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发展打开“绿色通道”
2017-05-30张蓉
张蓉
怎样才是一份好试卷?我一直在问自己。我想,好试卷应打开一条“绿色通道”,让每一个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在宽容、平和中蕴含了“提领而顿”的智慧,平易的试题中散发着文化气质和美学追求。
一、 注重积累,变“死记硬背”为“灵活运用”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形成,首先得益于实实在在的语言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没有一定的语言积淀,能力与素养都是空谈。
【试题举例】
1. 张明和李红的作文水平不相上下,可作文大赛的名额只有一个,派谁参加好呢?陈老师拿不定主意。
由此,你想到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
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表达李白目送孟浩然远去时依依不舍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俗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小山似的垃圾终于被清理干净了。
4. 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下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可以是课文的原句,也可以是自己的话)
《草原》:_______________。
【评析】
以上几道题都是对学生语句、诗文积累情况的考查,但形式灵活多样,已不局限于对原文记忆性默写的考核;除了考查学生的记忆之外,还融入对古诗文的理解。题1强调了知识的迁移与灵活运用,它创设了一个与成语释义相似的生活情境,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填写适合这一语境的成语。题4体现了试卷的开放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个人的积累来回答,可以是课文的原句,也可以是自己的感受,答案不唯一。试卷赋予学生自由发挥的权力,也引导教师关注课文的价值取向,把握重难点。语言变“活”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合其中,语言文字像清泉“流”进心田。
二、 注重整合,变“单一技能训练”为“综合能力应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许多试卷改变了过去组词、扩词、改“把”字句等机械的单项训练,尝试用语文综合知识和能力解决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试题举例】
1. 下面是借助成语所做的广告。你能找出其中混用的字,并改正过来吗?对此现象,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你有什么看法?请在横线上写下来。
咳嗽药广告:咳不容缓
摩托车广告:骑乐无穷
灭蚊药广告:默默无蚊
酒水类广告:天尝地酒
2. 某旅游景区有一则告示:“请别踩我,我也怕疼”。你认为这则告示放在何处比较合适?这则告示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它写得好不好?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答: 。
【评析】
这两道试题很好地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和应用性。首先,两道试题的背景都是广告,学生强烈感受到在电视中、报纸上、公园里……处处都有语文。其次,试题还结合了改正错别字和写广告语两项教学内容,对“混用成语”的现象谈自己的看法,比较新颖。
三、 注重核心能力,变“机械训练”为“融会贯通”
许多试卷改变了以往的老面孔,设置自主选择的试题,命题内涵更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更好的成功体验,让考试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促进个性发展的过程。
【试题举例】
1. 用原句中的词句理解加点词的意思,在下面画上“_______________”。
(1) 春联最讲究对仗,上下联不仅字数相等,而且词类对应。
(2) ……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2. 读《九色鹿》片断,联系全文主要内容填空。
(1) “恩将仇报”的反义词是_______________ 。
(2) 国王非常惭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
【评析】
本组试题都是考查词语理解,但形式开放,把解释词语的几种方法都凝练其中,有联系上下文领会,有运用近义词、反义词理解,巧妙地指导学生去理解词语。此时,考试又是一种指导、一种学习,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切实的帮助。
四、 关注生活,变“半亩方塘”为“天光云影”
小学语文考试的命题还应关注生活,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顺应时代的发展。让语文紧随着时代脉搏一起跳动,引入一泓泓清泉,让试卷这“半亩方塘”呈现出“天光云影”的亮丽风景。
【试题举例】
1. 屏幕上出示的是预防非典时期互联网上的一幅图片,标题是《要美丽,更要健康》,请结合平时的语文学习,完成下列各题。(文字提示:蒙娜丽莎口罩)
你能为这幅图片换一个标题吗?在防治非典时期,哪句宣传语(或哪个人物、哪件事情)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 的颁奖词。请你写出本年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并简要介绍他们的事迹。
【评析】
上列试题及时捕捉了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写作实践中夹带着学生鲜活的生命体验,也引发心灵的思考。学生自然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理要讲。此时,习作不再是单纯语言的表达,更是学生自我生命的内在需要,也就增大了学生写好作文的几率。学生逐渐感受到写作并不神秘,“写自己关心的事”“写自己想说的事”很简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