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云计算与物联网关系
2017-05-30江维吴蓉
江维 吴蓉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发展,云计算和物联网的概念被炒得如火如荼。现在云计算虽然已经开始应用,但还没有从概念完全走向普及,而为了满足物联网巨大规模的需求,也要找到更大的平台去支撑。正是这种需求,营造了两者必须的结合点。我们就从他们的结合方式、应用前景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来做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云计算;物联网;结合点;应用前景
一、云计算与物联网的结合方式
物联网和云计算本身都具备不少优势,但也面临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那么云计算就相当于一个人的大脑,起到中心枢纽作用;而物联网就是身体各个部分,参与到社会生产,人们的学习生活中。现在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云计算与物联网的几种结合方式。
一是单中心,多终端。此类模式中,分布范围的较小各物联网终端(传感器、摄像头或3G手机等),把云中心或部分云中心做为数据/处理中心,终端所获得信息、数据统一由云中心处理及存储,云中心提供统一界面给使用者操作或者查看。
第一种是一个中心连接多个终端。在这种结合方式中,云计算作为数据处理中心,各物联网终端(3G、4G手机、传感器或摄像头等)获得信息数据统一传输到云中心。这种模式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比如交通道路的监测,工厂里的监管以及小区监控等。在这些应用里,云中心提供海量的存储、统一的界面和分级管理等功能。極大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第二种是多个中心连接大量的终端。这个模式比较适合区域跨度比较大的企业。比如一个大型跨国公司,其各地分公司比较多,每个地方的公司有个云中心对各自的生产销售进行监控。很多时候,我们获取的数据需要实时分享给各个终端使用者。比如某地监测到十分钟后有地震,像这种重要的信息,越及时发布出去,就可以避免很多损失。这种模式的云中心就需要包含互联没有障碍的公共云和私有云。这样既保证了隐私,又不影响信息的传播。
第三种是信息数据、应用分层处理,连接海量终端。这种结合方式适用于用户范围广、信息种类多、安全性要求高等特征。现在人们每天面对的就是海量的数据。对这些数据处理的需求越来越多。我们需要把云中心的分布进行合理的分配来满足这些需求。
现在有一大部分的数据对安全性要求不高。比如游戏数据、网络视频数据等,我们可以把这些存储在本地云中心。我们用高端运算的云中心处理那些量不大但计算要求高的数据。用具有灾备中心的云处理安全要求非常高的数据。这就是根据具体的应用模式和场景,对信息数据进行分类处理,然后在选择合适的途径传输给终端。
二、云计算与物联网的前景展示
云计算和物联网对很多人而言还是新兴事物。不过现在我们生活中已经有很多应用了。比如现在有百度云盘、腾讯微云、传感器和射频识别等。但是他们结合的应用却并不多。之前中国联通提出过“互联云”的概念。大致内容就是把世界范围内的云计算与物联网结合在一起的解决方案。通过这个方案,通讯里将有很多像视频通话这样云计算与物联网结合的场景。
在电影《阿凡达》里,所有的生物都能通过某种神奇的渠道相互联系,这其实就是一种物联网。物联网负责采集各种信息,云计算负责信息存储和处理,并且这种能力是很廉价和强大的。未来还可以有这样的场景:书包会提醒学生忘带了哪本书;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水温的要求等。现在货车超载是造成交通事故一大杀手,如果货车上装上物联网,汽车如果超重会告诉司机超载的数字。还有就是当搬运工装货时,汽车会告诉他们怎么安排空间等等。
亟需解决的问题
当然刚才提到的场景大部分还都没有实现。那么我们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来帮助这些场景的出现呢?
首先就是安全问题。计算机病毒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黑客等也是越来越猖獗。不仅损害个人信息,也会破坏国家重要的信息安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也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其次就是标准的制定与推广。现在云计算架构和物联网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但是目前市场上各个云服务平台所使用的技术细节和数据处理方式还有很大的不同。标准化是物联网发展的根基之一。如果这些平台不能融合,那么还是没办法实现真正的互联互通。
第三就是成本问题。物联网的意义在于大规模的互联互通。要想实现这个规模,就需要各种电子设备、传感设备等。而它们的价格、实施难度也非常关键。
最后,云计算中心也需要一定的规模。目前只有少数大型企业有私有云,还没有较大的公共云。不过这方面正在大力的发展。比如百度云、阿里云、亚马逊云等都初具规模。
三、小结
云计算与物联网的结合是互联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将在3-5年内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相信越来越多的公司、厂家会对此进行关注。与物联网结合后,云计算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从概念走向应用,进入产业发展的“蓝海”。
参考文献
[1]汪亮,物联网主要关键技术发展简述[J].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2010(1):15-17.
[2]张冬青,云计算对未来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J].宁波大红鹰学院学报,2010(03).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国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