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实意义

2017-05-30郭智

大东方 2017年2期
关键词:现实意义市场经济

摘 要:按劳分配理论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消费品分配方式的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我国要坚持按劳分配。同时,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结合出现的全新现实问题,深化对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认识,并始终坚持按劳分配理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按劳分配理论;市场经济;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定义

在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参加劳动的前提下,在对全部社会总产品进行必要扣除的基础上,根据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进行个人消费资料的分配,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二)从可分配基础的角度看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基础和前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根本条件。分配是由生产决定的,生产又是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的。消费资料的分配必然受制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質,分配方式必然受制于生产方式的性质。关于未来社会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设想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进行联合劳动的社会,按劳分配在这种形态的社会中运行。

(三)从可分配份额的角度看

按劳分配可分配的不是全部的社会总产品,不是“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而是经过以下六项扣除过的劳动产品,然后在劳动者之间进行分配:①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②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③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的等的后备基金或者保险基金;④和生产没有关系的的一般管理费用;⑤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⑥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设立的基金。

(四)从分配方法的角度看

马克思指出:“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的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他所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劳动,要当做尺度来用,就必须按照它的劳动或强度来确定,不然他就不成为尺度了。”总之,按劳分配要根据每个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劳动量,即按照劳动的时间或强度来分配个人消费品。

(五)从遵循的原则的角度看

按劳分配存在的条件与资本主义商品社会的条件相比,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改变了。马克思认为:“通行的就是调节商品交换的同一原则,即一种形式的一定量的劳动可以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可见,按劳分配要严格遵循价值规律的内在要求。

(六)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进步性

按劳分配是一种崭新的分配制度,扬弃了几千年来以剥削为特征的分配关系,否定了不劳而获,强调了对劳动和劳动者的尊重和保护。

(七)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局限性

包含着收入劳动者个人收入的差别。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但一个人在智力或者体力上胜过另一人,因此在同一时间内提供较多的劳动,或劳动更长的时间。这种平等的权利,对不同等的劳动者来说是不平等的权利。它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也就默认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就内容上说,它像一切权利一样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利。

(八)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趋势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里,迫使人们奴隶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消失之后,在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流都充分涌流之后,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二、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并在其实现形式上进行创新

党的领导集体在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分配关系的问题上给予高度重视。一方面坚持按劳分配,反对平均主义,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允许一部分人或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各种分配方式中要保持通过劳动获得的收入占主体地位,保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积极性,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重分配方式并存

坚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就是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亟需的部门和行业,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进一步完善公有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培育市场,完善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发现价格、评判绩效。避免因行政干预而出现分配不公的现象。

(三)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依据现实国情,坚持按劳分配要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在初次分配中充分体现效率,再分配和三次分配中体现公平,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注意把握效率和公平的均衡点。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经营过程贡献大小或者财富创造额的多少,按照所占比例进行收益分配。调动各种生产要素主体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符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四)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规范收入分配,完善市场体系;努力解决城乡人口的低收入和贫困问题;深化改革,坚持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整体的居民收入水平,减少贫困人口;创造就业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增强低收入者的收入能力;通过税制改革,调节过高收入;坚决打击非法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机制。

(五)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加快社会保障的步伐;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资金;努力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建立覆盖全国的社会保障服务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何绍铭.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与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J].马克思主义学刊,2015(01):158-166.

[2]赵明明.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在我国的继承和发展[J].改革与开放,2011(02):101-102.

作者简介

郭智(1992—),男,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国民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税理论及政府治理。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猜你喜欢

现实意义市场经济
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三重逻辑与现实意义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摭谈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毛泽东的党内批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