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情境下商业模式创新的机理分析①
2017-05-30王勇
摘 要:本文从调控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宏观调控的必要性,阐述了商业模式的内涵,并在宏观调控背景下分析了商业模式的创新机理,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宏观调控 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6(a)-133-02
1 调控释义
调控在汉语中是“调节、控制 ”的意思。“调节”相对于“控制”而言,显得刚性较弱。往往是平行主体之间利益冲突,或者是利益分割不协调时,需要有个中介或中间人来进行协商,目的是达成意见一致。而“控制”往往是针对具有上下级关系,或者主体之间具有强弱之别,其隐含的假设是,控制的实施者拥有可以实施控制的资格或者能力,否则,控制也是一句空话。可见,合在一起“调控”的含义,既有柔性的一面,也有刚性的一面,可以是道义的劝告,也可以是管制獎惩,可以发轫于经济领域,也可以实施于社会领域。不过,一般多用于经济范畴,期望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调控在经济领域,特别是产业政策方面,与管制经济学比较一致。政府规制活动,有经济性管制和社会性管制之分。经济性管制主要关注企业进入与退出某行业,企业定价等方面的作用,重点针对具有信息不对称、自然垄断等特征的行业。具体经济性规制策略:可以通过发放许可证,实行审批制,或是制定较高的进入门槛来实现对某行业企业数量的管控;可以实施费率规制,对所规制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定价进行规制;可以对某种产品的质量或产量实行控制。社会性管制主要对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外部性,而制定的有关政策,以确保居民生命健康安全、防止公害和保护环境为目的所进行的规制,具体手段主要通过设立相应标准、发放许可证、收取各种费用等方式进行。
2 宏观调控之必要性解析
亚当·斯密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尤其他的“看不见的手”原理广为引用,几乎是市场神话的代名词。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毫不吝啬地用了溢美之辞:“(看不见的手)……是史上最为伟大的思想之一,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之一。”在亚当·斯密去世一百年后,另一位经济学巨人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写道:“斯密是头一个就其社会各个主要方面论述财富的人, 单凭这个理由,他也许有权被视作现代经济学的奠基者”。萨缪尔森在其广为流传的教科书《经济学》(1948年初版)中指出:“那个精明的苏格兰人被他所认识到的隐藏在经济体系内的秩序所震惊,他宣布了这一‘看不见的手的神秘原理:每一个人好像受到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只是追求对其个人有利的东西,却取得了对所有人都有利的结果。”
然而,囚徒困境指出,从各自最大利益出发的决策者,没有实现总体利益的最大化,也没有实现个体最大化利益。该博弈揭示了,从个体利益出发的行为往往不能实现团体的最大利益,甚至会得到相当差的结果。英国剑桥大学历史与经济中心主任艾玛·乔治娜·罗斯柴尔德曾公开否定“看不见的手”原理。这只“看不见的手”有时未必是一只正义的手?有时会变成为一只肮脏的手?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看不见的手”是一只有缺陷的手,当它的缺陷被人有效利用时,就很可能变成一只肮脏的手。经济学家贾格迪什·巴格瓦蒂曾经研究认为:分工能够增加生产,不过,产品增加在进入市场后,会造成供大于求,使价格下降所换回的财富总量比分工前还要少,而大部分的好外却被别人拿走了,这就是“贫困增长”的结论。这个理论告诉我们,“看不见的手”确实在一定条件下,成了攫取他人财富之手。更有可能成为肮脏之手。1992年索罗斯冲击英镑,他本人的赚走了10亿多美元。东南亚金融市场被他冲击后,当地经济一夜之间回到了起飞前。可见,“看不见的手”不能自发地实现利益主体的和谐共容,不论是一个世界、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一个家庭。至此,可以回答为什么经济领域,乃至社会生活中需要宏观调控。其实,经济发展史也回答了这个问题,资本主义国家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以及后来出现“滞涨”的经济难题,难以用自由放任的“看不见的手”原理来解释,尤其是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加深,环境污染严重,自然资源紧缺,公众对此忧心忡忡,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呼之欲出,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理论的产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这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凯恩斯就是在那个时代具有非凡洞察力的经济学家,他提出了宏观调控理论,或者是这个理论的代表性人物。他认为,为了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一种调节与控制十分必要,也是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抽象意义的宏观调控是长期的,不过,宏观经济政策则具有短期性。基本手段是颁布实施宏观经济调控基本法律;制定临时措施法;颁布指引性政策和实施优惠政策;提供信息服务和劝导服务;惩罚违法行为予以纠偏。
3 关于宏观调控背景下商业模式创新的机理分析
3.1 商业模式概述
2005年《经济学人》杂志的一项调查表明,50%以上的跨国公司高管认为,商业模式比产品更为重要。人们已经形成共识,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靠产品之争,而更多靠商业模式之争。商业模式这个话题既古老,又年轻。在古代,虽有商业模式的朴素内涵,但却没有明确的称呼。日本学者三谷宏治(2016)指出,从远古到1990年前后,商业模式的概念及其相关术语,对日后诸多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但使用这些概念的人却寥寥无几。1991年~2001年,商业模式及其术语得到了蓬勃发展。1998年,商业模式本身也作为一种专利,例如,Priceline的逆向拍卖模式。无论企业家、投资者,还是媒体,都对商业模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2001年之后,“商业模式”并没有随着网络泡沫的崩溃而消失,由于它回答了“竞争优势持续性”及“革新的源泉”两个问题,竟然比以前更受学术界与实践者的关注。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商业模式理论在此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不过,至于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至今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有的理解过于宽泛,有的则太狭窄,有的是一般抽象,有的具体到行业,这些概念有些复杂,甚至迷乱。可见,探索商业模式的本质属性,已经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作为一个专门术语,“business model”首次出现在1960年的Gardner M. Jones 的论文标题中。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新信息技术给商业模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商业模式研究的热潮真正到来。Timmers(1998)认为,商业模式所描述的包含了各种商业活动的参与者及其潜在利益。Dubosson(2002)分析了商业模式着眼于顾客价值,为企业及其合作伙伴产生可赢利且可持续的收益流。Teece(2010)强调商业模式是企业如何为顾客创造价值,并传递价值,从而实现企业利润的商业逻辑,他认为商业模式一个关于商业的概念化表达,而非财务化的模型。Boulton等指出,商业模式是企业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独特组合,并使得企业有能力创造价值。由以上文献可见,商业模式是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的商业逻辑。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为了揭示构成元素的利益诉求,进而分析它们之间可能形成的交易模式。
3.2 宏观调控背景下商业模式创新的机理分析
基于以上对商业模式概念的理解,那么商业模式创新就是创造一个新的商业模式的构成元素或者改变要素间的交易关系,从而产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在宏观调控背景下,商业模式创新机理就是要分析,具体的政策如何影响商业模式要素及其交易结构的,下面具体阐述。
(1)宏觀调控的目标影响着商业模式的内驱动机
政府的宏观调控有时是为了促进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此时,可能解决有与无,或者是多与少的问题,于是表现为财政支持力度比较大,而反应敏锐的企业,当采取先发优势,抢位战略,此时设计商业模式的主要目的是适应产业成长的需要,例如,早期互联网的发展,早期电子商务的发展。此时设计的商业模式或许有先天不足,但可以获取资金支持,可以弥补亏损,依然表现为盈利。但如果不及时修正与完善商业模式,或者不主动创新商业模式,随着产业成熟与竞争加剧,这个商业模式早晚会被淘汰。
(2)宏观调控的方式决定着商业模式的创新路径
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的本质目标是一致的,是追求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当产业发展成熟以后,资源的粗放增长必然让位于集约式增长。据调研,小煤矿的生产效率低,就算一些中型的煤矿企业,产出煤炭还不如从加拿大进口,那么,这种经营模式必须改变,于是,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必须转型,不仅要在要素方面,而且还要在结构优化方面下功夫。
(3)宏观调控背景下商业模式要创造生态小环境
研究表明,商业模式创新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还要主动去创造环境。在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企业不是被动地适应市场,而应该是驱动市场者,要主动去营造适应企业发展,乃至行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例如,阿里巴巴创造了网上支付等新型商业模式,进而颠覆了传统金融模式,这就是创造了新的生态环境,不仅具有先发优势,而且具有引领优势,驱动行业发展,也就营造了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宫敬才.一言难尽亚当·斯密[N].中华读书报,2015-5-6(010).
[2] 林金忠.从“看不见的手”到“市场神话”[J].经济学家, 2012(7).
[3] Teece,D.J.Business models, business strategy and innovation[J].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
①基金项目:浙江省科学技术厅2015年度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政策调控下商业模式的演化机制与效能评估——以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业为例》(2015C35038)。
作者简介:王勇(1969-),安徽省滁州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