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半岛电视台“一带一路”报道框架看我国对阿国家形象塑造

2017-05-30连少英李开欣

公关世界 2017年1期
关键词:半岛阿拉伯倡议

连少英 李开欣

“一带一路”的精神内核在于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与责任共同体理念,但是在国外媒体报道中存在一些认知偏差和扭曲报道。如何对“一带一路”进行有效传播,并且在传播中较好塑造我国国家形象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半岛电视台在阿拉伯地区中媒介话语力量较大,颇具代表性。

半岛电视台总部位于阿拉伯国家卡塔尔首都多哈,是立足于阿拉伯国家、面向全球的国际性媒体。创办于1996年,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用阿拉伯语进行新闻报道,其官方网站有英文版本,被称为“阿拉伯的CNN”或“海湾的CNN”,是阿拉伯国家收视率高、覆盖面广、影响力广泛的媒体之一。为全面考察其对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态度,笔者将其对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所有报道列为实证研究对象。具体方法为:以 “silk road”、“one belt one road”、“ maritime silk road”、“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等为关键词在其英文网站上进行全文搜索,得到83篇,去除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无关的报道后共得到报道32篇。接着运用框架理论,对这些样本进行分析,旨在管窥阿拉伯国家对于“一带一路”的认知,并提出我国在阿形象塑造的策略。

一、半岛电视台“一带一路”报道框架分析

臧国仁(1999)将框架划分为高层次结构、中层次结构和低层次结构。他认为,框架的高层次结构指的是事件的抽象性意义,框架的高层结构通常是对某一事物性质的界定,而且常常以特定形式出现。框架的中层结构则主要由主要事件、先前事件、历史、结果等几个环节组成。框架的低层结构是框架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是字、词、句,也可以是由这些语言或符号所形成的修辞风格。[1]本研究借助臧国仁提出的框架理论,从高、中、低三个层次分别考察半岛电视台关涉“一带一路”的所有32篇报道,分析结果如下。

(一)高层次结构

本研究从报道数量、报道议题、报道倾向性等三个维度来分析半岛电视台“一带一路”报道的高层次结构。

1.报道数量

媒体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数量显示了其对此倡议的关注程度,报道数量的变化反映了其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关注程度的变化。

如图1所示,总体来看半岛电视台对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程度较高,且其关注程度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逐年上升。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9月自“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提出至2014年3月12日前,半岛电视台对此并没有报道。陈积银、杨廉(2016)的研究也发现,自2013年9月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至2014年3月,《人民日报》海外版以“一带一路”为标题的报道也属于空白阶段。[2]可见,“一带一路”作为一项重大国际战略,在最初中国官方媒体没有进行充分解读前,半岛电视台无法真正了解到“一带一路”倡议对于阿拉伯国家的实质性利益,因此没有对此进行关注。

如图2所示,半岛电视台自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对于“一带一路”的月报道量呈现出起伏变化,并在2016年1月出现最高峰。研究发现,报道数量高峰与我国“一带一路”相关举措的出台及涉中国际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如我国与沿线国家签署合作协议、港独分子举行抗议活动等。2016年1月最高峰出现是由于我国加强与中东的合作,半岛电视台集中报道了我国与中东的合作策略。同时,将我国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举措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结合起来进行解读,将其视为挑战美国经济霸权、改变美国在亚洲的经济实力的一系列战略布局。

2.报道议题

报道议题的设置反映了媒体对于“一带一路”的关注重点,笔者按报道内容,将议题分为“古代丝绸之路移民问题”、“国际竞争”、“国际外交”、“经贸合作”、“军事合作”、“文化艺术”、“我国经济状况”、“我国政治状况”等八个类目进行分析。

半岛电视台对“一带一路”报道的议题中古代丝绸之路、移民问题、军事合作、文化艺术各1篇,占总报道量的3.12%。国际竞争主要是指我国与俄罗斯、美国、印度在经济、军事上的竞争,共6篇,占报道总量的18.75%。国际外交是指我国与美国、俄罗斯、日本、菲律宾、阿拉伯国家等之间外交关系的变化,共4篇,占报道总量的12.5%。经贸合作是指我国与阿拉伯国家、俄罗斯、中亚国家之间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经贸方面的合作,共13篇,占报道总量的40.62%。对我国经济和政治状况的报道各3篇,占报道总量的9.37%。

由此可见,半岛电视台最为关注我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及其为沿线国家带来的经济利益;其次,较为关注我国与其他大国之间的竞争,包括经济竞争与军事竞争,认为我国与俄罗斯在中亚地区既竞争又合作;第三,他们认为我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的一系列举措意在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削弱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并在重塑亚洲新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第四,他们认为经贸合作必然带来外交关系的变化,我国与沿线合作国家之间外交关系加强的同时也伴随着我国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合作,如印度和日本。

3.报道倾向

对于报道倾向的研究可以管窥半岛电视台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立场。笔者将报道倾向分为负面、中立、正面三类,负面报道促使受眾产生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负面认知,正面报道促使受众产生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正面认知,而中立报道则不对受众认知产生具有倾向性的影响。

如表1可见,半岛电视台对“一带一路”的报道整体上倾向性明显,中立报道最多,共18篇,占报道总量的56.25%。其次是负面报道,共11篇,占比34.37%。正面报道仅3篇,占比9.37%。具体到报道议题上,在国际竞争与经贸合作议题上,也存在较多的负面报道,半岛电视台的报道质疑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真实意图,称其展示了我国的雄心及挑战美国霸权的决心,“一带一路”被视为我国的经济霸权战略。

对于我国经济、政治状况的报道几乎全部为负面报道,主要报道了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我国港独和台独事件等,质疑我国在经济、政治状况不佳的情况下能否兑现“一带一路”许下的承诺。

半岛电视台对“一带一路”的负面报道大部分为社论,共8篇,占全部负面报道的72.7%,半岛电视台的社论篇幅较长,逻辑严谨,以观点鲜明见长,多出自于自由撰稿人之手,在社论的最后注明其观点不一定代表其媒体的编辑方针。

(二)中层次结构

1.整体报道结构框架

在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中,框架结构的主要事件是指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先前事件是指我国实施的与“一带一路”倡议相辅相成的举措,历史是指对古代丝绸之路的报道,影响是指“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我国及他国带来的影响,评估是指半岛电视台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评价,归因是指“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并实施的原因。

半岛电视台对于“一带一路”主要事件的报道共9篇,占比29.03%。对于先前事件的报道为5篇,占总报道量的16.12%。影响的报道为11篇,占总报道量的35.48%。对“一带一路”的评估共3篇,占比9.67%。对“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原因分析只有1篇,占比3.22%。对“一带一路”历史的报道共3篇,占比6.45%。由此可见,半岛电视台更加关注我国如何推进与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举措,以及“一带一路”带来的影响。

2.消息源

由于半岛电视台对“一带一路”报道的新闻来源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身份,具有复杂多样性,因此笔者将其报道涉及到的新闻来源分为三类,分别为各国专家、官方与民众,官方主要指各国政府及代表政府的官员。

半岛电视台关于“一带一路”的报道的消息源中,64.19%来自政府、官员,16.04%来自专家。从信息源的国别来看, 41.97%的信息源自中国,来自美国、俄罗斯的消息源分别占比11.11%和12.34%,可见与中国存在竞争关系的大国也成为重要的新闻来源。来自阿拉伯国家的消息源占比14.8%,可见半岛电视台作为立足于阿拉伯国家的主流媒体,也充分倾听了阿拉伯国家的声音,反应了阿拉伯国家的民意。但值得注意的是,半岛电视台对“一带一路”的具体报道存在消息源失衡的问题,如“A Sino-Russian alliance to rival Europe”(与欧洲竞争的中俄联盟)一文梳理了我国与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俄双方在中亚产生激烈竞争的重要原因之一。报道中使用的消息源共5个,其中3个来自俄罗斯,其他两个并没有明确说明国籍,但可以确定的是并非来自中国。

(三)低层次结构

字词句的选择与使用构成了新闻报道更加微观的层面,体现着媒体对于报道对象的认知与思考方式,同时,通过表辞达意的方式以隐含的意义来影响受众对于报道对象的认知与思考方向。

1.对“一带一路”称谓的混淆

半岛电视台对“一带一路”的称谓出现过“silk road”“ a new silk road and economic belt”“ silk road economic belt”等多种译法。半岛电视台人为地将阿拉伯国家之间的能源合作计划称为“a new silk road”,这与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译法极为相似,难免会使受众将两者联系到一起,质疑中国是否在其中无所作为。

在持续报道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同时,半岛电视台用了很多笔墨来追踪报道美国的“silk road website”,相关报道总共16篇。silk road website是在美国建立的网络黑市,高价处理高度违法的物品,包括毒品。但半岛电视台在报道时将“silk road website”简称为“silk road”与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称谓并无区别,容易使受众产生混淆,将我国“一带一路”与此黑市联系起来,进而对其产生消极评价。而半岛电视台在报道过程中并没有将其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进行区别。

2.错误地称台湾为“country”

“Taiwan seeks membership of major Asian investment bank”(台湾有意加入亚洲投资银行)这则报道的导语如是写道:“Country says it will apply to join Beijingbacked institution as it seeks further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台湾“国家”表示,将申请加入北京支持的机构,因为它寻求进一步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众所周知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严谨的表述应该为“Taiwan province”,或者直接使用“Taiwan”。

3.形容“中国”和“一带一路”的词语带有感情色彩

在描述中国及其相关政策时,半岛电视台的用词大多带有负面的感情色彩。如,在形容我国的词语中,使用最多的是“ambitious”(雄心勃勃的),同时多次使用与其意义相近的说法,如“growing appetite”(不断膨胀的胃口)、“ growing ambitions”(不断膨胀的雄心)、“ growing belligerence”(不断增长的好战性)、“ flex its muscle”(蓄勢待发)等。

半岛电视台还将我国的外交政策描述为“increasingly assertive”(越来越强硬点),我国在南海保卫领土的行动也被描述为“cloakand-dagger”(有阴谋的)、“ assertive”(强硬的)等等。在我国相关战略前加“so-called”(所谓的)形容词,如“so-called ‘string of pearls strategy” (所谓的珍珠链战略)“socalled‘peripheral diplomacy”(所谓的周边外交)等,暗示我国战略并非我们宣传的那样。

半岛电视台在报道中还使用“grandiose”(浮夸的)、“ carefully designed”(精心设计的)等来形容“一带一路”倡议,称“海上丝绸之路”为“maritime expansion”(海洋扩张)。多次使用“question”(质疑)、“ suspicious”(可疑的)、“ skepticism”(怀疑)、“ intentions”(意图)等词语质疑我国“一带一路”的真实意图,并直接指出“一带一路”是为了“Chinese interest”(中国的利益)。称我国与伊朗的经贸合作为“seems like a solid alliance”(看起来坚固的联盟),“seems like”暗示了两国合作的脆弱性,意在指出我国与伊朗的合作更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非“合作共赢”。

“Its intent to establish a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security that ‘looks like Chinarather than Washington.”(它的意图是建立一个国际贸易与安全系统,这个系统看起来像中国的风格而不是华盛顿)“looks like”意在说明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只是看起来与美国的经济霸权不同,但实质上是一样的,暗示“互利共赢”的原则只是空谈。并使用邓小平同志的名言“Hide your strength, bide your time”(隐藏你的实力,等待时机)作为社论的标题,来暗示我国应该以此作为行动的参照。

二、半岛电视台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

半岛电视台通过对“一带一路”的报道塑造了一个在经济发展、軍事扩张上均雄心勃勃的中国形象,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巩固“周边外交”策略,在经济、军事上挑战美国霸权。半岛电视台对“一带一路”倡议既有期待,又存在疑虑,其中疑虑、质疑大于期待。其期待我国与阿拉伯国家的经贸合作,希望阿拉伯国家可以从中获得经济利益;同时,对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又在总体上持有负面情绪,质疑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真实战略意图,称其实质上是更多地为我国自身利益;此外,还质疑以我国目前的经济、政治状况不能兑现对沿线国家的承诺,无法保证“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由此可见我国预期塑造的“和平崛起”、“成果共享”的大国形象并没有在阿拉伯地区深入人心。

三、我国对阿拉伯国家形象塑造的建议

针对以上研究发现,笔者认为,我国应利用好“一带一路”的机遇,对我国国家形象进行精准定位的基础上,将“命运共同体”理念纳入国家形象的核心要义,将我国塑造为一个和平崛起、互利共赢的大国形象。在总体形象塑造战略之下,针对阿拉伯国家媒体及受众的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也是必要的。

(一)围绕倡议内涵,全方位塑造国家形象

对阿拉伯国家的形象塑造,不妨借鉴一下瑞典在国家形象塑造上的经验。1995年,瑞典成立了海外推广委员会,专门负责对外信息传播与国家形象推广,委员会的成立能够保证对外传播保持统一的目标,并且可以整合资源、协调行动。瑞典将其国家形象定位为“进步”,并将其上升至传播纲领的高度。我国对阿塑造国家形象时,要从我国现实情况出发,从我国多年来建立起的形象要素中进行提炼。我国从对外外交政策建立以来,一直秉承“互利共赢、互相尊重”的原则,因此,“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精神可以找到历史根据,可以作为塑造国家形象的要素之一。西蒙·安浩(2010)提出的“六边形”理论认为,旅游、出口、政府治理政策、吸引外资与智力移民、文化交流和本国公众的言行,这六个方面如同一个六边形,国家形象就是外国公众对该国在这六个维度上的表现的综合评价。[3]因此,我国在对阿塑造国家形象时应将“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多个方位,进行多方位的塑造。

(二)提高对阿传播主动设置议程的能力

研究发现,半岛电视台在新闻源的使用上,几乎没有援引过我国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只在只字片语中引用了我国报道中的相关数据来支持其报道中的观点。这说明,我国媒体主动设置“一带一路”议程的能力不足。程曼丽(2008)认为,国家形象是公众对一个国家的整体印象,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对于公众,特别是外部公众来说,这个印象的获得离不开媒介。[4]因此,媒体的议程设置非常重要,其可以利用自身营造的拟态环境影响受众关注什么、怎么思考。而长期以来,我国媒体在国际传播领域普遍存在议程设置能力孱弱的问题,因此,无法有力地影响国际受众的认知。“一带一路”是我国发出的倡议,如果在该议题上我国媒体尚不能在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设置相关议程,将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塑造国家形象的良好时机。

(三)从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三方面入手,形成对阿传播话语体系

从传播理念上,我们应充分了解阿拉伯国家人民的消费习惯、媒介接触习惯、宗教习俗、文化习惯等等,依据各个国家人民对于媒介与信息的不同需求来设计媒介产品形式与内容。

在传播内容上,首先要回应阿拉伯国家的利益诉求与关切,主动从他们的角度设置议题,消除阿拉伯国家人民对于“一带一路”的质疑,以此来提高阿拉伯国家对于“一带一路”的信心,并且在报道中照顾到中阿双方的利益关切;其次,要通过具体案例来解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要用阿拉伯国家人民所熟悉的方式讲故事,而不是通篇灌输大道理,用春风化雨的优秀故事让他们了解“一带一路”的精神内涵;第三,通过形式、体裁、题材多样的内容,将古代丝绸之路与现代的“一带一路”有效链接,将其塑造为国家间经济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的正向的历史符号。

在传播渠道拓展上,我们可采用嵌入式报道方式,如在阿拉伯国家具有影响力的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在接受采访时在措辞时避免出现歧义,避免模棱两可的字词,注意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差异,使用符合对方文化习惯的表达方式。同时,淡化官方色彩,多发出民间的声音,以民间交流促文化交流和经济交流。

在对阿传播中,既要强调根据受众需要进行的精细化传播,也要讲求理念、内容、渠道的整合传播。对阿传播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形成有效的媒介话语体系,方能切实抓住时机,塑造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1]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一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台北:三民书局,1999。

[2]陈积银、杨廉:《<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报道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教育传媒研究》,2016年第3期。

[3]英] 西蒙·安浩:《铸造国家、城市和地区的品牌:竞争优势识别系统》,葛岩等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4]程曼丽:《论议程设置在国家形象设置中的舆论导向

作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月期。

猜你喜欢

半岛阿拉伯倡议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蛇口半岛
来自阿拉伯的奇思妙想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阿拉伯小镇的露天集市
“半岛骑遇”,5月阳澄湖半岛上演最欢乐骑行记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
公元前500年前后意大利半岛的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