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2017-05-30周红霞肖慧敏

高教学刊 2017年13期
关键词:财务管理课程设计

周红霞 肖慧敏

摘 要:根据完全低层次需求下完备性经济契约假设与超需求下非完备性超契约假设对比分析财务管理学框架与财务管理学科体系之转变,基于转变的理论基础及其规律设计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专科、本科与硕士研究生的财务專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财务管理;设计;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3-0083-04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omplete economic contract assumption under low-level demand and non-complete economic contract assumption under super-demand,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change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framework and scientific system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undamentals and rules of change, it designs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for vocational students,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students.

Keywords: financial management; design; curriculum

一、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201所。这里并不包括港澳台的学校,也不包括独立学院和民办学校(苏万贵,2010)。从财务管理学基础体系上看,财务管理主要包括投资管理、筹资管理及收益分配三大核心内容。其中一部分学者围绕资金的运动展开投资与筹资管理,其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设置,结果体现侧重以金融为主,会计与管理为辅(马井静,段宗志,2008;程腊梅,王雪冬,2010);另一部分学者围绕收益分配、股利政策等展开理财,其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设置,结果体现侧重以会计为主,管理与金融为辅(Barrie,2004;朱开悉,2011);还有一种就是上述两种兼顾(苏万贵,2010;贾志丽,2010)。显然,无论侧重哪一方,或者是“大杂烩”,它们均没有体现“管理”特色,因此,一部分学者从体现财务管理主体对财务管理学课程体系进行设计(葛桓志,2004;向德伟,2003),但仍然缺乏明确的财务主体依托,直至目前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仍存在如下问题:重理论,轻实践;课程体系陈旧,且缺乏整合;专业设置定位不准, 目标不明;教学内容不合理,课程之间交叉现象严重;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财务管理学知识结构不合理,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继承、借鉴有余,探索创新不足(张爱辉,2013;孙静芹,朱文双,2010)。

因此目前针对上述三种形式的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程体系设计而出版的财务管理专业核心理论课程教材,主要分为以下四种教材构建模式,各有其特点,但主干教材设置大同小异:一是按财务管理的内容编写;二是按财务管理的环节编写;三是按财务管理的主体编写;四是按财务管理的知识层次设置。目前我国财务学者们对财务管理专业教材的内容争议较大,这与我国长期以来会计和财务管理的二合一体制有一定关系。相当一部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是在会计学专业的基础上延伸开设的,其课程设置较多地侧重于会计学专业课程,甚至有的学校将其办成了会计学专业。另有一些院校设置的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与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基本接近,同样体现不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姚正海,2012)。

国内财务管理专业应用课程设置现状:课程与专业相脱节,应用课程与基础课程相脱节,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李迪,2012;睢忠林,甄国红,2008)。产生这样的现状主要在于一方面没有遵循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原则:凸显实践性、前瞻性和创造性(宋常,1999; 李君,文雪莲,2011)、增强参与性(马井静,段宗志,2008;李君,文雪莲,2011),另一方面没有完全弄清楚财务管理学科体系自身发展规律,或者对其理解有误,其结果造成了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

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依据

财务管理学是一门既涉及经济学, 又涉及管理学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同时融经济发展规律与管理活动规律为一体的自身学科规律,既首先基于经济发展视角理解“财”,是指通过货币资源与非货币资源优化配置获得增值的“钱”;其次要基于管理学角度认知“务”,既可以作为名词“事情”“事项”,又可以理解为“从事”“干”等动词。因此,所谓“财务”可理解为与钱有关的事项,也可以理解为通常所说“花钱”。无论是作为名词理解,还是作为动词认可,显然“财务管理”均可推理为如何有效花钱,其核心就是“理财”。借此来探索该学科的任务:一是要阐明为了实现如何有效花钱而作出种种规定, 即财务管理是什么; 二是要揭示如何有效花钱本身所具有的一般规律。本文通过再造和扩展财务管理学框架与重整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的方式来回答该学科的任务。

(一)再造和扩展财务管理学框架之思考

任何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都必须基于一定的理论假设,同时随着实践发展变化,其基于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各种理论假设也将与时俱进,因此财务管理学也不例外。

1. 财务管理学假设之转变

具有代表性的Damodaran教授曾将建构财务管理学的基础性四组假设:经理与股东目标函数一致性假设、债权人利益得到完全保护假设、市场有效性假设和社会成本为零假设。尽管这些远离现实世界的假设饱受诟病,但仍以这些基本假设为前提建构的西方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竞其四组假设,它们均迎合(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低层次需求假设,其层次需求表现为货币量化特征。无论市场,还是组织,它们均承袭完备性经济契约假设,显然, Damodaran教授四组假设与完全低层次需求下完备性经济契约假设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类假设将决定组织经济长久发展的组织文化、制度、意识形态等对应于高层次需求的不可量化因素,则被作为外生变量而被统统抽象掉了。Shiller (2001)指出过多地依赖那些原始模型并把它们作为政策讨论的基础是十分冒险的行为,因为这些模型更多地适用于完全低层次需求的那些能够用精确的科学方法解决的问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网络通讯技术迅猛发展而加速知识、信息高度流动与分散,这种知识资源的属性客观上加剧了人本主义原本所具有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激发了人们对心之向往的完美情感追求,它不仅表现为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而且更多呈现高层次性。因此,要使财务管理学的内容安排“接地气”,同时又能成为优化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指南针,超需求下非完备性超契约假设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下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的必然前提。随着财务管理学的完全低层次需求下完备性经济契约假设向超需求下非完备性超契约假设转变,它首先要求财务管理学主体要随之发生变化。

2. 财务管理主体之转变

基于完全低层次需求下完备性经济契约假设,公司财务管理的主体显然是作为市场经济运行主体的公司企业自身。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全球化、网络化特征, 要求我们从“零嵌入性”立场向“嵌入性”立场转变,基于超需求下非完备性超契约假设来审视财务管理的主体:从立足完备性经济契约的公司企业主体跳出,站在超契约的价值链、价值网络甚至超价值网络的立场理解财务管理主体,需要从全社会人本社会价值视角来透视公司的整个价值创造网络和财务支持网络。因此与财务管理主体转变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学的内容又可以向网络财务战略管理和网络价值创造战略管理两项内容扩展;同时财务管理的功能也随之发生转变。

3. 财务管理功能之转变

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变,集中表现为人力资本由非人性化向人性化还原。因此适应时代背景变化的财务管理学假设由完全低层次需求下完备性经济契约假设向超需求下非完备性超契约假设转变,要求财务管理主体的功能由“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转变,与主体功能相适应的分析问题方法也由还原论的“隔离法”向系统论的“整体法”转变。完全低层次需求下完备性经济契约假设,公司财务管理的基本功能是有效培育、配置和运用财务资源, 以实现公司价值创造与增值(李心合,2006)。功能适应范围莫非公司企业与市场之间货币资源与非货币资源之间配置与交易。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内容涵盖三张基本财务报表, 所谓的财务管理集中表现为财务报表管理。当然传统财务管理的三类决策(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股利决策)和营运资本管理也包含在其中。超需求下非完备性超契约假设,决定财务管理主体由公司企业自身向公司超价值网络转变,财务管理主体的功能范围也随之由立足公司企业与市场之间货币资源与非货币资源之间配置与交易的微观空间向公司与市场、环境与社会之间货币资源与非货币资源之间整合与优化的宏观空间转移。它要求财务管理功能属性由战术性向战略性拓展、由经济性向经济性、社会性与环境性拓展。就经济性财务管理功能而言,除了在传统财务管理职能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财务战略管理外,还应拓展财务组织管理、财务流程管理、财务信息系统管理、财务价值链战略管理、网络财务战略管理、财务治理等。持“嵌入性”立场来审视社会性与环境性的财务管理功能,应该属于微观领域的社会财务管理、环境财务管理和宏观领域的社会财务战略管理、环境财务战略管理。目前因社会成本为零的财务管理假设,将它们的功能排除在外。当然,上述财务管理的功能变化也将决定履行功能的行为主体必将发生改变。

4. 财务管理行为主体之转变

事实上, 公司财务工作是分层次来展开的。基于完全低层次需求下完备性经济契约假设,如把公司内部财务工作分为决策和执行两项财权,一方面表现为公司董事会和经理层履行决策财权,它融入公司财务治理结构之中;另一方面以财务部门为核心向如营销部门、生产部门、技术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部门延伸的执行财权,它融入公司财务治理机制之中,这两项财权行为主体合作,在内容上表现为财权流管理,在形式上表现为资金流管理。无论是财权流,还是资金流,仅仅穿梭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完全低层次需求载体上。基于超需求下非完备性超契约假设,公司财务工作可划分为内外两部分的决策和执行两类财权,一方面公司董事会和经理层履行决策财权由以企业侧重企业内部决策财权向侧重企业外部决策财权转移,随着决策财权支配空间扩大,它将融入公司的价值链、价值网络以及超价值网络的治理结构之中;另一方面以财务部门为核心的执行财权由侧重公司内部向公司外部的非财务部门进行渗透延伸,它通过公司财务治理机制与政府治理机制、环境治理机制、社会治理机制与市场治理机制相融合,因此,通过决策财权主体与执行财权主体协作,无论在战术层面上,还是在战略层面上,实现“无缝”对接,这种“无缝”对接在内容上表现为财权流管理,在形式上表现为价值流管理。因此,对于上述的财务管理行为主体之变化必然要求其行为主体依托组织也相应发生变化。

5. 财务管理组织之转变

财务管理组织不外乎是为了更好秩序地配置公司的货币资源与非货币资源而进行企业财务部门安排、岗位设置及其职责界定。基于完全低层次需求下完备性经济契约假设,财务管理组织分为四个层次:财务战略的制定及其公司构成、财务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及其职责界定、财务管理的财权流程设计、财务管理的信息平台搭建。基于超需求下非完备性超契约假设,财务管理组织仍分为四个层次:财务战略的制定及其以公司为核心的超价值网络结构形成、财务管理的超网络财务组织结构构建及其职责界定、财务管理的财权超网络流程设计、财务管理的信息超网络平台搭建。对此两类假设下的财务管理组织相比较,财务管理组织本质由完备性经济契约向非完备经济、社会及其环境性超契约转变;财务管理组织支配资源由经济性资源向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性资源转变;财务管理组织支配空间由企业与市场之间二维空间向企业与市场、社会与环境之间多维空间转变。因此,对于上述的财务管理组织之变化必然要求其财务管理流程也相应发生变化。

6. 财务管理流程之转变

财务管理工作是基于一定的程序针对不同的财务事项采取不同的财务管理流程展开的。从总体看, 基本的财务管理流程总是内含战略与目标、预算、执行中的控制、根据信息反馈进行财务分析、绩效评价与激励、前瞻性的财务预测尤其是财务危機预警等(李心合,2006)。但由完全低层次需求下完备性经济契约假设向超需求下非完备性超契约假设转变,财务管理流程具体内涵也随之发生改变:财务战略管理由单元网络式向多元超网络式转变;财务管理目标由企业经济价值最大化向企业经济社会环境综合价值最大化转变;预算管理由以经济信息为基础的一维平面式向以经济社会环境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三维立体式转变;执行中的财权控制由侧重企业内部向侧重企业外部转变;信息反馈由一维的经济性向三维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性转变,由其信息反馈所进行的财务分析、绩效评价与激励、前瞻性的财务预测也将发生内容与形式上的转变。当然贯彻整个财务管理流程始终中的“风险”概念内涵, 诸如“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风险管理”等,也由经济单元属性向经济社会环境综合属性转变。

因此,基于上述基于微观视角透视财务管理学内容之变化,可以选择财务管理的五大模块——理论模块、工具模块、组织模块、功能模块以及流程模块——再造和扩展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学体系。为了更合理设计财务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体系,下面从宏观视角来分析财务管理学学科体系特征。

(二)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特征之分析

财务管理学在微观上透视企业货币资源与非货币资源之间配置、交易与整合等之规律,而在宏观上描述的是虚体经济规律与实体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综合规律交融成具有自身规律的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目前中国高校财务管理学科体系几乎按照体现虚体经济规律、实体经济规律与财务管理学科体系自身规律来简单加总设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其结果表现为不同科目内容博而不专,不仅冲淡财务管理专业自身特色,而且极大浪费了学校资源。因此,财务管理学科体系应该体现如下三方面特征:

1. 财务管理学科体系中体现虚体经济规律特征。以资本市场为背景的财务管理学着力解决公司在资本市场中的投融资策略及其所派生出来的股利分配政策问题。因此在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设计中强调基于金融学视角下财务管理的交叉学科设计,而不是将金融专业的某些学科随机添加到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之中,造成了金融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差别不大。当然在不同理论假设下这种交叉学科内容体系也大不相同:基于完全低层次需求下完备性经济契约假设,这种交叉学科内容体系主要仅限于微观经济学范畴内;基于超需求下非完备性超契约假设,这种交叉学科内容体系由微观经济学范畴向宏(中)观经济学、社会学、环境学范畴拓展。

2. 财务管理学科体系中体现实体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综合规律特征。基于完全低层次需求下完备性经济契约假设,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的设计强调基于微观经济学视野下财务管理的交叉学科设计,其交叉学科内容体系主要体现财务管理学科体系中的实体微观经济规律特征,而不是基于微观经济学科与财务管理学科并列来设计主次不分的“大杂烩”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然而这种“大杂烩”的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设计似乎成为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通病”,其结果是财务管理专业特色不显著。基于超需求下非完备性超契约假设,财务管理专业交叉学科内容体系设计范畴从微观经济学向宏(中)观经济学、社会学、环境学范畴拓展,它体现了财务管理学科体系中的实体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综合规律特征。

3. 财务管理学科体系自身特征。基于完全低层次需求下完备性经济契约假设,不难发现, 迄今为止仍满足完全低层次需求的货币量化特征——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的数理特征,各种定量化模型充斥财务管理学科体系之中,目前无论是财务学、财务管理学,还是公司理财、公司财务治理,均承袭主流经济学的观点通过数理推导出公司财务管理结果,其结论尤其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现实很不相符。为了与传统财务管理学科体系衔接与过渡,有必要先基于超需求下非完备性经济契约假设来设计体现由数理定量化向非数理定性化拓展的财务管理学科体系。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由财务学、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公司理财、公司财务治理等向制度财务学、行为财务学、供应链财务管理学、价值链财务管理学、网络财务管理学、网络公司理财、网络公司财务治理等拓展。在财务管理内容与财务管理学科上的安排体现出内在层序性的超需求假设,使其拓展出来的学科之间有机衔接,这样不仅避免因避免内容重叠而浪费资源,而且有利于突出财务管理专业自身规律。

三、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

根据上述再造和扩展财务管理学框架之思考与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特征之分析来设计符合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目前对本专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分为两类:一类是将财务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体系与应用课程体系分开设计;另一类是将它们以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方式设计。下面讨论第一类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1. 设计体现财务管理专业自身特征的课程体系。根据人们认知事物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由表入里,由浅入深。以及人类社会经济已经发展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因此,遵循超需求下非完备经济性超契约假设来设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为管理学、财务学、公司制度财务学、公司行为财务学、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网络财务管理学、价值链财务管理学、供应链财务管理学、公司理财、公司财务治理等。其中财务学、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公司理财、公司财务治理、网络财务管理学等分别设为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其他课程是根据学校自身特点来设计反映学校自身特色的课程为必修基础课,其余可以设置为选修基础课。根据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对于分开设计的财务管理专业应用课程体系主要采取强调工具运用的案例课程。基于实践事物本身的复杂多样性特点,应用课程内容的安排既要体现基础课的理论内涵,又要将不同基础课的不同理论观点聚焦到同一实践案例之中,没有必要基于基础课程进行对应设计应用课程,这样既人为隔离对事物本身的认知,同时又浪费各种资源。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专科生基础课程体系设计,主要考量专科专业较本科生专业更侧重应用性,因此,在基础课程内容安排上显得相对浅显一些,而应用课程内容设计更为聚焦一些。通常采取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基础课程与应用课程合并设计。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来说,由于目前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与应用型两类,因此对于学术型财务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基础课程内容较本科生更深一些,且设计面更广一些,而应用课程体系设计是基于硕士研究生个人需求自主选择,当然硕士研究生为了个人研究需要也可以申请到社会相关部门实习。相对于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基础课程体系设计以突出实践内涵的财务工程学、财务管理工程学、公司理财工程学、公司财务治理工程学等基础课程,而将应用课程体系更多地设计成为硕士研究生主要必修课程体系,其课程内容强调训练解决更高层次复杂性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设计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基于上述从微观与宏观的视角对财务管理学内容分析,遵行超需求下非完备性超契约假设,一方面设计出反映与实体经济、社会以及環境领域交叉的基础课程体系为经济管理学、经营财务学、财务社会学、财务伦理学、财务环境学、财务伦理管理学、财务社会管理学、财务环境管理学、财务社会治理、财务环境治理等基础课程。它是对遵循超需求下非完备经济性超契约假设来设计财务管理学科基础课程体系一种拓展。另一方面是反映与虚体经济领域交叉的基础课程体系为金融风险管理、金融计量经济学导论、财务金融管理、证券市场导论、财务金融治理、网络财务金融管理等基础课程。对于交叉学科应用课程体系的设计,最好采取对应其基础课程分别设计,因为交叉学科本身就是对实际问题复杂性的回应。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专科生、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程与应用课程体系设计承袭于财务管理专业自身特征的课程体系设计原则与方法,但不同之处体现在课程内容设计不同,且课程设计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更多与学校自身特点相结合,这样便于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苏万贵.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问题[J].会计之友,2010(3):109-114.

[2]马井静,段宗志.财务管理专业金融类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研究[J].高教论坛,2008(4):145-147.

[3]程腊梅,王雪冬.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构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6):165-166.

[4]Barrie,S.C. A Research based Approach to Generic Graduate Attributes Policy.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 h& D evelopment,2004,23(3):261-275.

[5]朱開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思考[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27(8):63-68.

[6]贾志丽.XBRL简介及在我国的应用情况[J].金融会计,2010(5):6-9.

[7]葛桓志.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20(4):302-305.

[8]向德伟.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3(3):56-58.

[9]张爱辉.基于业务素质培养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J].财会通讯,2013(1):48-49.

[10]孙静芹,朱文双.财务管理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会计之友,2010(4):144-145.

[11]姚正海.财务管理专业教材体系改革设想[J].财会月刊,2012(10):90-92.

[12]李迪.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商业经济,2012(12):116-117.

[13]宋常,面向21世纪改革财务管理专业系列课程的研究[J].四川会计,1999(4):4-7.

[14]李君,文雪莲.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仿真性”优化探讨[J].黑龙江教育,2011(9):61-62.

[15]Robert,j.Shiller.非理性繁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

[16]李心合.财务管理学的困境与出路[J].会计研究,2006,7:45-51.

猜你喜欢

财务管理课程设计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财务管理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强化医院财务管理是医改的重要环节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论新形势下酒店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