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识系统设计教学中印象、表象、意象的运用

2017-05-30夏高彦

工业设计 2017年1期
关键词:表象意象

夏高彦

摘 要:导识系统的功能一方面是导向与识别、另一方面是协助提升表现对象的正面形象。印象、表象、意象是三个记忆阶段,它们所形成的记忆依次呈短时记忆向长期记忆递进的关系。在导识系统设计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从记忆规律的角度去研究导识设计,在文字、图形、色彩设计时充分考虑并利用好这几种忆记形式,使受众主体对导识作品的记忆能够由短而长得到持久的强化,导识系统作品的功能将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价值将能得到更好地体现。

关键词:记忆規律;导识设计;印象;表象;意象

1印象、表象、意象在导识系统设计中的作用

印象、表象、意象是记忆中的三个不同阶段,其中,印象是感觉过的事物在人的头脑里所留下的迹象,属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这是一种短时记忆,如果没有接下来的记忆强化,可能会很快消失。表象是指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它通过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或改造而成。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意象是表象的一种升华形式。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象性表象。它具有更强的主观性。

导识系统设计源于大工业化生产与生活的需求,是一种实用性非常强的设计,它需要通过设计给受众者以十分清晰的导向与识别信息,如果因为导向设计不清就可能造成对受众者的误导。导识系统设计作品常常以系列化的状态出现,例如景区导识系统包括道路导识、景点导识、公共场所、设施导识、安全警示导识等等。它们一方面起到导识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通过成体系的设计给景区形象品质的提升进行助力。要想让这两方面的作用都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充分利用记忆规律进行设计是很有必要的。首先,设计的作品应该要在色彩、图文等外观形象上引起受众者的注意,即产生印象;其次,设计时要同时考虑受众者已有的一些认知或视觉习惯,这样才能使即时印象能够与脑中已有的一般性认知或习惯进行结合,从而对作品的认知从短时的印象记忆加强为记忆时间更久的表象记忆;再次,设计的作品如果还能够将其与对表现对象的特点的理解和认知结合起来,使表象记忆能够与对表现对象的认知结合为一体,就可以将记忆升华为长期持久的意象记忆。此时,导识系统的设计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力。

2教学中从印象、表象、意象的角度去引导学习的意义

导识系统设计教学一般情况下都是教导学生从分析设计对象的特点、理清整个导识系统构成、确定设计规范、寻找设计切入点、确定设计风格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学习,较少有从印象、表象、意象这些记忆规律着手的。然而,事实上,无论哪种类型的设计,判断其设计优劣的标准之一就是是否能为受众者提供令人满意的服务,导识系统尤甚。而对于导识系统的设计作品而言,被受众者能快速所识、所记、所理解是其良好服务的一个标准,这些归根到底就是设计的导识作品能不能留在受众者记忆深处,随时为受众者指供导向性服务。因此,分析设计对象所面对对的受众主体的记忆特点、已有的知识认知和记忆可能,从印象、表象、意象这三个记忆阶段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分析设计对象、寻找、加工能够加强记忆、升华记忆的设计元素,在设计的不同阶段都始终把受众者可能的记忆程度作为研究内容,这样设计出来的导识系统作品才能够真正符合受众者的需求,长久保留于受众者脑中,才能将导向、识别、警示等实用性功能尽可能地发挥出来。也只有当导识作品的实用性功能发挥出来之后,其另一种提升表现对象的正面形象的功能才有可能得以发挥和巩固。

3导识系统设计教学中印象、表象、意象的运用

3.1导识设计应首先能通过设计外表快速从受众者处获取印象

导识设计作品主要是由文字、图形、色彩构成。这其中,文字是最直接的导识元素,但有时文字也会因其自身的多义而让人产生多种不同的理解;图形和色彩虽然也有多义的理解而显得主观性更强,但由于社会习惯性、普遍性的认知的存在,它们也能传递一些通用的信息。因此,导识设计作品中,常常是图、文、色彩协同并力,使受众者接触到一个导识作品后,能从各方面快速了解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1)用文字建立印象。文字包括汉字、字母、数字等,在各种设计元素中,文字最识别性最强,传递的信息最直接和具体,因此,用文字来快带建立短时记忆是非常实用的。在通过文字建立印象时,首先要注意的就是使用的字词一定要准确、不能令人产生多种理解。只有用词准确,才能令人看到文字后,快速在头脑中做出识别,从而形成初步的短时印象。

(2)用图形捕捉印象。图形包括具象图形和抽象图形,它们既可以弥补文字的单调与枯燥,其本身也能够或明确或隐约地传递出一些信息。例如方向箭头、禁止符号等信息表达都十分明确。要想用图形捕捉印象,设计时考虑与环境、文字的配合是很重要的。例如洗手间标识牌,除了文字以外,通常以一些代表男性和女性的人物等图形来让人识别。

(3)用色彩注入印象。俗话说,远看颜色近看花。色彩是让人快速产生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一个人穿了一件衣服从你身边经过,在很短的时候内,你可能很难记住衣服的款式,但衣服的颜色却可能会被一下子注意到。在导识系统设计中运用色彩时,首先要注意是的色彩在整个导识系统中的统一印象,使受众者能通过色彩的反复出现感知到导识系统的整体存在从而快速形成印象。

3.2导识设计应具备将印象继续升华为表象的内力

人们在生活中对文字、图形、色彩除了具有简单的认字、识图、辨色能力外,还在日积月累的认知中形成了一定更深的认知。短时印象形成之后,是否能让这种印象得到进一步强化,就要看导识设计作品是否在这些方面有更深层次的表现,以符合受众者已有的认知及体验,从而将短时的印象升华为更为持久的表象记忆。

3.2.1用经验加工对文字的印象,形成表象记忆

同样是文字,印刷体和书法体给人带来的感觉就会有所不同。印刷体中黑体、宋体、仿宋等给人的感觉各不相同;书法体中楷书、隶书、草书等给人的感觉也各有不同。因此,在导识系统中设计文字时,要强化短时印象,就不能只是随便把文字标上去就行了,而是应更深层地斟酌使用何种字体去表现对象的特点。例如龙门石窟的导识系统,采用的字体是魏碑体,这种字体始于北朝文字刻石,给人以古朴厚重、严谨而又灵动之感,使用这种字体于石窟这种环境中,如果受众者自身对书法已有一定认知,此时便可对文字的印象在脑海中进行进一步的加工,从而形成一种记忆更为持久的表象记忆。

3.2.2用经验加深对图形的印象,形成表象记忆

导识系统中使用的图形无论是具象还是抽象,通常都会经过一定的概括提炼,因此其所传达的信息不如文字的识别那么直接。但人们仍然会根据自己的经验产生一些判断。例如上面所述的洗手间门口的烟斗与口红。洗手间的标识牌最常见的图形就是以男女体形进行区分。常见而普遍的圖形不足以让人留下较深的印象,通常只会产生短时记忆,用过即忘。但如果将图形改成烟斗和口红,人们看到这两个图形时,首先要利用自己对这两个物体已有的认知去进行一个思考,然后再将其对应到男与女,这样记忆就加深了,表象记忆由此形成。

3.2.3用经验加强对色彩的印象,形成表象记忆

人们对色彩的经验既有通用的感觉也有各不相同的理解。而颜色的选择在很多时候也会有重合。因此,要想让受众者通过加强对色彩的印象而产生表象记忆,就要作更多的分析。导识系统中的色彩大多使用简洁的单色,在设计时要考虑设计对象用什么色彩表达更能引起受众者的共鸣和联想,这样才能让指定的色彩得到认可,获得更多的记忆。反之,如果随便使用一种颜色,受众者有可能在看到后因为无法很快与要表现的对象产生对接而在瞬间记忆后便遗忘了。

3.3导识设计应能引导表象与新感知合成,形成长效意象记忆

表象记忆只是短时记忆向长久记忆的一个过渡阶段。要形成长效记忆还需要通过设计作品与表现对象更深一步的对接与融合。对于设计者而言,要想实现设计作品与表现对象的这种深度融合,在加强设计表现的同时,必须要分析和评估主体受众者对设计对象各方面的一般认知。如果受众者对表现对象本身已具有良好的认知,再通过设计作品中的图文、色彩等引导其与这些认知进行感知合成,长效的意象记忆就比较容易形成了。仍以龙门石窟的导识系统为例,首先,其文字为魏碑体,正好与石窟开凿于北魏年间的历史相符,这样字体与景观所表现的历史背景可以融合,如果受众者具备这种字体和石窟历史的认知,二者的认知对接合成后,意象记忆的形成就较容易了。其次,龙门石窟的导识系统作品多采用混凝土与石块相结合的碑形材质,碑上除了景点的标志图形外,还巧妙地刻有许多小佛像,这些反映景观的图形与能让人进一步将作品与景区的特征结合起来,记忆也因此会更加深刻。此外,色彩方面碑体使用的是混凝土和石块的本色,文字和标志图形都使用黑色。这种色调与历史悠久的石窟环境浑然一体,深沉自然。这样表象的记忆再进一步与受众者所见所想所感知的景区特定的环境进一步合成,能保持长效记忆的意象记忆自然就形成了。

在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地球村,交通、旅游、购物、办公等生活中的各种环境的复杂化程度都在不断增加,导识系统设计产品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常伴公众生活的重要向导。导识系统设计作为实用功能很强的一种设计类型,教育时应该更多地强调对设计对象的理性分析与研究,而应避免学生过多地将设计重点放在作品的艺术美化上。

参考文献:

[1]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

[2] 朱琦.视觉记忆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4.

本文为2016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6C1359

猜你喜欢

表象意象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一场细雨,携着意象而来
温和的狼
意象、形神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透过表象看公式
教你识破非法集资及传销的“十三种表象”
谈表象积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量子力学中的表象变换及其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