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与本土化相融合的物流管理人才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7-05-30谈慧
摘 要: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是构建职教人才培养立交桥的主要措施,而人才定位和培养模式是“3+2”贯通培养的核心。基于高职物流专业与国内本科院校及国外本科院校分段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提出国际化与本土化相融合的“12345工程物流管理人才”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模式,构建物流人才“职业级别”“职业要求”和“行业企业”三维能力模型,打造“内贸物流”和“外贸物流”相衔接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專本衔接;分段培养;物流管理;国际化;本土化
基金项目:2015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中之重课题“高职院校跨国分段专本衔接项目范式研究——基于南工院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合作举办物流管理专业的案例”(项目编号:2015JSJG012);2016年度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职业技术教育交流分会高职国际化专项研究课题“中美‘3+2国际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GJ2016-017)
作者简介:谈慧,女,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物流教学部主任,教授/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11-0008-04
江苏作为职教大省,中高职教育规模一直位于全国首位。据江苏省考试院统计,每年全省“专转本”报名人数约占高职专科生可报考人数的20%,而每年安排的专转本计划只占高职专科毕业生总数的5%以内。为了解决高等专科层次人才个体成长通道,促进和支撑产业转型升级,自2012年起,江苏首次开展实施中职—高职—本科衔接培养试点项目,参与试点的院校都是国家级或省级示范(骨干)高职院校,试点专业也是各校的优势专业。2014年,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作为试点专业(苏教职〔2014〕20号),与金陵科技学院开展物流管理专业“3+2”本科分段培养项目。
从出国留学需求看,留学人员由精英走向普通大众,中外合作跨国分段学习的培养形式已成为我国高职院校顺应市场需求,为部分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孩子出国深造提供了条件。2013年1月,在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框架下,教育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共同提出了“中美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百千万交流计划”。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中方首批七所院校之一,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科贝尔斯基尔技术学院开展物流管理专业的“3+2”本科分段培养(苏教外函〔2014〕56号),这在江苏省乃至全国开创了高职与国外本科分段培养的新模式。
一、国际化与本土化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
南京工業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尽管专科层次的培养模式已积累一定的经验,而专本衔接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处于探索阶段,国内也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近年来,物流团队依托省级、市厅级教改项目,探索构建了国际化与本土化相融合的“12345工程”物流管理人才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模式,取得明显效果。
该模式的内涵是:坚持一条主线,即以商贸物流为主;两个方向,即“内贸物流”和“外贸物流”;三个维度,即建设“知识”“技能”“素养”三维一体课程体系;打造“校内、行业、企业和创新创业”四个实践平台;抓住“学生受益、教师发展、专业有特色、学科上水平、企业认可”五个落脚点,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估与持续改进。
二、国际化与本土化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途径
(一)国际化与本土化相融合,确立“商贸物流”为专业方向,构建对接行业企业的物流人才“职业级别”“职业要求”和“行业企业”三维职业能力模型[1]
专业建设应体现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和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跨境电商”助推跨境物流的高速发展,众多中小型民营国际物流企业需要大量既掌握基本的国际贸易和货运代理技能,又具有较强的英语沟通能力,并对国际上通行的贸易法律法规有一定的熟悉与了解的物流人才。鉴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已有专科层次的物流人才培养条件和经验,以及考虑中外合作院校的培养面向,将人才培养定位在“商贸物流”这条主线,国内分段培养定位在“内贸物流”方向,国外分段培养定位在“外贸物流”方向。
在多年来开展的“苏宁订单班”“顺丰订单班”基础上,调研南京众城国际物流、中外运(江苏分公司)等从事跨境物流的企业,研究国外专本衔接的典型模式,如德国技术应用技术大学制度模式、美国社区学院学分互认模式、英国双证书模式及澳大利亚资格框架模式等,在分析总结国内外职业能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现实情况,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三维模型。将“入门者、提高者、能手和专家”四个职业发展阶段作为能力模型的“职业级别维度”;基于“物流认知与作业能力、物流业务管理能力和物流系统规划能力”所对应的能力要求,确定能力模型的“职业要求维度”;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基础性素质与鉴别性素质”,建立职业能力模型的“行业企业维度”。[2]三维模型完整体现了行业企业对物流人才需求不断变化的过程,为确立专本两个层次的培养目标提供依据。
(二)建设“内贸物流”和“外贸物流”两个核心课程群,建立以“知识”“技能”和“素养”的三维一体的衔接课程体系
课程是培养人才的核心,在课程衔接设计时,借鉴人才结构的职业带理论,重点关注物流人才职业带的变化及其连续性,由于专科与应用型本科教育在培养层次上有一定差别,但两者所培养的职业人才在规格类型上具有同向性,在社会职业带上具有连贯性。因此,围绕“商贸物流”专业主线,以能够胜任“内贸物流”和“外贸物流”岗位工作技能为引导,国内分段培养以“内贸物流”为主,跨国分段培养以“外贸物流”为主。构建“知识、技能、素质”三维一体核心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知识维度”,即围绕物流业务流程开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符合物流业务规则的课程内容,利用情境教学和理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实现物流人才项目化、职业化培养;“技能维度”,即凸显物流管理人才的复合型工作能力,以物流岗位为出发点,将具体职业管理活动与物流专业教学相结合,对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教学准确定位,发挥企业在物流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和推动作用;“素养维度”,即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
在课程设置上,“内贸物流”增加“大学英语”和“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课时比例,“外贸物流”增加“雅思听说读写”“商务英语”及“国际商法”等课程,二者的专业技术平台课程的设置力求与合作院校有限衔接,专项能力课程设计上,分设“内贸物流”和“外贸物流”二个核心课程群。“内贸”课程群关注连锁经营调度能力、供应链整合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外贸”课程群关注国际货运代理能力、外贸通关能力、物流英语能力等。课程设置尽量使专科段、本科段两个教育阶段的学习内容形成层次梯度,合理衔接。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上,从入学开始的专业导论,到期末综合实训,再到毕业顶岗实习,加强了智能物流、物联网技术应用、国际货代、外贸制单和进出口业务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能力训练。使学生具有胜任国外物流公司或在华分公司、国内从事国际物流的公司就业能力。
(三)打造校内、行业、企业及创新创业平台,将国内外通用职业能力标准分解融入课程标准,设立对接行业企业物流人才“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对接行业企业物流人才需求的能力模型建立,可将评价高职物流人才能力标准的基本指标分为三级:基本职业能力、关键职业能力和行业企业胜任能力。(1)基本职业能力。包括基础岗位操作,工作任务执行、改进与创新等。可通过实训平台操作训练,以校内“商贸技术实训中心”为主体,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平台,培养专业创新能力,实现知识与实践的综合应用;(2)关键职业能力。包含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可通过基础理论学习、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化实训、跨文化交流和社会实践等,开展多方位的培养;(3)行业企业胜任能力。則包含个人素养、人际处理协调能力、物流业务执行力和创新力等。可通过校内外实践创新创业平台及行业协会资源,将国内外通用物流职业资格考核内容分解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分模块、分层次培养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
(四)以学生为中心,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选择性教学策略,持续改进人才培养质量
中外合作办学的最主要目的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国内高等教育改革。优质教育资源是指世界范围内保持一定领先优势的理念、制度、管理、课程、教材、师资、特色和设备等教育条件的总称。[3]在中美“3+2”班,学院进行“三引进”做法:(1)教育理念的引进。学生在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虽担当的是认知主体的角色,但却一直处在被动接受的位置,学生学习、动手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也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国外院校更加关注教学环境的营造,而非单纯的知识传授。针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差,尤其不能“满堂灌式”的讲课,应注重引导式学习,开展选择性教学策略,避开他们的弱点,发挥他们好动手、好表现的特点,使学生体会边做边学的教学魅力,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2)优势课程、教材和师资的打包引进。学院引进了美方8门专业核心课程和4门语言课程,对这些优势课程进行全过程的引进,包括师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课件和教学模式等,并在引进的过程中对课程进行本土化处理,反馈给外方教师备课时改进,使课程内容能够弥补我国当前的教学不足;(3)教学与评价方法的引进。引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创造、创新能力,开展360度考核评价,方式多样化。如外教在讲授“企业管理”这门课时,采用考核方法是4次课程测验(基本理论)、1次分小组去上市公司调研并提交调研报告、1次PPT课堂演讲、1篇管理论文,期末给出综合成绩。这种考核方式既有理论考核,又有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的考核。该考核评价方法已在国内专本衔接教育中借鉴使用。
在执行国内、国外分段培养的实践中,合作双方就技术平台课和专项能力课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及考核要求进行深入探讨,确定双方的课程体系和质量标准,设计双方认可的课程整体方案和单元教学方案,使专科层次的课程结构和内容复杂程度与下一层次有效衔接。对于国内衔接转段考试,双方协商研究确定了5门转段考试课程和考核方案。在中美跨国分段课程衔接研讨期间,经过多轮洽谈,美方全盘接受并认可中方提供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认可在中方3年的学习可以获得73学分,后2年在美方学习只需获得52学分即可毕业获得学士学位。以学生受益、教师发展、专业有特色、学科上水平和企业认可为五个评价要素,对人才培养特色的科学性,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五)打造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专业师资队伍
为实现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有特色的国家高职示范名校的中长期建设目标需要,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近幾年,推选了大批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前往美国等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进行专项培训学习,同时,团队还招聘了一批外籍教师和美方的专职教师。学校每年有计划地选派物流专业教师出国培训、访问,团队教师中8位老师分别到美国、加拿大、德国及新加坡等国的培训研修,使他们在交流学习提升国际化水平。团队教师正计划以工作组形式出访美国,全方位学习美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已开设的中美“3+2”教学中,专业课“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等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企业管理”“微观经济学”“供应链管理”“商务管理”和“采购与供应管理”等8门课程采用原版教材,由美方教授上课,外教课时总量达到1/3,核心课时数达到1/3。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借鉴国内外成熟的专本衔接培养模式,在本土化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生源层次和毕业生流向因材施教,编制了满足物流专业不同面向职业能力需求的系列教学方案,解决了同类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按通用规范培养的同质化竞争问题。同时,在国际化和本土化相融合的过程中,试图提出高职管理类专业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的普适性模式、流程和关注重点,包括课程衔接体系、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教学模式、考核与评价方法和质量保障等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系统性研究,其培养模式对创新国内外高职—本科分段培养具有指导意义及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何海军.对接行业企业的高职物流人才能力模型与能力标准研究[J].物流技术,2013(9):51-54.
[2] 蔡昆.高职工商管理类学生职业能力模型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4(26):15-17.
[3] 谈慧,张海宁.中美“3+2”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范式研究[J].中国商论,2016(26):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