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①
2017-05-30黄雪莹莫宁
黄雪莹 莫宁
摘 要:多元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满足现代旅游需求的必然结果,对少数民族地区而言,二者融合发展及其产生的辐射带动效应对民族文化传承和脱贫致富意义更加重大。本文利用语言、文字、图片、色彩、实物、音乐、表演、感知觉等再现多元民族文化的意义符号,找到自然景观、建筑、服饰、长寿老人、饮食、节庆、演艺和手工艺品等表征形式,并从旅游产品设计(注重文化体验)和旅游解说系统设计(注重文化细节)两个维度,探索多元民族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多元民族文化 旅游 融合 路径 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6(a)-062-03
1 研究问题的提出
多元化的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要素。为了迎合旅游市场的需求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在注重保护多元民族文化原真性的同时,对旅游资源开发、产品设计和旅游经营,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多元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不仅是满足旅游需求多元化趋势的必然结果,也是传承和弘扬优秀多元民族文化的客观要求。随着旅游者的流动和入迁,一些外来文化进入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迁移不可避免地带来文化冲击效应,尤其是在一些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人群中,本土、本民族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逐渐开始发生变化。这些现象引发了文化界、学术界及少数民族地区各界的关注,在旅游开发热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多元化、原真性的特色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如何在保护中被开发,使之与旅游业发展有机融合,形成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增强旅游者活动的参与性、体验性,同时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往往也是欠发达、偏远或边境地区,是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点和难点地区,为此,我国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力度,2009年至今,国家密集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等一系列产业政策,旅游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增强了对民族地区脱贫的扶持力度,在新常态发展环境下,旅游业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新动力、新活力,研究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问题对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思路
本文选取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以下简称“巴马国际旅游区”)作为案例,一是因为广西是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12个世居民族聚居的自治区,旅游业是广西作为面向东盟开放战略支点展示中华文明和当地多元民族文化的窗口,巴马国际旅游区是广西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之一的重点发展区域,二是巴马国际旅游区聚居壮、瑶、苗等少数民族,是研究本课题的典型代表性区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激增,当地多元民族文化的原真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为迎合旅游者需求出现了过度商业化现象,非但民族文化的魅力没有在旅游开发与产品设计中充分再现、展示,二者缺乏深度融合,还导致民族文化的原真性扭曲。本研究以巴马国际旅游区为案例,旨在探讨多元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通过旅游产品和旅游解说系统设计,塑造带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色彩的旅游形象和旅游空间,达到文化传承弘扬以及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双重目的,为其他多民族地区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巴马国际旅游区的建设起步较晚,整个旅游目的地刚刚进入巴特勒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阶段,从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解说系统设计两个维度,利用语言、文字、图片、色彩、实物、音乐、表演、感知觉等多种具象符号,将多元民族文化元素及其表征形式(如建筑、服饰、长寿老人、饮食、节庆、演艺、手工艺品等)融入旅游开发过程,不但增强了旅游的文化性,而且旅游开发将使民族文化从博物馆走出来,变成更具活力的活態文化。
3 旅游产品设计——注重文化体验
旅游产品设计应从“食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十二要素出发。其中,前六要素为旅游基本要素,是每个旅游目的地的必备要素,后六要素为旅游发展要素或拓展要素,是旅游目的地根据自身资源和先天优势的特色要素。在“十二要素”说的基础上,巴马国际旅游区的旅游产品设计应更加注重文化体验。
3.1 设计美食旅游地图
为了让游客体验到巴马国际旅游区最特色的美食,首先应该选取部分地域、民族饮食特色鲜明的餐厅,设计绘制民族风情美食专题旅游地图,将壮、瑶等民族的代表性饮食,如五色饭、壮粽、火麻汤、三七药膳、烤香猪等,合理串联不同主题的“旅游+美食”线路;同时,根据时令变化举办多主题的美食节,留住旅游者的“胃”。
3.2 发展民族特色民宿
发展高端民宿,打造多元民族特色民宿集聚区,既能集中展示巴马国际旅游区各民族的民居建筑文化,又能在保障内部住宿设施和星级服务的同时,让旅游者体验本地多元民族风情,感受民宿主人的日常生活。随着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不断配套升级,游客涌入也将吸引文化创意产业加入,发挥“旅游+”的功能,形成高端民宿旅游集聚区或特色旅游小镇。
3.3 打造民族特色旅游交通
旅游交通是旅游者实现空间转移的通道,科学的交通规划、合理的公共设施布局、便利的交通服务是巴马国际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因此首先要开通旅游巴士。旅游交通设计中交通工具的选择、装饰和布置必须彰显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在访谈和田野调查中,不少游客反映,游盘阳河、三门海等景区时,电动船让情趣顿时减少,在保证安全的同时,如考虑使用竹筏,不仅能增加就业,也能让旅游者有更自然舒心的体验。在旅游巴士的内外装饰上,可多采用“青蛙”、“铜鼓”、“绣球”、“瑶族长寿老人”等各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塑造一个多元民族地区的整体环境,让游客时刻接触、认识壮瑶等民族文化。
3.4 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交互融合
目前以自然景观观光为主的旅游产品体系对巴马国际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但是巴马的长寿密码增加了游客停留的意愿,许多旅游者变成“候鸟人”,民族风情和民俗也有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交互融合,有助于形成观光旅游、养生度假、文化休闲和特种旅游互补性和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在旅游活动中,“游”和“娱”是不可分割的,可借鉴迪士尼乐园扮公主的方式,开发类似的体验性旅游产品,从民族服饰装扮、瑶家山寨住宿到生活习俗和节庆活动参与,都让旅游者真正体验到瑶族居民的生活。尽管舞台化场景表演可能带来学者们担心的文化失真弊端,但仍然需要类似《梦巴马》的旅游演艺作品存在,因为它们能在短时间内将神秘的民族文化呈现给旅游者,在舞台设计时也应渲染特定的地理景观背景,这样才能通过演艺将旅游者吸引到文化生长到真实空间中去。然而出于文化保护的需要,民族节庆与旅游融合时必须保持它在少数民族生活中的原真性,在此基础上也应符合现代旅游需求,庆祝重大民族节日时旅游产品的设计应考虑与旅游者的互动环节。
3.5 将养生旅游打造成龙头旅游产品
“长寿”是巴马国际旅游区的核心品牌,丰富的中草药资源、神奇的民族医学、长寿的文化传统、独特的自然地理景观和环境,使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成为巴马国际旅游区的优势资源,因此,养生旅游产品将成为本区的龙头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未来可围绕“水”将养生旅游产品串联起来,在盘阳河、命河、赐福湖进行系统的景观设计,打造滨水旅游小镇,将美体美容、康体理疗、健身运动等公共和商业设施引入,创新水生态养生餐饮产品,形成完整的养生旅游产品链条。
3.6 旅游商品设计注重传达民族文化理念
无论是出于纪念还是馈赠需求,旅游商品都是一种象征性消費,是旅游者社会地位和品味的象征[1]。比起旅游商品消费带来的旅游收益,它的民族性文化特质跟随旅游者返回其常住地,带去的文化影响力对旅游目的地则更有意义。旅游商品是传播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特质的重要载体,是一种重要的宣传手段。因此巴马国际旅游区的旅游商品在设计中一定要准确把握多元民族文化的内涵,将旅游商品做成浓缩了的“巴马故事”。例如,壮、瑶族擅长挑花刺绣,那么在民族绣品类的旅游商品设计时,要在织物到材质、色彩、图案等方面注意突出民族身份,而不要做成简单的图案内容浅薄的“舶来品”。
4 旅游解说系统设计——注重文化细节
旅游解说系统是旅游者在游览中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介,它能让旅游者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因此旅游解说系统设计应该注重把握文化细节,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4.1 完善印刷物旅游解说系统
对于散客旅游者来说,纸质的旅游宣传册和地图便于随身携带和标注,是自由行的重要信息来源。主题鲜明的专题旅游地图,便于旅游者线路的设计和安排。由于印刷物篇幅有限,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把握巴马国际旅游区的文脉,抓住旅游者的兴趣点,尽可能利用民族文化符号和地理标志来展示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同时,还应制作旅游专题地图,将旅游者需要的交通、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健身等各种信息分类整理,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让游客找得到、玩得好、游得畅。
4.2 完善旅游目的地交通标识系统
巴马国家旅游区交通基础设施薄弱,道路窄、车流大,如果没有良好的交通导引系统,会造成旅游核心区交通拥堵,影响旅游效果。除了统一规范的交通导引体系,在旅游道路标志设计上应考虑运用与巴马国际旅游区内具体旅游资源相结合的针对性标识,如“命河”图案。乡村公路由于人烟稀少,交叉道多,更应在交叉路口前后双向设置清晰的标识路牌。另外,通往远郊旅游景区的巴士服务,要在各个站牌标示详细的车次、时间信息。
4.3 文化遗址或旅游景区解说系统体现教育功能
景区解说系统主要包括导游解说和文字、图片、语音等自导式解说,解说系统能够将文化象征意义寓于自然景观,如命河,长寿文化为它打上文化基因的烙印,而这些文化标签要靠解说系统传递给旅游者。其中人工解说、自动语言和牌示是最常用的手段。解说系统设计要参照一定的标准,如游客的使用程度、景区资源的特征、景区管理的目标等[2]。导游解说通过语言符号与游客进行互动,它具有灵活性和能动性的特点,尤其是对静态遗产解说能够增强游客对文化景观、民族建筑以及与其相关民俗民风的认知,让旅游者拥有更好的服务体验感。旅游解说牌不仅要说明单个景观涉及的文化内涵,还要展示民族禁忌和习俗,通过一些解释与帮助信息,巧妙地提醒游客在分享民族地区旅游设施与资源时,互相尊重,增进理解。
5 讨论与思考
在旅游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多元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契合点是旅游者,无论是旅游产品还是解说系统的设计,始终是围绕旅游者展开的,本文所讲的融合,绝不是在旅游产品设计中增加几个民族文化元素,二者的融合是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而在这一过程中,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又不能因此而迷失自我,完全迎合旅游者需求而失去了特色的民族文化将变得平庸,被旅游者抛弃,所以,民族文化和旅游业融合的规则形成是以二者共生共荣为前提的。巴马国际旅游区的独特优势在于多元民族文化伴生的长寿文化,二者的互补,大大增强了该区域的旅游吸引力和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 马晓京.旅游商品消费的文化人类学解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4).
[2] 吴必虎,金华荏,张丽.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J].旅游学刊,1999(1).
①基金项目:广西河池市科技局软科学重点项目“多元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以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为例”(河科软1654-5-1)。
作者简介:黄雪莹(1983-),女,汉族,山东淄博人,管理学博士,河池市广西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综合服务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旅游产业与旅游目的地管理方面的研究;莫宁(1974-),女,汉族,广西横县人,河池市广西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文化旅游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