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界康巴

2017-05-30乌乌

越玩越野 2017年2期
关键词:康巴藏獒

乌乌

之前,我把家人送上飞机,开始了一个人的旅行,脑子也开始了漫无边际的乱想,有人说,地球上最优秀的两种动物基因在川西,藏獒和康巴人。

勇猛彪悍、一妻多夫、父系氏族、英俊野蛮、高僧大德、善于经商、西藏贵族、盛产强盗、好斗爱复仇、雅利安人种——集众多标签于一身的康巴人是那样神秘,让我的返程之路变得毫无枯燥感,欲走还休,欲罢不能。我这一路,几乎就是在藏獒和康巴人的地盘兜圈子。

带着敬畏与好奇之心,我走上了川滇——川藏——川青的交界,甘孜州的最西端,历史上的民族走廊,真正的康巴大地。这里最典型的地貌特征,是一条南北走向的金沙江大峡谷。历史上这里的少数民族,最早从峡谷两侧发展起来,在峡谷的中段,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岩(山岩)文化发生地,三巖人,康巴人的一支。

最早关注康巴三岩人,因为昌都地区是康巴的核心,因为距离昌都不远的三岩地区最为偏远落后,因而古老文化保留最多,也因三岩人极富个性的名声,既有英雄本色,又因盛产强盗声名狼藉。

如果没有青藏高原阻挡住西风带为江南带来印度洋的海风,江南水乡或许会是江南沙漠。因为地球同纬度其他地区均为沙漠广布和少量的草原。没有渔米之乡的温存呵护,江南沙漠中可否还能生长出那样的温婉女子?

历史上的康巴人

对于三岩人曾经的历史,以及少数地区至今仍在延续的故事,我们不能用来自平原地区的价值观去随意点评,透过这些,我看到更多的是生命的顽强。

用百科中的一句话来描述:好强斗狠和仇杀远非三岩人一生的内容。 三岩人,是额头与眼睛纯净而明亮的人,他们中大多数人的信仰,甚至他们的一生,都在与自然的相互依存与拼搏中体现出来,因而来得热烈粗犷,来得与众不同。

据说,在部分三岩地区,至今还存留着一妻多夫的传统,这实际上是三岩帕措文化,这是当今世界上已不多见的父系氏族的残留。或许正是由于那里的荒远偏僻,氏族文化的痕迹才得以少量保存。这种一妻多夫制的氏族,并非世人想象中的那种因为性需求而产生,也并非是混乱不堪的。是一个父母所生的同胞兄弟共娶一妻,是一种宗族制,是严格的父系血缘纽带,帕措内禁止通婚,女孩都要嫁到外措,且不能有血仇的外措。

哥哥娶了老婆,弟弟就一起共有了这个媳妇,每每和朋友提及此事总是被人嘲笑,一个丫头干嘛天天研究一妻多夫。其实,历史上这里的女人地位低下。有人关心一妻多夫的具体生活方式,简单说,一个妻子是否称职的标准,就是是否能够做到对每个丈夫公平对待,家庭和睦。

人们不能允许因为婚姻而产生分家分地的行为,也不能看着一个小家庭因丧失主要劳动力而极难生存,于是小家庭依附于氏族,小氏族依附于大氏族,以男性血缘为纽带,这就是三岩帕措。非强悍者不能活,以血缘为根基组织起来一致对外。三岩帕措至今仍存在。

帕措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争斗,于是这里还盛行决斗复仇文化。据说,这里曾经有个人,杀人却并不隐瞒,还告知亲友庆祝,因为他复仇了。结果可想而知,现代社会是要将他绳之于法的,于是他逃了,公安干警多次抓捕都无功而返,因为在本地人的心里,仍然是认可决斗的。所以乡邻都在私下给复仇者提供帮助,那里又地势险恶,他就这样在山里藏了很久。当然,最后还是被抓捕了,但过程之困难、线索之复杂,在我们这些平原城市里的人是认为不可思议的。

这就是康巴贡觉三岩人,一旦反目,生死相见。或许,这也是很多人一听说我去巴塘、芒康就很担心的缘故,很多人都很怕康巴人。

过去,三岩地区在整个西藏也算是最穷的地方了,历史上它是西藏地方政权和汉族中央政权的缓冲区, 可谓“尚不属藏,亦未服汉管”。清史曾记载三岩为:“化外野番,不服王化,抢劫成性,不事农牧”所以男人几乎都出去当强盗在当时真的不算什么,甚至是很英雄的。他们奉行的是病死为辱,刀死为荣。

有一首强盗歌,看过你可感受到那份洒脱与粗犷:

我骑在马上无忧无愁,

宝座上的头人可曾享受?

我漂泊无定浪迹天涯,

蓝天下大地便是我家。

我两袖清风从不痛苦,

早跟财神爷交上朋友,

从不计较命长命短,

世上没有什么可以留恋……

我不爱去江南水乡,我所有的旅行计划都远离温暖、繁华与现代文明,可每当我去了这里,就会有朋友不断警告我。我也害怕危险,比谁都惜命,但这阻挡不了我一次次来到康巴大地,谁也不是天生就想做个凶残的人,哪里也都有危险,可我更相信这里的纯朴和真实。

康巴三岩人并不是康巴人的全部,康巴大地不仅造就了威震藏区强悍无畏的康巴斗士,还有富甲一方的康巴商人,信徒万千的康巴高僧大德。所以我还有很多路要走,还有很多游记关于他们。

每次游记发出,都会有人问我,真的是一个人在行走吗?其实,一个人,并非就能体现你有多强大、多勇猛、多坚强,一个人的旅行,并不能就让你头顶光环,一个人的旅行只是因为不得不孤单,所以不得不思考,于是不断更强大。少了闲聊,少了打扰,更能关注未知。

即将消失的乐土

闲话少叙,过了德荣县之后向左去往巴塘、白玉方向(向右就是乡城——稻城亚丁),翻过一个山口景色开始变得不一样,享受了一会短暂的、相对平坦的草原,相比之下,感觉这里已经像是天堂。

在巴塘街上转悠了几圈,找到了这里最好的酒店,本着穷家富路的原则,一个人出门对自己好一点,免得吃不好睡不好生病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的指导思想,我选了这家酒店,网上是找不到的,吃了一顿水煮牦牛肉,味道不错。

车里带的酒已经被喝光,为了避免长夜漫漫无心睡眠,饭后出去散步把唯一的主要道路溜达了一遍,买了些酒,回到房间开始研究我很想走的那条从岗托直穿玉树的峡谷。

在我认识的众多越野大咖中,走过泸亚线的有几十人,而无论我几天来如何多次询问,知道这条路线的人不到五人,成功穿越的更是几乎没有,这让我多少有些动摇,是不是这条路真的走不通?

在谷歌卫星图中,可以看到沿着金沙江,偶尔是会有极细的白线,但大部分时候是没有的,我太想去這里了,只有这样的地方,或许才真的能找到尚未被现代文明同化的文化或文明。一想到要穿越这条由岗托到玉树的隐蔽路线,就紧张兴奋的呼吸困难,带着这样强烈的不安情绪,天亮后再度出发。

从巴塘到白玉的路,景色极美,只是,我看到了正在修建尚未通车的公路,想必是又一个乐土要失去了。

路修通了本是好事,再纯朴的人也要发展也要生存的更好,但当代我们的社会浮躁的快餐文化,会很快同化掉任何纯朴,那些现代文明会像病毒一样快速吞噬掉一切古老的传统、文明、习俗,净土很快就会消失。如何保护这些深山高原里的文明?是不能像古墓一样做保护性不挖掘的,因为他们是活的,他们也不会眼睁睁看着花花世界与他们无关。如何保护传统文化、如何保护那翻越千山万水才能偶尔找到的一点真实?

就像这里沿途只有原始森林方才能有的绿松萝,今天我再次看到了,我的子孙就一定看不到了。

有松萝之处,必是空气洁净,没有污染之处。当我慢慢接近白玉时,当附近已经能够看到快要修好的公路时,不可避免的同时看到的是,绿松萝渐渐稀少,只是偶尔才有树上稀稀落落地挂着一点点。

这条路少有人走,一路上我就独自享受着魔术般的风景,偶尔停车拍拍照片,却一直未曾去任何一户人家打扰过。直到在一个山口遇见了一群康巴人。小孩子看见我都很兴奋,每次路过总是礼貌友好地打招呼,我不知是因为我,还是因为我车上的那只色彩鲜艳的大猫。

因为我总是停车拍照,所以本地人的摩托车队就经常在我停车时把我超了过去,当我再度出发,就很快又会追上他们。我问他们去哪里,大人们都用各种友好的表情给我,但是完全无法交流,小孩子虽然羞涩却尚能沟通,但口音极重,我几乎是听不懂的,我猜他们是送孩子去上学,应该是住宿的学校。之后,我始终慢慢跟在他们后面,再也没有超过车,因为我的每一次停车再超车,扬起的尘土都让我自责和愧疚。

傍晚,遭遇了暴雨,那时我正停车在空地小憩,睡前还是艳阳高照暖洋洋,睡梦中忽然感觉车身都摇晃了,一个人出门在外警惕性极强,翻身下车却看到了这样乌云蔽日狂风大作的景象,心里暗暗有些担心,在峡谷里走最怕的就是暴风雨,因为那会带来山体滑坡,而我还尚未想好今夜住在哪里。

到达岗托的时候,风雨已经过去,太阳也快下山,最后是检查站的康巴汉子让我打消了直接进山的念头,因为他决定让我住在检查站他们的宿舍里。于是,在检查站混了一顿晚饭,他们已经吃过了,我把饭菜拿出来又重新热了一遍,这里是个川菜厨子,虽然是剩饭,但真心好吃。

在这里,我充分感受了一个没有娱乐设施的山里生活,天黑前看他们打篮球,天黑后和他们一起看电视,听他们说谁是康巴人,谁是尼泊尔人。

在网上查岗托——玉树穿越线的时候,因为大家都不知道这条路,很多人出主意让我去问本地人,于是我看电视的空闲,就向他们打听了起来,很失望的是,他们都坚持让我走317从雀儿山经石渠去玉树,因为我要走的路没路,打听失败。

最终我做的决定是把穿越留给下次,不仅是因为准备不足,包括吃饭的家伙都没有带上,也由于我多次查询天气情况,近几天预计有雨,不敢贸然前往。但我并不会就此放弃,无论是坚信眼见为实也好,还是说相信直觉也好,更或者说穿越本就不是真正的目的,我终会按照自己规划的路线走一遭。

途遇撞牛事件

于是,我来到了317线上著名的雀儿山,当然这条路其实也是非常值得走的,景色可用震撼来形容,路呢,也可以用较差来形容,主要是山高路窄大车多,会车不易,尤其在弯道。

这条路很好走,普通轿车也是没问题的,就是由于没能走成岗托——玉树穿越线,心中一直念念不忘,总是觉得这样走绕了远,于是看到岔路时总想向左偏,于是导致了这一路唯一的一次挂了低四,差点无功而返。

缘起于一块路牌,停车仔细看文字的功夫,对面来了一个警车,我挥手致意,将他拦停。我问他,直行是近路不、能过不?他问我去哪,我说石渠。他说是近路,可以过。我问他为何路牌指示不可以走,他说路还没修好,但我的车可以走。于是我继续直行,没走多远,看到封路,桥洞尚未修通,正困惑找路时,有个皮卡开过来,我再次将他拦下问路。他让我跟他走。原来他们在这里搞施工,所以对这片区域很熟,因为桥洞没有修好,只能走野路直接上山。

于是我们走上了这条路,就在快到山顶时,皮卡走不动了,因为他速度慢了点,结果不能起步了,坡度太大,路有些滑,于是我指挥他一直倒车到有点草的地方,有了摩擦力,皮卡勉强能继续前行。但走到山顶时沮丧地发现,原来可以直接爬上公路的豁口被大土堆封上了,他们说原来可以,但现在封上之后不知还能走不,或许本地康巴人比较野有能上去的。

他们说先帮我试试路,于是斜着冲上去了,走到半路,直接来了一个漂移掉头,太滑了,动力不足。于是我下车在附近大概勘察了一下,最后找到一个看起来相对平缓一点的坡,忘记照相了,如何描述呢,差不多就是沙漠里一个大刀锋吧,一个在高海拔湿滑陡坡上的刀锋。

于是我向后倒了很远,一直到路相对平缓的地方,挂上低四一路打滑冲上坡,幸亏倒车距离够远,到了坡顶还能有余地适当收油,正好骑过“刀梁”。

一切都在无意中过去,然后,发生了一件让我这些天,都心情极差的事。愧疚、不安、自责、甚至丧失自信,或许很多人毫不在意,但我无法原谅。曾经那么多次,我告诉别人,我们不是大自然的主人,青藏高原上那一条条公路原本是动物的通道,就连青藏公路上都留有动物迁徙通道,更是证明在这里把路权适当留给动物有多重要。

但还是发生了,一个右转弯道过后,一头幼年的牦牛受惊地从右侧冲向路中,控制车辆稳定的前提下急刹、躲避到逆行车道,但仍然撞上了。从左侧车窗看到它歪歪斜斜地在路边摔了个跟头,就看不到了,惊慌中,我慢慢靠边停了车。

下车,步行向回走,这时已经停了两三辆本地车看热闹。走近了,一辆本地车挥手让我走。我心想能走吗,我得去看看。他对我说了半天话,最后大概意思听懂了:牛没事,牛主人都走了,我没事了,他让我赶紧走吧。

在这里,撞牛是很麻烦的一件事,牧民不是不讲道理,是他们的道理和我们的道理不是一回事,有时的漫天要价和不依不饶只是因为他们真的生气。但我不想逃,如果真的撞伤了,我宁愿承担责任。

撞牛事件之后,我再也无心开车,心中憋闷不已,最后实在无法忍受那种感觉,哭了很长时间,说不上为什么伤心,我想一方面是牛,一方面是自责吧。不仅没有了开车的心情,什么心情也没有了,于是我不断的靠边停车,努力集中精力拍几张照片,尽量不去想,因为这么心烦意乱的开车,会更危险,所谓祸不单行的多米诺效应。后来,进了一个山口,大雨不停,反而倒是让心情平复了一些,这就是很多人喜欢忧伤的时候走在雨中吧,整个天地与我一起悲伤。

出了山口,开始接近石渠,这时草原变得分外迷人,心情好了一些,如果不是因为赶路,真想在这里住上一个星期,只有驻足,才能产生交流,才能深入生活,才能真正了解。

天黑的时候,到了石渠,听人说太阳部落酒店是这里最好的,于是我欣然前往,是个新开的酒店,一切都好,有我喜欢的地暖。对我而言,冬天抵御高反的良药,氧气房还不如一个地暖来的实在,夜里能够躺在松软的被窝里暖和地入睡,地上洒些水就不会干燥。

这里的人自称是太阳部落,他们帽子的饰物就像一个太阳花的圆饼,晚饭时和酒店老板娘聊了一会,她女儿在内地上大学,我看了照片,惊艳的简直如同模特,但一眼就能看出是藏族美女,高颧骨、大眼睛、轮廓分明又不失温婉。

而酒店老板和老板娘让我相信康巴地区确实是土司级的,他们都穿着藏袍,确看起来一个英武精明,一个高贵典雅。我们相约再次见面,我会在此多住些日子。

离开,是为了下一次再见

离开那天,我遇到了一个骑摩托车的牧民,那时我在路边拍照。他向我努力地表达,但我就是听不懂,最后大概明白,要搭车,我拉开车门让他看,我车上并无地方,唯一的副驾座位摆满了各种物品,后面就是床。其实我是一直坚持不搭车的,因为毕竟一个女孩出门,安全问题是实实在在摆在面前的。

拒绝之后,当我再度启程,追上那个摩托,超车时看到,竟然一个摩托车坐了三个大人两个小孩!那时天上下着大雪,空中吹着寒风。

心软,鸣笛,停车,我让那个女人上了我的车,那时我都不知道她要去哪里。后来我知道了,他们应该是要去色须寺的,当天是个特别的日子,寺上有大法会。所以一路上,我看到越来越多的藏族同胞步行,拉着几岁孩子的小手,迎着风雪,徒步去法会。

色须寺在藏区名气是很大的,早在乾隆年间建寺,是甘孜州最大的寺庙群,也是康巴地区唯一有资格授予“格西”学位(相当于佛学博士)的格鲁派寺庙。

从玉树到西宁的路,经验证,最终还是没有修好,我曾经试图上新路,结果差点夭折在断桥之上。那时我曾经离可可西里那么近,但時间有限,美丽的可可西里只有下一次再去了,看到我的上一篇文章的人想必知道,在公路边能够见到藏野驴,也算是让人非常开心的一件事,因为那曾经是狩猎者的天堂。

由于回家心切,天黑也没有停车,困了当晚我就住在车里,舒适度还是相当不错的。

在第一季,有个叫“恩赐”的人评论说,藏獒不该分纯种,藏獒之所以成为藏獒,是体型和秉性的双重结合,只有那些在青藏高原严酷的环境和与野兽搏杀中洗炼出来的獒,才当得起藏獒的名声。我非常同意,真正的藏獒不在相貌如何高大威猛,即便相如藏狗但性情如藏獒般,那就是藏獒。

所以,寻找藏獒并非是出于想养一只那样的小心思,虽然我很想拥有它,但是来自城市的生活方式,注定我和藏獒的世界只可能有交集,没有合集。因为喜欢狗并养狗的缘故,我很喜欢看以狗为题材的书和影视作品,还记得很久以前看过的《警犬卡尔》长大后多次寻觅缺再难找到,成为心里一直的遗憾。后来看了《藏獒》便想去寻找藏獒的故乡,看了《狼图腾》就想去寻找狼的故乡,去故乡寻的,不是那只动物,至于是什么,我也很难给一个准确定义。

所以,下一次,就是在藏獒的故乡徘徊了,藏獒、康巴人,期待遇见。

猜你喜欢

康巴藏獒
康巴学人
——林俊华
《康巴》:时代大裂变中的人性思考
立足康巴,面向世界——康巴文学“走出去”的翻译话语再释
狼与藏獒(长篇节选)
藏獒
康巴雄鹰
想变成藏獒的兔子
四川“康巴作家群”的康巴风情书写研究
不能逗
GUARDIANS OF THE PLATEAU 高原的守护者藏獒