史。长久以来,少数族群的语言权利并未得到保护,甚至一些法律在限制个人的语言权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一些语言消亡或濒临灭绝。直到二战之后,联合国的一些法律开始认可并保护语言权利,如《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欧洲法院、欧洲人权法院等国际和区域性法律机构开始开展语言权利方面的维权活动;国际和区域性法律也越来越重视对语言多样性的保护。

第7章为“通过Q分类法研究语言问题”。Q分类法(Q-sorting)是一种考察人的态度的系统化量化研究方法,可以用于不同学科领域,尤其适合分析和研究语言问题。这一章介绍了如何使用Q分类法研究LPP问题,包括在确定研究选题时澄清问题,帮助政府机构设计、实施和评估语言政策等,旨在解决真实、复杂的语言政策问题。使用Q分类法研究LPP问题的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广泛收集公众关于语言问题的评论、精选有代表性的样本、请参与者对样本进行排序和评价以及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第8章“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的民族志方法”介绍了使用民族志方法开展LPP研究的具体方法,并提供了一些研究选题方面的建议。民族志研究适合用来揭示语言在人类生活中的细节,包括三个层面(认识、观察、体验)。民族志方法是整体性和高度情境化的,将LPP视为整合的社会文化系统。这一章介绍了观察、访谈和做田野笔记的方法及要点,并提供了田野笔记的记录模板和范例供读者参考。此外,问卷调查、人口普查、社交地图、叙事分析、话语分析等方法也被用于民族志研究。

第9章为“教育中的语言政策:课堂话语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批判性的多语课堂话语分析研究开始兴起,旨在考察教师对教育语言政策的解读和实施。相关研究方法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包括民俗方法学、微观民族志、交际民族志、互动社会语言学、情境化与会话中的语码转换等。课堂话语分析包括对政策制定、解读和实施三个层面的分析,着重于教师对政策的理解、解读和实施,以及教师的语言意识形态。这一章还提供了课堂话语分析研究设计的启发性工具,从政策的制定、解读和实施三个层面列出了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相关伦理考虑。

第10章为“将语料库语言学应用于语言政策研究”。语料库语言学是使用计算机和量化、质化等方法对语料进行分析的研究方法,为LPP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研究路径,包括对语言的实际使用、语言变异类型、政治文本中的语言意识形态等研究。使用语料库语言学开展LPP研究包括五个主要步骤:确定研究问题、选择或建设语料库、确定分析技术、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这一章对其实施过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详细说明,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建议。

第11章“语言政策经济学”介绍了使用经济学研究LPP问题的工具和方法,如反事实分析、边际主义和聚合方法等。反事实分析是对假设政策不被实施带来的结果进行分析;边际主义是使用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来评估政策或项目的实施效果;聚合方法是使用聚合数据计算项目的总价值。使用经济学方法分析LPP问题对数据有三个要求:数据有统计意义上的代表性,数据量足够,数据具体详细。由于经济学关注对贫乏资源的高效使用,因此,在使用经济学方法研究LPP问题前,首先要确定问题是否能通过对有限资源的合理使用来解决。最后,以加拿大官方语言法案实施的成本与收益分析为案例展示了如何使用经济学理论开展LPP研究。

第12章“新媒体中的语言政策分析”指出,新媒体(尤其是互联网)是LPP研究的非传统领域,并对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中开展LPP研究进行了介绍。网络可分为交互网络和静态网络,交互网络适合做自下而上的、隐性的语言政策研究,而静态网络适合做自上而下的语言政策研究,即研究线下的語言政策如何在线上应用。由于新媒体可能同时包含交互和静态两种网络,因此可同时使用两种研究路径。新媒体中的语言政策研究需要多种研究方法,如虚拟民族志和语言景观分析,二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可被称为“虚拟语言民族志”,这一研究方法的实施步骤在这一章得到了详细说明。

第13章为“历史一结构分析”。LPP中的历史一结构研究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目的在于揭示维持社会不平等的语言政策背后的历史和结构因素,关注的核心是权力。LPP中的历史一结构研究主要涉及三类问题:影响语言政策制定机构的组成和决策的结构性因素,影响个人和组织的语言行为的结构性因素,语言政策如何影响经济资源和政治权力的分配。历史一结构研究可以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展开,对一些问题的研究需要综合宏观和微观视角。这一章还提供了使用历史一结构分析法开展地位规划、本体规划和习得规划的研究框架,为初学者制定研究计划提供了便利。

第14章“语言政策的解释性政策分析”介绍了如何在LPP研究中使用解释性政策分析法(IPA)作为研究框架开展研究。IPA适合于对复杂、多层面、涉及较多利益相关者的政策进行研究,旨在理解政策背后的社会政治因素,政策如何被解读和实施,以及对目标人群的影响。IPA具有四要素:人造物(语言、物件、行为等)、(人造物的)意义、解释性社区和话语。IPA的实施包括四个步骤:确定反映政策的人造物,确定与政策相关的社区,找出通过人造物表达的相关话语,确定争议点及其来源(感情、认知、道德等)。相关数据获取和分析方法包括观察、访谈、民族志、扎根理论、叙事分析、聚类分析等。

第15章为“互文性与语言政策”。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又称“文本间性”或“文本互涉”,指人们对A文本的理解由于受到B文本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将互文性理论应用于LPP研究,有利于理解政策文本与其他文本和话语之间的关系。语言政策的互文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与过去的政策或与政策的早期版本相联系(垂直互文性),与当前的其他政策相联系(水平互文性),与过去和当前的话语相联系(话语间性)。语言政策的互文性研究关注政策文本中观点的来源,它们如何与其他文本和话语相联系,以及它们如何被解读和实施。这一解读过程被称为“语境重构”。使用互文性分析方法研究LPP问题时,可与其他研究方法相结合,如历史结构分析、民族志、语言意识形态分析、连结分析法等。

第16章为“语言意识形态分析”。语言意识形态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受交际民族志、互动社会语言学等领域的影响。当前的语言意识形态研究主要有三类主题:语言意识形态与语言教育,语言意识形态与身份、种族和民族主义,语言意识形态与社会公平。语言意识形态研究可以是定性或定量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和观察等方式收集数据,也可从政策文本、教学材料、报纸等历史文件和媒体话语等来源获得数据,并结合民族志、语料库语言学、批判话语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文中以语言态度调查和报纸话语分析为例介绍了语言意识形态研究的步骤和要点。

第17章为“语言态度与语言政策关系研究”。态度是一种心理倾向,是人的行为的驱动力。由于态度广泛存在,形成意识形态,并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因此成为LPP的重要研究对象。语言态度对语言及其使用者的地位、语言政策实施、语言复兴和语言灭亡带来广泛和深远的影响。这一章以书面调查问卷和态度量表为例介绍语言态度的测量和分析方法,对调查问卷的结构、态度量表的设计、抽样方法、数据分析步骤进行了详细说明,并提供了研究问题确定、研究情境选择、调查问卷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要点一览表等工作帮助,便于初学者学习和掌握。

第18章“在政策分析中使用人口普查数据和人口统计学”介绍了如何使用人口普查数据和人口统计学来了解和评估语言政策的影响力。在使用人口普查数据前,要理解人口普查方案的设计、相关概念、实施步骤等,以便准确理解数据的性质。这一章介绍了美国的三种人口普查(十年人口普查(DC)、当期人口调查(CPS)、美国社区调查(ACS))的数据收集方式和特点,以及中国自1954年以来开展的6次人口普查概况,并以中国少数民族双语使用情况为案例说明了如何使用有限数据对语言政策进行评估。

第19章为“使用连结分析法分析不同维度的政策联系”。连结分析法(nexus analysis)通过综合应用交际民族志、互动社会语言学和批判话语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维度的政策联系,旨在找出政策话语与个人行为之间的联系。连结分析的目标是分析不同维度的话语如何在一种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实践连结,如语言政策的制定、解读和实施)中交汇和连结。三种话语在社会行为中交汇:历史主体(个人的社会经验)、适当的话语(概念或物质情境)、交互规则(个人之间如何联系),并形成三个维度。连结分析的三个步骤是参与、纵览和改变。参与是对实践连结、相关维度和核心参与者的确认;纵览是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改变是指改变实践连结并对未来研究做出贡献。

该书的附录“LPP学者的社会参与”包括4篇文章,介绍了LPP学者应如何与学校和社区进行交流,如何参与关于语言政策的辩论,如何与政治家和政策制定者沟通,以及如何管理自己的媒体形象。这些指导和建议为LPP学者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实践指南。

三、简评

该书展示了大量具体的研究案例和翔实的操作步骤,为LPP研究者提供了实用的操作指南,兼具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具體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注重跨学科性,推动LPP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近年来,LPP领域的跨学科特征日益凸显,交叉学科研究或综合类研究的增加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赵蓉晖2014)。Thomas Ricento在该书前言中指出,开展跨学科研究不易,从事跨学科的LPP研究更具难度。Schiffinan也在对该书的评论中提到,由于LPP研究需要处理多层面的复杂社会问题,LPP研究方法常常被社会科学其他领域的学者质疑。该书有力回应了这一质疑,为LPP研究者提供了大量可靠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全书选取了28位学者关于LPP研究方法的典型论著,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将众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聚焦于LPP,熔于一炉。专业背景涵盖了语言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人类学等众多学科,从各学科的视角对LPP问题进行考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进一步推动了LPP作为一个跨学科新兴研究领域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作者还希望LPP研究者能将各相关学科(尤其是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政策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融会贯通,形成LPP领域独特的研究方法。同时,国外LPP研究的主要路径和方法也能为中国LPP研究提供思路和启示(张天伟2016)。

第二,对LPP研究方法的介绍系统、全面,形成体系。在该书出版之前,一些学者的论著对LPP研究方法曾做过初步介绍。例如,Ricento(2006)的《语言政策导论:理论与方法》(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Policy:刀heory and Method)介绍了经济学、政治学等理论视角下的LPP研究,以及民族志、批判话语分析、地理语言学等研究方法。Johnson(2013)的《语言政策》(Language Policy)一书用一章篇幅介绍了LPP研究中的历史文本分析、政治学与法学、(媒体)话语分析、民族志等研究方法。作为导论性著作,对研究方法的介绍是以上两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出版较早,且涵盖面有限。Johnson&Ricento(2015)的文章介绍了LPP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关注热点,以及对教育的启示,偏重于对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对理论的呼应。2015年出版的《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方法:实践指南》,不仅系统、全面地介绍了LPP领域的传统研究方法,还介绍了一些近年来涌现的新的研究方法(如语料库语言学、连结分析法等),形成了丰富的方法论体系(methodologicalrich points),可谓LPP研究方法论著的集大成者。

第三,内容设计缜密,结构严谨。全书在整体设计和内容编排上考虑周密,在章节顺序上从宏观到具体,在内部结构上从理论到案例,在篇章逻辑上从范式到方法。前六章为LPP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和研究范式概览,后十三章为不同研究范式和具体研究方法的分章节论述。全书第二部分各章节具有基本相同的框架结构,包括概述、研究问题的确定、研究情境的选择、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案例分析、总结等部分,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同时便于读者在了解本章介绍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与其他章节的研究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各种研究方法的特点,在研究中灵活使用。此外,由于书中介绍的很多研究方法需要结合使用,在某一章节中如需要使用其他章节介绍的研究方法,会给予相应的提示,方便读者到相应的章节中去查找。这样的内容设计和编排形式使全书各章节内容衔接紧密,浑然一体。

第四,受众群体广泛,实用性强。该书出版目的有多方面的考虑:一是为LPP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部研究方法方面的工具书;二是作为一部研究方法类教材,指导LPP研究生设计和开展研究;三是便于LPP新手或其他学科的研究者了解LPP领域。因此,该书适合多层面的读者,受众群体广泛。同时,考虑到作为LPP研究方法的教材,在内容选择和文字风格等方面充分为研究生和刚接触本领域的研究者考虑,文风朴实,易于理解。全书的第二部分中,每章的末尾都提供了一个使用这一章介绍的研究方法开展的研究案例,能加深读者对该研究方法的理解,帮助读者熟练掌握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此外,每章末尾都列出了补充阅读材料,供对本章内容感兴趣的读者进一步扩展阅读。该书既可作为语言政策专业研究生教材,也适用于新手研究者,同时也可为LPP专家提供有益的参考。

纵观全书,每个章节介绍的主题与其说是一种研究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方法论或研究范式,这种研究范式又包括若干具体研究方法。如果能在每章注明这一章涉及的具体研究方法,则可以方便研究者在需要使用某一种具体研究方法时到书中查找,如在第17章“语言态度与语言政策关系研究”中指明调查问卷的设计、使用和数据分析方法。此外,由于篇幅所限,对一些研究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未能介绍得更加深入,一些研究方法难以在一篇文章中得到充分展开,有些相关的理论背景和问题特征需要读者通过辅助性阅读才能透彻理解和掌握。但是,作为一部系统介绍LPP研究方法的文献,该书的出版标志着LPP学科研究方法的日臻成熟,对LPP学科构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猜你喜欢

民族志范式研究者
走向理解的音乐民族志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关于戏曲民族志的思考
民族志、边地志与生活志——尹向东小说创作论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民族志与非正式文化的命运——再读《学做工》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